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类表演在文旅中的途径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迷失在一幢幢的摩天大楼中,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压力让人们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寻找一个出口,文化旅游的悄然兴起赋予了这种现象一个合适的解释,大多数人对于“本质”的追求让长期闭塞在自然环境的民族村落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唱歌跳舞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巫术仪式到象征意义的转变也同时见证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由此转变而来的民俗类表演包含大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人们最容易受到感官冲击的文化宣传方式之一。
  【关键词】民俗表演;文化旅游;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65-02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的具体要求,旨在以现代手段带动乡村发展,建设有别于城市但又与城市并行的乡村环境。
  几年来,文化特色小镇的繁荣发展更坚定了人们携用文化武器继续前进的决心,但随之问题也不断产生,人们对文化小镇的功利性提出了质疑,也对于批量、低质的文化产品更加厌烦,民俗类表演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被发现,它同时兼具文化内涵隐喻和形式表现展露两种特征,成为一种可以被转换的,庞大的文化资源,同时也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例如楊丽萍的云南映象,其本质就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树立文化品牌,充分糅合少数民族具有的独特符号,对当地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表演形式的创新。所以本文主要分析在当下民俗表演仪式以何种方式发展,能在文旅背景下发挥其最大优势,使生活融入文化,转换为强大的社会推动力,但其传播途径大多局限,受到语言、文化认同、文化价值、审美标准等一些外在因素制约,不利于对内、对外精神输入。
  民俗表演借助外在物质表现的形式,表达出蕴含在人们内心的精神活动,对于传承人类文化和保护历史文化发展都是一种极为有效且简易的方式。文旅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创新性转换的重要标识。而在近几年民俗仪式的作用不再仅限于时间轴的左边,不再单单是去完成传承与保护的使命,它的价值在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应该被赋予更高的期望。
  一、民俗表演基本的传播途径
  民俗表演大多还是建立在本土表演,因为本土民俗仪式更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大多数进行歌舞编排,寄自身的文化价值内涵在内,打造出具有唱歌、跳舞、演奏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演出形式。因自身具有当地文化性质,并只在特定时间,特定价值背景下进行演出,传播较为局限,所以网络的传播也未能很好地带动起来,所以当下民俗表演传播还具有地方化、单一化、集中化的特点。
  二、基于文旅的民俗表演途径优化
  (一)实现认识——认知——认同三阶段转换
  认识是感官对于客观信息的接收,这是基本的简单活动,此阶段大都是对于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文化价值和道德的分辨过程。民俗仪式表演的构建依托这些集合,更多体现在人们对于各种文化载体上,从而进行批判这一创造过程。认知是一种思维集成活动,对于客观世界和信息呈现等在大脑中对其进行吸收和收纳,现在大多数民俗仪式表演停留在展现认知阶段,还在对文化资源收集的初级阶段,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进行简单处理阶段,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大都是带有普世价值色彩)与外在形式(简单的人体肢体活动)大都大同小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创新”背道而驰,这也是在文化旅游业兴起的当今民俗类表演并未展现巨大潜力的原因之一。民俗仪式表演要把握价值认同,优化内容摆脱形式载体束缚。认同的发展过程建立在从被动到主动转换过程,更多需要架构起消费者与创作者的桥梁,对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表演内容品牌化
  品牌的范围中牵涉到功能性利益和情感性利益,现把它理解为短效性和长效性,两者达到平衡才能让品牌化的优处展现到最大。
  1.功能性利益——短效性
  文旅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结晶,是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旅游产业需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使之有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这一功能性利益需要不断进行再创造活动,同时是依赖于现实生活和物质社会的。这种经济效益呈现出区间式发展,主要呈现在文旅产品,产品媒介等物质形式上,一般呈现出时间短、利润高、传播快等特点。这些特点需合理应用表演内容品牌化的进程中,表演内容应兼顾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的相结合,糅合实用效益才能更快树立品牌建设。
  2.情感性利益——长效性
  表演内容的优化和对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每个时代的变化与不同,都在使人们不断形成新的价值观并不断发现新的社会问题,所谓“传统文化”是否真的可以适用于现代文明,社会群体对自身的不断重新审视都是情感重新组成的过程,这便需要创作者不断更新情感认知,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不断重新审视,尤其是容易出现认知偏差的“继承”一词上,对情感性利益的掌握有利于了解表演内容应遵循的文化核心路径,有利于使品牌故事时刻走在时代前沿。
  (三)注重传播媒介的特性
  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尤其21世纪的科技更呈现出指数发展的样态,民俗仪式表演的媒介不断更新,从基础的本土表演到舞台表演,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加之现在自媒体的兴起,都对民俗仪式表演的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播媒介的特性决定了表演需要突出的侧重点,比如兴起的传播媒介抖音等,以短视频为主,所以就需要格外注意内容集中、简练等特点,网络直播需要注意舞台灯光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配合,而舞台表演则更加需要气氛和更为直接的视觉冲击,所以传播媒介特性的不同对民俗表演分外重要,也对其呈现出的形态有更严苛的要求。
  三、民俗表演的途径发展方向
  美国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学家保罗·邓肯很明确地将视觉文化传播学理论中常用的手法以及所具有的内在意义归纳为七大原则:权力性、意识性、代表性、诱惑性、凝视性、图文互换性、影音变异性。如果将这其中原则应用于民俗表演的发展上,也可起到一定的帮助。   权力性是指制造者运用这些媒介来宣传一个特定的价值观和需要人们接受的理念,在这个过程里,人们对于表演中所蕴含的内在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并于当下实际相联系,不脱离现实的前提下使人们不断地反观自身的价值判断,去推敲、打磨。
  意識性是指人们道德上的期望,对于社会现象做出的由心反应,人们对于生活中所蕴含得出的一些道德期望应用于表演中,得到情感共鸣,比如说人们在舞狮当中蕴含着正义、顺遂等意识,当地的民俗表演通常采用故事的形式,去表达公平、爱情、亲情、友情等题材,展现出美好结局,让人们在表演中感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基本情愫,使符合社会发展的一些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入观看者的脑中。
  代表性就是塑造自身品牌化,利用创造、创新等转换形式让自身的特性达到最大,使用固定符号让人们记住并可以快速区分,品牌化的发展有利于接下来的深入发展。
  诱惑性可以理解为留白,是指在表演形式中要引起人们充分的好奇心和一些情感冲动,让人们对于表演产生情感欲望等特点。
  凝视性是以个人意识为主观,在进行表演时,要注意到观看者为第一视角,而创作者和演出者因为具有自身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限制,可能会出现自我意识过度的情况,要时刻注意到观看者为第一视角时,这些需求角度的出发,更好地去达到情感共鸣,当创作者个体意识过强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就不能充分展现出自己本身独特性的特点,文化与不同时代意识的糅合才能稳步前进,快速发展的年代,踏步即退步。
  图文互换性是指人们的视觉艺术与周遭社会变化的融会贯通,例如人们看到孔雀舞的图片会想起杨丽萍,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互换形式,留下印象深刻的视觉文化作品、影音,潜移默化地在生活中进入人们的意识,这是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宗旨。
  影音变异性,这里的影音变异性更多的是指一个跨艺术发展的态度,在表演中民俗仪式也要尽可能融入更多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民俗仪式很容易陷入一个循环就是在传统与继承上面,创作者一般更为注意这些艺术工具的使用,认为一部分可能会造成传承变质,所以更需要专业素质与训练,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使其作品更为有张力。
  四、结语
  民俗表演其中蕴含了大量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文化素材、大量的人文情愫,且极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它的艺术氛围更为浓烈,科技的进步使民俗类表演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但其中的问题值得深入探析,借由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好前景对它在其中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也是很有意义的行动之一,对文旅中所包含的很多文化类别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杨丽萍的云南映象是比较成功的民俗表演发展案例,虽各个门类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但大的方向不会改变,始终都是符合人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进的,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都有了很多见解,更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见解,但面对许多的疑问,比如过去的传统保护的价值何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关系,传统艺术对人们的吸引力等。这些问题会成为民俗表演进步的最坚实的阶梯,也是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该直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勇敢面对,才能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阁,女,汉族,河南鹤壁人,云南艺术学民族民间艺术研究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村上春树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疏离而奇异的文风展示了日本“团块一代”的精神世界。动物作为村上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仅模糊了小说虚幻与现实的界线,又蕴含了作者对人性、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深思。本文将对村上作品中一系列的动物意象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蕴藏的深意。  【关键词】村上春树;动物意象;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其作品中竭力要解构与颠覆的对象,主要包括殖民神话、殖民意识形态、种族隔离制度、传统历史观和传统文学观等。  【关键词】库切;解构;殖民  【中图分类号】I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24-02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以精巧的构思、意味深长的对话和卓越超群的分析”获得了
期刊
【摘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代是儒家文化发展的巅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孟子》一书对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文化影响,并辨析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  【关键词】《孟子》;《西游记》;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30-02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在
期刊
【摘要】《倩女离魂》源自唐传奇小说《离魂记》,后经郑光祖改编而成,其中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张倩女和追求功名、受礼教羁绊的王生在对待婚约一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爱情题材“重女轻男”的传统,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以及元代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变化,是这两种不同婚约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它们集中体现了元代女性的处境和元代封建士人卑微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倩女离魂》;婚约观念;张倩女;王生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台州食俗文化是浙江饮食文化的一大传统特色。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及实地深入调研,从文旅融合的视域角度出发,探究台州食俗文化内涵,汲取其文化元素进行再设计。旨在挖掘当地饮食风俗背后的特殊文化,提升食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创新,给在外游子提供思乡情感的寄托,唤起人们的民族情感,打造城市名片。  【关键词】文旅融合;台州;食俗文化;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T
期刊
【摘要】“威武南巡”是发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的一起重大事件,史家对朱厚照此举议论纷纷。但南巡之事却以别样的姿态存留于南京文人作品之中。通过南京文人对“威武南巡”的反复 吟哦,可以对这一事件和明武宗生成新的认识。  【关键词】明武宗;史家;威武南巡;文人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44-03  有关明武宗的大多数探
期刊
【摘要】《魏书》自成书之初就被称为“秽史”并流传至今。考其原委,是由于北齐时人对书中记载自家先祖的事迹、详略不满,因此哗然相攻。至隋文帝时,因魏收之书奉东魏、北齐为正朔,视其“褒贬失实”,另修一《魏书》;清代赵翼更加深了这种偏见,认为《魏书》“多曲笔”。这三种原因使得《魏书》长期以来受到偏见。对“秽史”称呼来源的辨析,有利于分析《魏书》的史料价值,研究北朝历史。  【关键词】北魏;魏收;《魏书》;
期刊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飞矢不动”悖论以论证“存在者是不动的”的观点。研究在经过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飞矢不动”的探讨铺垫后,选取“存在者静止”与马哲运动观之间矛盾这一新的角度对该悖论进行分析,得出了依靠“飞矢不动”悖论并不能证明“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的结论。由此观之,超验的“存在者”性质的证明不能依赖于经验事物建立的悖论。  【关键词】芝诺;飞矢不动;运动与静止;马克思主义  【中图
期刊
【摘要】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资源,同样也有文旅创新的可能性,怎样合理地利用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创新的可能性,充分发挥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本文分析了沈阳锡伯族的周围资源,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旅创新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为非遗资源文旅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旅;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獻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北宋皇陵是我国较大的皇家墓园,位于现今的河南省,里面埋葬着多位宋朝的皇帝,北宋皇陵为专家学者们研究宋代的历史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料,本文主要对北宋皇陵的等级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宋代历史,并为宋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北宋皇陵;等级制度;历史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4-00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