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10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生读书)
  【点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起来!
  师:(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像魔鬼、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一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请接着往下读——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出示)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读)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生读)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生读)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多媒体出示)这个词认识吗?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纪念。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出示)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形象不形象?(生点头)
  师: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
  【点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强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遵循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词语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出5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陪,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电就是课文当中的小伙子。
  师:课文除了写到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却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师:她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是不是更完祭,接着说,能不能加上?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发生在一个村庄里。
  师:同学们,概括能力的提高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记住了吗?
  【点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渲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这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座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4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座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咧5,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会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旨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断桥。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点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
  师: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儿子,但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画到语言的?
  生:老汉的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书记。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同学们再看这段话,看看它和其他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段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生读)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此时的心情吗?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读出来。(生读)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生读)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更快地脱离洪水威胁,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镇定自若,读。(生读)
  师:不容商量,读。(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点评】这一板块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文本碎读,也不是文本深读。党老师从文本词句出发,删繁就简,紧紧抓住老汉的外袁,通过外表指向人物的心灵。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情感密码。对老汉的话的品味,没有停在袁层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商量的语气……这是基于语言的个性感悟。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哭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地喊话”,再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多媒体)读——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
  生:(齐)桥!
  【点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本课教学实录由白婧囡根据录音
  整理)
  【总评】看党老师这堂课的实录,最初的感觉是“平”。可细细品来,有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这是一节韵味无穷的课。在这节课上,语言文字在儿童那里鲜活起来了,文本意象在儿童那里丰富起来了,语言感悟在儿童那里深刻起来了,情感体验在儿童那里充盈起来了,语文技能在儿童那里发展起来了——好课!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应关注文学语言的特点,并点燃对文学的热情。这节课,党老师引导学生通向那座生命的“桥”,也引导学生通向文学素养的“桥”!
  一是开发了合宜的课程内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拿到这篇文章,开始阅读时会是什么样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读不到、想不到的?这个文本必须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党老师沙里淘金,把重心聚焦在“体会感情和表达形式的关系”上。先通过“在恣肆的洪批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使小说的环境、人物、事件整合在一起,实现整体感知。然后精心选择细节,一“揪”一“推”,透过动作悟内。心;“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先进行语感的体验,再进行“语理”的发掘,发现其修辞上的特点,深入体会感情和表迭形式的关系,最后再回到语用上,读出不同的语气。这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太多了,比如认识小小说,小小说的转折点和结尾技巧、文章凝练的奥秘和用意、灾难思考“我”的定位、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的揣摩……党老师删繁就简,淘出文本中宝贵的东西,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
  有一点需要指出,这篇课文采用了“意外与巧合”的情节结构模型,结尾起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作用,原来被老汉揪出来最终被洪水吞没的竟是他自己的儿子!要不要教这个知识?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体悟到这一点?党老师的课也给我们留下讨论的空间。
  二是设计了合适的语文活动。党老师的课摈弃了繁琐分析的套路,恰当地设计出学生活动的方式,如:认读词语活动,并以认读为契机把握了课文;文本细读活动,从“怎么写”切入文本的关键词句,以诵读和品味为主要活动方式,抓住言和意的转化,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诵读活动,由“祭奠”这个词,将写老汉的句子整合在一起诵读赏析。这样的朗读有一种仪式感,声音裹抉着意义,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崇高的情感。由课文分析转为板块式的活动,教学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党老师的教学须臾不离文本,做到“以文解文”,就是在文本内部读懂课文,没有“非语文”的拓展:“以心契心”,以语言为“桥梁”,让学生以自己的心去晤对“文心”,进行移情体验;“以言传言”,以自己的朗读、自己的语言传递文本语言的情感。
  三是体现了优良的专业素养。赛课有特定的语境,在规定时间内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党老师整体把握教材,有效生成对话,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党老师的课很简洁,教学思维很缜密。比如由“瞻仰”引出人物。课尾又以“瞻仰”提升情感,又须臾不离“桥”这一线索,这体现了党老师“切点”“拉线”“画圆”的课堂艺术。
  “理解总是不同的理解。”看了党老师的课,你认为通向语文的“桥”在哪儿呢?
  (党照虎,泰安师范附属学校青年教师;魏星,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宋庆龄奶奶有关的课文。(出示宋庆龄上海故居图片)看,这是她曾经居住的地方,我们称它为——(板书:“宋庆龄故居”)谁来读?  (生读“宋庆龄故居”)  师:这个“龄”字是后鼻音。(生读“龄”字)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龄”字的词语。(多媒体出示“年龄芳龄工龄树龄”等词语)(生读)  【点评】扩词是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积累词语的一种方法。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教
期刊
【教学片段】    师:(播放歌曲《五星红旗》)这首歌很熟悉吧,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听到音乐的时候,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  生:我眼前出现了红旗飘扬的样子。  生: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升起五星红旗。  师:那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屏显:插在珠峰顶上的国旗,插在南极、北极的国旗,香港和澳门回归时飘扬的国旗,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奖选手身披国旗,“神舟
期刊
【教学片段】  师:要学好这篇课文,字宝宝告诉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们。你们看字宝宝来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屏显,生读)  sòg tāO chén dān zhào yì xiǎn  宋 涛  陈  丹  赵  艺  显师:读得响亮,读准了字宝宝的音。字宝宝很高兴,它们又请来了一些朋友,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屏显要写的字,生默读、同桌练读、齐读)  dān xǎ6n gān chén wǖ hǖ 
期刊
【教学片段】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个熟悉的朋友。  (屏显图片:东海龙王、孙悟空、哪吒……)  师: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东海龙王,你好。  生:孙悟空,你好。  师:看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他们,他们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女娲。关于她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们讲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必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触摸春天》,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学生书空)  师: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触摸春天。  师:轻轻地触摸,轻轻地读。  生:(轻声齐读)触摸春天。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脑海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春天怎么触摸呢?  生:为什么触摸春天呢?  生:怎么触摸春天呢?  生:是谁触摸春天?    【点评】“触摸”是一个用心、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的动作。
期刊
【教学片段】    师:谁能简单地说说“道德难题”究竟指什么?  生:父亲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彩票,中奖的是库伯的彩票。  师:是彩票的问题吗?  生:父亲帮库伯和自己各买了一张彩票,而中了奔驰汽车的彩票是库伯的。  师:是关于车的问题。  生:奔驰汽车价值很高,是一个巨大诱惑。如果父亲拿了这辆车,就会圆了自己的梦想。但如果拿了车,就会丧失道德。  师:“道德难题”就是车的“留”与“还”的问题。(师
期刊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灰椋鸟)一个“木”加一个“京”读“liáng”。(板书:liáng)谁愿意把课题读一下?(生读)  师:读得非常准确。全班读。(生齐读)  师:(大屏幕显示灰椋鸟)这就是灰椋鸟。初次见灰椋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灰椋鸟全身黑乎乎的,没有什么特别的。  师:你一下子抓住了它的主要特点。  生:我觉得灰椋鸟看起来大小跟麻雀差不多,嘴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可能会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过我相信啊,聪明的小朋友一定有办法解决。准备好了吗?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课文,认认生字,开始吧。(生读书)  师:我特别高兴,因为刚才在小朋友自己读书时,我发现有的小朋友能借助拼音认汉字,也有小朋友能向老师请教,这些都是挺不错的识字方法。生字你们都记住吗?  生:记住了。  师:小朋友,请打开你们的抽屉,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漂亮的生字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通过朗读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了,能不能找出来?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说得真好,这个句子是全文的中心句,请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屏显这句话)大家再读一遍,把你认为关键的词大声地读出来。(生齐读)  师: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是文章的文眼,你能说出来
期刊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种一片太阳花。  师:大家看,(课件出示)这就是太阳花。作者李天芳为什么要种一片太阳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生自读。师强调,自己读自己的会更有味道)  师:生字和词语认识了没有,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服侍秆锦缎美人蕉花蕾汁液茂盛禁不住(学生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