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湖游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o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雪节令,朋友邀约去海里划船。
  海是滇西白族语言的叫法。海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大洋的边缘部分。但对于在海拔两千多米,一年四季能看到雪山的滇西高原上生长生活的人们来说,一大片水域、一个湖泊就是一个偌大的海。就如被命名为“剑湖”的这个高原湖泊,在与它息息相关的一种民族语言中,一直以“海”的名义存在于滇西北高原。
  这次是我第二次去剑湖里划船,准确说是坐船游湖。船是由白族木匠做的小船舟,湖边的居民用来打鱼、捞水草,有时也有游人来租去游湖。剑湖远远没有泸沽湖大,记得第一次坐上船时也没有风浪,但没接触过大江大湖的我坐在小船舟里还是感到很害怕。那时,湖里有很多养鱼的网箱,生活在湖边的朋友习惯了船的摆动,一边划桨,一边伸手采菱,站坐自如,我却担心会碰到那些横七竖八的网纱,随着小船的左右晃动忐忑不安,不断惊呼。小船没出两公里,就在细雨中返回湖边的渔庄。
  茭草倒在水面,湖东边山顶的白雪倒映在水中,远处的水面漂着一片一片的小黑点……第二次泛舟剑湖的这一天接近冬至日,阳光明媚,水面飘着淡淡的雾气,我们是从湖的南岸一个叫三沟尖的村庄上船的,湖边停泊着很多小舟。和生活在湖边的很多村寨一样,人们不再依靠打鱼维持生计了,但湖边很多人家还有着小木船。村民们在成片的茭草中开辟出水道,把船舟系在湖岸的木桩上,需要时就解开绳子,划桨进入湖中。或游湖,或打鱼,或采菱,享受和收获着一份作为湖边人的便利和怡然自得。
  那一天,我们同行有十多个人,主人为我们准备了肉片、烤茶和鲫鱼,这些鲫鱼是渔民头一天从湖里捕来的。烤鲫鱼的味道很鲜美,朋友们吃着烤鱼的样子也非常享受,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鲫鱼是剑湖周边人尽皆知的一种鱼,早在500年前就被明朝政府列为课税之一。来自四周的高山泉水,没被污染的肥沃水质,给了各种鱼类良好的繁衍环境,也给了周边环湖而居的一些村民靠打鱼为生的生活条件。用“剑湖鱼”相招待,是湖边人家一种较为隆重的待客方式。
  在美餐过后,我们分别坐入船驶入湖中。湖面面积约六平方公里,在小船舟上游不大不小的剑湖,可环绕划一圈观赏沿岸风景,也可选择性浏览。那天我们的目标是湖东部的地下自涌泉,船头进入湖中央后就一直朝东驶。剑湖属澜沧江水系,不仅有老君山、铁甲山等四周高山泉水汇入,还有湖中数股湖底涌上来的泉水。因有充沛的水源,湖一直保持着它的清澈鲜活,出水口的水常年流淌着。那些水从湖里流出后不断和山涧清流相遇,渐渐汇合成黑潓江向南奔走。随着更多的河水汇入,黑潓江也越流越大,越流越宽,流经洱源、漾濞、巍山、南涧等县后,最终以汹涌磅礴的气势汇入澜沧江。
  我们进入湖中央,就明显看清对岸的那一片小黑点全都是水鸟。事实上,水鸟一直在我们的前后左右活动,我的每一张照片里都有它们的身影,只是数量时多时少。从第一次泛舟游湖到现在,已经时隔多年,不断加大的保护性措施已经把宽阔宁静还给了湖。因位于西部候鸟迁徙的通道上,候鸟迁徙时常常在这里集中停歇。湖面海拔2188米,平均水温11℃,终年不结冰的剑湖是候鸟的天堂,很多水禽抵达这里就栖息下来,快乐地度过寒冷季节的一个个时日。小的是紫水鸡,个头大的是黄鸭。剑湖湿地有鸟类九十多种,现在是冬季,眼前湖岸的草丛水湄到处是鸟,但作为不在湖岸长大的普通人,遇见次数最多且能认得出的也就黄鸭、鹭鸶、黑鹳、紫水鸡和我们常说的秧鸡。对岸的那一片水鸟就是紫水鸡,和往常不同的是,我们不时看到的它们只有十几只的一群群,这一天却有数百只上千只的阵容,东一片西一片,黑压压地随水波在靠近北岸边的水里漂浮。湖的西北岸边有大片的水源涵养林,那是21世纪初期种植的中日绿化合作“剑川·大阪友谊林”,经过十多年的培育,五十多公顷的林木已经长成了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是整个湖中鸟类喜欢聚集最多的湖岸。寒冬,所有树木的叶子都已落尽,阳光给红褐色的林子镀上一层浅浅的光芒,让它在湖岸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温暖。我把镜头拉近,紫水鸡旁边还有一群一群的水鸟,有些是黄鸭,有些叫不出名字。同样是水鸟,却有着各自的特性。鹭鸶和秧鸡喜欢在湖边湿地活动,浩渺烟波分明是紫水鸡和黄鸭的天堂。冬季,栖息剑湖的鸟类越来越多,鸟儿们时而翱翔,时而低飞,时而随波浮动,成群结队在湖里嘻戏,享受属于它们的欢乐时光。我们没有丝毫惊扰它们的意思,但它们保持着天生的警惕性和敏锐性,我们只在船舟上远远地观看,它们就一群群地被惊飞,在湖面群起群落,非常壮观。
  我們从入湖到看到涌上来的泉眼,时隔30分钟,我还在船边见到了一些水草,单薄碧绿,在湖中随水波晃动。泉水涌上来的样子像一大锅滚开的汤水,又像有谁在水下用几根大管子吹气泡,水花气泡涌上来就一圈圈一层层向外漫开,先是缎面般平缓的一圈水,再向外才融入湖面的波纹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水泡则像珍珠一般在水面漂浮。看着一大股涌上来的泉水,看着湖面来来往往的渔舟,想起本地人常说的“湖水煮湖鱼”。这是煮食剑湖鲫鱼的名菜,在本地广为流传。都说剑湖鲫鱼吃湖内自涌泉中有盐的水,味道十分鲜美,再用自涌泉水煮,自是更上一筹。“湖水煮湖鱼”在本地还引喻为爱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寓意一度引发游子的乡愁。
  离开不断涌上来的泉水水花,我们的小船往鸟多的地方行驶。水鸟在水里的姿态非常欢快,有低飞的、划水的、闭目的、随波逐浪的,看起来都非常自由自在。有意思的是,一两只两三只近距离在我们周围游动的那些鸟听到我们的划水声都没有惊飞,依然在水里出没自如。反而聚集在远处的那一大群却容易受惊,一只飞起,立刻就有一大群跟着飞离湖面。两三只落下,又有一大群大胆地跟着落进湖里。有一只鸟在水里直线划过,速度之快让人想起飞驰的快艇,它的身子飞过之处,只见到喷泉一样的朵朵水花和随后线一般的水纹。我们在小船里唱歌、拍照、摸水草、喝茶、吟诗作赋,在湖里看阳光温暖地镀在西边金华山上,看远处玉龙雪山上的皑皑白雪,看渔舟在湖面上来来往往。一条小舟和我们越来越近,舟上是一对夫妇,丈夫划桨,妻子站在船舟上麻利地收网,在阳光下,船舟和他们的倒影都成了耀眼的金黄色,给人一种特别的温暖。我们在湖光山色中过了一段愉悦的时光,微风渐起,才循着水道回到南岸。离春天还有些日子,这时让我想起清康熙年间剑川州学正刘仁安在《春日游剑湖》中所写的:“丝丝弱柳絮飞扬,两岸梨花带雪香;乍听渔歌声近远,斜看波涌势汪洋;舟浮映日湖光动,水解晴泥燕子忙。”这些文字生动有趣,我的感受也跟他一样,仿佛“游罢归来欢不尽,还疑身在水中央”。
其他文献
期刊
最喜那株禾雀花  院中有株禾雀花,满院葱茏。  刚接手院子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株花的名字,因为入眼皆是绿色的藤蔓,一直以为只是一株不知名的藤。至于会不会开花,花长什么样,全凭想象。这是一株怎样的藤呵,根茎部分单根的藤有小臂粗细,灰色的树皮略显粗糙。长蛇般的藤蔓缠绕着,拧成麻花状,倚靠著一截树桩直立着,长一人多高后开始自由地向四周辐射开去。嫩藤由粗变细,像放出去的风筝,无拘无束地生长。  新长出的藤细
期刊
期刊
如何从事人类学研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民族志田野工作点的样本选择、民族 志文本、本土实践与学术对话以及人类学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作
洱源西湖,为你写诗  桥上  横吹长箫  有一弯窄窄长长的韵  在风中抚平沧桑  我的  如水记忆  也在驳岸静静绽放  像一只只赤麻鸭眺望远方  桥下  桨橹欸乃  蜻蜓次第飞来  唢呐吹来淡淡的荷香  雨丝挽成发髻  船上  坐着五朵金花  一种伤,一种疼,揪紧游子的衣裳  一叶宋朝的扁舟  耐得住孤寂  荡着丝绸一样的流水  摇过元  摇过明  摇过清  摇进今天的洱源  烟雨中  载起了这
期刊
永平虽然是山区县,却大多山势平缓,难怪很多地名有“平”和“坪”字。大大小小的村庄星罗棋布散落在山包和山洼中,繁衍生息着汉、彝、回等多个民族。世代勤劳的各族群众把紧紧相连的一座座山劳作成一幅幅画卷。永平虽然山势平缓,生态却保护得很好,植被厚密、苍翠欲滴、郁郁葱葱,连绵数百里。  如今,保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曾经在永平一个古老的村庄,看到过一块古老的《乡规民约》石碑。石
期刊
远古的民谚这样说:“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  这里文化灿烂,是从昆明进入滇西十字路口的文献名邦,这里历史厚重而悠长,人文景观千古流韵,文化古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绿野仙踪,被赞誉为“宜居宜业、养生福地、休闲天堂”。  弥城老街  弥城老街展现出的是原汁原味的地域人文风情,传承着历史的积淀,展示着当今的风采。  当我从文笔路踏入古朴的前街门楼时,仿佛闯入一个跨越时空的世界。白墙青瓦
期刊
<正>一、引言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以信息为基础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直
中国聚烯烃的自给率平均不足70%,聚烯烃关税的调整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创造更有利的贸易环境。但进口成本的降低,特使我国的生产企业重新调整生产和经营战略。 On average, t
今年89岁高龄的张宗义,从4岁就开始接触“阿吒力”乐舞,经过几十年的研习和传承,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代舞师,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原始宗教舞蹈“阿吒力”乐舞传承人。由于“阿吒力”乐舞一般只在“阿吒力”法事科仪上表演,所以平时见过阿吒力乐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阿吒力”乐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2018年盛夏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如约来到剑川县甸南镇白腊村,采访了张宗义。  神秘的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