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格的作用和方法研究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的厉史文化中,鬼文化自始至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一些偏远之地、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受认知所限,人们对于鬼仍怀着敬畏之心。本文将从《说文解字》中的鬼部字着手,以探求远古先民对于鬼的认识,以及鬼文化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鬼 鬼部字 鬼文化 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鬼文化深入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赖亚生在他的《神秘的鬼魂世界》中,对于鬼文化的意义作了界定,“鬼文化是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死亡现象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所带来的观念和行为。”①在我生活的地方,人们相信人是有灵魂,人死后进入地府轮回转世,重新投胎,而且在生活中,由于对鬼的敬畏,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禁忌,如碗中的筷子不能竖着插在里边;在鬼节烧纸钱的火盆不能用水扑灭等等。
  一、对于鬼神的认识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鬼神之说对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纵然不相信鬼神存在于世间,但对于他们是什么,也是有一定的认知的。而且在现代人看来,鬼、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如果要用语言来描述的话,鬼属阴,象征黑暗、恐怖之物,而神则属阳,象征光明、美好之物。那么在古人看来鬼、神是什么?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将通过对其中鬼部字的研究,对鬼部字的内涵的阐释中,了解古代先民对于鬼神的认识,古人心目中的鬼神形象。
  古时候,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及人们的认知水平所限,致使人们面对不理解的事物、现象时,对于这种事物或现象的阐发,在用他们本身的认知能力去解释时,难免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于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存在曲解或者误解,鬼神之说的来源即始于此。
  关于“鬼”的解释,在古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魂或鬼。”而与鬼之来源相关的字,主要包括鬼、魂、魄,这三个字直接对于鬼都有相关的解释。
  1.鬼。“鬼”是鬼部的部首字,在《说文》中对于鬼的阐释,点名了鬼的来源。《说文》:“人所归为鬼也”。《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道,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魂或鬼。”
  2.“魂”与“魄”。魂:《说文》“阳气也。”《古汉语字典》中把“魂”解释为灵魂、魂魄,指“古人想象中的能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
  魄:《说文》“阴神也。”《古汉语字典》把“魄”解释为“依附于人体的精神。”段注中将魄解释为阴神,《祭义》曰:“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按魂魄皆生而有之而字皆从鬼者,魂魄不离形质而非形质也,形质亡而魂魄存,是人所归也。”言人之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身亡则魂魄化为鬼魂。
  “魂”与“魄”皆属于灵魂即精神,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魂”为“阳气”,人死后归于天,如《古诗为焦仲妻作》:“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魄”为“阴神”,人死后归于地,如《后汉·西南夷传》:“哀牢夷出虎魄。”
  刘亚湖认为:“在远古时代,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的灵魂活动,而且灵魂在人死是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从而形成灵魂观念。”②通过对“鬼”、“魂”和“魄”的分析,再结合刘亚湖的观点,不难得出鬼是来源于先民由于认知水平受限,对死亡的一种解释,认为人死后灵魂与肉体分离,人死后的灵魂即为鬼。
  二、敬畏鬼神的态度
  在古代,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限,人们对于人力所不能及或无法解释、无法对抗的事物,以鬼神之说来说明,用以表示给人们带来危害的凶神、恶鬼,如?、魖、魃、鬽,以此来表现古时人们对于鬼怪厌恶、恐惧的态度。
  (一)具体鬼怪形象
  1.?。《说文》:“厉鬼也。”段注解释,“厉之言烈也,厉鬼谓虐厉之鬼。”《左传》曰:“其何厉鬼也。”月令注曰:“昂有大陵积尸之气,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为厉鬼、将随强阴出害人。”由此可以看出,?是一种厉鬼,一种害人之鬼,因为怨气太重无法重新投胎转世的恶灵。
  2.魖。《说文》:“耗神也。”段对于秏鬼的解释是:“秏旧作耗。今者,乏无之言。”耗,有消耗、损耗的意思,耗神就是给人们的财产带来损耗的恶鬼。
  3.魃。《说文》:“旱鬼也。”段注中,大雅云汉曰:“旱魃为虐。”传曰:“魃,旱神也”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有黄帝女妭,本天女也,黄帝下之杀蚩尤,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妭即魃也。”“魃”或称“女妭”,其“所居不雨”,给人们带来旱灾,人们称其为旱神,因古人神鬼不分,也称旱鬼,是给人们带来旱灾的鬼神。
  4.鬽(魅)。《说文》:“老精物也。”论语曰:“鬼者,老物之精也。”服虔注云:“魅,怪物,或云魅人面兽身而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气所生。”据此可知,“老精物”就是物老而变成的精怪,具有迷惑人的特点。
  (二)具体态度
  1.畏惧憎恶。
  (1) (nuò):《说文》见鬼驚词”,段注:“见鬼而惊骇。”《说文·通训定声》释为:“见鬼惊貌。”表现了古人对鬼怪的恐惧,若是见到鬼,他们因鬼怪的面貌,而内心生出惊慌而恐惧之情,对鬼怪生出畏憎的态度。
  (2)醜:《说文》可恶也。段注:“非真鬼也,以可恶故从鬼。”《古汉语字典》中对醜的释义有丑恶、不好之意,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恶直丑正,实蕃有徒。”《诗经·鄘风·墙有茨》:“所可道也,言之丑也。”醜虽非鬼怪,但其以鬼做丑字旁,以反衬鬼怪的特性,以人的丑恶突出鬼怪的恐怖,使人在面对鬼怪之时常惊恐不安,常伴惊惧之感。
  (3)魇:《古汉语字典》中,“魇”本义指做噩夢活在梦中觉得有东西压住不能动。它作动词指噩梦中惊喊,如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或叫号而寤,或哭泣而魇。”段成式《酉阳杂俎》:“江淮有士人庄居,其子年二十余,常病魇。”作名词时意为噩梦、妖魔,如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司独宿有题》:“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魇。”   2.崇敬鬼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之《神话与传说》一文中曾说:“天神地祗人鬼,古者虽有辩,而人鬼亦为神祗,则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③在远古时期,鬼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们赋予了鬼神不同的含义,“鬼”为丑与恶的化身,“神”则象征着善与美。
  (1)?(shén):《说文》:“神也”。对于神的含义,在《说文》释中有相关解释,“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而申,《说文》解释为“申,神也。吏臣哺时听事,申旦政也”,说明了神的地位,他开创天地万物,地位尊崇,人们感其恩德,对神多崇敬赞美。另外,鬼神同源,段注中,?“当作鬼神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老子曰:“其鬼不神。”郭云:“?即神字,许意非一字也。”又说明了古代时神源于鬼,钱钟书先生也曾说过,“盖谓‘神’出身于‘鬼’,‘鬼’发迹为‘神’事。”可见,是神之起源。
  (2)魋:《说文》:“神兽也”。《尔雅·释兽》中阐释 魋“如小熊,竊毛而黄。”郭璞注,“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粗赤浅黄色,俗呼为赤熊。”由此可见,所谓魋就是一种兽。又有人说,魋这种“神兽”,应该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开明兽,开明兽之开明意为通达、开通、明白事理,其职责为守卫,其虽为兽,却有人身,又冠之以神,谓之神兽。
  (三)原因分析。基于以上,对于“鬼”人们是持以恐惧的态度的,若探究其深层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源于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生命仅有一次,且如此短暂,对于生的渴望使得人们面对死亡时,内心充满恐惧之感,并且在人们看来,死亡是十分痛苦的,不论是古是今,人们对于死亡,总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在做其他事的时候,人们相信人定胜天,对于不期望出现的结果,能做出一定的改变,但在死亡面前,不论是谁,总有面对的一天,且无力改变死亡的结局,由此人们创造出了“鬼”这一概念,想象创造出了死后的世界,如孟婆、阎王、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
  二是对于未知的恐惧,人们抗拒、恐惧死亡的心理,是源于人们对与死后世界的恐惧,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死后的世界是黑暗的,至于黑暗的世界中有什么,人们完全不了解,基于对黑暗的恐惧、对未知的畏惧,使得人们对于他们想象中的存在于死后的黑暗世界中的“鬼”充满了畏惧之情。
  三、文化意义
  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鬼神文化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其中不仅表现着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渗透着古代社会的人文历史风貌 ,此外鬼神文化还与宗教结合在一起,其内涵经过历史的沉淀,意蕴更加丰富,更有诸多文人创作出了许多神鬼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淮南子》、《西游记》等都是其中的佳作,不论是深入研究古人的生活习俗,还是文化风貌,都亟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掘鬼神文化。
  注:本文对鬼部字的解释参考《说文》《古汉语字典》《康熙字典》等。
  【参考文献】
  [1] 赖亚生.神秘的鬼魂世界[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2] 王景琳,徐匋.中国民间信仰風俗词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3] 鲁迅.插图本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江西传统民居作为文化的物化形态,融合了江西人实用、审美、情感三位一体的独特建筑美学观,受到自身地域文化和环境条件的作用,形成了差异较大的建筑风貌。本课题立足江西,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导,对江西传统民居形态挖掘,并结合授课专业学生特点将赣派传统民间建筑融合在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探索传统民居演绎出新的空间形式。  【关键词】 空间设计 传统民居 教学  1引言  现代民居建筑与传统民居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探究格式塔视角下李煜诗词的意象,首先对格式塔视角下李煜诗词意象中的邻近性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了“异质同构”下意象群的阶段性,最后分析了格式塔视角下李煜诗词意象的翻译分析,包括“西楼”、“月”、“梧桐”、“深秋”的意象的分析。在翻译李煜诗词中的意象,意象的翻译要在保证忠实原文基本内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还原原文的意象使用所体现出的美感。  【关键词】 格式塔理论 李煜诗词 意象  引
期刊
【摘 要】 汽车营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汽车销售人员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难题与困惑,想要做好汽车销售工作,不了解自己,不理解他人,不明白客户购买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需求,是难以完成汽车销售任务的。  本文从教学模式出发,主要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心理沙盘的方法让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学会与人配合与沟通,为后续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汽车营销 教学模式 沟通 职业发展  一、
期刊
【摘 要】 庭审中法官应对双方提交的证据作全面、综合审查,在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相互矛盾或者不足以查清案情事实的情况下,法官应合理运用证据规则及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对案件做出裁判。案例,原告在最后一次庭审中出示的证据,使得案件事实又难以查清,后法院依据证据规则作出相应判决。  【关键词】 证据规则 举证责任 事实不清的状态  一、基本案情  原告诉称:被告向原告累计借款30万元,于2014年1月29日向
期刊
【摘 要】 毛泽东政策思想是毛泽东六大独创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它都深刻指导着广大党员干部不懈奋斗与实践,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毛泽东政策思想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而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是其中的光辉典范。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我们更能感受到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政策思想的科学性。  一、中国革命的历程证明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科学性  农村
期刊
【摘 要】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实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诞生的,对于西方国家摆脱危机、提振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凯恩斯理论单一放在总量分析上,对于经济内部结构分析较为不足。当前,面对经济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呈现出机构性有效需求不足,在从需求侧调控经济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供给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轮驱动,实现经济的有序良性发展。  【关键词】 有效需求不足 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 供给侧 需求
期刊
【摘 要】 随着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建立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临空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业态相继在全国各示范区呈现。渝北区自临空经济示范区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临空旅游发展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旨在结合区情,从临空旅游发展的利弊条件出发,提出几点助推临空旅游向好发展的思考性建议。  【关键词】 临空 旅游 品牌 特色  2016年10月,渝北成功获批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临空
期刊
【摘 要】 在群团改革背景下,各级共青团组织需要牢牢把握好群团改革的正确方向,立足客观实际,重新审视定位和创新工作,积极围绕“强三性,去四化”目标任务,在补短板、抓细节、求创新、转作风上下功夫,坚持强基础、转方式、提品质,努力开创出党的群团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群团改革 工作创新  中国共青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团组织和群众性组织,它自成立以来,围绕党政中心大局、服务青年发展需求,在推动青少
期刊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山城每每现浓雾,却是魂魄归来时。  ——引言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掀开了长达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在历经一年多与日抗战后,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军事上的失利迫使日本侵略者改变策略,决定对中国的陪都重庆实施轰炸。1938年10月4日,日本正式轰炸重庆市区,从1939年1月开始,日机空袭迅速升级,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推进,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流转逐渐由管制向规制发展,基本确定了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目标。由于现行上位法有待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特别是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多为试点展开,如何构建既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也能高效盘活资源的规则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现状下对农民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集体建设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