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版社特色化经营探析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大学出版社近年来在古籍出版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其特色化经营主要体现在通过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来打造专业品牌,发掘和打造地方文化特色产品,及时建设编辑队伍,严把编校质量,注重拓展渠道促进古籍精品图书销售等方面。
  关键词:特色经营;高校出版社;古籍出版
  成立于1985年的四川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川大社”)选题范围涵盖文、理、工、农、医等领域。1996年,“为充分利用四川大学丰富的古籍收藏,发挥‘国学’研究优势,四川大学出版社与四川大学古籍所协商成立‘古籍整理编室’,专门从事中国古籍的整理和编辑”。一年后,文史与古籍整理编辑室正式成立。经过多年发展,川大社在古籍出版领域已形成了出土文献、儒学文献、历史文献、宋元文集和地方文献等系列,先后推出了约160种大型古籍类图书,如《甲骨文献集成》《儒藏》《巴蜀全书》《宋代诏令总集》《楚简帛逐字索引》等。其中,《韩愈全集校注》《宋代诏令全集》等图书获“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等奖项,古籍出版项目还多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出版资助,累计金额达数百万元,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一、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打造专业化品牌
  川大社古籍出版的多数选题源于以四川大学古籍所、历史地理研究所等为代表的文献学学科,四川大学的上述学科在全国均名列前茅,例如历史文献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国内排名第一。在川大社已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的12个项目中,有6个项目来自四川大学古籍所,获得资助经费总额为79万元,占获得资助总额的74.2%。而在获得国家及省级图书奖的7种古籍图书中,来自四川大学古籍所的选题占了3项,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暂儒藏》。
  《儒藏》是中国首次对儒学成果和史料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的大型文化工程,目前已出版296册(含史部全274册,经部22册)。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都在按照各自的编纂体例与方式编纂《儒藏》。四川大学编纂的《儒藏》之所以脱颖而出,获得广泛肯定,主要在于川大古籍所自身深厚的学术积淀,在编纂体例上有所突破,基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分类著录,方便学人’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按照“经”“论”“史”三藏下设“二十四目”的新分类体例进行编纂,将历代儒学文献系统地著录起来,并采用圈点、校勘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既保存了古籍的原貌,又订正了原刻本的错误,为读者提供了句读的方便;既照顾了古典目录学的传统,也适应于儒学文献的历史实际,还配合了当代学人的研究需求,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
  可见,与普通出版社相比,高校出版社的优势在于背靠主办高校,通常拥有雄厚的教育、学术资源和高质量的作者群,便于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对于类似川大社的中小型综合性高校出版社而言,全面铺开、遍地开花的做法并不适用,全学科的出版业务范围虽然可以成为开展业务的基础,但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专业作为自己的出版特色,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开发出版强项和打造出版品牌,提高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切实可行的办法。尤其是在图书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日趋激烈、跟风炒作、出版物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确定自身在出版市场上的产品定位,将有助于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国家级中小学教材和教师培训用书,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系列教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学术类图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高等政法院校法学规范教材等,都表现不俗。
  二、以地方文化为核心,推出特色产品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出版选题,是高校出版社特色化经营的另一路径。这方面,川大社除了出版地方志、乡土教材等系列外,《巴蜀全书》系列颇为典型。《巴蜀全书》为收录和整理巴蜀历史文献的大型丛书。该工程于2010年1月经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议批准为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同年4月又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该丛书旨在收录周秦以降至民国初年现四川省、重庆市及周边原属“巴蜀文化”区域的各类古典文献,分别进行整理、校勘和研究,实现对巴蜀文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体例最全、编纂最科学、使用最方便的著录和出版。丛书分“联合目录”“精品集萃”“珍本善本”三个系列,并包含《巴蜀文献》相关研究文集。
  2014年,随着编纂工作的推进,各项成果陆续成形,《巴蜀全书》的出版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由于起步早、参与深、准备充分、相关编辑力量过硬,川大社前期的参与和各项铺垫工作获得了《巴蜀全书》领导小组和编纂小组以及省新闻出版局的认可,被委以重任,负责首批全额财政拨款资助的十种样书的出版发行工作。
  近年来,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日益受到业界重视。中小型高校出版社可以凭借较好的地缘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地方的独特资源,与地方作者保持紧密的联系,将本地方的优秀古籍加以整理出版。这对于高校出版社将服务半径从高校辐射至地方,以出版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也具有现实价值。
  三、重视编辑力量,紧抓编校质量
  古籍类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并非易事,优质古籍整理图书具有长期的文化传承价值,做好不一定叫座,做不好则不仅浪费资源,还易遭受方家批评,并面临投资难以收回的风险。为了打造精品古籍图书,川大社充分调动精干编辑力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文史与古籍整理编辑室成立之初,原有专职编辑4人,近年来由于文史古籍类出版任务增加,尤其为配合《儒藏》及《巴蜀全书》等大型古籍整理项目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社分别于2013年、2014年招聘了新编辑,目前共有专职编辑6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4人;高级、副高级职称者2人,中级职称者4人;编辑所学专业涵盖历史文献学、考古学、中国古代史、宗教学和古文字学等学科。此外,编室还聘有兼职编辑12人,主要为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半数以上具有高级职称。
  除了在编辑力量上加强保障外,川大社对精品古籍图书的编辑工作流程和编校质量也做了具体规定。首先,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与作者充分沟通,宁愿一定程度上牺牲出版进度,也务必尽量配合作者解决书稿存在的问题。其次,除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走三审三校一质检的流程外,还根据书稿质量、复杂程度及重要性采取双责编、双责校、双终审等方法,同时视情况需要增加特约编辑、聘请社外专家审稿把关。总之,切实把好书稿的编校质量关,保证每一种出版物的高品质。此外,为了保证精品古籍图书的顺利、优质出版,社内其他部门也全力协助,凡涉及出版制作的环节,均调配最精干的力量参与;同时还为精品古籍图书出版开辟绿色通道,一切以其出版工作为优先。   四、长期规划选题,拓展渠道促进古籍精品图书销售
  古籍图书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出版周期较长,从策划到编撰再到编辑出版,耗时几年、十几年都较为常见,有的甚至需要几十年的漫长时光。但此类题材往往可以长期耕耘,不断深挖题材,陆续推出后续品种。如川大社《儒藏》衍生了许多学术研究副产品,除了每年固定出版的《儒藏论坛》外,还包括“儒藏”系列学术丛书和“20世纪儒学大师文库”等30余种图书,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系列产品,进一步完善和凸显了“儒藏”这一重点项目出版品牌。
  出版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出版经营活动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必须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而古籍类图书,尤其是大型精品丛书,由于定价和藏书规模所限,销售对象多以大型图书馆和学术研究机构为主,市场面相对狭小。这就决定了古籍类图书,尤其大型古籍精品图书的销售模式必定与普通图书有所区别。为了保证古籍精品图书的销售,川大社做了许多尝试,主要包括:第一,高校出版社与专业古籍书店形成固定合作模式,可以利用这些图书专营公司的销售网络,在全国市场上争取更好的销售业绩;第二,聘请专人进行专项销售,尤其是由专人负责固定地区的销售;第三,通过梯度折扣扩大销售,由于古籍图书定价较高,此方法可以鼓励销售,折扣力度可根据销售数量来确定,即采取适度让利的办法;第四,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等图书进出口公司,将精品古籍图书销往海外,尤其是对中国古籍出版物需求较高的海外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加大销售宣传及推销工作力度。在上述灵活销售措施的推动下,川大社精品古籍图书销售可观。以《儒藏》为例,其发行量为200套,定价码洋3800万,实际销售码洋达到3500万。目前,《儒藏》已为国际国内110多所大学、研究院所和图书馆选购收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双重效益。
  川大社经过对古籍出版三十年的积淀和耕耘,尤其是近十年来对古籍出版的重视和推动,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古籍类精品书出版品牌。如2012年3月,川大社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骨干企业”。但是,川大社的古籍出版在某些方面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如限于川大社的整体规模,一些较大型的项目,单纯靠社内力量很难完成,对于国家和地方各级出版基金、补贴依赖性较大,由此导致一些好的选题一时难以立项或全面展开。同时,在组稿、发行方面,川大社也面临大型出版集团和老牌大型专业古籍出版社的挑战。鉴于此,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川大社依然在探索更适合自身的特色化、专业化经营策略。
  (舒星,四川大学出版社文史与古籍编辑室编辑;熊瑜,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由“开心教育”策划引进的国际安徒生奖作家书系是少儿文学图书版权引进与译介的代表性案例,其引进准备、引进商谈、图书翻译等关键工作环节均值得剖析和借鉴。  关键词:少儿文学图书;版权引进;译介;国际安徒生奖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正式颁布了《著作权法》,并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国务院继而发布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自此,外国少儿文学作品的出版逐渐与世界接轨,并走向规范
期刊
摘要:身处新媒体不断涌现、文化传播方式与媒介使用习惯经历前所未有重大变迁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民国时期传统书画借由《北洋画报》的积极介入,得以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传播和展示,并促使其传播模式由封闭、自娱自乐走向公共性和现代性传播。本文通过系统耙梳文献,尝试厘清画报编辑理念内涵,探讨其构建的新型编读关系,同时对这种编辑理念影响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期刊
摘要:始于2007年,完成于2010年的我国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使我国129所高校出版社在形式上完成了市场化的转变。但是长期存在于大学出版中的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种失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框架为多重维度探析大学出版中的学术性和商业胜失衡提供了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或可探索二者的平衡之路。  关键词:学术性;商业性;大学出版精神;学术出版综合评价  政府和
期刊
摘要:通过策划优质选题来引进科普图书,并开展品牌融合、创新营销模式,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版权;粉丝经济;《飞机全书》;科普畅销书  引进好的科普图书选题,不仅能为出版社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最近看到的开卷数据显示,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有将近1/5的销售码洋来自引进版图书。可见,引进版权的风头仍然强劲。目前,研究版权引进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版权引进中的问题探讨、选
期刊
汉字,在书籍的装帧中不仅承载了标题、主要信息的内容传达,更是在书籍与读者第一次亲密接触时,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甚至触动神经直捣内心。书籍装帧观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发展,如今书籍装帧事业已发展到了相对繁荣的时期。它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汉字艺术手段,从而更好地将设计者对于人与自然、世界、艺术等的看法表达出来。汉字艺术将汉字作为基本载体,并且以丰富的艺术手法作为表现形式,从而表达情感。  杉浦康平
期刊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在很多场合和领域被广泛引用的故事:有三个石匠在盖教堂,一天,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只是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石匠活。”第三個石匠用带着想象的目光仰望着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美丽的教堂。”过了几年,第一个石匠手艺毫无长进,被老板炒了鱿鱼;第二个石匠保住了自己的饭碗,但只是个普普通
期刊
著名编剧、教授倪学礼老师到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的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的一切,对我而言,是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起初内心的波澜不惊或许源于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编剧对于行业内乱象的浅显体验,而后更多的惊讶与不安则发生在亲耳聆听一位“大编剧”内心的呐喊之后——行业乱象对于从业者的伤害波及的不仅仅是诸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也包括那些“大咖”。倪老师讲到自身维权经历时语气中不由自主流露出的愤
期刊
当我端坐在书桌旁摊开纸写下这篇文章时,无尽的思念涌上心头。我第一次和宋木文同志接触是1989年秋天,我和新华书店总店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周昌喜,广东新闻出版局刘板盛处长,原新闻出版署发行司的魏红同志等五人参加莫斯科少儿国际书展,昌喜同志是中国少儿出版参展团团长,我们几位是团员。恰逢由宋木文同志和他当时的秘书王涛同志(现任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俄文翻译白以素女士等几位组成的中
期刊
摘要:组织社会学旨在从社会学角度对组织现象进行研究,目前已成为一个极富理论解释力和创新活力的学术传统。本文以几项编辑决策研究为例,对组织社会学路径下的出版研究进行了初步介绍。作者认为,将组织社会学引入出版研究,对推动研究视角转换、丰富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凸显经验品质、创新研究方法都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组织社会学;出版研究;研究方法  一、引言  美国记者兼学者威廉·怀特在20世纪50年
期刊
摘要:当前如何构建出版社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首先应该根据出版社自身的特点构建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然后对编辑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进而根据现状制定应对策略,最后进行全社的人才培训体系构建,并将此项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关键词:编辑;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外研社  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是基于对人才战略(未来)和所面临问题(现状)的理性分析,搭建一条人才成长的通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