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语文味” 课堂诗意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71031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度钻研教材,在课堂质疑问难、嚼词析句、读写结合等环节,根据教材特点,激发学生情感,揣摩品味语言,拓展想象空间,使学生情感体验更丰富,感悟语言更深刻,想象空间更开阔。“语文味”,让学生长期浸润在诗意化的课堂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味;质疑问难;品词析句;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156-01
  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提问的艺术对于课堂教学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质疑问难,问出“语文味”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听课中,笔者发现:一个有效率的语文老师,总是非常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这些充满浓浓“语文味”的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一)导入提问宜精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追加提问要适时
  新课改中倡导让学生个性化读书,在读中感悟,有些时候学生的感悟是独特的,这时教师如适时问问“为什么,你能把理由说说吗?”比如有一次教学《乌鸦喝水》一课,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教师马上追问“烏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学生回答说:“昨天我玩过了,瓶里有大半瓶水时,投进石子后,水会满到瓶口;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小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从中可以看出,追问,能让我们走进学生内心,可能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读写结合,悟出“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阅读文本是为了积累、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写上,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就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从文本挖掘出写的亮点,帮助学生练写,提升作文能力,悟出语文味。
  (一)重点词语,串一串
  字词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很多词语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会读会写,还要会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一次笔者在教《在大熊猫的故乡》,学了课文后,笔者布置的写话练习是:选用以下的词语,我们也来夸夸大熊猫的故乡(并出示“流水涓涓、苍绿幽静”等词语)。这一做法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像这样运用文中的词语,在教材中有很多写景的文章都可以试试,长此以往能串成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
  (二)特色段落,练一练
  教材编写者选用的课文极富代表性,有些段落结构很特殊,这需要老师用慧眼发现并让学生练一练。有些总分段式,如《猫》在读中感悟写法后,可以让学生用“我家的小狗真淘气”为总起句写写;有些用排比句描写事物的几个特点,如《桂林山水》中对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的描述,在学了之后可用“家乡的竹子真……”“家乡的山真……”等景物引导写话;有些用对比方法突出特性,如《白鹅》为了把鹅的步态写好,拿鸭子做比较,老师可让学生在学了鹅的吃相后,把鸭子的吃相写出来,进行比较,这也是一个“练点”。这些练点,潜移默化,从明白作者怎么写,到自己仿写,学生习得语言,活用写法。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体现出新语文的特色:人文精神、语言感悟、自主探究、激励性评价……都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课堂富有诗意化,学生学习积极投入,情绪高涨,无论是品味语言还是感情朗读都有滋有味,给人一种余香满口、回味无穷的畅快感。这是语文界一种多么可喜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若能长期浸润在这种充满“语文味”、富有诗意化的课堂中,情感体验不断加深,语言能力充分锻炼,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其语文素养自然能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
  [2]杨秀芬.《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3]《语文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兴趣为主,阅读内容主要是对话形式,是学生学习词汇、语法和句型的主要载体。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需围绕教学主题巧妙引用相应的英语绘本资源,借此拓展学生的英语阅读范围和学习视野,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绘本;学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1-0166-01  英语绘本是一类以绘画为主、附带
摘 要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内的标配课程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2-0003-01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 要我国小学数学新课标对数学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活动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指出课堂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要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及二者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新课标的要求更加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谈论中来。鉴于此,由于游戏与数学的融合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所以目前
摘 要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其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其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抽象思维的策略,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關键词小学数学;抽象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C9
摘 要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越发注重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小学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中重要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和正确的引导,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应用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重点掌握的本质是体系,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进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系统分析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原则,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初中语文;应用研究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而言,信息化教学不仅可以构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促進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若初中语文教师盲目运用信息化开展教学,那
摘 要在当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学科素养已经成为了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且教师尤其需要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素养相关活动中投入更多精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体进行相关教学工作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需要综合分析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内涵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状况,从而有效总结系列科学培养措施,以应用于平时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地理实践力迅速增强。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工作;地理实践力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就成为了现阶段下小学数学教师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拟以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为例进行研究,探究能够增强三年级数学教学实效性的举措,希望能够为后续数学课堂的开展做出帮助。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103-01  新课标的推进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出
摘要 高考物理题中常有相等量、隐含量、关联量、关键量等,寻找这些量作为突破口,对速解答高考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市2017年高考二模試题为例,浅谈处理技巧。  关键词 高考物理;速解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63-02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高中数学,它是高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教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教育教学工作者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出发,分析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