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 拥抱梦中“丝路”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条遥远的路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过大漠,越葱岭,直抵西亚与欧洲。一直以来,“丝绸之路”在我的心中都充满了神秘感,只有在追寻儿时的点滴记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流沙河,还有听老人们茶余饭后聊着张謇、班超出使的故事;或是现在工作之余手指轻翻西域地图,欣赏电视里播放纪录片《玄奘西行》的时候,“丝路”才变得真实可感。
  西行是我的一个梦,这个梦终于实现了!作为北京画院采风团的一员,两年时间中我重走古丝绸之路,到达甘肃、新疆两省,寻访古迹,踏遍山川,进行美术采访。一路走来,黄沙漫漫、戈壁苍茫、天山巍峨、峡谷险峻、草原辽阔。试想,如今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乘飞机、坐火车、汽车,都需要辗转数日,疲劳难忍、万般不易,更何况古代商旅在当时连年战火、环境恶劣、交通极不便利情况下,去开辟了这条连接欧亚大陆、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个中艰辛也只有当年走过这条“丝绸之路”的人才可知晓。
  不畏艰险
  遥想当年,西汉张骞二次出使,凿通西域;东汉班超“入得虎穴”,稳固西域;公主远嫁,带去蚕种;鸠摩罗什精练佛学,讲经西域;玄奘出游,带回真经……种种西域功绩,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西行之路的开辟,给欧洲带去了中国的锦衣罗缎,连罗马的“凯撒大帝”都为之痴迷,因而宫廷上下效仿,以着中国丝绸为荣耀,故而使得中国丝绸贵比黄金。
  在高额的利益诱惑下,丝路上运输中最为贵重货品就是丝绸。故而丝路考古不断发现大量丝织品,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的阿斯塔纳墓葬和尼雅遗址墓葬中出土的纹饰精美、颜色鲜艳、做工考究的丝织品。虽然博物馆里展示的都只剩下片片残片,但其保留下来如生命树、葡萄、狮子、天马等异域风格的图案样式,也成为了历史的印证。试想这一定就是19世纪德国的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甘肃新疆等地考察时,给这条传奇的通商线路取名为“丝绸之路”的原因。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那时的丝绸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一种货币流通。但是不论如何,丝绸交易在丝绸之路的作用不可替代。
  《汉书·西域传》曾描述过一段有关西域商人的险恶遭遇:“驴畜负粮,须诸国案食,得以自瞻,国或贫小不能食,或莱黯不肯给,拥疆汉之节,馁山谷之间,乞丐无所得,离一二旬则人畜弃捐旷野而不反”。可见汉时西域人少国多,常有战乱,粮食生产有限,难以满足来往商旅的需要。高山瀚海,路途险恶,忍饥受寒,行人往往倒毙于荒漠野岭之中。而沿途关卡林立,盗匪丛生,商旅贩客时时都有被劫杀的危险。玄奘西行时,曾屡遇匪患,险些丢了性命。因而古时的商队组成往往多至数百人,倚仗武装保护,方能成行。在敦煌莫高窟以及龟兹石窟壁画中都可见看到当时商队浩浩荡荡出行的画面,仿佛穿越千年,驼铃声声,由远及近,那疲惫的眼神、饥渴的嘴唇、满衣的风尘,诉说着一个个神奇而久远的故事。
  商队出行图中有一类人物形象非常特别,他们身穿窄袖紧身素衣,头戴尖顶卷檐帽,腰上系着配有各种珠宝和刀剑的腰带,脚蹬长筒皮革靴,大多满脸络腮胡子,这就是公元4世纪初几乎垄断丝路贸易的粟特人。粟特人精通业务,善于筹算,不畏艰险,谙熟各种语言,还具有许多经商的手段。在吐鲁番博物馆出土文书展览里的多件文书,有些是关于商人的通关文牒,及财产纠纷案件的笔录,以草行书为主,俊朗飘逸,质朴自然,与怀素、张旭草书可媲美。
  时光使者
  再看昔日商旅长期驻扎的交河故城,今天虽只保留了残垣断壁,但从城门、佛寺、古井、街巷,以及密集的民居住宅、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市场的遗存中,还可依稀看到当年的建筑规模,以及商业城镇的特点。交河故城在公元前1世纪到12世纪分别是西域古车师国的国都,高昌国、唐西州、高昌回鹘国的重要中心城镇。公元640年,唐代还在此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据《旧唐书·西戎传》载,唐初其辖地范围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可以想见,西去的各国商队,从敦煌一路饱尝戈壁沙漠之苦到达这里后,前面将有海拔四五千米的葱岭等着他们攀越;东往的各地贾客,刚从嵯峨险峻的葱岭之间活着下来,在这里稍定惊魂之后,又需要鼓足勇气去跨越茫茫沙漠。因此,这里便成为艰难跋涉辗转于“丝绸之路”的商旅休整、交流的中转站,商队纷纷将携带的货物倒手集散,各取所需。想必那个时候的交河城,草肥水美,城里城外,车水马龙,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纷呈,琳琅满目;市场上充斥着绚丽多姿的各类服饰,阵阵嘈杂如潮的各国语言,一派繁华景象。中外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应该是当时的热门货物,比如帛、锦、绮、缎之类的中原丝织品,此外还有月氏细毡、大秦琉璃、安息香料、大宛骏马、于阗玉石与龟兹铁器等等。
  当然商品的流通离不开货币作为媒介物。此行我们所拜访的吐鲁番博物馆设有一个专门的金银币陈列展,一进去就会感受到那种沉沉的历史厚重感。这些钱币不知经过了多少商人和购买者的双手的交换,又经过了多少个国家和民族才辗转到达这里。它们虽深埋在泥土中几百年的时间,在灯光的照射下依然都是那么熠熠生辉。这里展示的古钱币大多以吐鲁番交河沟西、巴达木、木纳尔、阿斯塔纳出土为主,比如高昌吉利钱、剪轮五铢、开元通宝、乾元重宝、至元通宝、乾隆通宝、光绪通宝,以及东罗马金币和大量的波斯萨珊银币。它们都静静的陈列在展柜里,为我们诉说了一段鲜活的吐鲁番货币沿革史。而令我最激动的就是在这里看到了其他博物馆中不容易见到的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两种货币都是当时作为一种国际性货币流通于东欧、中亚之间。萨珊银币,一般硬币正面为帝国君王侧面像,它在公元6世纪流通于中国河西走廊,在中国铸造时间前后延续350年之久。这些金银币和我在希腊国家博物馆中看到钱币图案和性质是一样的,包括现在的希腊流通的货币,其图案设计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繁盛依然
  而今的丝绸之路依然商贸云集,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交融。你可见在维吾尔族集市——大巴扎店铺星罗棋布,小摊纵横交错,游人如织。乌鲁木齐的大巴扎现已成为国际性贸易中转站,这里有各国的货物在此汇集,当然还是以西域的工艺品特产为主,有精美的羊绒地毯、羊绒围巾,漂亮的英吉沙小刀,手工制作的乐器,精美图案的维吾尔族毡帽,还有各式金银酒具等。富有特色的东西总是会让人流连忘返,在购物中得到各种欢乐。
  非常幸运的是,在参观吐鲁番维吾尔族人村——吐峪沟时,我还赶上了维吾尔族人最重要节日——古尔邦节,相当于汉族人的新年。这个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家家户户要宰羊为牲祭,并载歌载舞来一起欢度。节日里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头戴象征尊贵地位的绿色毡帽,弹起了他心爱的冬不拉;小朋友们穿着鲜艳的艾德莱斯绸制的衣服在一旁跳着闹着;美丽的维吾尔族少女含羞地看着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路人。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当地的各色美食更让你流连忘返,葡萄的香味在空中飘荡,羊肉串在火上滋滋作响,哈密瓜香甜醉人,馕饼松软可口……写至此,我都感觉又开始馋了。
  丝绸之路,商旅之路,千年以来,它一直无声地矗立在那里,见证过多少民族的迁徙、多少宗教的交融、多少城市的兴衰、多少个生命的消亡。如今它依然在张开双臂,以欢迎的姿态,等待着远方的客人去探寻它的美丽,去发现它的繁华。
  西行之路,不虚此行。
其他文献
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鸡日。千百年来,鸡被人们赋予了诸多神奇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蔚为大观的鸡文化现象。  | 由祭祀发展而来的崇拜文化 |  在古代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陶鸡,以灰陶鸡与红陶鸡尤为普遍,它们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殉葬明器,揭示着鸡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南京博物院藏汉灰陶鸡、东汉绿釉陶鸡和六朝红陶鸡等不同时代、造型各异的陶鸡,从侧面反映了鸡已普遍存在于古人的生活中,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  在我
期刊
相信一些长期关注《中国收藏》杂志的读者朋友们一定还记得,之前我们编辑部曾经设计推出过一位虚拟人物形象代表——小藏君。不过想想,这家伙似乎“修身养性”了很长时间没有跟大家见面了。既然今天讲述的是丝绸之路,作为一名喜爱艺术收藏和人文历史的“翩翩少年”,小藏君对这种有着浓厚历史意味的题材又怎能沉得住气?所以,本刊记者特意搜罗了部分年轻读者群体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跟着小藏君一道来揭晓答案吧。  问:丝绸之路
期刊
1910年1月15日,有一位来自远洋那头的澳大利亚人,仅带着仆人与两驾骡车,就这样只身骑马西行,前往大漠昭昭的西北——他就是清朝灭亡前最后一位走入河西走廊的外国人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莫理循(1862年至1920年)被称为“中国通”,曾担任《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17年。1912年,他应中国政府的聘约担任了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置有房产,当时的外
期刊
辞旧迎新之际,2016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在此起彼伏的槌音中落下了帷幕。  回眸过去的一年,艺术品市场可用“冷中有热、亮点频现”来形容。一直处于深度调整的市场,在2016年里虽有不少惊喜爆出,但整体处于平稳状态。不过,相较于前两年,过去的一年诞生了多件高价拍品,在惹人眼目的同时,也让市场出现了区域性热闹,并再次证明:好东西不愁卖!市场需要好东西!  去年什么艺术品卖得最贵?什么艺术品好卖?它们的身价
期刊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后因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被海路取代,至宋元时期,已成为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以上是我们通常对丝绸之路最为直观的理解。  所以今天的故事,要从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事讲起。  倾力撰稿的作者中,既有长期致力于此的学者、研究人士,也有重返丝路的亲历者。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切入点?  因为人
期刊
去年冬天,机缘巧合,我有幸跟随纪录片摄制团队的朋友到浙江宁波进行前期“踩点”,寻找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痕迹。  这是我第一次来宁波。好在因为身怀工作任务且日程安排紧凑,虽说此行也是以游览、寻访为主,倒是避免了平时旅游中“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尴尬;并且得益于有专业研究人士的陪同,从大小博物馆到一众寺庙,再到上林湖越窑遗址……短短三天时间中,见到了诸多文物的“真身”,听到了不少故事
期刊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落幕。以历史回顾展、学术提名展以及全国征集作品展三个部分,展示了近30年来工笔画领域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让观众了解到国内工笔画的创作现状。此次展览展期不长,人气却不小。既有“外行看热闹”,也有“内行看门道”,工笔画似乎也一改传统的面孔,重新加入到了“小鲜肉”的行列……  “中国工笔画作
期刊
随着商贸往来的发达,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身份的人的身影,僧侣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兴盛的唐宋时期,僧侣是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主要担当者。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步繁荣,高僧一度成为往来海船上的常客,经卷、佛像、佛画等也成为了船上的主要物品之一。到了元代,由于统治者极为重视佛教,并且对佛教予以大力支持,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此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已经不热衷于宗教的传播,而是羡慕
期刊
我们都知道,兑换货币是现代人走出国门前,准备工作中的一个必要环节。那么,在当年客商云集,不同口音、长相的人们交织的道路上,货币的流通又有着哪些奥秘?想像一下,小小一枚钱币,辗转过无数人之手,除了直白的“赚与亏”,这种进出、流动还能带来什么?  事实上,伴随着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融,和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理,中原地区的汉代半两钱、五铢钱以及唐代的开元通宝钱都大量流入中亚地区,这些货币在
期刊
大元,当年这个来自草原的蒙古民族认为,宗教嘛,就是要与上天取得联系,获得力量,而不同宗教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大元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元时,伊斯兰教在中国虽赶不上儒释道的影响力,不过规模也算空前了。  往来如梭  泉州与穆斯林情根深种,保留下来许多伊斯兰教石刻,现存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也在泉州。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有一件伊斯兰教墓棺底座,据推测,就是阿拉伯商人浮海而来,定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