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I,光棍奏鸣曲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es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光棍节既非传统节又非西洋节,它诞生于校园,是21世纪后的产物,通过数字时代的高频传播,现发展为一年四天:1月1日是小光棍节,1月11日和11月1日是中光棍节,而11月11日为大光棍节。林志炫的《单身情歌》无疑是光棍节的最热门单曲,众多单身男女们借这首歌唱出“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的心愿。
  
  在今年大光棍节来临前夕,我们很轻松地采访到了五位单身男女,问问他们为什么至今还是一个人。原本以为是在做一件残忍的事情,多少会戳到别人的痛处,然而误打误撞,成了一篇“我把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你们开心一下”的文章。当然,也有渴望双宿双飞,有偏爱独善其身的。终归一句话:心愿归心愿,现实依旧很强悍。
  
  做人失败
  
  “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没车没房,在上海只配养条狗,而且还不能让房东发现。”
  
  讲述人:卡卡,27岁,男,IT
  
  很多人都很奇怪,我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女友,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是单身。几乎所有的朋友都问我,“你是不是眼光太高了?”而我的回答一般都很简单,“我找女友只有一个标准——女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相信。
  我离开父母到上海工作,挺孤独的。想找个女朋友,尝试了几次,发现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没车没房,在上海只配养条狗,而且还不能让房东发现。托朋友帮我介绍,回答大都是:“就你这条件还没女友?把眼光放低点吧。”我每天上班下班,周末很爱加班,不光可以省家里的电费,还可以省下在外面吃饭的钱。
  后来,终于有朋友给我介绍。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相亲,很雷,印象也很深刻。那个女孩不到1米6,体重120斤左右,学校刚毕业。整个吃饭的过程,都很尴尬,她的思维有很多让我难以理解的地方。回家后,我想要不交往试试吧。但是对方嫌我学历太低不适合她。我挺失落的,虽然后来她也表示了愿意再试试,但我拒绝了……所以,介绍人狠批了我一顿,说我太过分,不给他面子。
  又有个哥儿们给我介绍了个女孩,我和她在QQ上先聊起来。但第一天她问我能帮她在网上买件衣服么?我说卡里没有钱。第二天,她让我给她Q币充值,她想要个什么钻。我说我没有。于是我问哥儿们和她熟吗?他说一般,然后问我进展如何。我想起了第一次相亲的惨状就三缄其口,毕竟我很珍惜他这个朋友。然后主动约她出来吃顿饭,见了真人,也是个小矮胖子。吃饭时她说她有喜欢的人,饭吃到一半,她说还约了朋友出去玩,把没吃完的饭菜打包带走了。然后我就回家了。
  之后网上认识了一个上海本地女孩,人挺好,不嫌弃我,让我挺感动,我真的很想和她好好交往。然而相处了不到一个月她突然提出分手,我很奇怪。接着她又要我给她一笔分手费,弥补青春损失,我就傻掉了。犹豫了好久答应给她了,她联系过我几次催我给钱,我都找借口跑了。
  大概过了半年,我又在网上认识了个女孩,我俩都挺喜欢对方的。不过她远在中西部偏僻小城。我想我应该见她,于是飞去陪了她一个星期。到了那儿我才知道她不是城里的,是远郊农村里的。朋友都说这回肯定没问题了,兄弟你优势过于明显!可是一周后我回到上海,她告诉我她其实有男朋友,我们别再联系了。然后她就失踪了。
  也许她们并不是坏人,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我要真是好男人,也不会有人愿意错过我。也许我没能看到她们的优点,但她们也没给我机会。仔细想想,这些年来,我接触过很多真的很好的女孩,我没有好好把握机会,错过了。现在想想有后悔也有失落。也许是我“罪”有应得,我做人挺失败的。
  
  自由最可贵
  
  “我是学化学的,任何心动其实是分泌化学物质而已。”
  
  讲述人:麦先生,男,42岁,化验员
  
  我只要自由,不要羁绊。
  自由是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包括是否结婚。两人世界就不自由,如果再多一个出来更完蛋。自由多可贵啊!这是首要因素。
  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问题,虽说如果真想结婚,收入不是根本问题,没钱照样结。可如果我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结婚后也许可以买回一定时间和自由,但是显而易见——我没有。所以,还是一个人好了。
  有没有碰到过让我心动的人?这个是肯定的,动我心之人无数。但是心动就要行动吗?心动就要结婚吗?太感性了吧。我是学化学的,任何心动其实是分泌化学物质而已,可多可少,可长可短。或者说,只是一种动物本能而已。
  毕业廿年,同学中光棍逐年被消灭,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我一个。他们都相继成家了,不过结婚离婚也是家常便饭。以前有个段子:“结婚是失误,离婚是醒悟,再婚是执迷不悟,一辈子不结婚什么事儿也不耽误。”一点都没说错。
  持续单身是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应该算,就是不想负责。不过为自己生活,也没什么不好。不想承担其他压力罢了。成了家的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有什么能留给自己。婚礼过后音讯皆无,再有消息时,要么是生孩子要么是离婚。有了孩子的,双休日全都泡在少儿培训班里,口口声声一切为了下一代。
  怕不怕老来孤单?孤单也是一种自由啊,现在孤单和老来孤单,对我来说不会有太大不同。我已经开始安排老年生活了:打桥牌、收藏、旅游,走不动了就进养老院。现在的桥牌搭子里老光棍也不少,比我大十岁二十岁的都有,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如果说未来和现在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现在我必须工作谋生攒钱养老,没有真正自由地旅行。
  
  自己舒服就可以
  
  “就算我们俩都继续单身下去,我觉得也没问题。”
  
  讲述人:兰黛,女,35岁,留学生
  
  和很多同龄女孩一样,儿时的我乖乖听话,学生时代循规蹈矩,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家长立下的规矩必须遵守——其中包括大学四年不得谈恋爱,否则打断腿。
  姐姐大我8岁,漂亮聪明能干,是我的偶像。她很早就出国读书了,山高皇帝远,什么都自己作主。我刚进大学,姐姐就写信来,嘱咐我早点谈恋爱,说经验是靠积累的。然而父母的威严和监视像蜘蛛网一样把我黏得死死的。学校宿舍不够,本地学生被要求走读,天时失去一大块。回到家和同学通个电话,妈妈的耳朵也像雷达一样,就算有苗子,也早早被扼死在摇篮里,没有发芽长叶子的机会。好不容易熬到大四实习,被派跟项目出差,我才觉得能透口气。
  这样的状况在毕业后却180度大转弯,妈妈突然宣布,要我在25岁前嫁出去,并立即拿出具体措施来——安排相亲。这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做法让我很难接受。保守估算,我相亲超过100次,相亲占去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七大姑八大姨都动用了关系给我介绍,同学、同事也掺和进来,好像一场兴师动众的全民健身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除了给茶馆、咖啡店贡献了营业额,谁都没得到好处。欠下一大堆人情之后,我的恋爱次数仍然为零。
  29岁那年,要好的女孩子们一个不剩全结婚了(其实同龄男生成家更早),我决定出国,给爸妈也留个面子,他们总觉得在亲朋好友前腰杆不硬。在我留学的第一年,姐姐离婚了。这给了二老一个警醒:嫁女儿也有风险,不可能一劳永逸。
  3年前我和一个欧洲同学开始交往,他比我小10岁,性格却像老人,非常保守和节俭,用他的话来说,这叫环保。交往两年之后,我爸妈飞过来考察了一次,催我们结婚。但他脑子里没这个概念,因为他爸妈还没结婚呢。他觉得只要在一起就可以了,结婚多麻烦啊。于是,我爸妈悻悻而返,我们俩也没撑到第三年,分手了。
  现在我一个人住,上学、打工、假期里各地周游。短期打算是毕业后找份工作,再把姐姐接过来一起生活。就算我们俩都继续单身下去,我觉得也没问题。自己舒服就可以了,这样的状态我比较满意。
  
  凑合对我特别难
  
  “光棍到现在,还是精神层面的问题。”
  
  讲述人:剑南冬,男,38岁,室内设计
  
  其实我并不坚持单身,更没有想过一个人过一辈子。我挺想结婚的,也并非要求高,只是感性成分大,也就是精神上挑剔点。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感性。最容易冲动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血性少了,也就难以一下子喜欢上谁。
  有人说男人每次喜欢的女人都是同一类型的,这点在我身上没有应验。我交往过七八个女朋友,每个都截然不同。我比较好奇,不是那么有计划,而且耐心不足。我追求新鲜感,又比较被动。婚姻生活应该难以给人新鲜感吧,而且又太考验耐力。其实一个人生活的确很自由,不需要和谁拼耐心。所以我想,我要培养耐心。要我自己想通,自己去适应,否则跟谁在一起都不行。可能,我修炼到某个程度,一下子开阔了,那时候出现的人,我并非是她的最爱或者她是我的最爱,但能和我契合,仅此而已。然后过起了相安无事的生活,非常可能。关键是我自己修炼好,问题就不大。
  我不是完美主义者,以前可能还有点儿,现在不会了。完美和理想主义都属于年轻人。以往每一段恋爱,我都是认真的。那些追求未果的,往往是过不了自己的耐心。对方对我没意思,不表态,我也就冷了,不会迎难而上。我并不信奉“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太费力的事情我没兴趣,我觉得那样得来的也勉强。我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现在的单身状态,当然有缺憾,但总比勉强去追求形式上的两人世界好,我不是怕寂寞的人。世俗的压力下,要凑合也简单。很多人是因为压力、寂寞而去凑合,那样并不开心,失去的多过得到的。关键是我会天天问自己这是干嘛呢?我肯定坚持不下去,于是更糟。
  衣食住行、工作、同事朋友间种种,我都没要求,都可以忍受。唯独身边这个人,勉强凑合的话会难以忍受,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极端?直觉很重要,当你觉得尚未自然而然的时候,就会浑身难过。要天天在一起,没可能。我知道面对婚姻家庭太敏感了不行,所以要调整自己心态,要修炼自己。
  “甲等女”剩下的多,我最不济也算个“乙等男”,光棍到现在,还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就是凑合对我特别难。
  
  不让矛盾发生
  
  “就算是为了一棵避难树,放弃整座森林吧。”
  
  讲述人:安德鲁,39岁,维修工程师
  
  过光棍节的,大多数是假光棍。最终,其中大多数要脱离组织的。能一辈子打光棍的,不多,但我确实有此打算。我并没有追求很高远的自由境界,我和上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我只想活得轻松一些。
  成立家庭,很烦;维持家庭,更烦——儿时的经历给我上了这样一课。结婚是把两个本来没关系的家族拴在一起,家庭生活充满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和永无止境的争吵,长大以后虽然也见过正面的例子,但没用了,世界观已经形成了。可能很早,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想法就定型了。有人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我也试图努力过,结果是失败。
  家庭是个产生矛盾的地方,矛盾太多,解决不了。我不是指鸡毛蒜皮的家务琐事,琐事都能应付,至少可以得过且过。我儿时所经历的鸡飞狗跳,不一定会原样呈现,但是,一定会有。对此,我不是个有办法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不让矛盾发生,就是单身。这就是我的选择。
  逃避?可以这么说,说因噎废食也行。就算是为了一棵避难树,放弃整座森林吧。丁克状态不大容易保持吧,一般而言结了婚总是会有孩子的,我尤其担心孩子面对父母的矛盾而受伤,那我肯定不能接受。我很怕吵架或者争执,我最好的朋友和他太太曾当着我的面吵架,当时我就完完全全不知所措。平时他俩在我眼里关系很融洽,事后朋友跟我说,吵架是有用的,能发泄情绪。可我觉得如果吵架仅仅是发泄,我接受不了。发泄,可以找别的方式吧?我理想中的生活,有一份真正的安静就可以了。只听想听的,只把想听的听进去。
  曾经想过,如果碰到很喜欢很喜欢的人,喜欢到让我愿意结束单身的那种,我会投身进去。但是心里另一个声音又会说,一旦喜欢上,我就会患得患失,会感到不自在,会怕伤害她。然后话也不会说了,路也不会走了。对我而言,太累了。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这是我心里常常默念的,也许老了以后,我会像庄子那样生活,自娱自乐,和朋友聊聊天,打打牌,自由行。如果动不了了,就梦游。
  
  单身好还是成家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拥有选择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好好地过下去。如果你坚定地选择独身,祝愿你永远逍遥自在;如果你希望身边多一个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努力,也许明年11月11日之前,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爱情就会到来。
其他文献
I’d love to get you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All to myself alone.  Get you and keep you in my arms ever more.  Leave all you loves weeping on the far away shore.    我要把你带上去中国的慢船,  就只同我一个人。  从此把你紧紧拥在怀
期刊
张爱玲看《万家灯火》,认为其中演得最好的不是蓝马,不是上官云珠,而是一个在银幕上只有几秒时间的女佣。  张爱玲的这点意见,应该是“参差”的一个表达,就像她一边喜欢中产阶级,一边也让中产阶级露马脚。不过,对张爱玲的态度,不知是受了“祖师奶奶”名头的镇压,还是因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观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赞叹。这让我在看完她的剧本,比如,《小儿女》和《一曲难忘》后,内心非常
期刊
连我老公都认张艺谋这块牌子,就算他导个晚会,他都一脸了不得地说:张艺谋导的。搁全中国,那多少人听到张艺谋的名字就如雷贯耳的。  可是,拍电影,算是玩艺术吧。这压根就不是个制造业啊,制造业金字招牌出来了,下面的产品都是如法炮制一模一样,你大可放心。拍电影是创造,今天这创造力有,你创得出来;明天没了,你的东东只好歇菜。那是个跟激情共舞的玩意儿。金牌导演不要说跟制造业比,就是跟生孩子的妇人都没得比,一个
期刊
音乐、故事、幻想,再加一个可有可无的朋友,在成都的酒吧,新鲜、简单而不乏欢乐的生活如嫩叶般舒展。  激情的紫荆酒吧,宁静的白夜酒吧,以各色网络聚会知名的凹凸,以翠绿、硕大的芭蕉为特色的青鸟……橘红、温暖的M98将歌手、乐队、抽奖、川剧一网打尽,集娱乐、交友、商洽为一体,前卫、舒适;坐落锦江水畔的蓝夜酒吧,永不变更的爵士乐,在德国红酒制造的微醺中摇摆。    走进紫荆北路的紫荆酒吧,声浪冲击着每一个
期刊
汇集了我国一个世纪新文学的精华,又凝聚着几代优秀作家和编辑家的精神和心血,《中国新文学大系》(简称《大系》)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编撰出版,全方位展示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优秀成果,分不同时期共出版了五辑,前三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共五十卷;第四辑和第五辑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文学也是五十卷。当皇皇100卷本经过影印补缺,统一封面统一标注卷号,终于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像一份厚礼
期刊
纽约客(New Yorker,纽约人)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标志,简单化来说,用三个英语词可以表示 :Smart,Sophisticated,Snappy。   在纽约这个都市里,生存竞争犹如战场。老板们会不停给你下指令,同事会不停给你压力,下属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生活中更是如此,交通灯还没变绿后面的车已经不耐烦地“嘟”你催你快走,三明治吃了一半手机又响了,回家后爱侣立刻开足马力对你唠叨半天,刚打开窗
期刊
约了作协费爱能老师采访的那天,我本来已经做好准备来听一些抱怨。他住在联洋。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居住地不满,因为谁都不可能比住在那里的人更了解那块地方的不足。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谁也都不可能比住在那里的人更了解那块地方的好处。总之,对我来说,费老师的回答出乎意料。“我觉得住在联洋很好,很舒服,而且我觉得在全上海范围内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住宅区了。联洋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现在我们都知
期刊
编者按:上海的电影批评有深厚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是全国开展影评最深入持久和最生气勃勃的“电影批评重镇”,大大小小的批评家风起云涌。然而,随着上海“电影中心”地位的逐步边缘化,他们的声音和地位也被弱化。如今,在上海电影“重振雄风”的背景下,上海电影批评家们也忍不住摩拳擦掌,本期的这组讨论是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更多的精彩亮相在后头。    娱乐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始终没有获得健康生长的机遇
期刊
张生  1969年生,河南焦作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曾于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做访问学者。上海市首届及第二届签约作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地铁一号线》、《乘灰狗旅行》,长篇《白云千里万里》、《十年灯》、《倾诉》及《个别的心》,随笔集《可言可思》,译有《文化理论关键词》、《权力的精神生活》、《美国》等。    上海为
期刊
各位中国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前辈,各位同事,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的今天,我很荣幸与诸位就我正在从事的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发表个人的观感。我想着重谈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世界博览会158年的历史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大家都熟悉,世博会首开记录是在158年前的英国,从那时开始到今天,全世界大概有28个国家举办过数十届的世博会。158年以来,世界博览会留给我们的思考,我认为有三:  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