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情需要的一项教改策略,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针对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对于现代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教育界,其表现性作用更为突出。一方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标准尺度;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者进行教学和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我国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进行整合,理所当然地成为教改中的焦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只体现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追求内容的丰富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三、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措施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
2.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3.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即“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人员将要倍加努力进行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它关系到今后教育能否与信息时代相吻合、相适应,也同样关系到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大局。
参考文献:
[1]安宝生,孟月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
[2]顾炎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学研究,2003,(4).
作者简介:王楠. 籍贯:吉林省四平市人,工作单位:.沈阳市和平区长白中学。
(沈阳市和平区长白中学辽宁沈阳11016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对于现代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教育界,其表现性作用更为突出。一方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标准尺度;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者进行教学和学习者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我国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进行整合,理所当然地成为教改中的焦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只体现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追求内容的丰富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三、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措施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
2.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3.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即“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人员将要倍加努力进行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将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它关系到今后教育能否与信息时代相吻合、相适应,也同样关系到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大局。
参考文献:
[1]安宝生,孟月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
[2]顾炎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学研究,2003,(4).
作者简介:王楠. 籍贯:吉林省四平市人,工作单位:.沈阳市和平区长白中学。
(沈阳市和平区长白中学辽宁沈阳11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