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的背影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ige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逸飞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至今是个谜。但有一点是事实,就是赝品特别多,而且往往能存拍卖会上拍出好价钱。
  
  陈逸飞离去,争议也稍有平息
  
  上海有两个文化人一直饱受争议,始于若干年前,延续至当下,时时演变为具有八卦风格的公众话题。一个是余秋雨,另一个是陈逸飞。对前者,在文化的层面之下,是关乎道德的责问和鞭笞。对后者,在肯定其艺术天分之外,又多了一份惋惜,似乎画家向自己榨取得太狠。但在陈逸飞溘然离去之后,扼腕叹息的声音盖过了其他杂音,并一直绵延至今。在他逝世5周年之际,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陈逸飞艺术回顾展,被主办方取了一个凄迷而凛然的名字——《王者归来》。当然,公众拥向展厅细细品察的,除了陈逸飞的58件油画、15件素描速写、2件雕塑作品小样等,还有他的故事——絮絮叨叨的都在传说与怀想之中。
  痛彻心扉之后,公众不再怀疑:陈逸飞,一位在诸多艺术领域都有着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的大艺术家,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提出的“大美术”和“大视觉”的理念,曾对我国的艺术事业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在他所有艺术成就中最令人瞩目的,则是在油画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在预展的一周时间里,观众闻讯赶来。正式开幕是周六,观众更加狂热。似乎,分手还在眼前,他们是为向大师的背影送别来的。
  油画在100多年前从西方引入中国,上海是中国油画的诞生地。在上海成长起来的陈逸飞,将根植于内心的既宽容又坚忍、既温文尔雅又锐意进取的上海精神演化在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之中。流淌在陈逸飞血脉之中的民族文化的基因,融合着外来文化的元素,以个性力量寻找着转换、突破和超越,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图式,创作出凸显艺术家理想和审美的作品,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从画面上涌现出的精神力量。他为中国油画与世界绘画找到了一种对话方式。在中国现代油画历史的坐标系中,陈逸飞无疑占据着重要而显赫的位置。
  
  展品绝大多数来自私人收藏
  
  据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先生介绍,这次大展的所有展品都由上海美术馆及陈逸飞艺术基金向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和藏家征集而来,涵盖了陈逸飞早期的主题创作、水乡、仕女、音乐人物、西藏及海上旧梦等各个不同时期和题材的重要作品,是陈逸飞一生众多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但是。外人有所不知,征集展品的工作比想象中的艰难。陈逸鸣对记者说:“时间长达数月,因为90%的展品来自私人藏家。陈逸飞的作品很早就流向社会,往往是一幅画还没有干透,就被收藏家买走了,有时候办展览也一样,比如1996年他的个人回顾展,有几件作品到最后一天还在修饰,所以图录里也来不及收录,展览后又马上被人购藏,连尺幅也没有留下。所以长期来,作品的登记与编目工作做得很不够,对此我感到非常内疚。”陈逸鸣说到此,不禁潸然泪下。
  据记者了解,主办方在与有些私人藏家商洽作品借展时,对方往往开出天价保险费,这令主办方非常为难。比如陈逸飞的代表作《浔阳遗韵》,藏家提出1.2亿的保费,陈逸鸣等人也同意了,但赶赴外地等了3天,对方突然又提出诸多附加条件,致使无法操作而谈判破裂。
  
  王者归来,两件代表作都无法归来
  
  更遗憾的是,陈逸飞最重要的两件作品也没法呈展,一件是他早期的《占领总统府》,收藏在军事博物馆,系镇馆之宝。主办方去商借,被弹回来。据记者了解,此件作品只在中国美术馆出展时借出过一次,那也是馆长范迪安动用了上层资源而办成的。现在此画被固定在墙上,要动,除非破墙。另一件是哈默先生送给邓小平的、并直接促使陈逸飞名声鹊起的《双桥》,也商借不成。“好在,《黄河颂》、《开路先锋》、《踱步》等还是来了。”
  另一方面,是对作品真实性的确定也颇为棘手。陈逸鸣告诉记者,陈逸飞在世时,因为作品在市场上多次创下中国当代油画的拍卖纪录,赝品就在利益驱动下大量浮现。对一部分拙劣的赝品,在小画廊里卖几百元的那种,陈逸飞是容忍的,還说过让大家都有口饭吃吃之类的话。但杀伤力最大的来自有些人蓄谋已久的作伪,并在拍卖行上拍,也频频拍出高价,导致市场混乱,藏家吃药。在征集作品时,此类赝品也偶尔出现。陈逸鸣对其兄的作品应该熟悉,在此鉴定方面有发言权。此次陈逸飞西藏系列的作品很少呈展,就因为这个系列仿的人最多,音乐系列难画,作伪者根本别想仿。但他不肯透露此次“过眼”了多少赝品。
  而平时,陈逸鸣自己看到或有人送来请他鉴定的赝品相当多,“简直看不过来,我有难处。我个人的力量很难阻止这个情况,只希望大家提高鉴别能力”。同时,他也不愿意对社会上流传的赝品数量作出估计。
  “我哥哥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是个谜,我估计在五六百幅。”陈逸鸣说,“但是以前出版的画册,没有一本能做到收录齐全,目录与实际作品对不起来也不奇怪。此次我们做了一本画册,是为配合大展或世博会而策划出版的,收录了陈逸飞艺术生涯的绝大多部作品,应具有很高的档案文献价值。”
  让我们再次来到《踱步》面前吧,陈逸飞的背影是饱满的,白衬衫渗透了汗水,但左边的椅子空着,陈逸飞远行了,这把黑漆扶手椅,谁又有资格坐呢?
其他文献
从红木家具的消费与收藏上可以得知,上海这个城市是兼容并包的,相当开放。    上海人为什么对红木家具情有独钟    红木家具与老上海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无论在石库门弄堂、新式里弄,还是在公寓大楼、花园洋房内,还都可以随意见到老红木家具的踪影。家中置一堂红木家具,是小康生活的标志,也是上海人对家具的审美载体,更因为红木家具坚固耐用,可以传诸后代,那么就承载了瓜瓞绵绵的美好用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句有着深刻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的口号。它不适用于很多国家和很多文明的发展阶段,事实上它不适合于大部分国家,而几乎只适用于中国。对于西方文明国家来说,它们已经完全品尝了城市化与文明程度共同进步的果实,城市对于它们而言已经不再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在两百多年前就曾经爆炸性(而且不乏预见性)地评价道:“大都市是人类邪恶本性的渊薮。”同
南京城7月28日这一声巨响提醒更多的城市管理者们,必须反思重化工企业在城市产业布局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54岁的淮安人董来荣被刑拘了,因为贪念,在完成了地面拆迁平整作业后,他想继续挖掘地下的钢管卖钱。在他的指使下,方强锋将挖掘机开进了南京市塑料四厂旧厂址,结果,方强锋却挖断了横穿该厂地下的一根丙烯管道,液化的丙烯泄漏,迅速蒸发扩散,随后引发了震惊全国的“7·28”丙烯爆燃事故。  与这两人同时
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主任唐再林说:“几乎什么办法能想的都想到了,一切治污行动在进行,市民达到了空前的一致保护大连。”对于结果,唐说“无法估量”。她分明看到港湾海面一层油污下,很多小鱼的尸体。她说,用生态灾难形容这次污染一点不为过。    停泊在厚度达一尺多深的黏稠油污中,李玉柱的小渔船不敢熄火,担心发动机停下来船会被黏住无法动弹。蔚蓝的大海,白色的浪花,几乎在一夜间变为黑色。靠海吃海一辈子的渔
一半人认同就是成功  凡是轰动的建筑都要经历一个争议的过程。所以建筑是好还是不好当时很难讲,不是任何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要经过历史考验和社会评价。建筑不会有100分的,所以建中国馆当时是希望有半数人认同就成功了。现在看来这个正面的评价还是比较多的。    对世博中国馆的赞誉与争议,把一个73岁的老人推到风口浪尖,他就是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新书首发仪式上,何镜堂做完
深圳打算5年内使GDP翻一番,赶上新加坡。他们最重要的砝码之一是撤销“二线关”,将特区面积从395平方公里扩张到1952平方公里。    深圳从来没有像2010年那样需要好消息。  今年是深圳设特区30周年。纪念日不仅没有让这里的官员欣欣然,相反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由于恰逢人大和政协换届,加之前任市长许宗衡于2009年6月起接受调查,至今没有移交司法机关,2010年可谓深圳的“多事之秋”,照惯
在这个13岁就开始“在几乎所有物体上涂鸦”的德国人看来,涂鸦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架起了沟通桥梁,而且能把各个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到一起,比许多政治家花大价钱搞的项目有效多了。    老弄堂里的涂鸦风波    上海华池路211弄,名曰“铁路新村”,其实就是条老旧的棚户弄堂,小摊贩、自行车、晾晒的衣服挤占着本就不宽敞的通道,灰黄矮墙上的裂纹诉说着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条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
今年5月,王石再次从南坡登顶。这一次,他带下了每天产生的800克到1000克垃圾,实践了难度极大的“零垃圾登顶”。    面容清癯、身形消瘦的王石出现在世博园万科馆,如果将身上的冲锋衣换成袈裟,也许会透出几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味道。59岁的他,刚刚从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登顶归来,并再一次打破了由他本人保持的纪录——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人”。  如果说,7年前成功登顶珠峰更多是满足个人英雄主义情结;那
现在最害怕的是什么?“我们最害怕被‘咔嚓’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晃着长长的马尾辫,伸手在自己的脖子上比划了一下。    已是初夏,发生在春天的血腥记忆,尚未远去。  3月23日,梦魇一般的清晨,“郑医生”举起手中的尖刀,短短55秒钟内,8名幼童惨死,5名幼童重伤。  南平杀童案发生两个月以后,《新民周刊》记者重访南平发现,当地的校园处在森严的守卫之中。  一位依旧沉浸在悲恸中的遇难学生的父亲
政治学者指出,要有效治理贿选,根本还是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框架内,实现贿选案件的可诉讼。这不仅有利于把村民自治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也是乡村治理走向法治时代的必由之路。    旧说,论读书,浙江看宁波,宁波看宁海,宁海看跃龙——原因大抵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为宁海人,而跃龙山即为“种子”的读书处。  进入新时期后,浙江经济亦要看宁海:自2003年宁海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后,以后的历届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