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的实体企业如何分庭抗礼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恐慌,去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营销水平并且高度重视“+互联网”,就可以了。
  依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谈谈新经济的发展。
  案例1:马云和王健林
  马云是做电子商务的,并且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功。
  王健林是做商业地产的,大概是取得了亚洲级的成功。
  马云是搞新经济的,王健林是搞传统经济的。
  如果马云去学习王健林,估计他的钱不够用,且会是赶一个晚集;如果王健林去学习马云,估计在成功之前会先成功地把自己搞死——如果做得“成功”,他的商业地产业务岂不就成了压死自己的包袱?
  马云去“互联网+”商超了。估计“+”谁最终一定是吃掉谁。
  王健林也去“+互联网”了。估计“+”的结果会是两张皮——王健林吃不掉别人,如果真吃掉了,他反倒更可能会被马云玩死;别人也不可能让王健林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否则那就不是王健林了。
  但这都不是我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我的核心观点是:马云(中国的电商们)能够起来,一半是建立在中国的实体服务业不够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说,从发达国家密布的商超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即可判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与中国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具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为电商们在天上飞提供了可能。另一半是建立在大众对虚拟生活无比狂热的基础之上。与中国人对微信、微博那种全方位的痴迷,那种为抢到打折商品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具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娱乐至死的精神也的确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些会是永恒的常态吗?我怀疑!拟或这仅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定现象?
  中国人口众多,当然用户就多;中国人喜欢侃,当然微信、微博受欢迎;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所以互联网更受欢迎;中国人憋屈多、牢骚大,在互联网或者社交媒体上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地发泄。互联网应用商们发现并且满足了这些需求,电商们把这些引向商业,并获得了迅猛发展。
  那为什么跨国公司没有发现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商机?鬼子进了村,但并不了解村民而已。别说鬼子,就是中国港台的巨头,对此也不够敏锐。中国人研究外国人已经有了近两百年的历史,而外国人研究中国人才多长时间?再一个,外国人、外国企业俯视中国和中国人的姿态,也妨碍他们真正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人。
  我个人认为,在电商长驱直入的同时,中国实体商业的发展,更具指标意义。看到香港、台湾、澳门的商业没有?那应该就是大陆商业的未来。电商肯定能拿走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但动摇不了实体商业作为主角的根基。
  马云能够吃掉与他合作的商超,但吃不掉中国所有的商超。即便是中国的商超都被他吃掉了,商超依然是比电商更为庞大的商业力量。王健林也永远不可能整体变为电商属性,他的商业帝国如果出问题,也只会出在他自己手里,不会死在马云的手里。
  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有何价值呢?那就是不要恐慌,去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营销水平并且高度重视“+互联网”就可以了。
  案例2:雷军与董明珠
  雷军已经成功地完成“互联网+”了。
  董明珠正在“+互联网”。
  雷军是新经济。
  董明珠是传统经济。
  雷军有可能通过互联网集众智建立起强大的研发团队,而董明珠已经拥有目前至少在中国属于一流的研发团队。作为实体产品供应商,起码在可以看到的未来,雷军想实现对董明珠的超越,还只是一种可能。雷军的块头实在是太小了,利润水平实在是太低了,所以他不可能像跨国公司那样,雇用富士康。即便在富士康那里加工一些产品,也只能是配角,支撑不起富士康。我的意思是说,雷军的供给侧保证能力,一时还比不了董明珠。你的产品不行,最终却成为巨头,那种可能只会发生在过去,而不是未来。
  马云的成功具有标志性意义,而雷军的成功,可能只是一个示范。因此,马云能够重创实体商业,雷军只能把董明珠吓出一身冷汗。
  我认为,马云与王健林虽然抢的都是零售业份额,其实由于业态不同,最终会是关公战秦琼,结果是分庭抗礼,各安其事;而雷军与董明珠之间的竞争则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
  “互联网+”也好,“+互联网”也好,最终仍然会回到支撑竞争的基本元素。从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再到销售观念,然后到市场营销观念,经营的本质发生变化了吗?我认为从来没有。发生质变的是方式方法和观念。
  我在20世纪末就开始不厌其烦地讲这个问题:生产不重要吗?产品不重要吗?销售不重要吗?既然都重要,那为什么它们是过时的观念?世界进步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不接受新思想不行,把传统的思想都否定掉也不行。
  案例3:某经销商和某B端电商平台投资者
  除了费用开始大幅提升外,这个经销商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优秀的。并且在他的区域内,也极有号召力。正因为如此,一般认为,他是合伙开展B端电商平台的理想人选。
  有投资B端电商的朋友希望我帮助说服他——因为他是我的铁哥们儿。但我始终只是敲个边鼓,一直没有动真劲。根源在于我没有看到那个朋友做B端电商平台的可行方案(主要是操作方案及执行团队),也因此没有说服的把握。
  我当然知道万商购已经很成功,我也知道建设B端电商平台是大势所趋,那个经销商哥们儿也知道。问题在于,那个经销商十分持重并且持重到没有把握就不会采取行动的程度。两个朋友把我夹在了中间,他们都有道理,就是无法撮合。
  于是,我就有了下列观点。
  与以往经销商的进步相比,这次(转化为B端电商)是革命性的。
  以往都是经销商自己革自己的命,不关乎自身的独立性,不关乎利益的重新分配。但这次是整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平台化,必须跟别人一起玩,面临的考验是股东化、职业化和经营模式转型。所谓股东化,就是单个经销商不再是鸡头,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整体上纳入平台;所谓职业化,就是自己只是股东,不再是老板。即便是董事长或者正副总,也已经是在管理大家的事,而不再纯粹是自己的事。这个考验是巨大的。一方面,那些只是股东或者连股东都不是的经销商,会有巨大的失落感,好像是被别人共了自己的产;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考虑失去了经营管理权的人的感受,并帮助他们完成角色的转变。根据我多年与经销商打交道的经验,他们之中能够越过这道坎的人,是凤毛麟角。
  而那些从事这个方面投资的朋友,他们更多的是讲趋势和潮流,讲互联网的优势,而不是认真且实质性地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况且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改造那些具有较大市场存量的大经销商身上,而不是按照需要重新打造新一代的经营者。既然是大势所趋,那就要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气概。在合作者面前的任何弱势,都是把自己的投资最终搞砸。
  更明确地说,如果新的电商平台不是由专业团队掌管,而是由经销商主导,那么这比让驾校学员开车上高速更为危险。没有比经销商更短视,更固执己见的群体了!因为经销商比企业主离企业家更远。
  我个人认为,越是拥有远大理想,想建立跨省甚至全国规模的B端电商平台,越应该从建立样板市场开始,而且这个样板市场必须由自己主导才更容易成功。有了成功的范例,就有了最大的资本,就有了充分的底气,当然就可以强势出击了——想加盟就一切听我的。如果你仅仅是解决了认识问题和学来的操作要点,并且仅凭这个去发展加盟商,弱势是必然的。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创新,而是整合与协调。分歧和摩擦会让很多希望事业轻易泡汤。想寻求大面积加盟,就必须做到“快速复制”和“一切听我的”。否则,就会有遭不完的罪。
  中国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经济王国,一方面取决于如何接受外部的新思想、优秀的文化,另一方面取决于如何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的思想。日本、德国只是把产品卖到全球,让世界见识了其技术、工艺和享受了一流的产品,所以仅仅是经济强国。美国让世界接受的是包括上述因素在内的文化。德国、日本元首满世界跑的是生意,美国元首满世界兜售的是思想和超经济的东西。起码从现在开始,中国已经二者并重了。
  (作者来自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阿里、京东不约而同地高调进军线下B2B市场,袒胸露怀地要做所有商品的全国总代理,如此颠覆实体分销模式的豪言壮举究竟是屡战屡败的试错,还是划时代的传奇?  2016年1月12日,阿里巴巴在杭州云栖小镇召开了“全球B2B生态峰会”,高调地重新布局进军B2B市场,“百城万店计划”和“1688服务商”项目”被推上了前台;紧接着1月16日,京东集团召开年会,刘强东称京东将在2016年推出由他亲自把关的新通路
期刊
“互联网+”战略的四个层级功能各异,各有优劣,每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内部资源和外部机会,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互联网+”战略层级。  互联网技术推陈出新、日新月异,想运用“互联网+”方法论进行战略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不妨重新审视“互联网+”战略的四个层级,以便寻找更加精准的战略基点。  四个版本的变迁史  “互联网+”战略的1.0版。此层级是“互联网+传播”,这时期在门户网站身上体现得淋漓
期刊
周鸿祎曾经说过,产品需要满足的三个特点是:痛点、高频、刚需。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低频打不过高频。低频通常被定义为:使用频次较低,用户重复选择率较低。其实低频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满足同一群用户类似需求时,所被选择的频率高低。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代驾和滴滴打车。这两款软件同样是满足有出行需求的用户群,但是代驾相对于出租车,属于使用频次较低的功能。当滴滴打车以“出租车”这个高频需求迅速切入市场,培养了大
期刊
微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微”,“微”体现在其小而美的个性和自主内容,目前尚未四处闪亮的微课堂,如何才能汇聚成燎原之势呢?  2015年春节,微信公众号“包子堂”火爆管理学习圈,该号是以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包政先生为连接的学习社区自媒体,其“主打管理学习社区,真正让商学院从殿堂走向厅堂”。“包子堂”的授课内容包括社区商务、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德鲁克解读、智慧众筹等,自2015年3月创办以来,共举办讲座
期刊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哪里才是我们投资的方向?  凭借着两个方面的时代背景,在线英语教育正在成为最近三四年内急速升温的一个垂直互联网行业。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成为可能,这也带动着定位在不同用户群体和年龄阶段的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兴起。  另一方面,“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拥抱互联网,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在线教育率先成为爆发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众
期刊
一个品牌无限扩张品类的时代将终结,一个产品的品类时代将到来。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家电产品和营销咨询的公司,我们明显感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正在不断发生裂变。智能化功能的加入、跨界产品的逆袭、供应链技术革命产生的变异、消费者社群化使小众产品的异军突起……一个新品类逆袭品牌的时代正在到来,让我们盘点一下各种逆袭的路径。  跨界的逆袭  先讲个互联网电视逆袭传统彩电行业的例子。在线下一直四平八稳的彩电业
期刊
“互联网+”1.0的出现,让传统的营销模式发生变化,一个全新的企业信息平台,可用于品牌传播、公关传播、推广宣传。这时的营销尚停留在战术阶段,它几乎不需要任何创新。  “互联网+”1.0的出现,是互联网刚刚粉墨登场时的惊天霹雳,那时候对于习惯了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养尊处优的各路品牌豪强来说,这个霹雳就是挺立营销潮头的传播符合。如果你不上网就意味着你会被淘汰,如果你不上网就意味着你与时代脱节。以至于那时但
期刊
商业经常上演反转剧。因为消费者永远在变,对手也在变,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  现在中国的龙头企业,哪个敢说过去没有打过价格战?它们都曾经是价格战的胜利者,只不过勇于承认打价格战的企业并不多。比如,现在如日中天的华为,过去也极擅长打价格战。  看看2000年前后华为的做法,与现在任正非的观点,反差巨大。这不意味着华为过去错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才是商业。  过去龙头的成功,不是低价的成功,而是战略
期刊
当举棋不定的时候,不如好好想一想,企业遇到的冲突在哪里,消费者遇到的冲突在哪里,市场机会的冲突在哪里。  为什么很多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感到焦虑?是因为对新事物的恐惧,或者天生不擅长于运营互联网,没有这样的基因吗?  恐怕不全是。  真正让人感到焦虑的,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艰难抉择。一边是庞大的线下业务,一边是飞速增长的“互联网+”,如果是必须线下转到线上,咬咬牙也就干了。但是线下
期刊
过去的一年,营销界上演了一部年度大戏,各种精彩纷呈,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当局者有苦难言,谁玩谁知道。  第四次创业潮、“互联网+”微商元年、P2P监管元年、大数据等,创新公司强势来袭,一向紧跟时代潮流乃至领先时代的营销,也纷纷与时俱进华丽登场。而 “史上最严”新《广告法》的出台、传统O2O企业退潮事件频发、产品品质理念不断加深,也促使在过去的一年,“概念”已经被营销玩坏、“惊喜”沦为惊吓、“情怀”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