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看外交模糊语及其分类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的外交活动也日益频繁。外交模糊语是外交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模糊语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本文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的发言作为研究对象,拟从模糊限制语、模糊指示语、模糊词汇等三方面探讨外交模糊语的特点及其分类。
  关键词:模糊语;委婉语;外交;分类
  前言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人们常常使用相对温和顺耳的委婉语来指代那些令人尴尬的或者让人不愉快的事物,进而可以达到让听者更容易接受的目的,这类委婉语被称为模糊委婉语,模糊委婉语时常出现在中国人各种场合的谈话中。
  1. 模糊语的定义
  模糊委婉语的英文为euphemism,其源于希腊语,其中-eu前缀主要表示well, good, sound good,而-pheme则表示speech, saying, speaking, 组合到一起就是 speech that sounds good, 可以理解为好好说话或者是说好话。模糊语euphemism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一个间接的词或短语。模糊委婉语不仅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外交活动乃至整个英语世界模糊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外交模糊语
  外交活动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活动,关乎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无论是重要领导讲话、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等各种场合,外交语言对于外交活动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合理使用外交语言则成为外交官们的一项基本要求。外交英语和其他专门用途英语一样,具有鲜明的特色,委婉含蓄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外交场合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各种外交事务,外交官们在回答敏感性问题时为了避免针锋相对或者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常常采用外交模糊委婉语来回答敏感问题。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尴尬或者不愉快的内容,使谈话留有余地,进而避免刺激到对方或导致矛盾的激化。准确地使用外交辞令中的模糊语可以满足外交场合中的特定需要,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对外交模糊委婉语的准确翻译则同样在外交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译者准确熟练地掌握。
  3. 模糊语研究概况
  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他被认为是首位研究模糊问题及其概念的哲学家,其率先为模糊性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并阐释了模糊现象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其特点。他曾经在一段有关模糊性的文章中讨论到:“若某事物存在着几种可能的状态,虽然讲话人已经对这些可能的状态认真思考过,但是仍然无法准确地对这些可能的状态进行界定,是否可以划分到这个命题中还是说不属于该命题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该命题就是模糊的命题。” 英国学者查奈尔(Joanna Channel)的著作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并详细地阐述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她认为一个单词或者短语构成模糊语言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当与其他阐释相同命题的单词或短语构成对照时;当讲话者刻意使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观点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看法时;当说话人所想表达的语义出现了内在的不确定时。查奈尔认为模糊语言具有很多语用功能,其中包括:为听话者提供必需的有效的信息、说话人刻意隐去一些信息、讲话者具有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自我保护等等。[2]德国学者安东·马尔蒂(Anton Marty,1847-1914)在相关著作中提到:“我们提到的模糊现象指一些名称的应用范围并没有被严格地进行划分与界定,在提及到這些名称时就可能出现模糊现象。” [1]我国学者吴建新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讲话者在使用委婉模糊语时符合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同时也遵守格莱斯(Grice)的合作原则。[8]讲话者在使用模糊语言时往往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或者委婉含蓄地进行批评。蔡英英、王飞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外交辞令中的模糊委婉语与顺应论结合,旨在研究说话人在使用外交模糊语的过程中,遵循或者违反了哪些原则,最终提出了模糊语言在外交的语境中如何合理使用。[5]何自然认为语用模糊是为了帮助讲话者的话语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地合适、更加地得体。[6]
  4. 外交模糊语的分类
  开普森(R.M.Kempson)在其发表的有关语言模糊性的重要著作《语义理论》(Semantic Theory),将语言的模糊性分为几个方面,模糊指代、词语含义不确定、词项意义无确指、词项确指意义分离。[3]李福印教授将模糊委婉语划分为五个方面,即程度、范围、数量、质量和方式上的模糊(1994:55-58)。刘仁娜在其毕业论文中提到可以将外交模糊语分为语义模糊,修辞模糊和限制性模糊三类。其他学者从词汇模糊、句子模糊以及篇章模糊的角度去理解外交模糊语。笔者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模糊语言以及外交委婉语的分类标准,试图将外交模糊语分为以下三类:模糊限制语、模糊指示语、以及模糊词汇,并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的回答中的模糊委婉语作为事例支撑。
  4.1 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现象之一,在外交场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模糊限制语的身影。Lakoff最早提出了模糊委婉限制语是那些把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1973:195,213) 。Brown Levinson曾为模糊限制语做出如下定义:“讲话者在使用模糊限制语时,往往部分地更改所谈论话题的真值程度,这类分词、词或词组就是模糊限制语”(1987:145) 。Prince, Frader, Bosk三位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如果讲话人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改变了原话的真值条件或者改变原话语意,则这类模糊限制语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相反,如果没有改变原语含义,则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4]
  4.1.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通常情况下可以使话语发生语义上的转变,即可改变话语真值条件。在日常的交流中,说话者在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过程中,改变了原话的语意,进而达到某种委婉含蓄或礼貌拒绝等目的。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两种类型。   程度变动语(adaptors),从字面上理解,是在交流或谈话中改变或调整原本想表达的话语的程度的词语。在外交模糊语言中,为了使回答更加准确或者为了避免过于绝对而导致的麻烦,将一些不能十分确定的话语以较委婉得体地方式进行表达,从而最大程度地符合现实。有时也会刻意使用程度变动词加重语气,达到抗议或者强烈不满的效果。常见的程度变动语有highly, slightly, nearly, quite, not quite, sort of, to some degree, in some sense, in a way, completely, a bit, a little, kind of, somehow, somewhat等等。
  2019年11月18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在谈论韩国多所大学出现中国留学生撕毁大字报的事件中,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对此,中方回应该记者已经了解了中国驻韩大使馆发言人的表态,但是该记者的理解似乎有一些偏差。(You already noticed the statement of the Chinese Embassy but it seems that you somewhat misunderstood it.)讲话者委婉地表达出对方似乎对该事件有所误解,使用程度变动词somewhat来表达并非十分确定的话语。
  有时讲话者利用程度变动词增强语气,进而表达讲话者的强烈的不满或者抗议。2020年1月20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当被问及到是否认为孟晚舟案在加拿大举行的庭审是公平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做出了如下回答:The US and Canada abused their bilateral extradition treaty and arbitrarily tool compulsory measures against a Chinese citizen without cause. This is entirely a serious political incident that grossly violate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citizen. 美加濫用引渡条约,这一行为对孟晚舟女士造成了巨大影响,侵害其合法权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发言人连续使用三个程度变动词,即任意地(arbitrarily), 完全地(entirely), 以及严重地(grossly),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方对于美、加两国的强烈不满,三个程度变动词均加重了原本所表达的含义的严重程度。
  范围变动语(rounder)通常是指讲话人利用模糊语言将所谈论的话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听话人在理解话题时,不必拘泥或局限在具体的点是否与所谈论的内容完全一致,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去理解讲话人的语意。在外交场合中,为了使发言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且不过于绝对,对于一些敏感数字,常常使用范围变动词。常见的范围变动语有:broadly speaking, roughly speaking, in most cases, under most circumstances, over, not more than, not less than, at most, approximately, about.
  2019年11月27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当谈及到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问题时,新闻发言人的回答中包含很多范围变动词,其回答如下:中国各类信教群众中2000多万人(more than 20 million)是穆斯林,宗教教职人员38万余人(over 380 thousand clerics),宗教团体约5500多个(approximately)。在这些数字之前,添加范围变动词可以使回答更加得体,避免过于绝对的表述,更加符合外交语言的要求。
  4.1.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由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组成,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句的原意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原语句的真值条件同样不会改变。在原语句的基础上,讲话者指出话语是由本人或者第三方的观点,在原来的基础上,附加一个来源,解释出处,进而使讲话语气更加缓和。
  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通常以“我”(“I”)作为主语,有时也可以以第一人称复数作为主语,表明说话人对所谈论的话题持有的观点和态度,有时会是一种猜测,这种猜测或者观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体现讲话者对自己观点的保留,并非武断或者强加于人,只是个人的一种观点而已。在外交活动中,外交官们对所回答的问题通常是带有模糊限制的,通过使用直接缓和语,使所回答的问题语气更加趋于平和。常见的直接缓和语包括:From my perspective, I think, I believe, from my point of view,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s far as I can tell, I am confident that…等等。
  2020年1月8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有媒体提问,中国驻外机构数量日益增长,反映了我国在国际的舞台上与日俱增的雄心,对此中方有什么看法?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回答中涉及了:我也看到了这份报告,根据我手头掌握的数据,我想强调等等。(I also noted that report, based on statistics at my hand, I would like to stress that)由此,不难看出,新闻发言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主语,根据相关报告以及数据来回答问题,不是“我”单方面没有根据的断言,但同时也委婉阐释了“我”个人的观点,强调了我国现在有大量的机构驻外,但是中国广交天下好友,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懈努力。   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通常以第三人称作为主语或者使用无人称句型,与直接缓和语不同的是,间接缓和语修饰的内容不是本人自己的观点,通常是引用第三方的观点,进而委婉地阐释讲话人对该话题的看法,为讲话人留有余地。间接缓和语不会改变话题语句的原意,但是却可以使表述更加委婉含蓄,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也可以减轻相关责任。在外交中,发言人通常会采用这样的表达:according to, it is known that, based on, on the basis of, X has said that…
  2020年1月13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有位记者问到美国一位负责人认为我国在全球进行的基础建设投资也完全是座“纸牌屋”,终有一日会崩溃,对此我方观点如何?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引用了一句非洲的经典谚语:“青蛙的鼓噪,岂能阻止牛到河边饮水”(As an African proverb goes: “The croak of frogs will not stop a cow from drinking in the river”)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发言人并非是直接以第一人称“我”来回答问题,相反,他引用了一句非洲的谚语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属于间接缓和语,表达出无论其他国家如何抹黑我国,我们都会始终坚持我们的原则,帮助非洲人民,造福非洲,共建“一带一路”。
  4.2 模糊指示语
  莱文逊根据模糊指示语的特点,将模糊指示语分为以下五类: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人物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7]讲话者在回答相关问题时,使用模糊指示语来回答问题,故意指代不明确,从而表明特定的态度或者情感。尽管没有明确指代,但是谈话双方通常情况下都知道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经常使用模糊指示语来回答记者的提问,借此表明我方的不满抗议,或者批评某国、某些人的所作所为。由于没有明确指明,可以避免在外交活动中不必要的麻烦。在外交场合中时间模糊指示语、地点模糊指示语、任务模糊指示语的使用更加频繁,尤其是当外交官面对一些敏感问题时,如中美关系等。
  2020年1月8日,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到关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时,新闻发言人做出以下回答:“美方个别人以其惯用的编制谎言的伎俩再次攻击抹黑中国…”(Certain individual on the US side, with his expertise in fabricating lies, once again slanderer and attacked China…),在回答中,讲话者没有明确指出说的人是谁,而是使用“个别人”这个模糊人物指示词来代替,但是大家都知道谈论的人是谁,这种情况下,使用模糊指示语不但可以表达强烈的不满,同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4.3模糊词汇
  模糊词汇是一类特殊的模糊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外交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外交场合的政治敏感性,在大部分情况下,外交官们并不能将每件事的细节都全部对外公布。新闻发言人若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或者不愿意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有时也会通过模糊词汇来回答问题。该类模糊词汇被广泛地运用在新闻发布会中。模糊词汇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了实现模糊性。常见的模糊动词包括:保持密切沟通、高度重视、基本得到落實、全面整治、全力应对、加强、改善、重视等;模糊形容词包括:严肃的、认真的、专业的、成果丰富的、积极的、可能的、更广的、更深的等等。
  2020年1月20日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中,当记者问到中国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回答为我国本着严肃认真专业的态度来积极处置,做好管理工作,及时对外宣布相关疫情信息等等。(China has taken proactive measures to handle it in a serious and professional manner. We have worked to formulate stric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chemes, spared no effort to treat the patients, properly managed close contacts, carried out in-depth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released the information o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imely manner…)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回答中,讲话者多次使用模糊动词以及模糊形容词来回答问题。
  5. 结束语
  模糊委婉语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但对于外交模糊语的关注却相对较少。外交官们频繁使用外交模糊委婉语来回答敏感问题,进而维护国家的利益。在模糊委婉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应该根据外交模糊语的特点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结合问题语境及背景准确翻译。
  参考文献:
  [1] Anton, M. Studie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l Grammar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Miami: Hardpress Publishing, 2013.
  [2] Channel, J. Vague 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Kempson, R.M. Semantic Theor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 Prince, E.F. 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 [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Amsterdam, 1982:83-97.
  [5]蔡英英,王飞. 对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J]. 怀化学院学报, 2011, (11) :70-73.
  [6]何自然. 浅论语用模糊 [J].外国语.1990, (3): 28-41.
  [7]王慧贞. 从指示语看会话幽默效果的产生[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0,(01):48-51.
  [8]吴建新. 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J]. 外语学刊, 1989,(4):7-1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概念下外交时政英语多模块学习平台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10225106)
  作者简介:周桐 (1998--),男,满族,辽宁鞍山人,本科在读;
   倪聪(1997--),女,汉族,山东高密人,本科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本篇译文节选于小说《教授的房子》第一部分“家庭”,主人公在旧房子里回忆了自己以前的家庭生活和他与他的学生汤姆·奥特兰的相遇。作者薇拉·凯瑟,是美国作家,其作品被誉为20世纪美国文坛的“珍珠”。薇拉在该小说中反映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与其乏味而平庸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小说笔调细腻,叙事清冷,也夹杂了一些冷幽默,是译者力图传达的风格,力所不及,且做抛转引玉之用。  关键词:《教授的房子》;薇拉·凯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 2015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考察城镇青年主 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个人因素包括年龄、 性别、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政治面貌、教育程度、个人收入、住房产权;家庭 因素包括家庭总收入、家庭房产数量、家庭经济地位;社会态度包括社会信任、 社会公平和收入公平感。通过 ordered-probit 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年龄对幸 福感呈现倒 u
期刊
摘要: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好恶以及是非所做出的主观评价和判断。随着人类视野的开阔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新视角和新理论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对最新兴起的理论如具身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在文章最后研究者对道德判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道德判断;具身认知;概念隐喻;解释水平理论;道德基础理论  引言  道德一直以来是心理
期刊
摘要:作品中包含着精神性的表达的即为"形而上绘画",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于生活,人的存在,宇宙空间,绘画的最终追求等思考。本文通对当代艺术形而上绘画的内涵、审美、作用这三方面的浅析,展开对当代艺术的形而上绘画的进一步思考和理解。  关键词:精神性;当代艺术;形而上绘画  一.当代艺术形而上绘画的内涵  (一)当代艺术的内涵  当代艺术在当今中国已然不是那么的陌生,自從改革开放的一声号角,转眼间当代艺
期刊
摘要:“吴门四家” 是指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他们是“吴门派” 的杰出代表, 不但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 而且从不同角度对文人画作了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笔者主要从山水画这一角度来浅谈四人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吴门画家;文人画;画风  明代中朝, 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 吴门画派” 并在江南蓬勃发展, 进入全盛期。他们不但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
期刊
摘要:儿童绘本强调图书的语言文字和所绘画图片的内在关系。文字和图画共同担当所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辅助儿童的理解,更能提高儿童对色彩的理解,激发儿童的学习能力,提高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故事语言的编排和图画效果的搭配是一本优秀儿童绘本的灵魂,二者要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  关键词:儿童绘本;语言文字;图画;图书  一、儿童绘本的作用及发展道路  儿童绘本是3-6岁儿童主要的阅
期刊
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伴随着美国国内证券交易破产;商业萎缩;失业率暴增;生产过剩导致的货物囤积等,经济危机也对美国民众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美国人的生活状态由富足,充裕,开放转入紧张,拮据和萧条。伴随着美国人的是孤独,疏离,沉重,疲惫,虚幻和压抑。爱德华·霍珀属于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画家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通常描绘现实中的场景,但总觉得和现实中的场景有所区别。作品中往往描绘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计算机课程群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引领式混合学习教学改革方案,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将传统课堂教学、课外数字化在线学习、课后离线学习督导三者融为一体,优势互补,通过计算机课程群教学,形成具体而详细的基于引领式混合学习的教学思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群;引领式混合学习模式;教学改革
期刊
摘要:在中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伦理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望”、“爱”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本纲领,其他一切道德要求都是从这三种主德中推导出来的。其中,“爱”是最大的德行,爱作为精神和理性的本体, 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 是获得救赎和幸福的根本力量。并且在現代社会中基督教伦理思想仍有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基督教;爱;伦理;教育  一、
期刊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与“强力集团”作曲家基本处于同一时期,但在艺术主张和创作风格上有区别的一位重要作曲家。[4]他十分钟爱于小夜曲的写作,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几首不同形式的小夜曲。当然《C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其中一首,这首弦乐小夜曲分为四个乐章,笔者将对第二乐进行配器分析,笔者将分别从作品的复调技术的运用,支撑、背景声部的把握、转调技术的运用,对乐器特点的把握这几点进行主要分析,当然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