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良好口语表达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愿意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到了六年级,学生反而不想再发言,比起低年踊跃举手发言的情况相差甚远。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有些学生不愿说、不好意思说;第二是有些学生不会说。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老师所重视的,给学生创造愿意说的环境,态度决定一切,然后在愿意说的基础要会说,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愿意表达的习惯呢?
一、从心理上激励学生勇于发言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是非观、羞涩心理、胆怯想法,在发言前,他们都会有所顾及,想发言却不敢發言的心理导致了他们宁愿放弃发言。老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应该有所了解,从改变学生这种不良心理入手,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要经常鼓励,还可以开设全年级学生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好处有:形成勇敢果断的好品质,注意力更集中,有利于形成思路敏捷的思维能力,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升。发言的时候要先从一句说起,要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让自己的发言不断提高,才能成为班里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都是从积极发言开始的,他们在发言中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二、让学生有口语表达的机会
学生发言的机会对于学生参与发言很重要,要多发言,在发言中总结经验,找到自信。
1.坚持课前三分钟表达练习
在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我们专门设置了发言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轮流发言,也可以指定发言,还可以随机抽取;或者说一说自己见闻;可以是背古诗,也可以是讲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话训练的时候,不要求学生能说很长,重要的是说得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害羞心理克服了,变得落落大方,言语得体。
2.利用班会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表达主题班会,在活动中,我们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方法开展活动,比如用成语接龙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思维敏捷性;运用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准确性与叙述能力;还可以开设辩论会、古诗大比拼等等。鼓励学生要积极参与,要想取得胜利要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多训练口语表达,多读书,大胆与别人交流等等。
3.提高口语交际课质量
口语表达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形成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听、学会想、学会交流,能运用文明用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开设的口语交际课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与交流能力,上好口语课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在口语课上,学生既能掌握发言的技巧,又能提高乐观的精神,愿意与别人交流,体验到与别人分享观点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心理愉悦感。
三、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有的语文老师没有耐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总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批评学生,当然有的老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导致语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老师的提问没有层次感,对学生的启发不足,学生发言少,老师视而不见,我认为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非常重要。
1.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发言
宽松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快乐地学习,老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不做影响学生情趣的消极的事情,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积极学习。老师要面带微笑,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学生有问题提出来,老师要及时给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像他一样不懂就问,人人以发言为荣,学生的口语表演欲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2.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入发言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特征,老师的问题应该照顾到每个学生。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而适合的问题则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兴趣。在班里总是有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他们的发言几乎为零,很被动。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为什么在自己教的班级里会有这样的学生,是不是自己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或者没有找到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有的学生发言也很被动,老师们应该进行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提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话说,有发言的机会。
3.在准确评价中乐于发言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发言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每一个表扬与肯定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的鼓励能发挥学生的潜力或者改变学生的命运。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多运用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面的评价,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运用负面的评价,而应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或者运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老师对学生的这种鼓励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而是乐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乐于表达出来,这样的发言是最真实的,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在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与学习动向,使学生的发言更准确,更具思想性。
总之,实践证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发言习惯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想表达的多了,害羞的情况不再出现,参与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科学性,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联系起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或者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语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一、从心理上激励学生勇于发言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是非观、羞涩心理、胆怯想法,在发言前,他们都会有所顾及,想发言却不敢發言的心理导致了他们宁愿放弃发言。老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应该有所了解,从改变学生这种不良心理入手,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要经常鼓励,还可以开设全年级学生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好处有:形成勇敢果断的好品质,注意力更集中,有利于形成思路敏捷的思维能力,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升。发言的时候要先从一句说起,要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让自己的发言不断提高,才能成为班里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都是从积极发言开始的,他们在发言中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二、让学生有口语表达的机会
学生发言的机会对于学生参与发言很重要,要多发言,在发言中总结经验,找到自信。
1.坚持课前三分钟表达练习
在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我们专门设置了发言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轮流发言,也可以指定发言,还可以随机抽取;或者说一说自己见闻;可以是背古诗,也可以是讲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话训练的时候,不要求学生能说很长,重要的是说得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害羞心理克服了,变得落落大方,言语得体。
2.利用班会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表达主题班会,在活动中,我们运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方法开展活动,比如用成语接龙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思维敏捷性;运用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准确性与叙述能力;还可以开设辩论会、古诗大比拼等等。鼓励学生要积极参与,要想取得胜利要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多训练口语表达,多读书,大胆与别人交流等等。
3.提高口语交际课质量
口语表达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形成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听、学会想、学会交流,能运用文明用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开设的口语交际课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与交流能力,上好口语课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在口语课上,学生既能掌握发言的技巧,又能提高乐观的精神,愿意与别人交流,体验到与别人分享观点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心理愉悦感。
三、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有的语文老师没有耐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总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批评学生,当然有的老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导致语文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老师的提问没有层次感,对学生的启发不足,学生发言少,老师视而不见,我认为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非常重要。
1.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发言
宽松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快乐地学习,老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这样的环境,不做影响学生情趣的消极的事情,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积极学习。老师要面带微笑,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学生有问题提出来,老师要及时给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像他一样不懂就问,人人以发言为荣,学生的口语表演欲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2.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入发言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特征,老师的问题应该照顾到每个学生。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能力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而适合的问题则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兴趣。在班里总是有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他们的发言几乎为零,很被动。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为什么在自己教的班级里会有这样的学生,是不是自己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或者没有找到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有的学生发言也很被动,老师们应该进行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提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话说,有发言的机会。
3.在准确评价中乐于发言
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发言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每一个表扬与肯定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的鼓励能发挥学生的潜力或者改变学生的命运。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多运用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面的评价,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运用负面的评价,而应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或者运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老师对学生的这种鼓励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而是乐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乐于表达出来,这样的发言是最真实的,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在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与学习动向,使学生的发言更准确,更具思想性。
总之,实践证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发言习惯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想表达的多了,害羞的情况不再出现,参与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科学性,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联系起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或者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语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