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9日,在北京市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西城区副区长孙硕为火花智略(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全区首张“三证合一、一照四码”新型营业证照。这是西城区“三证合一”证照首次进入公众视线。
此前,在西城区开设公司,须分别向不同部门提交5套资料,填写数据项200多个;办齐相关证照需18个工作日,有的甚至会超过1个月,且需多次往返取证。今年起,西城区开始实施企业准入“三证合一”登记,再造企业办事流程,建立统一的网上多证联审办批系统,实行资料流转和信息数据共享,启用“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个公章、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次发证”的联审联办工作模式,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今后,在西城区内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在拿到工商局出具的名称核准通知书后,办事人只需前往行政服务中心“三证合一”受理窗口提交一套申请资料,区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分局、公安分局、质监分局、统计局等部门便可联动办理,让办事人在五个工作日后拿到新版营业证照。
这是西城区政府推动简政放权、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缩影。近年来,西城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政府建设,以标准化引领行政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把行政审批权关进“笼子”,让政府权力在标准化的轨道上运行,朝着老百姓“办事不求人”的目标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印。
找到抵达终点的正确路径
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合并成为新的西城区。当时新西城行政服务的大体情况是:在区级层面,有综合行政服务中心1个、9个委办局的专业服务大厅16个;在街道层面,设有街道办事处15个;在社区层面,设社区服务站256个。
从管理机制来看,区中心仅实现了“物理集中”和“地理集中”,进驻窗口单位的业务仍由各委办局自行开展,窗口人员的组织人事关系和绩效管理也在原单位,中心只具备协调管理权限;各街道办事处的业务由相关委办局管理和指导,人员归所属街道统一管理;社区服务站的业务和人员都由街道管理。从办理事项来看,各级大厅所办事项存在较大差异,且各层级之间大都不具备关联性,即使是性质相同的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办理事项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多达100余项,有的只有20来项。从服务质量来看,部分窗口人员纪律散漫、服务态度欠佳;互相推诿、一次性告知不明确、首问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入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服务质量不均衡、不稳定。概括起来,就是大厅里的“权力”和“管理”各自为战,“要求”和“标准”各走一路,行政服务资源碎片化,信息资源不共享,有的工作互为前置,人为造成办事难。
2009年,西城区政府投资建立了2.0版本的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2011年4月18日启动运行。中心内设131个服务窗口,西城区34个政府办事机构进驻,为百姓提供“一站式”行政综合服务,同时提供24小时行政自助服务,这成为西城区开启标准化建设、改善行政服务的突破口。
西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李薇说,“我们党和政府的理念是先进的,制度是优越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正确的。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抵达终点的正确路径。说到底,是我们的‘方法论’出了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培育建立政府行政审批的良好行为。”
这个“正确路径”,这种“良好行为”,就是行政服务标准化。
人权分离 用标准化来触碰特殊
利益
所谓行政服务标准化,其本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共同条款,对政府的行政审批行为加以规范。
诚如西城区副区长孙硕所言,“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归根到底是因为办事的人掌握着权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一个综合服务中心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层面全力推动。”2011年10月,以西城区政府为承办单位、由区长王少峰担任试点负责人,西城区申请成为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标准化试点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被列入全区的折子工程重点督办,并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进行部署,将标准化工作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务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协同开展、共同推进。
西城区投入近一年时间“盘家底”,经过规范整合、流程优化、标准转换,将区内所有对外服务事项划分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七类,事项标准由过去的825项精简为699项、管理规范类标准由1225项规范为45项,同时将15个街道的796项公共服务事项整合为85项标准,逐一编码,向社会公开,把政府的“家底儿”毫无保留地摆到公众面前。
在规范服务事项的基础上,西城区整合政府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部门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两集中、两到位”。能交窗口办理的事项全部由窗口办理,严禁多头办理,杜绝“体外循环”,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服务,不给特殊利益留空间。对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使政府窗口真正能够办实事、办成事、办好事。目前,区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等十余家部门已整建制入驻大厅,“两集中、两到位”取得实质性进展。
西城区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行政审批以部门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转变为以行政审批事项为中心,实现了审批人和审批权的分离。过去盖一个章得跑好几家衙门;现在是相关部门针对一件审批事项协同开展服务,办事人只需在行政服务中心坐等甚至是上网提交申请即可。每件事项包括哪些内容、该怎么走流程、该提交哪些材料,都有明确的标准。
用李薇主任的话说,就是“没有游离于事项外的标准,也没有游离于标准外的事项。”
审批事项动态管理 不玩“变脸
游戏”
为了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动态化管理,西城以699项行政服务事项标准为蓝本,初步建立起区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系统。各部门对照标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下放、变更、取消及时进行更新、审核。变更比对不一致的,须向监察部门书面说明原因,单位“一把手”签字负责。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防止“边减边增、明减暗增”。这个全区统一的数据库,最终会通过“行政服务百科”的形式向社会公开。
对各部门的绩效考评也在加紧进行。一是推进行政服务绩效管理。按照《2014年西城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行政服务效果的考评工作。二是开展服务监测。组建行政服务廉政监督员队伍实施监督,定期听取意见建议。邀请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进行常态化服务效果监测。三是建立群众评价机制。通过行政效能监察、政风行风评议、政协民主评议、群众测评问卷调查等手段,大力推进政府监察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督考评方式,逐步加大行政服务满意度在行政服务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权重配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质,就是用标准化来规范政府的用权行为。实践证明,标准化是个好东西:北京市西城区行政服务标准体系自2013年7月8日起正式实施,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西城区行政服务顾客满意率从87.6%提高到95%,现场考核顾客满意率达98.9%。
此前,在西城区开设公司,须分别向不同部门提交5套资料,填写数据项200多个;办齐相关证照需18个工作日,有的甚至会超过1个月,且需多次往返取证。今年起,西城区开始实施企业准入“三证合一”登记,再造企业办事流程,建立统一的网上多证联审办批系统,实行资料流转和信息数据共享,启用“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个公章、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次发证”的联审联办工作模式,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今后,在西城区内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在拿到工商局出具的名称核准通知书后,办事人只需前往行政服务中心“三证合一”受理窗口提交一套申请资料,区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分局、公安分局、质监分局、统计局等部门便可联动办理,让办事人在五个工作日后拿到新版营业证照。
这是西城区政府推动简政放权、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缩影。近年来,西城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政府建设,以标准化引领行政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把行政审批权关进“笼子”,让政府权力在标准化的轨道上运行,朝着老百姓“办事不求人”的目标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印。
找到抵达终点的正确路径
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原西城区和原宣武区合并成为新的西城区。当时新西城行政服务的大体情况是:在区级层面,有综合行政服务中心1个、9个委办局的专业服务大厅16个;在街道层面,设有街道办事处15个;在社区层面,设社区服务站256个。
从管理机制来看,区中心仅实现了“物理集中”和“地理集中”,进驻窗口单位的业务仍由各委办局自行开展,窗口人员的组织人事关系和绩效管理也在原单位,中心只具备协调管理权限;各街道办事处的业务由相关委办局管理和指导,人员归所属街道统一管理;社区服务站的业务和人员都由街道管理。从办理事项来看,各级大厅所办事项存在较大差异,且各层级之间大都不具备关联性,即使是性质相同的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办理事项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多达100余项,有的只有20来项。从服务质量来看,部分窗口人员纪律散漫、服务态度欠佳;互相推诿、一次性告知不明确、首问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入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服务质量不均衡、不稳定。概括起来,就是大厅里的“权力”和“管理”各自为战,“要求”和“标准”各走一路,行政服务资源碎片化,信息资源不共享,有的工作互为前置,人为造成办事难。
2009年,西城区政府投资建立了2.0版本的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2011年4月18日启动运行。中心内设131个服务窗口,西城区34个政府办事机构进驻,为百姓提供“一站式”行政综合服务,同时提供24小时行政自助服务,这成为西城区开启标准化建设、改善行政服务的突破口。
西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李薇说,“我们党和政府的理念是先进的,制度是优越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正确的。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抵达终点的正确路径。说到底,是我们的‘方法论’出了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培育建立政府行政审批的良好行为。”
这个“正确路径”,这种“良好行为”,就是行政服务标准化。
人权分离 用标准化来触碰特殊
利益
所谓行政服务标准化,其本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共同条款,对政府的行政审批行为加以规范。
诚如西城区副区长孙硕所言,“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归根到底是因为办事的人掌握着权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一个综合服务中心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层面全力推动。”2011年10月,以西城区政府为承办单位、由区长王少峰担任试点负责人,西城区申请成为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标准化试点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被列入全区的折子工程重点督办,并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进行部署,将标准化工作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务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协同开展、共同推进。
西城区投入近一年时间“盘家底”,经过规范整合、流程优化、标准转换,将区内所有对外服务事项划分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七类,事项标准由过去的825项精简为699项、管理规范类标准由1225项规范为45项,同时将15个街道的796项公共服务事项整合为85项标准,逐一编码,向社会公开,把政府的“家底儿”毫无保留地摆到公众面前。
在规范服务事项的基础上,西城区整合政府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部门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两集中、两到位”。能交窗口办理的事项全部由窗口办理,严禁多头办理,杜绝“体外循环”,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服务,不给特殊利益留空间。对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使政府窗口真正能够办实事、办成事、办好事。目前,区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等十余家部门已整建制入驻大厅,“两集中、两到位”取得实质性进展。
西城区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行政审批以部门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转变为以行政审批事项为中心,实现了审批人和审批权的分离。过去盖一个章得跑好几家衙门;现在是相关部门针对一件审批事项协同开展服务,办事人只需在行政服务中心坐等甚至是上网提交申请即可。每件事项包括哪些内容、该怎么走流程、该提交哪些材料,都有明确的标准。
用李薇主任的话说,就是“没有游离于事项外的标准,也没有游离于标准外的事项。”
审批事项动态管理 不玩“变脸
游戏”
为了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动态化管理,西城以699项行政服务事项标准为蓝本,初步建立起区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系统。各部门对照标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下放、变更、取消及时进行更新、审核。变更比对不一致的,须向监察部门书面说明原因,单位“一把手”签字负责。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防止“边减边增、明减暗增”。这个全区统一的数据库,最终会通过“行政服务百科”的形式向社会公开。
对各部门的绩效考评也在加紧进行。一是推进行政服务绩效管理。按照《2014年西城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行政服务效果的考评工作。二是开展服务监测。组建行政服务廉政监督员队伍实施监督,定期听取意见建议。邀请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进行常态化服务效果监测。三是建立群众评价机制。通过行政效能监察、政风行风评议、政协民主评议、群众测评问卷调查等手段,大力推进政府监察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督考评方式,逐步加大行政服务满意度在行政服务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权重配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质,就是用标准化来规范政府的用权行为。实践证明,标准化是个好东西:北京市西城区行政服务标准体系自2013年7月8日起正式实施,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西城区行政服务顾客满意率从87.6%提高到95%,现场考核顾客满意率达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