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的特别关注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关注”栏目是《中国教师》创刊伊始就全力打造的栏目之一。5年来,“特别关注”栏目坚持主题策划,有针对性地约稿,力求提供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探讨的平台。到本期为止,共策划主题64个,刊登稿件300篇左右。
  “策划”就必然带有强烈的价值意味,5年来我们所特别关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践行“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这一办刊宗旨,它深深地体现了我们所竖守的媒体责任和教育良知,更深深地映射出我们的人文关切和人间情怀。
  
  情牵农村教育 心系农村教师
  
  “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是“特别关注”栏目这5年来关注最多的一个主题,在64期主题中共有10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的方方面面。从农村教育的定位、资金投入、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以及法律保障,到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再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国教师》都进行了深切的关注。而在其他的主题中,我们还关注过农村教师的培训、农村教师的流动等问题。
  情牵农村教育,心系农村教师,这是《中国教师》朴素而自然的选择。作为农业人口大国,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而农村的发展无疑要靠教育,教育要发展,教师是灵魂。2003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发展农村教育对中国农村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意义: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进而促进中国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关键和保证。
  然而,通过对农村教育的审视、对农村教师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农村教师的素质确实让人担忧,但农村教师(特别是代课教师)的默默奉献总让人感动而揪心。众多关注农村教育的学者、一线教师为农村教育的出路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进农村教育的路径。
  对于农村教育,首先应做到的就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而且必须坚决根除义务教育的非义务、乱收费、拖欠教师工资等不良现象,让农村的孩子(包括流动到城市中的农村学龄儿童)上得起学、让农村的教师有合理的经济回报。其次,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农村教育第一资源”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事实上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旨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农村教师教育,在农村教师发展中应该也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另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到底如何定位?毫无疑问,农村教育必须为“三农”服务,为现代化服务,为中国人的人之转型服务。只有把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农村教育才会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5年来我们也看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于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的关注与关爱。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认了“经费省级政府统筹”和“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众多的大学生与NGO组织奔赴农村,给那里带来新鲜的气息;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有机会走出乡村汲取养料……农村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对于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中国教师》定会持续关注,因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农村教育,永远是一个崇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而对于中国来说,农村教育的发展更是任道而重远。
  
  “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的相关主题与部分文章及作者
  
  2003年第1期(创刊号)
  《“两会”聚焦——农村义务教育》 储召生
  2003年第5期(总第5期):农村教育走向何方
  《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 张家勇
  《谁为中国乡村教育做主》 储朝晖
  《寂寞的乡村》 尚立富
  《娃儿们的“绿色银行”——一个乡村小学的助学故事》 樊英
  《代课教师:从边缘走向何处?——访靳希斌、郑新蓉教授》 陈伟玲
  2003年第6期(总第6期):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研究》 胡平平、张守祥
  《突破体制性障碍和心理障碍——谈农村教育发展与教师问题》 程方平
  《农村教育和“为农村的教育”》 杨东平
  《一个人大代表对农村教育工作的十点建议》 周洪宇
  2004年第5期(总第12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
  《教育内容城市化: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魏曼华
  《理性地看待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化”》 谭春芳、谭昭军
  《农村教育三愿》 丛立新
  《故事与反思:教材在农村遭遇的尴尬》 郑新蓉
  2004年第12期(总第19期):农村教育:从关注到行动
  《成就与承诺: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沈赟
  《农村教育的三个误区与三个重点》 袁桂林
  《农村教育的“反哺之恩”三问》 杜时忠、陈萍
  《农村教育的四个原则》 王啸
  2005年第5期(总第24期):播种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透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吕文清
  《流动的孩子,边缘的教育——打工子弟学校:城市教育的盲点》 苏林琴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文本的演变》 周佳
  2006年第8期(总第39期):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梁伟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境》 尚立富
  《让历史铭记他们的名字》 严均平
  《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大山深处的教育守望者》 徐莹晖
  2007年第7期(总第50期):关注农村教师教育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 王嘉毅
  《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边缘化”问题的政策分析与建议》 杨润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与对策》 于伟、李广平等
  《西部农村村级小学师资状况令人担忧》 梅健
  《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育科研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 朱凯、张广杰
  2007年第8期(总第51期):倾听
其他文献
一、构建“培养一研究型学校”旨在通过抓住“培养”与“研究”这两个核心问题来解放学校的“教育生产力”    教育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教育活动受到外部许多因素制约,也制约着外部许多因素。学校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那么,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古至今,其大体表现为教育生产力(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的集中表现)与社会的教育期待(需求)之间的矛盾。当然教育期待具
在中国第一“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有这样一个爱心团队。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深入大山深处,走访贫困学生、关注孤儿。通过帮扶,一个个身处困境的孩子走出阴暗,看到希望。 这个爱心团队,就是庄浪县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中有教师、大学生、打工者、企业家等。他们把那些孤独、贫苦的孩子当做自己的亲人,给予无私的关爱与帮助。庄浪四中教师吴奇作为大爱无疆志愿者协会书信组负责人,他鼓励爱人及孩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活动有了新的变化,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美育必须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着力培养人的文化辨识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一    回顾美育的历程可以看到,它的具体形态是随审美文化的形态发展而变化的。如原始审美文化下产生的是生存美育,古代审美文化下实施的是教化美育,现代审美文化导引下的是启蒙美育。美育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间,课堂教学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些研究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形态改变了,师生交往的行为改变了,课堂教学研究自身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地位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从边缘到主流    课堂研究并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被引起高度重视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端正教育思想,80年代中期的反对传统教育、推进现代教育,乃至80年代末90
由于被邀请参加对市级特级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因此有幸领略市级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风采,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然而,听完课之后,我们几个评委的共同感受却都是有些失望: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仍然是回答问题的机器,而且能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者也只是少数幸运儿。市级特级教师的课尚且如此,一般教师的课就更可想而知了。实施新课程这么长时间了,课堂教学为什么“依然故我”?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什么那么艰难?教
一、联邦立法:从教师培养数量到教师培养质量      从19世纪中期起,美国联邦政府便开始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战后,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把高等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对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联邦立法同样对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增加教师培养数量向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战后,联邦立法主要关注教师培养的数量,这
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发布诏令:“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上贡。”(《唐摭言》卷十五)唐朝的科举制度就这样在天下尚未底定的情势下,开始了自己的行程。唐朝的科举也称“岁举”,289年问举行了266科考试,除了因战争、灾荒等原因暂停之外,基本上是一年一试,是历朝举行科举考试最为频密的王朝。纵观唐朝近300年
又湿又冷、又闷又潮、寒湿阴森……在我们对环境或是天气的抱怨里,“湿”常常成为一个关键的字眼。  的确,在中医看来,湿气似乎称得上“万恶之邪”。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致病因素中,湿邪杀伤范围最大。这是因为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寒湿,让人冷得透心彻骨;遇热为湿热,闷得使人透不过气、出不了汗;遇风则化为风湿,成为难以摆脱的慢性病……  初春时节冷暖空气
人们习惯于把学校视为应对社会变化的中流砥柱。在价值和文化日趋多元的时代里,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问题早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就目前的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而言,我们容易看到两种现象:一是偏重于宏大理论层面上的探讨,这就难免空洞,对实践也缺乏有效的影响力;二是过于注重实践层面上的经验总结,这可能缺乏对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界的同仁们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认识到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也涌
自2006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以来,贵州省共招聘特岗教师1万多人,有力地缓解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矛盾,加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对巩固和提高全省“两基”攻坚成果和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9年,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