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从哪里入手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4-003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根据众多专家的理解,大致可以认为革命主要体现在:一是改变了学习者的教育需求,信息技术成为人们在现代岗位劳动和生活中的一项必备能力;二是改变了知识载体和传播方式、知识获取途径与利用方式,这一点比以往任何一项技术或一组技术的效果都要显著;三是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四是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五是引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这些影响和变革是信息技术本身所带来的吗?从历史的观点看,任何带来教育变革的主要力量,从来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教育和学习的思想与理论。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之前,终身学习、超越时空的限制、以人的发展为本等重要思潮就已经在引导教育的革命,只是条件有限,这些教育思想的火把很难点燃整个教育领域的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国内也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全面提出,但真的落实起来,环境、资源、条件都非常缺乏,可以树立几个典型,但在传统环境下进行大面积推广根本没有可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推动人类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迅速跨入信息时代。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原本被束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得以解决,人类的智慧正在创造出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全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教育、学习与创新能力。
  那么,在这场尚未完全展开的教育变革中,技术仅仅是工具吗?诚然,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是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生成的,不管是作为方法、手段还是工具,都体现为教育功能关系的存在,总是要为教育自身的发展而生成和展开,技术的价值与功能必须通过教育学的转化而获得教育认同。但是,如果把信息技术仅仅视为工具,必然带来新的价值认识的问题。杜威就曾颠覆了传统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教条,即手段与目的的二元划分,把“方法和手段提高到以往人们仅赋予目的的那个重要地位”。也就是说,当信息技术还仅仅作为一项产品或一个工具存在于教育中时,“革命性影响”永远不会出现,只有当生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融合到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发展中去,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的变革才得以实现。
  对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是这场变革的首要条件。这种思考的重要性,不仅是对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更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学习者而言的。因为在探索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中,教育是永恒的出发点,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遵循自身规律,更要遵循教育和人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立足于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双向互动,才有可能逐步揭示教育变革的实质,探索变革的有效路径。这是因为,价值取向问题源于价值认识本身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人类利用技术进行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有被消除过。无论是身在其中的教育者和学习者,还是似乎置身改革实践之外的相关理论研究者和技术服务者,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个性倾向、哲学视角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信息技术及教育变革的价值取向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在很多问题的理解上呈现完全“对立”的观点,究其根本,是因为多元价值取向之间已经构成了悖论式的张力关系。
  每个教育者和一切团队的价值判断与思想观念,是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推进过程中产生和变化着的,其达成和谐的根本途径是先行革新我们对这场变革的思维方式。Michael Fullan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揭示: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如他所言,教育的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他以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地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
  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新常态”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深化校企合作,应进一步发挥“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力度,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关注“动态调整机制”,瞄准地方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让校企合作随着地方经济变化而变化,从而助推转型升级。  【关键词】
当前,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在法人治理结构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通过引进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办学,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较好地破除了传统高校的体制弊端,促进和助推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的董圣足所长专门推荐了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他认为该校作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改革的一个典型,其独特的产权变革历程、治理结构安排以及日常运行机制,可以为我们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全面准确把握高校离退休党支部的特点,积极应对高校离退休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挑战,加强和改进高校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对于高校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离退休教职工 党支部建设  据调查,截至2019年,我国在世界人
曾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到一所大学读书,想要转专业,被校方告之须缴纳十万元的转专业费。家长觉得这是大学凭借霸权地位而进行的“勒索”,但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却不愿意以此恶意来猜度大学的行为,只是想问一下:大学何以收取天价的转专业费?  常识告诉我们,一般只有卖方市场才能维持高价,大学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收高价转专业费,说明想转专业的学生非常多,以致大学必须运用定价策略加以阻遏。另一方面,在大学中转专业必然会带来
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我们真正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提升质量所牵扯的要素涉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什么是质量建设的当务之急?什么是职校教育水平提升的突破口?什么是一线职教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关注焦点?我们以“职业教育提升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为题采访了一些基层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士,展开了一次网络在线研讨,他们的回答也许有着地域、身份、认知上的种种局限,然而,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当前高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 能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有效拓展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創新。但互联网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学效果有限,且对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分析互联网 模式已然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当前互联网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以期能使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有所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 互联网 困境 突破途径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学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这个当老师的就应该和学生商讨怎么改正那些坏习惯,从小处做起找出问题的根源。反复违反纪律的学生并非无可救药,“多动”也不是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对自身问题、对课堂纪律的不重视。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进门槛效应”,指的是先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反而能让人很快地接受,运用到教育中就是说老师要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不妨采取列
前不久,随南京市职教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前往上海建平中学学习。该校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为我们解析了建平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做法。  一、“金苹果”文化:缘起于媒体的一则报道  建平中学是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倡导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完美结合,以“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为育人目标,坚持“合格 特长”“规范 选择”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优质校园文
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泰州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泰州市中职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兴市名教师。从事中职教育21年来,他凭借“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的信念,不断实现个人的飞越和提升。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他非常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鼓励学生“昂起头来走路,挺起胸来做人”,借助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载体让学生坚定自己的选择,找寻前进的方向;针对学生兴趣爱
我校开展了以中职机电类专业《液压与气动》课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页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研究,形成了下述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的路径和策略。  一、项目课程课例开发的策略  (一)企业参与策略。企业参与了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学生能力)设定和相关的课程内容分析,为课题组确立了课程教学目标,企业专家还参与了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题组精心选择教学项目提供了很多资源。  (二)校本化设计策略。课例研发是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