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继母那份情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4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厌恶继母,觉得凡是继母都是很凶恶的。
  小时候,我在南方的一个小村庄生活。解放初的农村生活很清贫,日子过得很苦。我那时才7岁,为了让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一点,身材矮小、又黑又瘦的我常与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到小山坡上挖野菜。带上好几个竹篮子,把野菜装满大大小小的篮子才肯回家。然后洗净洒水,挂在屋檐下,经过一夜的生长,转天早晨一看野菜绿油油的,招人喜爱。一大早,招呼上几个小伙伴,提上盛满野菜的竹篮子,到两里地外的小镇上叫卖,很快野菜就被镇上的人买走了。虽然只卖得三、四角钱,但交给母亲后,母亲夸我懂事、能干,然后,奖励我一角钱,让我到镇上去买些学习用品,准备上小学。
  说真的,清贫的生活,我与重病在身的母亲一起相依为命过日子,虽苦也甜。
  那时,我家旁边住着一户人家,那位与我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是我的好朋友,但他从小比我更苦。不仅仅是生活贫穷,更为可怕的是他很早就失去了亲生母亲,父亲为他找了一位新妈妈──他的继母。继母很年轻,也非常漂亮,但很懒惰,家里活不干,农活也懒得做。于是小小年纪的他挑起了全部家务劳动,农忙时还要与父亲一起下地插秧、收割。他的继母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稍有不慎,便是一顿毒打,甚至在他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把他赶出家门。
  有一次,我与这位小伙伴到镇上去卖野菜,那次野菜挖得多,又绿又嫩,很快便卖完了,收获颇丰,卖了个好价钱,我们各得了6角钱。我俩唱呀、蹦呀,高高兴兴回到了家。
  我把卖野菜的钱交到母亲手中,母亲又给了我一角钱,让我到镇上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说:“妈,我不要。等钱凑足了,我要带你到医院看病,让你没有病痛,高高兴兴过日子。”母亲哭了,流下了两行滚烫的泪水……
  此时,我和母亲听到隔壁那户人家乱糟糟的,好像是打骂孩子的声音。我对母亲说:“我过去看看。”我到那户人家一看,只见那位继母凶神恶煞,正把我那小伙伴按在地上用扫帚猛打。我见状立即上去夺下扫帚,扶起小伙伴迅速带他到了我家。见小伙伴身上红一块、紫一块的,我心里气极了,真想拿起木棍去打那个没有人性的继母。
  我问小伙伴:“继母为何打你?”小伙伴说:“我把卖野菜得来的6角钱都交给了爸爸,等爸爸下地干农活走了之后,继母就给了我一巴掌,还捏着我耳朵厉声说道:‘好啊,胆子越来越大,卖野菜得来的钱竟敢不交给我!’我说:‘给谁都一样,都是一家人。’于是,继母拿起扫帚狠命地打我……”我那小伙伴越说越激动,眼泪像断了线似地流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恨透了继母,认为继母没有一个好的,天下继母都狠毒,在我心中几乎扎下了根。
  在我13岁那年,母亲病情恶化,没钱医治,终于离我而去。我哭得死去活来,哭得嗓子哑了,眼泪也干了。父亲在天津工作,母亲去世后的一年后,父亲从天津给我来信,也给我的姥姥写了封信,让我到天津上学、读书。
  我对姥姥说:“父亲给我找了新妈妈,新妈妈就是继母,继母都是恶毒的,我要在农村一辈子,我不去天津上学,我更不想同继母一起生活。”姥姥说:“还是去天津上学吧,只要父亲对你好,继母也会对你好的。你还小,我不能让你耽误了上学的机会……”姥姥说得很恳切,我想,到天津上学试试吧,不行还回到南方种地。
  事情也真怪,怕什么来什么,越是厌恶继母,继母便在我面前出现。
  1956年秋天,我从南方来到天津上学,从此便与继母一起生活。我与继母无话可说,只是按时吃饭,按时上学,按时睡觉。那时我的心情极坏,脑海里经常浮现亲生母亲的身影,一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我就想哭,泪水情不自禁地往外涌。每当我回忆起小时候那继母痛打小伙伴的情景,心中便涌动着对我继母的恨。继母是一位机关干部,人很能干,家务活干得出色,饭菜做得也很香甜。为了让我高兴,为了让我叫她一声“妈”,她几乎天天给我做好吃的,还为我买新衣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父亲和继母的工资不算多,但继母却在我身上花去了很多积蓄,精心地武装我,让我这个农村来的苦孩子也能与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说真的,继母为我做了许多。大大方方的花钱,面对我的那张笑脸,常陪我去公园游玩……特别是我上初中三年级时,我看班上的同学都有矿石收音机,放学以后带上耳机听广播。我对父亲说:“我想要一个矿石收音机。”父亲说:“买一个很贵的,咱们自己做一个。”继母听到这个消息后,跑了很多地方、商店,买来了零件,还自制一个小木盒,把矿石收音机做成功了。但我家住在一楼,我收听广播的效果不好。为此,继母又到很远地方买来两根小竹杆,自制了天线,架在四楼屋顶的平台上。我再带上耳机收听广播,音色还真的不错,我心里特别高兴。
  要说继母对我这么好,我该叫她一声“妈”了吧。没有,一直没叫。不但没叫“妈”,我还把她对我的关心、照顾,视作目的不纯,另有企图。有一次,继母对我说:“你父亲今日加班不回家了,你好好写作业。”我心里正烦,心想,我的事用不着你管,你是继母,没有资格管我。于是便对继母说:“你不是我妈,我妈已死了,你没有权利管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出来的。谁知,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继母的自尊心,她一句话也没说,扭头便到自己卧室大哭起来。
  也许是我一直不叫她“妈”而伤心,也许是一年多对我的精心关照没得到应有的回报,也许是我一个十几岁的初中生背着父亲说了刺痛她的话语……真的,继母很伤心,很难过,哭声让我心中更烦闷。此时,我想,继母待我确实不错,她自己无儿无女,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我身上,毕竟继母也才36岁啊。然而,我在南方生活时那个凶恶的继母总在我脑海里浮现,这个继母狠心地打骂我的小伙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我清醒,让我一提起“继母”两个字便恨得咬牙切齿。
  我想,继母没有好的,我的血管里流淌的是我亲生母亲的血,我应该离开继母,不然,我对不起死去的母亲。
  于是,我背起书包,离家到一位同学家去了。这位初三学生是我从南方来津后结交的最好朋友,他的父母对我的命运很是同情,待我像儿子一样。就这样,我在同学家住下了,白天上课,放学后就到同学家去住,很是开心。
  我离开了继母后的两天里,家里乱了起来。父亲与继母吵架了,继母虽感委屈,但见不到我的影子,十分害怕。第三天的下午,继母在到处找不到我的时候,到了校门口等我。当她在校门口看见我时,高兴地上前一把抱住了我,亲热地对我说:“你是个好孩子,跟我回家吧,我会对你一直好不去的……”继母说了许多,但我只听见“我会对你一直好下去的”那句话,这句话虽然说的声音不算大,但我记得很清楚,印象很深刻。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继母说的这句话依然在我耳边回响。
  初中毕业了,那正是1958年暑假,我突然得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呕吐不止。我心里急呀,马上就要进行升入高中的考试了,能不急吗?当时正是大跃进年代,继母的工作很忙,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但继母向机关领导请了一星期假,好说歹说得到批准,全力以赴在家照顾我。她一个人既要背着我到医院看病,输液,喂药,还要帮我补习功课,让我按规定时间参加升入高中的考试。在继母的精心护理下,我的大病终于痊愈,如愿以优良的成绩考入高中。
  然而,看看继母的身体,脸色发黄,面容憔悴;再加上向机关请了一周假,堆积如山的工作仍然由她來完成,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
  看着继母这个样子,只因为我而操心,付出了大量心血,我心里不禁想道:“难道天底下的继母还真有好的?难道继母对不是她亲生的孩子也能有人间真情?……”看来,世上也有好的继母,我开始对继母有好的印象了。
  时间过得是很快的,一转眼我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1961年9月,继母为我做了新棉被、新被褥,还为我购置了许多学习用品和生活必需品,打好行李,乘坐公交车,一直把我送到大学的校门口。尽管我当时已经19岁,但在继母眼里,我还是个孩子,还不让人放心。她微笑着反复叮咛我:“饭不要吃凉的,夜里睡觉要把被盖好,千万不要到河里去游泳……”当时,我看着年仅40岁的继母是那么善良,那么美丽,那么真诚。她是那么的牵挂着我,真的,此时,我仿佛觉得站在我面前的不是继母,而是我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我见继母向我摆摆手,她仿佛在等着我叫她一声“妈”,但我终于张不开嘴,终于没叫她一声“妈”,只是在继母的反复叮咛声中点点头,说了一句:“你放心吧!”便开始了我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
  记得1963年夏天,天津连续降雨,发生洪灾。我上大学二年级,刚放暑假我还没有回家看看,便参加了抗洪斗争,到静海独流减河地段,一干就是20多天。因为走得急,家里不知道,继母到学校打听才知我去参加抗洪了。待等抗洪结束,我回家又得了一场大病。这次病得不轻,继母急坏了,到处求医问药,花掉了她的许多积蓄。等我大病初愈之后,继母见了我又黑又瘦的模样,眼泪都流了下来。她深情地对我说:“你是个好强的孩子,为了抗洪,把你病成这个样子,我心疼你啊!”面对如此真情的继母,我也为之动情,真想痛痛快快地在继母面前大哭一场,真想大大方方地叫她一声“妈”。然而,一想到亲生母亲年纪轻轻便离开了我,我再一次犹豫,在继母面前难于张嘴叫一声“妈”。
  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快。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入了党,当了机关干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继母的心血和奉献。
  1977年6月,上级党组织让我带领和平区教育系统45名年轻党员和骨干赴山西昔阳县进行培养锻炼,我妻子也被组织送到大港学习提高。当时,我儿子8岁、女儿才5岁,还不懂事,需要有人照顾。我和妻子离家半年,这就意味着照顾孩子的重担完全落在继母身上。我很为难,正在犹豫不决之时,继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你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为党做好工作,放心去吧,两个孩子我会照顾好的!”多么善解人意,多么通情达理,我的双眼湿润了,我说:“那就辛苦你了!”继母说:“你不该这样说,因为我喜欢孩子。”
  是啊,那时的继母已经50多岁了,两鬓已添银丝。为了我,她付出了青春;为了我,她吃了许多苦。她自己没有孩子,没有亲生儿女,一直把我当做她的孩子,任劳任怨,把全部心血花在我身上。想想自己从南方农村来到大城市的一个穷孩子,在母亲早逝之后,却能在条件优越的大都市上学,工作,入党,成为一名党员干部,这中间有继母的一半功劳。没有她的养育之恩,没有她的精心照料,我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想起我與继母长达40多年的生活历程,这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应该是亲生母亲做到的事,我的继母完全做到了。她是一位热情善良的人,是继母中的佼佼者。想到这些,我深感知足。尽管我13岁就失去了母亲,但后来的生活中却有一位慈爱的继母在呵护着我。
  由于父亲去世得早一些,我对继母说:“人老了需要照顾,需要得到关爱,你的晚年生活由我来负责。”继母听了之后,热泪在眼眶里打转。60多岁的继母,由于疾病缠身,我和妻子、孩子都照顾她。她喜欢吃饺子,喜欢喝豆浆,喜欢听我讲机关里的故事,喜欢聊天……我都满足她。继母对此很满足,逢人便讲:“我有一个好儿子!”
  继母70岁生日那天,我把她请到一家饭店,全家人为她过了一个像模像样的70岁大寿生日。点了几个她平时爱吃的菜,为她买了一个生日大蛋糕,祝她生日快乐、健康长寿。生日蛋糕上“祝母亲生日快乐”7个大字,继母双眼一直在细看,目不转睛地在看着。继母笑了,她笑得是那样的甜美,那样的开心。也就是在给继母过70岁生日那天,我和妻子对她说:“妈,我们给你过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我的两个孩子也反复说着:“奶奶,祝你生日快乐。”
  对继母来讲,这是她一生中最高兴、最快乐、最开心的日子。是啊,为了让我叫她一声“妈”,她从35岁盼到了70岁,整整35年啊。70岁,人生古稀之年,继母终于听到了我叫她“妈”。她高兴,她满足,脸上的皱纹舒展了许多。
  继母79岁那年,我正要尽到儿子之责,为她过生日,但她却因突发重病抢救无效而永远离开了我。在向继母遗体告别之时,我鼻子一酸,眼泪直往下掉。我想,我终于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继母70岁之后的将近10年时间里,我一直叫她“妈”,我把继母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因为她尽到了一位母亲的责任,让我终生难忘那份情……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4月20日——5月21日一个月内,先后三次到北京市慈善协会调研首都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并与社会各界人士深入座谈,畅谈慈善事业发展大计。作为慈善工作者,我们在深受感动、倍受鼓舞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刘淇书记的调研,使我们在发展慈善事业重要性认识高度上得到了提升,并进一步明确了慈善工作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一)进一步提高了
期刊
茫茫的星群,退了,只剩下一轮孤寂的月;萧瑟的秋风,止了,仅留下几叶秋黄,零落溪中。淡淡的愁思,在咖啡的氤氲中浮起,老师,您那里的夜和秋,也一定很深了吧?  信步于最北的河边,一片败叶落在河中,微漾起一阵涟漪,淀下几分南方的浮躁,但那浓浓的情,怎么也化不开。我知道,每一片漂来的落叶,都载着您的期望,我无数次默念着您的话。而此时倚着老树,久久地枯坐,让自己的每一缕思绪,都随风北去……  当一切沉静下来
期刊
平凡的感动  它如绚丽的桥梁,架通陌生的两地。  它如一股汩汩流淌的清泉,浇灌着干涸的心田。  它如一团烈火,燃起心中无限的激情。    永恒向日葵  风儿凉了,月儿瘦了。一样的风儿,一样的月亮。我到伯父家度假,结识了枫,我们种下了向日葵,因为它总面朝太阳永恒不变。我是日,她是葵,我们一起看夕阳,一起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起感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个月后,我走了,剩下枫和
期刊
2005年5月21日,浙江省台州市佛协护法慈善功德会办公室收到一份来自大西北的传真,题为《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在“两基”攻坚中所面临的困难》。文中介绍:“漳县全县有学校203所,其中中学7所,小学194所,幼儿园2所。……漳县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文化落后,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教育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目前全县尚有94所学校有危房,……(这些危房)已经或者即将倒塌!领导急、家长急、老师急、学生怕!
期刊
也许是受到一篇名叫《收藏青春》的文章的影响,我也开始学着去收藏生活中令人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久藏的往事时,泪水濡湿了我的双眼,丝毫不减的感动仍然激荡着我的心灵。  我想起一个温暖的冬夜,室内一灯如豆,我把昔日朋友送给我的贺卡连同尘封的往事一同从抽屉里翻出来。贺卡有的已搁置多年,微微泛黄,带着一种陈年的温和的香,很淡很好闻。我拥被而坐,小声读着上面简短却真挚的祝辞,我的声
期刊
这是圣诞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七点的弥撒开始了。教区的居民们都非常安静,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喧闹繁华的圣诞节把人们的精力都消耗完了。就连孩子们都很安静,人们更愿意靠着椅背休息。  约翰神父俯视着安静的人群,用愉快的语调说起圣诞节的真正含义,然后谈起了慈善、爱和关心别人,说善意永远都不会是错的。他说的都是我们早就听说过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而沾沾自喜。约翰神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期刊
经济欠发达,财政拮据,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的老、少、边、穷农业县均属于贫困地区,具有困难群体多、救助面广、数额大与善款筹募难度大、款额少的矛盾,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慈善事业的发展就能彰显其社会意义,就有旺盛的生命力。笔者从事县级慈善工作近十年,感触颇多,受益亦深。  贫困地区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思路是:明确工作重点;立足本地求外援;通过慈善项目争取外援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贫困地区现阶段工作的重
期刊
那是1963年2月里的一个寒冷的早晨,我把我所有的家当草草地塞进两个硬纸板手提箱里,偷偷摸摸地溜出了大学的宿舍。最后看了一眼乔治亚州那昏暗的黎明,我又继续向前走。穿过了一片树林,就到了高速公路。在那儿,我想方设法拦住了一辆卡车。   “你要到哪儿去?”卡车司机问。   “只要能离开这儿就行。” 我是被学校开除的,而且是第二次被开除了,我再也没有脸面回家去面对我的爷爷了,是他含辛茹苦地把我抚养成人的
期刊
2005年7月30日至8月6日,香港杰出青年义工交流团在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的义工陪伴下,对大连进行了为期8天的交流访问活动。该团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推广义工服务督导委员会选出的2004—2005香港杰出青年义工10名,来访人员还包括“学生及青年义务工作小组”召集人罗殷巧儿太平绅士,香港社会福利署的林绍裘和张淑贞,以及香港杰青义工协会代表曾嘉敏。  社会福利署每年都组织杰青义工赴世界各
期刊
她没有想到,身在异地,会有2000多名素不相识的宁波人一周内为她捐款60万元。  她没有想到,躺在病床,会有400多名宁波人冒着高温到医院看望她。  是她浓浓的母爱感动了宁波人。  罗南英,青海省乐都县高店乡河滩寨学校29岁的语文教师,3岁男孩鹏鹏的妈妈,一个找到了骨髓配型却无力支付60万元骨髓移植费用的白血病患者,在她绝望时,宁波人用博大的爱心感动了她,感动了她的家乡青海,感动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