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既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人生。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运用,在运用中成长。一次,我有幸参加省组织的名师“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受益匪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彭老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体现了数学教学先进的课程理念,让我明白要想成功驾驭数学课堂就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善用教学的技巧。
一、讲究数学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制的钥匙,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而且可以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如何让数学课充满灵动而引人入胜呢?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数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精炼、形象、富于情感和具有童趣色彩,讲究艺术性,具有启发性。
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彭老师的这节课就体现了这一点。课始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能猜猜老师多少岁吗?来自哪里?”“这么聪明的孩子肯定会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受彭老师的启发,在教学“分数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总是出现把(+)×24算成×24+这种现象时,我就引入趣味的本地方言进行教学。我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24是一个公因数,括号里面的分数都要乘这个公因数。这种题就像方言所说的“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把24比作猪肉,即把抽象的数字比作形象的实物,学生很快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和方法。
二、注重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学具操作,从而获取更多实质性的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如彭老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他注重知识的渗透,通过利用教具演示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过程和原理,并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原三角形与拼成图形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讨论,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结论,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样重视运用学具操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听了彭老师的课后,我在课堂中也结合实际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针对圆是学生新接触的曲线图形及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我启发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让学生学习书本的方法把圆转化成熟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在剪、拼、说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洋溢着“我要学”的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又如,前段时间我校接了一项县数学电教优质课比赛任务,任课教师从选材到内容,无不是经过精心准备,最后选定了“角的初步认识”。如何使这节课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呢?我校备课小组利用角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优势,突出“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猜谜激趣引入角的重要性到认识角、画角、制角,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过程动手操作。在“设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先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了三种角的争吵大战——“我比你大”“我比你更大”。“究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感到奇怪,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把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强调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一节数学课的成功,应该是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彭老师虽然与学生初次接触,但他对教材能灵活处理,课堂上对学生巧妙点拨。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欠缺时,彭老师注重一个“导”字。如当学生发现不了三角形与拼成图形的关系时,彭老师通过用电脑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图形的底,高等于原图形的高,营造了一个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的“活”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堂活灵活现,学习气氛浓厚。
上完课后,彭老师说了几句简单的话:“课堂上不要注重形式主义,要学会恰当引导。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学生会被你的学科教学而折服,智力能得到充分发展,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将呈现在你面前。”现在的学生爱探索、爱发问,教师更应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把数学语言艺术性、操作性、灵活性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数学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数学教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交流,不断实践体验,不断总结反思,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责编 杜 华)
一、讲究数学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制的钥匙,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而且可以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如何让数学课充满灵动而引人入胜呢?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数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精炼、形象、富于情感和具有童趣色彩,讲究艺术性,具有启发性。
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彭老师的这节课就体现了这一点。课始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能猜猜老师多少岁吗?来自哪里?”“这么聪明的孩子肯定会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受彭老师的启发,在教学“分数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总是出现把(+)×24算成×24+这种现象时,我就引入趣味的本地方言进行教学。我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24是一个公因数,括号里面的分数都要乘这个公因数。这种题就像方言所说的“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把24比作猪肉,即把抽象的数字比作形象的实物,学生很快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和方法。
二、注重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学具操作,从而获取更多实质性的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如彭老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他注重知识的渗透,通过利用教具演示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过程和原理,并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原三角形与拼成图形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讨论,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结论,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样重视运用学具操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听了彭老师的课后,我在课堂中也结合实际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针对圆是学生新接触的曲线图形及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我启发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让学生学习书本的方法把圆转化成熟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在剪、拼、说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洋溢着“我要学”的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又如,前段时间我校接了一项县数学电教优质课比赛任务,任课教师从选材到内容,无不是经过精心准备,最后选定了“角的初步认识”。如何使这节课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呢?我校备课小组利用角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优势,突出“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猜谜激趣引入角的重要性到认识角、画角、制角,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过程动手操作。在“设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先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了三种角的争吵大战——“我比你大”“我比你更大”。“究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感到奇怪,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把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强调数学教学的灵活性
一节数学课的成功,应该是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彭老师虽然与学生初次接触,但他对教材能灵活处理,课堂上对学生巧妙点拨。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欠缺时,彭老师注重一个“导”字。如当学生发现不了三角形与拼成图形的关系时,彭老师通过用电脑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图形的底,高等于原图形的高,营造了一个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的“活”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堂活灵活现,学习气氛浓厚。
上完课后,彭老师说了几句简单的话:“课堂上不要注重形式主义,要学会恰当引导。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学生会被你的学科教学而折服,智力能得到充分发展,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将呈现在你面前。”现在的学生爱探索、爱发问,教师更应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把数学语言艺术性、操作性、灵活性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数学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数学教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交流,不断实践体验,不断总结反思,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