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1.4公里,北距奇台县城约5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89°45′43.2″、北纬43°36′59.1″(图一)。该遗址所在区域北可通奇台、吉木萨尔等绿洲,向南穿越东天山山脉可至吐鲁番盆地,自古以来为连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石城子遗址于1972年首次被发现[1],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进行了详细调查[2],1999年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文献
泉沟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东2公里,处于希里沟盆地东缘的低矮山丘之间(图一)。都兰河自北而南流经盆地东缘,经河东村西后又向南8公里注入希里沟湖(都兰湖),湖畔四周多沼泽湿地,水草充盈,宜牧牛羊。泉沟又名泉水湾,发源于东侧山麓,自东而西流经墓地,周边多为石山,又有高大的沙山,山谷间多为沟壑荒滩,杂草密布,山麓零星分布近现代墓葬,吐蕃时期墓葬则多分布于坡梁之上。泉沟一号墓位于泉沟北侧300米处一座独立山丘的东侧斜坡上,地理坐标为东经36°55′13″、北纬98°32′1.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自2014年9月重启田野考古工作以来,基于对周原作为先周时代晚期和西周时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主要在两个学术方向开展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收获。一是在贺家北区域,以凤雏建筑群和城墙为中心,了解该区域在先周时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聚落结构和布局,探索其在周原遗址中的性质与地位。二是以厘清周原遗址内的池渠、城墙等大体量“框架性遗迹”为目标,了解周原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分区。
一、遗址简介和发掘概况科潘遗址是著名玛雅城邦——科潘的都城所在,位于洪都拉斯科潘省科潘墟(Copan Ruinas)镇东北约1公里。遗址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由仪式广场、金字塔、球场和王宫组成的核心区(Main Group);二是位于其西南的贵族居住区艾尔波斯齐(El Bosque);三是位于其东北450米、被称作拉斯塞布勒图拉斯(Las Sepulturas)的贵族居住区(图一)。从201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拉斯塞布勒图拉斯的8N-11号遗址进行发掘。至2016年3月,遗址北侧表面建筑的发
《安志敏日记》(全5册)由安志敏著,安家瑶、安家瑗整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平装本,全书约250万字。定价1480元。本书收录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1950~1966年、1977~2003年的所有日记。书中真实记录了安志敏先生在河南、北京、湖南、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考古发掘,以及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考古调查的工作实况。此外,日记还涉及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多国访问交流等诸多内容,保存了许多珍贵而翔实的史料。该书对于研究中国考古学史、中国现代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两河流域(Mesopotamia)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南部乌鲁克遗址(Uruk)第4层出现了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自此开启了历史上最早的城邦文明——苏美尔文明(Sumerian Civilization)[1]。19世纪以来,苏美尔文明起源之谜一直备受关注。在1931年的东方学会议上,学界基本达成一致,建立了“欧贝德(Ubaid)时期—乌鲁克时期—原始文字时期”的前王朝序列,欧贝德文化是苏美尔文明目前可追溯的最早源头[2],也是苏美尔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辽上京是辽代营建最早、最为重要的都城。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图一)。城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自201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开始对辽上京遗址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考古工作。经过9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在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布局和沿革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收获。
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以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北部及山西西北部等区域为核心的广义河套地区,由于自然区域地理的相对封闭性,其考古遗物及遗迹呈现出迥异于周边区域的独特性,形成了一个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区[1]。公元前2300年前后,“双鋬鬲类遗存”异军突起及快速扩张,标志着河套地区进入龙山时代后期。
《汉成帝延陵考古调查勘探报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发行。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正文共266页,约45万字。定价350元。本报告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对汉成帝延陵陵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的成果,也是西汉帝陵调查勘探系列报告之一。
公元前三千纪的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在此产生和发展,并显示出向周边扩张的强盛态势。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东达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南临四川北部,北接宁夏南部。本文以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期研究,并就陶器器形、彩陶纹饰以及遗迹特征等文化内涵的来源与交流现象做一分析,阐释马家窑文化在公元前三千纪期间东向传播的动态路径与原因。
位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发现并发掘已61年,发掘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和东汉等不同时代聚落,其中二里头文化聚落遗存种类和数量最丰富,规格也最高,是目前可确认的东亚地区最早的青铜时代都邑。根据对1959~2006年发掘资料的研究,发掘者和研究者曾详细论述过其聚落形态及其历时性变化[2]。2010年以来,对中心区进行了多次系统钻探和发掘,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收获[3],对二里头都邑的聚落内涵、布局及其历时性变化有了一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