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大学校园景观在雨洪应对中的作用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ong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德镇陶瓷大学新校区占地面积大,相对容积率不高,且位于生态条件良好的郊区,因而应充分有效地发挥其良好的雨洪应对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有效补充,在雨洪调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上起示范作用。在校园生活的两年中,通过实地观察每次暴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拍射照片或视频记录,并长期比较思考,去推敲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得和失。发现良好的应对雨洪需要综合系统的看待以雨洪为代表的一系列水的问题,将水生态基础设施同灰色管渠基础设施相衔接,优先先作为资源进行调蓄,之后作为洪水疏排。
  关键词:水景 雨洪 水生态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8-0148-02
  引言
  当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其中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的内涝渍害等问题则尤为明显,由此“海绵城市”、LID技术、生态治水的研究和实践也变成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以景德镇陶瓷大学新校区为例,分析现有校园景观对雨洪应对的效果和改进建议。
  一、校园景观概况
  景德镇陶瓷大学新校区位于美丽的江南小镇景德镇市湘湖镇,占地1000余亩,四周群山环绕,地势总体北高南低,西南处的翠湖为校园最低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05毫米,前夏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5、6、7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350毫米,极易导致洪涝灾害发生;7、8月份往往会经历高温闷热、晴朗少雨的伏旱。校区于2006年开始动工建设,基地原为低缓丘陵林地,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雨洪应对分析
  校园中主要有规划建设带来的“灰色”基础设施和原有丘陵森林中保留下来的水生态基础设施(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都对雨洪的利用和疏排发挥着作用。
  (一)“灰色”基础设施对雨洪应对。
  “灰色”基础设施指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进行集中排水,以“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控制来应对雨水的设施。在校园中,“管网一水渠一硬化池塘”构成了“灰色”基础设施的主体系统。管网依建筑周边和主要道路两侧组织,接收建筑物屋顶和地表雨水并进行疏排至下一级管网或水渠;水渠主要有①、②两条,主要起连接各个管网和池塘,并接收附近地表径流的作用;硬化池塘有③、④、⑤三个,位于相对低洼处,可以蓄积管网和水渠带来的雨水,并在降雨集中时对过量雨水进行蓄积,缓解雨水排入市政管道的压力(如图1)。
  (二)水生态基础设施对雨洪的截留和消纳。
  水生态基础设施是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河流廊道、支流系统、汇水节点、湿地链、蓄水池塘湖泊等重要的结构元素,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其运行的各个部分,从而发挥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
  一方面,校园中保留了部分原有场地上的森林,行道树和草坪等人工绿化带位于道路和建筑周围,森林和人工绿化带之间是自生的灌木丛过渡带,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雨水滞留含蓄体系。校园坡地上的各种松树、槭树的树冠层首先对雨水进行截留,从树冠层上淌下来的雨水再经过树林下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枝叶的截留,然后到达枯枝落叶层,且当地表有苔藓时,枯枝落叶层的最大持水量还会显著提高,最后到达地面,进入土壤层的毛管空隙中。树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雨水的截留是层层递进、分层升级的。当土壤层的持水饱和后,多余的雨水才会形成地表径流。因此,在校园中原有林地部分,可以达到小雨不湿地,中雨小径流,大雨峰值晚的雨洪应对效果,起到降低区域降雨径流系数和雨洪源头减控的目的。
  另一方面,校園中不透水地面、屋顶排水、绿地和林地持水饱和后的雨水则形成地表径流,这部分雨水会遵循“水”这一环境因子固有的“流动”和“循环”的特点,依势流向低处,形成水道,最后到达汇水区域停留,而后再疏导至它处。校园中的水渠、池塘等汇水区域是水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暴雨时集纳过量雨水,减轻雨洪对“灰色”基础设施的压力,并通过缓排缓释起到对雨洪的“调”和对水资源的“蓄”。
  三、对雨洪应对的不足之处
  但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生活的近两年时间里也发现了现有景观在雨洪应对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一直在思考可能的应对方法。
  (一)广场等大面积开阔地路面积水明显(如图2)。广场等开阔地原本是为举行升旗、集会等活动修建的,但由于多采用不透水铺装,且面积较大,无法及时就近排水,加之难以保证找坡排水的坡面纯平,导致短时间降雨量大时路面出现普遍积水,形成许多深0.5~2.5cm不等的“水坑”,影响正常的行走和各种集会活动。
  (二)校园道路与雨洪汇水线的冲突(如图3)。景德镇前夏梅雨期间,降雨集中,大、暴雨频繁,加上校园建于丘陵之上,主要道路多为坡道,各个区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高差,每逢春夏暴雨时节,短时间降水量大且汇聚迅速,经常使得校园中的道路变成了河道,雨水夺路而走(如图4),深度可没脚踝,严重影响道路的安全正常使用。
  (三)校园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碎片化。在开发前的基地上,溪流汇聚成河流,河流串联起池塘和湿地,梅雨时可吸纳多余降水,伏旱时可缓解降水短缺,形成一个具有应对雨洪在内的系统的、稳定的水生态服务功能的体系。但因为人为不当建设开发和设计规划的不够周全,对原有校园水生态基础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节点造成冲击,使系统被割裂成为碎片化的子系统,之间必要的沟通和协同被削弱,无法共同应对雨洪压力,难以良好运行。如校园中两处主要的池塘被道路阻断并没有沟通,只是孤立地各自将雨水排入城市管网中,当局部降水集中时,两处池塘无法共同应对短时雨洪冲击,经常出现水满为患的情况;校园中有几片低洼处的人工草坪,一旦连续几天下雨,一定被淹(如图5),然后雨水就会漫出到周围更低的路面,在道路上形成“溪流”。   四、改进建议
  (一)对于广场等大面积开阔地路面积水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开阔地周边绿地高度,采用道路立缘石豁口的方式将积水就近引入下凹式绿地中蓄存;对已建成的铺装适时进行更新,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采用透水铺装,如多孔嵌草砖、碎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等,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构造做法帮助雨水下渗。通过“排渗结合”来应对大面积开阔地路面积水的问题。
  (二)道路与雨洪汇水线的冲突应优先寻求改变汇水线。可以因势利导,在冲突路段附近低于路面的低洼处营造小片湿地、池塘作为汇水区域,再沿道路营建溪流来将湿地、池塘联通起来,从而改变汇水线,消除同道路的冲突。当改变汇水线的条件不具备时,可优先缓解二者的冲突。如在冲突道路两侧多设下水口、及时清理堵塞下水口的杂物、定时疏通下水管道等,通过有效运行的灰色基础设施来减少此处路面汇集的雨水流量。必要时,考虑改变道路来适应汇水线。如在冲突点处降低道路宽度给水流让出足夠空间;在路基下设排水孔道使道路和水流各行其道;重新规划道路,通过改变线路解决道路同雨洪汇水线的冲突,从而减少道路上的雨洪径流,降低现有路网对水网通畅的影响。
  (三)采取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原则。水生态基础设施的碎片化问题是随着开发强度的增加而不断恶化的,因而要改善碎片化的问题首先要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强度和频度。最基础的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场地原本经过长期演进形成稳定的水循环系统,任何“灰色”基础设施的介入都是以此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同原有水循环系统融合,共生为一个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新系统为目标的。例如可以减少仅仅为美观而存在的人工草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不进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生态修复;如降低校园内新建、在建道路宽度,缩减停车场面积,鼓励与之适应的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减轻对环境的负荷和压力。诸此等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开发来保障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从而才有可能有健康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来有效应对雨洪带来的不便。
  第二,“培养”沼泽湿地,在湿地、湖塘之间帮助河道的“生长”,使碎片化的水生态基础设施重新恢复功能和活力。因为建设开发过程中对地势地貌和景观植被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水网、汇水线和集水区也需随之相应调整。如原来的池塘因为没有足量的雨水汇集而慢慢干涸,一些新产生的更低洼的地方的池塘和沼泽湿地在慢慢生长;原来的丘陵林地被建设成为开阔的草地和灌木丛,于是开阔地上沿着雨洪的汇水线而慢慢发育出涓涓的溪流。这些沼泽湿地、溪流湖塘都是新环境下水生态系统在自我调剂、自我组织和缓慢重构的表现,应该防止人为活动将其阻断,并帮助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第三,以更广的区域视角来看待局部水生态基础设施碎片化的问题。校园水生态系统是整个区域水循环的组成部分,准确掌握区域内的山势走向、河湖水网等水文情况,可以确保在优化校园这个局部水问题过程中的方向明晰。
  结语
  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需要综合系统地看待以雨洪为代表的一系列水的问题,以低影响开发为前提,优先发挥水生态基础设施对雨洪的截留和消纳功能,将雨洪作为资源进行调蓄,然后以“灰色”基础设施对过量雨洪作为洪水进行疏导和蓄排。摆脱城市雨水管理单一工程化的视角,运用古代水适应性城乡发展的思想,让自然做工,使雨洪变为滋养万物的资源而不是打扰正常生活的灾害。同时将水生态基础设施同灰色管渠基础设施良好的衔接,成为一个既发挥各自功能又相互协同一起应对雨洪压力的良性系统,以此来提供一个正常循环的水生态系统,良好地应对雨洪对高校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为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热岛效应、地下水位下降等相关问题的优化提供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亚克力材料是一种具有热塑性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不仅具有成为首饰材料的特性,同时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下出现的材料,较低的价格且易加工的特性,十分适合进行工业批量生产,而且也适合手工加工。通过对亚克力材料的属性分析,总结归纳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亚克力首饰,从工艺造型角度探索亚克力材料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从材料和工艺、市场角度为设计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亚克力 首饰 设计 材料  中图分类号:TS941
期刊
摘要: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差异性设计入手,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主要受众一“游客”的视角,多感官多形式地剖析博物馆文创产品差异性的实质和表现形式。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差异性的体现就在于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差异性设计正是提升博物馆识别性和树立形象品牌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成都地区博物馆为范例,通过对游客进行语义调查的辅助手段,得出用户需求,分析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多感官多形式的总结归
期刊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中国轻工消费品行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基于转型升级现实需求的顶层设计和落地发展的有机结合。国家不仅要发展设计产业本身,更要把设计创新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相结合,以设计创新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塑造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以设计创新推进扩大内需,引导消费升级。  但一方面,目前以衣食住行娱教用为主的中国轻工消费品行业对设
期刊
摘要:本文以动画专业中实验动画短片创作专题为案例,试图建构一个“多讲协同”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从跨学科的角度解析怎样依据动画专业的客观因素来实施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趣味创新的实践能力,分析与总结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教学形式,以期待为多元化动画教学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多讲教学 协同学 实验动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期刊
摘要:成型胶合板(plywood,日本称成形合板)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家具生产。天童木工于1947年引进高周波震荡加热机,最早开始生产成型胶合板家具。此类家具是使用黏合剂将数张木材薄板进行黏合后置入模具,通过热压处理成型。天童木工在木材压密技术的道路上探索了近70年,近年来开发出的针叶树压密成型加工技术更是走在行业前端。本文回顾并介绍了天童木工在这条创新之路上的行迹和现状,以期对我国
期刊
摘要:在设计界,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让我们日益感觉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宣传本土设计,发扬“中国设计”的重要性,那么对传统旧元素的挖掘及创新使用也必将会为其提供重要的解决途径。而水墨肌理这一从传统水墨中衍生出的一种设计元素正以其创新性以及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了设计师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对水墨肌理特点及变化的探讨与认识,从构图、技法和审美上分析了当代插画对其的借鉴与发展,以期为当代插画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呈
期刊
摘要: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房地产开始日渐饱和,汽车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而房艇产业却显得格外薄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我国的海洋事业,并通过房艇行业的发展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此通过调研、拍照、测绘、对比和综合分析等一系列方式,对房艇内饰设计的方法加以分析。漂浮在海面上的房艇以其震撼的外表和丰富的用途,成为了设计界的一大奇葩,然而其设计要求空间小却功能齐全,使得房艇也成为一大设计难点。与国际著名房艇相比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对当下社会艺术与设计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艺术与设计之间关系始终不明的问题,并结合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历程研究,列举实际工作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对当下社会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属于笔者的独到阐述。  关键词:艺术与设计 辩证关系 艺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48-02  引言  由于在广告公司从事广告策划工作,与社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启动,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新平花腰傣服饰为例,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平花腰傣服饰具有地域化、装饰化、符号化的特点,以教学运用为切入点,提出以提取、创新两种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教学中。  关键词:教学 艺术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期刊
設计说明:采纳四川博物馆经典元素,其一包括四川博物馆中文物铜钫的造型制作出与饮茶的套装壶杯,组合既有铜壶厚重的文物造型美,分散又有饮茶的厚重朴实。其二将张大干画作中经典的拥衾仕女图里仕女的形态,醉意蒙胧,半卧其中。于是制作一款饮茶或饮酒套杯。两者围绕饮茶场景进行创意设计,力求将生活与文化相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