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创下女性登山纪录罗静与K2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开始接触户外,她看似柔弱一女子,却有着超出常人想象的体质。
  喜欢爬山,涉足户外10年期间,曾组建羽毛球俱乐部,任职多年户外论坛版主和领队,到后来接触到雪山,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仅在一年半时间内(2010年6月-2011年9月),完成了海拔5000米到8000米的跨度,并于2011年至2013年,3年间登顶5个8000米高山。2014年7月26日,成功登顶K2,成为首位登上乔戈里峰的华人女性。
  成功登顶K2
  2014年8月8日,一个神秘的女登山家飞抵乌鲁木齐。她就是刚刚登顶世界第二高峰K2的湖南女子罗静。
  登山前,罗静曾短暂逗留乌鲁木齐,与乌鲁木齐登山界有过接触,乌鲁木齐登山协会主席王铁男在罗静离开新疆去攀登K2过程中,曾一度与她失去联系而担心、焦虑,如今看着眼前这位身材娇小、面貌甜美、性格平静的女子平安回来,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乌鲁木齐登山协会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第二天罗静与新疆登山爱好者见面,分享了她登顶K2(乔戈里峰)的经历及心理历程。
  登山界的人都知道,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俗称K2),是座“杀人峰”,攀登者死亡概率高达27%,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K2攀登路线异常陡峭,地形复杂。作为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K2是离“事故”和“死亡”这两个词最近的一座山。有人说,攀登K2就像是玩“俄罗斯轮盘赌”。
  7月26日,罗静成功登顶K2,成为首位登上乔戈里峰的华人女性。此前,有10名中国人登上了K2,但罗静却是第一位华人女性,这次与罗静同时登顶乔戈里峰的有19人,整个行程历时41天。
  分享会上,罗静平静地说,连我自己都有点恍惚,我真是刚刚从那个8611米的乔戈里顶峰上下来的吗?要不是手中那张登顶证书真实地存在着,真有这种梦的感觉。
  出于对登山者的崇敬,新疆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为罗静提供了必要支持。受罗静登顶K2的鼓舞,新疆企业家丝绸之路度假区董事长、新疆登山爱好者李建宏当场宣布,成立“丝绸之路登山队”,用登山精神成就企业文化,也为新疆登山运动培养后继之人。
  总有一件事想做到极限
  罗静出生于湖南衡阳,一直在衡阳长大,直到13岁时随父母迁居到了山西。随后,她来到北京攻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从事了IT行业,一直定居北京。罗静从2008年开始登山运动,湖南登山圈一位和她打过交道的人士表示:“大家是一个圈子的,不过和她不多的几次接触中觉得她很低调,也没有因为是老乡有过太多交流,没想到她这一次能完成这样的壮举。”
  为人低调的她却有一颗坚定“向上”的心,她告诉笔者攀登乔戈里峰的想法从2012年开始就萦绕在脑海了。当时有一支队伍要去,她没赶得上,这次听到有队伍要去,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K2是世界登山界公认的14座8000米以上山峰中的攀登难度最大的一座,也是罗静的第6座8000米,此前,罗静已经成功登顶马纳斯鲁峰、马卡鲁峰、干城章嘉峰、迦舒布鲁姆Ⅱ峰、迦舒布鲁姆Ⅰ峰、道拉吉里峰。而K2是代表了14座8000米难度金字塔的顶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8000米,如何让自己坚持下去,在每条自己选择的路上坚持到最后,这就是成功,你就会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剧情便不会是平庸的。趁自己年轻,爬一座自己心中的雪山。”她如是说道。
  “如果今年再登两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我就能创下一项女性登山的世界纪录。”说这话时的罗静,更像是一位文职女性在描述下半年的购物计划,而不是在谈论一项带有生命危险的运动壮举。
  “与其他体育运动不同,登山没有男女之分。只要开始攀登大家就面临同样的条件,每个人都必须独立自主,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性而给予特别照顾。”罗静觉得这种状态正是她作为女性所向往的,“我觉得人生总有一件事情是想要做到极限的。”
  乔戈里峰 心中的高山
  死亡率位居榜首的被称为“野蛮巨峰”的乔戈里峰,在塔吉克语中意为“高大雄伟的山峰”,国外又称”K2”峰。它在中国与巴控克什米尔交界处,位于东经76.5度,北纬35.9度,坐落在喀喇昆仑山的中段。属中国的一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也是是国际登山界公认的攀登难度较大的山峰之一,海拔8611米,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
  目前已有近4000人登顶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但登顶世界第二高峰K2的人,只有300人左右。
  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占了近三分之一。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
  “我就是这样的人,喜欢烈一点、有挑战性的山,那些没去过的地方对我充满了吸引力。”有过一次登雪山的经历以后,罗静发现,高山与普通山的很多不同,虽然过程很辛苦,但风景是那么美,真的是平时不曾见过的、惊心动魄的那种美。对美景的“贪婪”让她对登雪山有点上瘾。一定要每一次都比上一次难度更大些, K2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一鼓作气完成的。可以说K2是在此之前罗静心中的高山、神山。
  感悟生命 生活会更有意义
  “在大山面前,人真的很渺小,哪怕雪山轻轻一个咳嗽,就能够吞噬一大片生命,所以我们从来不说什么征服之类的。除非它容纳你,让你去接近它,让你去登上它的顶峰,它要脾气不好了,我们就不要去。”
  2013年5月攀登干城章嘉峰,一共15个人登顶,只有罗静一名女性,5人遇难;7月攀登迦舒布鲁姆I峰,攀登前,滑坠一位,三位西班牙人失踪。这给攀登这个山峰的登山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罗静说,登雪山考验的是身体的忍耐力、意志力,还有潜能的爆发力。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每次登顶,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动,心里都很平静,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安全下撤。回到营地,回到祖国时,才会真的感到踏实。罗静说:“往往都是回来再看登顶的照片,回味当时的感受时,经常忍不住热泪盈眶。”罗静认为,接下来如果参与一些商业宣传,希望能够更多地让女性群体对登山感兴趣。“组建一支女子登山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在谈到近期的计划时,罗静告诉我们接下来的一年她准备再挑战4座8000米以上雪山,其中一座历史上从未有女性登顶。
  “如果今年再登两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我就能创下一项女性登山的世界纪录。”说这话时的罗静,更像是一位文职女性在描述下半年的购物计划,而不是在谈论一项带有生命危险的运动壮举。
  (本刊综合讯,本文图片由罗静提供)
其他文献
民间刺绣是一种观念艺术,豫西民间刺绣中所表现出的吉祥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丰富的想象力,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中。  吉祥观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求生存的共同心理需求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易·系辞下》中的“吉事有祥”一词,恐怕就是“吉祥”一词的来源和最好的诠释。古人认为“吉”表示“善和利”,“祥”则表示“吉兆
鲥鱼,又称“迟鱼”,是一种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地区的鱼类,因在每年农历四五月间产卵期时由海中溯江而上,故我国南方江河中亦多有之,为长江流域著名的珍贵鱼种之一,与河豚、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一般认为,鲥鱼最著名的产地是在长江入海口的沿岸各地,“因为此时,鲥鱼进入性成熟期,鳞下脂肪最厚,味极美”。学术界目前关于鲥鱼的文化史研究中,也多以江浙地区作为分析的中心。事实上,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省,历史
The self-extinguishing behavior of kerosene spray fire was investigated in a completely enclosed compartment with the size of 3 m × 3 m × 3.4 m.The spray was
1949 - 1980年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京教师》到1951年的《教师月报》,从1966年的《北京教育通讯》再到1980年的《北京教育》,在正式复刊前,《北京教育》“历经风雨、几番周折”。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北京教育》始终伴随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牢记使命,努力前行;《北京教育》始终发挥为首都教育改革服务的作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回想起解放以来举办北京教育刊物的经过,堪称历经风雨、
期刊
1980 - 1996年  1980年,《北京教育》复刊。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老领导和老前辈们的艰苦奋斗下,《北京教育》走过了艰难的创业时期,除了硬件的改善外,在精品战略的推动下,办刊质量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我是1979年10月从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调到北京教育杂志社的。那时候,“文革”已结束,百废待兴,停止出版十几年的《北京教育通讯》杂志就在这个时候复刊了,并改名为《北京教育》。 
期刊
抗日战争初期,冀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为了支援起义,晋察冀军区邓宋支队挺进冀东。当时(1938年6月)只有十四岁的我,怀着“坚决打鬼子”的决心告别冀东家
1985年11月28日,我奉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之命来到北京教育杂志社任总编辑,那时我50岁。从此,我与《北京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光阴荏苒,星移斗转,转瞬便是12年,1997年6月底我退休了。也就是说,《北京教育》复刊20周年,我为她效劳了12年。这12年中,我全身心地扑在刊物上,与大家朝夕相处,互相切磋,共同探讨,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一辈子为人做嫁衣裳。1955年到1985年,这30年我一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俗语考原》是民国时期一部民俗语汇方面的重要书籍,曾被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编入《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作为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名物、制度、语言等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有着非比寻常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俗语等民俗语汇向来不被研究者重视,加之关于作者的现存资料甚少,以至于对该书的作者和成书过程等研究近乎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以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俗语考原》为考察对象,对作者和成书过程等进行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