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常熟,探访不一样的琴川风情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见常熟,是一种天赐的缘分。在虞山看一眼日出,去尚湖边等待夕阳,
  在街头巷尾偶遇不可多得的江南风韵,都会让你一秒爱上这座城。
  青山、绿水、古城墙;街巷、园林、古寺庙;古琴、评弹、藏书阁……一座小小的城市,却能够满足人们对江南所有的想象。
  用腳去丈量“江南福地”常熟,在清晨,去虞山脚下吃一碗常熟面,于午后,到吴市老街看看原味常熟,傍晚时分,去尚湖边欣赏斜阳……其实,这座千年古城每一处景致都蕴藏着惊喜,这些美好也构成了一幅独具江南特色的画卷,等有心的你来揭开。
  枕河人家最江南
  记者 向煜
  很久以前便听说,常熟有着另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琴川。历史上,常熟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陆地极少,稻田又多,交通运输全靠大小船只,而那琴川河便是曾经的航运干道,一直到民国初期,它仍然是全城粮食运输的重要航道。
  当然,现今的琴川河早已变换了模样——河面宽度不一,最宽处十多米,最窄处只有两三米。不过,好在水流依然川流不息,两岸居民亦世代相随,在这条母亲河畔经营着生活与日常。
  行走在琴川河畔,两旁的民居白墙黑瓦,墙壁虽已斑驳,诉说岁月的沧桑,但好多人家窗台上摆放着绿植,装点着各自的生活,让整条河流显得更具生气。
  琴川河畔小街巷也不少,最有名的应该是历经唐宋元明清的河东街,这条依傍着琴川河的水巷,与古河一起贯穿于常熟古城,成为子城内最长的一条巷子,巷子里民居与店铺星罗棋布,就是如今不少店铺一直大门紧闭,让古巷更显宁静。附近还有不少幽深的支巷,不时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
  古河之上,自然也少不了小桥。河上的琴川桥、通江桥、瞿桥、显星桥、迎恩桥、文学桥、顺民桥等众多古桥,让琴川河更具诗意。
  事实上,长年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并不会觉得上述场景有多美,因为日日见便不觉新奇。在城市里待久的现代人,“复制黏贴”式的高楼大厦,空气都显得略为压抑。换个空间漫步于纵横交错的古巷中,没有令人心烦的嘈杂声,有的是水流声和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声,这样的烟火气,这样枕河人家的环境,总会让人思绪纷飞,忆起点点童年往事,恍惚间,年少的场景赫然跃于眼前,让人不舍离去。
  从源头体味常熟文脉的绵长
  记者 王娇蓉
  ?常熟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距今已有880年的历史,塔身四面呈方形,是宋代仿隋唐建筑中的经典之作,相传是为了补偿常熟西高东低地势而建造的风水塔。据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年)方塔所在的崇教兴福寺在兵火中毁于一旦,而塔却幸存了下来,常熟人将大难不倒的方塔视为祥兆,常熟市的城市原点更是位于方塔塔刹顶。
  在常熟市城市原点石碑上,写着“千载景观文蔚虞山福地,九重新颜霞蒸吴会名邦”,足见方塔在常熟人心中的分量。
  自方塔园东大门进入公园,总高67米的九层宝塔映入眼帘。唐代砖木楼阁式的方塔整体匀称俊俏,每层塔檐角上都系有塔铃,风一吹叮当作响,非常悦耳动听。“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沿着塔内有些狭窄的木梯登上塔顶,极目俯瞰,常熟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大门右侧是沿池塘而建的廉廊,廊内展出了常熟历代官吏的18首警句格言。池西问泉堂前有口古井,井砖形制与部分塔基用砖相同,可以证明为宋代之物,井栏以一巨大青石雕成,成八角形,甚为独特。
  池北有棵古银杏树,树高20米,主干胸径粗2米多,据《常熟市志》古树名木栏记载,树龄已有800多年,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周围的市民都很喜欢到这闹中取静的地方纳凉晨练、观鱼赏花、喝茶聊天、读书看报,已然成为常熟城里最悠闲惬意的所在了。
  镇守一方的宝塔和源远流长的古井、古银杏被并称为“方塔三宝”。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来常熟,从方塔园游玩起,更能从源头体味常熟文脉的绵长。
  虞山公园里藏着很多人的童年
  记者 吴婧茸
  以前看外国电影,像《阿甘正传》《美好心灵》等,电影中的男女主角感情发展线的起端,都是在一棵背景极为美丽的大树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爱恨纠结,情路坎坷,但最终都会回到那一棵见证着他们最初美好的那棵树下。那会儿的记者就很好奇:“真的会有那么一棵树可以原地不动,连同周围的雅致,在阳光风雨下,在漫漫时光中陪伴人们成长吗?”而当我来到虞山公园后,这个疑问就有了答案:“是有的。”
  虞山公园就建在虞山东麓,始建于1931年,常熟虞山森林公园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和林业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被省授予“一级园林”,2000年被授予江苏省首批“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称号。
  与苏州的“大公园”一样,虞山公园也有自己的乳名,常熟本地人都喊它为“新公园”。据说每个常熟人都爬过虞山,这里藏着很多人的童年,每个常熟人都有一种“虞山情怀”。“小的时候每次考试不好,妈妈就会带我来虞山公园散心,在凉亭旁的那棵树下写生,现在我自己做妈妈了,每个周末我会带着自己的女儿来这里来散步爬山。亭边的那棵树也越长越茂盛,它是我心里的安心树,只要踏进虞山公园我整颗心就放松下来了。”本地市民秦小芬说。
  踏进虞山公园,你会感觉很自由,大片的草坪,成荫的树木,植物在这里生长得自由,生活得热闹。这里的有森林面积有126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96%。据说,这里有几千种植物和谐地住在一起。有这样广阔的绿色天地,难怪闲适的常熟人每天都乐呵呵的。
  除了自然环境,虞山公园还有虞帝庙、怡沁园、三绝碑、五福塔、闻韶楼等人文景点,惹人频频留连,细细品味,每天从早到晚,来这里观赏、品茶、锻炼、散步的人络绎不绝。
  虞山公园就是常熟人家门口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一个大家早晨锻炼傍晚散步的公园,时间流逝,人来人往,但这座公园在常熟人的心目中是无可替代的。   兴福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记者 邹孝听
  在常熟,一杯茶,一碗面,打开一个清晨。你随便问一个常熟人去哪吃面,通常他都会跟你说,“去兴福寺”。而这里的兴福寺是一个泛指,通过绿荫葱葱的寺路街,快走到路尽头的时候,你便能看到露天摆放着密密麻麻的桌椅,一大早,喝茶的、吃面的,好不熱闹。这里是兴福望岳楼老面馆,常熟人招待客人的根据地,老常熟习惯称之为“兴福寺面馆”。
  事实上,这种叫法是有来头的。因为再往里走,正是兴福寺本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描绘的正是兴福寺的清寂和幽邃。
  兴福寺始建于齐梁,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岁月的迁流模糊了我们的视线,但透过文物古迹的吉光片裘,我们依然能够梳理出那个年代的不易与辉煌。跟着文空法师穿过“通幽”来到后山,山林禅院的幽静、钟磬相伴的安和、历史沉淀的古朴和多宗交汇的包容在此汇聚,漫步于山水庭院中,陶醉在怡人的风景里,尘世的繁杂瞬间抛于脑后,享受心灵的自由呼吸和精神的内在洗礼。
  行走于后山,你可以看到始建于唐代的塔林,历经宋、元、明、清而至今,虽代有兴废,现仍存江浙沪地区历代祖师舍利塔多达46座。在此,不妨停下步履,闭上双眸,聆听岁月沉稳的脉搏,咀嚼钟磬回荡的萦绕。
  在后山享受完片刻安宁,或去殿堂敬香拜佛,或去白莲池赏荷观鱼,抑或是点上一杯虞山白茶,任思绪畅游于山林草木间……
  吴市老街:寻找上世纪的《乘风破浪》
  记者 邹孝听
  每一座小镇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温润质朴的气息,如同旧弄堂里穿过的一缕暖阳,覆盖在青草萋萋的台阶之上,可以回想,可以遥望。
  吴市老街便是这样的存在。吴市形成于隋唐时期,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在这里定居立业,生息发展,创造了吴市1200多年文明史。这里最早是个村落,到明代形成集镇后,因吴氏大族世居之地而取名“吴家市”,又称“老吴市”。西北街是当年“吴家市”最热闹的一条街,老的吴市商厦、电影院、文化站、供销社,包括注册于1900年1月1日的百货商厦等等都在这里,曾经经营着各类百货、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副食、日杂,上世纪的烟火气在此汇聚。
  五年前,韩寒为拍摄电影《乘风破浪》带队走访了江浙沪各个小镇,都没有找到一处理想的取景地,直到看到吴市老街,这个保持了上世纪80年代供销社风貌的小镇完全符合影片所设定的场景。晨光旧书店、台球厅、人民电影院、南门小卖部、生资商店……任意一处,摆在现代人的眼里都是一段旧时光。
  吴市老街因《乘风破浪》而大火了一把,但它绝非因此而成为网红打卡目的地。它不惊艳,不热闹,更没有成熟的商业化气息,甚至,也许会让特意过去打卡的你有所失望。因为它足够“破旧”,足够没人气,所谓的高光时刻也只是存在于电影画面里。而正因此,平凡到极致,才能让当代的你为之动容,这就是它的魅力,不争不抢,不偏不倚。
  山前坊:最懂年轻人的芬芳与力量
  记者 吴婧茸
  在虞山的南麓,山前塘边,有一处街坊,这里汇集了二三十家江南传统民居,民国时期海派建筑,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厂房工坊。
  从去年开始,这条叫“山前坊”的老街区迎来了新生,虞山街道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在保留城市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街区进行了怀旧加新潮的整体改造。
  在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山前坊文旅创意街区开启了试运营。原来储存旧货的仓库摇身一变成了禅意浓浓的茶室;废旧的红砖厂房变身满满常熟元素的民宿山居;原貌恢复的清代山前街祠堂成为街区的“城市客厅”。
  但这些蜕变,并不意味着“颠覆”。居民的生活依旧在这里延续,文化的气息,历史的痕迹,依然在这里的每个空间、每个角落释放并沉淀着。在山前坊项目总负责人由伟壮眼里,山前坊的老建筑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拆掉重建是对历史印记的破坏,应该在保留原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符合当下审美的时尚创意文化,让更多年轻人感知历史痕迹,让新业态跟老的建筑产生更好的共鸣。
  走进街区,红砖青瓦间,宽窄巷子里烘焙店、奶茶店、夜咖啡馆、酒吧、日料店、文创小店、未来小铺、剧本杀、推理社……各色店招若隐若现,青年男女来来往往,青春四溢;再往前走,斑驳的墙面、午间满溢的饭菜香,又散发着老常熟人特有市井生活气息。
  从小就住在山前坊的唐阿婆说,这里住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太,房屋老旧,弄堂狭窄,曾有的热闹喧嚣和自己的年龄一样渐渐老去,山前坊已经安静很久很久了。而如今,随着山前坊的新生,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进了街区,布置出一间间有趣的铺面,老街又热闹了起来。“以前那些古董一样的房子被空置,被用来当仓库,真是太可惜了,现如今重新被利用起来,历史脉搏不曾停止,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没有消失,更多了源源不断的新生活力,真好!”唐阿婆说。
  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原料,加一点点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和奇思妙想,再加一点点创业者的艰苦奋斗和创意无穷,这就是虞山南麓的山前坊,这个常熟“最懂年轻人”的创意街区。
  铜官山:传说这座山顶留有孟姜女的手指印
  记者 邹孝听
  提起常熟,无人不晓虞山,却鲜有人知虞山之北还有一座铜官山。铜官山又名常熟山,北临长江,是福山境内七山之一,也是常熟第二高山。山上有石船、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遗存,像一艘石船停泊在铜官山山顶上,石头上刻有明代书法家盐术留下的诗,据说还能找到孟姜女的手指印。
  山下曾于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围筑南沙城,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先后设“南沙县”“常熟县”,设作县治所在地长达283年。据历史考证,常熟县城的根便在铜官山。1982年,铜官山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走进铜官山景区,一派人居环境优美、居民宜居乐业的祥和景象映入眼帘。这里不仅有自然风光,还有美丽的田园、茶园、果园、花园以及农民的新家园。   小朋友可以坐上小火车在田园飞奔,在童趣乐园里玩滑滑梯、传声筒;大朋友可以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飞机、大炮、坦克1:1模型;喜欢体验式活动的朋友可以去玩射击;小姐姐们可以在手工作坊DIY香薰和肥皂;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可以去吴方言馆、杂交水稻科普馆、溯源馆、乡村振兴学院来一场研学之旅;想要体验农家生活的,可以花200元包一栋小木屋,尽情享受用土灶生火烹饪的乐趣;休闲之旅可以在铜官山庄共享农庄体验民宿,花20元在30亩薰衣草园品尝沙家浜绿茶,美哉、乐哉……
  从方塔乘坐215城乡公交,可以直达铜官山。此外,铜官山和铁黄沙还开通了旅游专班,10分钟一趟,十分便捷。
  在“红”与“绿”中,留下一段难忘记忆
  记者 向煜
  童年时,还未知道常熟在哪里,就已经到过沙家浜了。记忆里的沙家浜,总是带有红色气息。“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沙家浜风景区入口的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镌刻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1990年春重游战地时写下的题词。
  抗战时间,36名新四军伤病员藏身芦苇荡,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与敌人斗智斗勇,留下一段惊心动魄的烽火传奇。在这芦荡深处燃起的火种,最终积蓄起强大的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红色沙家浜,是一出军民团结的传奇史剧,阿庆嫂、芦苇荡、胡司令等等记忆里的故事,在这里被鲜活地呈现出来,更让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广为传颂。
  红色记忆催人奋进,而如今的沙家浜,不再仅仅是“红色旅程”。游客如织,河港纵横,芦苇葱郁,绿野遍布,岸柳成行。这里还有一座国家湿地公园,100多种鸟类在此生活,傍晚时分,坐上摇橹船,看倦鸟归巢,顺带着认识各类水生植物,沉浸在大自然给予的“绿色”时光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趣味。
  闲逛于沙家浜景区,更惊喜的是那些遍布在各个地方的独具江南韵味的小桥、古街、茶馆、荷花池、村舍等等扑面而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走进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春来茶馆,品一壶白茶,赏一出京剧《沙家浜》,或是听一曲苏州评弹,更是颇有一番情趣。这一切,也让人们在红色与绿色之外,还能享受到那份江南水乡韵味的灵秀俊逸。
  这里,也有不少美食可以满足味蕾需求,最著名的当属爊鸡,走完红色记忆,赏完江南美景,品一品当地特色美食,悠哉快哉。
  今日尚湖,仙气飘飘繁花次第
  记者 王娇蓉
  相传殷末时,太公姜尚为避纣王暴政,隐居于虞山脚下,以直钩垂钓静候文王。从此留下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也为这片湖留下了“尚湖”的名字。
  由此传说看来,尚湖从命名之日起就自带一股仙气。
  如今步入北依十里虞山,东邻古城常熟的尚湖风景区,最早看到的依旧是老神仙姜尚的塑像。旁边的祈福台上挂满了研学游孩子们写的祈福牌。除了老神仙姜尚的加持,尚湖还曾留下钱谦益和柳如是这对神仙眷侣的爱情佳话。
  尚湖风景区内四水环抱,曲廊迴绕,亭台错落的拂水山庄,就是根据钱谦益当年的私家园林异地重建的。现在拂水山庄内已看不见钱柳二人的踪影了,山庄被改造成了体验“国学六艺”的飞熊学院。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汉服的游人在先生指导下,体验“琴、棋、书、画、诗、印”的虞山派技艺。说不定这其中就能培养出下一个东南文宗或是江南才女呢。
  才女柳如是居于尚湖时留下了“远近青山画里看,浅深绿水琴中听”的佳对,如今这一片碧波中又被植入了更浓郁的绿色,这就是被誉为“江南亚马逊”的水上森林。乘坐竹筏在这个350余亩的池杉林穿梭,看水中树林随四季变化,赏万千鹭鸟栖息起落,总能让人恍惚感到山中已千年。
  除了林木森森,尚湖景区还有繁花次第,最为壮观的是每年三月底到五月初,5万多株牡丹相继开放,刘禹锡诗有云“花开时节动京城”,说尚湖的牡丹是“花开时节动江南”也不为过。
  最近,尚湖风景区还推出了名为“遇尚·夜宴”的夜间特色旅游活动,觀看神话戏剧,逛逛国潮集市,夜泊飞熊书院体会一下画舫诗情,在灯火阑珊之中,说不定还真能遇到神仙呢。
  从“样板”到“网红”,这是江南的桃花源
  记者 向煜
  蒋巷村地处常熟、昆山、太仓交界的阳澄湖水网地区,典型的江南湿地水乡。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白鹭、池鹭、家燕栖息,芦竹、鸢尾、美人蕉摇曳生长,景象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同的是他的“桃花源”是大笔一挥诞生的,而蒋巷村是靠自己奋斗而来的。
  曾经,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是对它的生动描述。经过50余年努力,在原村党委书记常德盛那句“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理念下,这里走上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如今俨然成为了江南水乡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谈到“旅游旺家”,蒋巷村党委副书记、旅游公司总经理李君也是颇有感慨:“做旅游,一定要紧跟市场,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多年来,我们根据游客需求,拓展和完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努力将蒋巷村打造成为集田园观光、亲子出游、学生体验、老年休闲、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域,以吸引更多游客。”
  吸引游客来,还要吸引游客再来,这就对蒋巷村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君告诉记者,趁着去年疫情游客少,他们全面升级改造了生态园内的河道、植被及基础设施,并引入专业团队打造“嘎嘎部落”亲子乐园,为乡村游积蓄动能。
  陶渊明的“桃花源”或许只是他心中的圣地,而蒋巷村则是靠着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奋斗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这片土地不仅有吃有玩有住,更是可以忆苦思甜——世外桃源难得,但凭借自身努力,可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其他文献
晨起游山,云在青天,水如烟。午坐长亭,夏木成荫,空蝉鸣。夜来清梦,风过鸢尾,一树蔷薇醉。碧纱窗下,月移荷影,稚子弄青梅。  当江南的雨水不再带来寒冷,小荷渐渐露出尖角,石榴花怒放如画,夏天也悄然而至了。夏天,不仅是草木的“狂欢节”,也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时机。而苏州人“接待”立夏的方式,肯定是绕不开“舌尖”的。  从前老苏州非常重视立夏这个节气,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其中很重要的
期刊
4月28日打开苏州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小程序,“五一”假期的所有参观名额已经一约而空。这不意外,清明假期之后,苏博就在公众号上公布,馆内人流量已恢复到疫前水平。早上8点,最近一次7000张参观票被准时发放出来,半小时之内就被悉数预约满。当天头1个小时官网访问量,就达到了38万次。今年“五一”假期,也是苏博的高峰时段。  提前布局的线上服务  就在一年多前,2020年的1月23日,苏博宣布闭馆。闭馆整整
期刊
春和景明,阳光和煦。“五一”假期里的平江路上欢声笑语,人流如织。平江路和丁香巷的交叉口处,保安们不时举着喇叭招呼大家,“往前走,往前走……”一些身姿敏捷的游客,顺势转入了一旁花红叶绿,宁静惬意,自有一番寻常百姓生活情调的丁香巷内。整洁的古巷在春夏之交变得愈发摇曳生姿起来。  讲好街巷故事,汇成古城保护  苏州古城建城已有2500多年,保存完好的古城既是苏州传统艺术的宝库,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期刊
顾仲华故居位于姑苏区滚绣坊26号。1921年为画家顾仲华购得。  顾仲华(1890—1975),名恩彤,以字行,苏州人。先后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苏州美专任国画教师。山水、人物、花卉,无不精通。1926年顾仲华在此创办顾氏国画学社,分面授、函授两部,又分高、初两班,男女兼收,每年招收學员两次,每次二十余人,持续三年之久,共招收学员达一百余人,为苏州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如建国后成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
期刊
许多人认为,旅游就是去别人生活的城市,来一场属于自己的“逛吃”。这一点,确实也没错。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都会赋予“逛吃”以不同的内涵与意义。常熟,这一江南福地,历经数千年,其文化底蕴、生态资源都让这座城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带着不同的记忆回去,再带着新的好奇前来。  “四色”美游下,发现不一样的常熟魅力  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常熟推出了一系列文体旅活动,让市民和游客
期刊
每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通过Twitter公布了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受益于国内已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对苏州的博物馆群而言,疫情似乎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截止到今年“五一”假期,人流量已经恢复到疫前水平。  与国内发展趋势同步,苏州博物馆群在近年呈现出了量、质齐升的态势。“十三五”末,苏州已初步建成百馆之城。而观众的增长则更为惊人。
期刊
刚入夏,气温在上涨,吴中区国泰一村的改造工程也是热火朝天。崭新立面的多层建筑,翻修中的小区路面,规划整齐的车位,移栽中的绿化树木,重新铺装中的各种管网,还有个建设中的前卫足球场……2003年开建的这个动迁小区,作为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试点,于2020年10月28日正式开始,目前正逐步推进中,预计5月底基本完成,6月初验收交付。  1个试点即将完工  国泰一村的改造,涵盖面非常广,包含五大方
期刊
“苏州绝大部分文博场馆的受众人群以本地市民为主。”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博物馆处处长钟芸菲认为,同时受益于国内已经疫情防控常态化,对苏州的文博场馆而言,疫情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对于苏州的文博场馆,讨论“一城百馆,博物苏州”的未来路径发展,来得更切实际。  一城百馆,博物苏州  截至2020年底,苏州全市已建成开放博物馆,包括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在内,达到102家,其中44家
期刊
“涓涓溪流滋稻芽,渊渊细水润麦花。西塘河畔丰蔺草,三村点睛姑苏画。”一首平凡无奇的打油诗道出了笔者心中浒墅关田园乡村的美妙图案。九图、青灯、华盛,曾经夹糅苏州主城版图却又被大家遗忘的“城中田”,如今又是怎样的模样,跟随笔者脚步来一次深入探访。  沿新312国道从苏州工业园区由东向西开车约20分钟,行至浒墅关九图匝道而下,满满的稻田绿润泽双眼,更沁人心肺,這便是苏州主城最后一块“城中绿肺”——浒墅关
期刊
博物馆,是一座城历史与文化的印痕。博物馆里的文物承载着城市的灿烂文明,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滋养城市文化血脉的“甘泉”。这个季节,来体验一场与众不同的博物馆之旅吧,与千百年来遗存的文物“对话”,感知历史的脉搏;悠游博物馆周边,探寻街巷深处的诗意。  苏州路线一  苏扇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  看点:街巷里的苏式传承  在平江历史街区,除了老房子老建筑,其实在巷弄之间还有不少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