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育引进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axi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然而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中,德育和智育是孤立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文化课教师,只培养学生的智力就够了,至于品德修养,应该交给专门的德育老师去做。这种看法是肤浅的,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课堂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撷取其中一例,以飨读者。
  北风渐起,天气转凉,人们大都穿上了冬装,然而,校园内一些学生衣衫单薄,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是不是没有棉衣呢?仔细一打听,棉衣,他们是有的,为什么不穿呢?“那种手工做的大棉袄,又笨又厚,样式老土,穿上像个乡巴佬,丢死人了!”一个男生的回答引起了周围同学们的哄笑,一个穿着大棉袄的同学在笑声中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看来,在学生的小小心灵中,还蒙着些许尘埃,需要一场春雨,将它们清洗。
  第二天上课,我准备了一则文言文小段,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研究。这篇短文选自《国语·鲁语》,讲的是鲁国大夫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担任过鲁宣公、鲁成公两代国君的国相,但“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仲孙它认为,季文子是鲁国上卿,辅佐两代君主,如此俭朴会让人们认为太吝啬了,并且使国家很不光彩。讲到这里,我停了下来,让同学们结合季文子的作法和仲孙它的进谏,发表一番评论:
  学生甲说:季文子虽身居高位,但生活很俭朴,是一位清廉的好官,值得人们赞颂。
  他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同学的肯定。
  学生乙说:“季文子作为鲁国上卿,应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衣食住行档次太低,会让人瞧不起的。
  他的发言也得到了少部分同学的肯定。
  两位同学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也基本反映了同学们的思想,艰苦朴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拥护的,但也有一些同学在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里,不以勤俭节约为荣,反以为耻,对他们,要多加引导。
  我接着同学们的议论说,是啊,谁不想让自己过得既舒服又体面,何况季文子做高官、享厚禄,完全有能力过一种豪华的生活,他为什么要如此俭朴,甚至吝啬呢?季文子不是不想享受,只是考虑到百姓都不富裕,所以自己不愿浪费,并且他认为要为国家增光添彩,靠的是个人的品德,而不是炫耀个人的排场。
  讲解了这一段,我再次要求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季文子的作法: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一)季文子吝啬了自己,却富裕了别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正体现了一位伟人的风范。
  (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人如果为了自己活得体面而不顾别人的利益,是可耻的,当官的正应像季文子一样,大公无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我们不应像仲孙它一样,去追求表面的繁华,勤俭节约是美德,我们只能继承、发扬,不应丢弃。
  我说:“同学们,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大家想不想再听听结局?”
  “想!”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地回答。
  文子以告孟献子(仲孙它之父),献子囚之七日。
  自是子服(仲孙它)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粗布),马饩不过稂莠(杂草),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之为上大夫。”
  听到这儿,同学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我在黑板上写上“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这句话,然后郑重地说:“同学们,你们这个年龄,普遍存在着争强好胜,爱攀比、好虚荣的心理,这不足为怪,但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为了讲面子而使自己受罪,就不应该。如果因为这而否定甚至丢弃传统的艰苦朴素的美德,就更要不得了。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很出色,积极向上,能够知错就改,学了这篇小短文,以后该怎么做,我要看大家的具体表现。”
  随后,班里吃零食的现象少了,奇装异服少了,玩手机、听MP3、MP4、摆酷、追时尚的同学少了,大家的心也更齐了。那个曾经嘲笑别人老土的学生,在桌子上贴了一张小纸条,上面端端正正地写道:“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看到这些变化,我深深感到:学生像破土而出的新芽。正等待着阳光雨露的滋润;他们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正渴望着温暖和煦的春天。在知识学习方面,他们具有立志成才的主动性,需要老师悉心的授业,在自身修养方面,他们具有立志成才的迫切性,需要老师热心的传道。把德育引进课堂,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合格的人才。
其他文献
随着国学经典诵读的进行,和学生一起吟诵着《论语》名句,一次吟诵,便对这位先贤的思想有一次更深的理解,古语云,智者无言,其实孔子留给我们后人的也只是关乎生活琐碎的只言片语,而这些只言片语,被我们后来人,特别是育人者,细细咀嚼,便体会出了其中真味。几千年前的孔子,他慨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而几千年后,看我们素质教育正蓬蓬勃勃,孔子是否会有一种隔着幽幽岁月的远古的慰藉呢,他是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文学艺术性地导入新课,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创新环节。它是一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新型的教学方式。笔者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文学艺术性地导入新课,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的文学艺术性一般体现在上课之始或进入新单元、新内容的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形式与方法
期刊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有字处固要,无字处亦要。白黑之间,相辅相成!绘画
期刊
学生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增强语感,从读中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一、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愿意朗读课文,有时一站起来就紧张,回答问题结巴。班会要求同学发言,本来想的挺好,但一说就变了调,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我所教的实验班,相对来说基础较差,在七年级入学时,我进行了一次朗
期刊
古代封建社会的有才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深的体察,而他们又大多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因而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生活在那个时代,又不可明说,于是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曲折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心曲,这就是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古人用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事、人。  所谓“地”,即咏怀古
期刊
高考对文言文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的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古汉语大多为多义词,实词的多义现象也就非常普遍。一个文言实词往往少则有几个意项,多则有十几个意项,这给考生备考带来一定的麻烦。如果
期刊
高考作文几乎占了总分的三分之一,可以说高考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作文得分的高低,可谓“成也作文,败也作文”,那么,作文如此重要,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该如何写好一篇让阅卷老师满意的作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平常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展示作文亮点,吸引老师眼球。  技巧一:拨云见日,准确审题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受到青睐,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炼中心,因此审题立意就非常重要。立意,“意
期刊
意境顾名思义即表意之境,诗歌运用一系列的表意之象组合起来构成的某种富于强烈气氛的丰富的主客观世界,是我国审美的重要标准,是我国审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审美中广泛存在。是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高中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气氛,还是引导学生从诗歌意境中感受审美,发挥古代诗歌的美育功效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
期刊
创新课堂,贵在用心,在课堂创新中应该树立起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生态课堂,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观,什么样的学生成才观,什么样的教学内涵观,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观等,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值得去学习和探讨的,本人从事高中教学多年,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构建创新课堂观迫在眉睫,是当今教育所需,故写成此文,与同行们商榷。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
期刊
当下语文教育陷入一种低效、被遗忘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因付出的热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语文没有了情趣、文学、审美、情感的“追求”,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学科特点,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