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放任爱,不干涉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ed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柳亚子的家乡,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为他诞辰130周年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笔者专程拜访了柳亚子的外孙、南京理工大学离休教授柳光辽,获得了一段关于柳亚子和他的子孙们的珍闻轶事。
  七步成诗
  那是1950年10月7日的傍晚,柳亚子心情非常好,因全家刚从北京饭店迁寓北京北长街89号,毛泽东还为其新居亲笔题赠了“上天下地之庐”。这天,家里买了一些螃蟹蒸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柳亚子的旧友范志超也应邀列席。
  席间,正读初中的柳光辽望着酒意阑珊的外公,想到前不久听语文老师讲曹植七步成诗的传闻,想以螃蟹为题考一考外公。于是,他调皮地对柳亚子说:“阿爹(方言,祖父、外公),古时曹植能够七步成诗,今天我想考考阿爹,就以螃蟹为题,我从一数到七,阿爹必须把诗作出来!”
  柳亚子还没表态,小光辽便开始数数:“一、二、三、四……”
  柳亚子一辈子研究古体诗词,创作了七千多首,作诗对他来说不在话下,这天借着微醺的酒意,思维更是活跃。随着小外孙的数数声,他站起身,仅在屋里转了一圈,便在小外孙数到七的时候,脱口而出:“又甜又辣糖姜汤,喝得光辽笑口张。到底是甜还是辣,要人辩证法推详。”此诗既押韵,又隐含寓意,赢得一片掌声。
  柳亚子诗兴大发,紧接着又吟出第二首:“无菊持螯亦赏秋,糖姜汤暖复奚求?阿姨饭桶同餐粥,烫杀光辽小鬼头。”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柳亚子一家尝蟹的欢乐气氛,还幽默地批评了小外孙有失礼貌之处,其中的“阿姨饭桶”是小光辽对好友范志超的戏称,这是柳亚子平时不允许的。
  这两首七绝后以《十月七日夜,戏示光辽两绝句》为题,一并收入了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
  一辈子研究诗,柳亚子却从不督促子孙们背诗、作诗。他认为,旧体诗讲究平仄、押韵,但是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语体逐渐远离日常生活,柳亚子鼓励孩子们多学习白话文,不要在古文上下太多工夫。柳亚子的字小有名气,抗战时期曾经以卖字赚钱补贴家用,但对于子孙的毛笔字练习,柳亚子也很少指点……
  对于外公的旧学造诣,柳光辽一概没有承续,倒是外公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维模式,给了柳光辽很大的影响。柳亚子不向子女传教旧体诗,不提倡背古文,不督促写毛笔字,就是希望他们与时俱进、不要守旧。
  “自由放任”教育观
  20世纪40年代,柳亚子出版了名为《怀旧集》的随笔集,其中有篇《我的儿童教育观》,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对于儿童教育,是主张自由放任的。”
  柳光辽所理解的外公“自由放任”主张,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给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柳光辽回忆当年在外公身边度过的童年,没有长篇说教,没有过多管束,没有呵责,更没有打骂。不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长辈们会给一些引导,启发孩子自觉去做。吃饭的时候,饭粒掉在桌上了,外婆只用筷子头“笃、笃、笃”敲几下桌面,孩子们就会自觉捡起饭粒,不浪费。
  第二层,是尊重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自主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从母亲、舅舅、姨母三兄妹的身上,可以清晰地读出外公的这个理念。
  柳光辽的舅舅柳无忌,在时代潮流引领下,进清华大学,研修外国文学,取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奠定一生的学术基业;姨母柳无非,相夫教子,是一位贤妻良母;母亲柳无垢,读高中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战事,积极参与抗日运动。无论是钻研学术,还是关心政治,三兄妹各有所为,待人接物儒雅平和,自立自强,柳亚子从没有指点他们。
  柳光辽以为,柳亚子“自由放任”的主张,和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的愿景是相通的。在柳亚子看来,家长对子女有社会责任,要重视对后代的人格熏陶,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而子孙一旦长大成人,他们是社会的人,应当顺应时代需要,发展自我,服务社会。
  第三层,柳亚子在《我的儿童教育观》里说明了理由,他写道:“孟子说得好,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故古人易子而教之。”“责善则离”四字,柳光辽觉得非常有意义,“责善”容易伤害彼此感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对于这种家庭教育,柳无垢有过一段文字回忆,她写道:父母亲对我们的管教并不严,从不督促我们做功课,一切要我们自觉。但是,我们被教以一定的礼貌、规矩,例如,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不说谎。长辈们做榜样给我们看,证明大人是不说谎的。上学要勤,不迟到,不旷课;功课要好,做个好学生。家教的另一个内容是节俭,大厅里挂着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脑中。父母亲鼓励我们把压岁钱、省下来的零用钱存在他们那里,不要胡乱花用。我们也不准骂人打人,我不记得家里有打人的事,父亲对仆人们更是非常客气。我们还被教育要同情穷人,不要轻视他们。
  书信里的爱
  柳亚子对文化的珍爱,也深深影响着子孙们。对此,柳光辽有三个印象。
  一是柳亚子有海量的藏书。上海复兴中路的住宅里,从顶层的阁楼,到底层的储藏室,到处都有书橱,里面放满了书。这些书没有卷边折角,保存得很好。一些市面上见不到的书,都能在里面找到。
  二是柳亚子订阅多种报纸。读报是柳亚子每天的必修功课。柳亚子寓居北京时,每天下午都要把当天读过的报纸,边对边、角对角地叠得整整齐齐,到了月底,再按报种汇集在一起,收藏到顶柜里去。
  三是柳亚子对友人文字的珍惜。朋友们的来信,柳亚子绝不随意丢弃。有的包进一个个纸包,放在书橱里,有的粘贴在纸上钉成本子,免得散乱。对故友的遗稿,更是爱惜有加。友人苏曼殊去世后,他和儿子柳无忌一起搜集编订《苏曼殊全集》,以示对友人的缅怀。
  身教重于言传,柳亚子的这些行为,对子孙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54年,柳光辽高中毕业,决定应征参军去哈尔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柳亚子把柳光辽叫到房间,提醒他说:“你母亲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你是不是可以考虑改变决定?”
  但柳光辽决心已定,反而托请外公与外婆照顾体弱的母亲。柳亚子虽然心有牵挂,但没有阻拦,而是伸出援手,让柳光辽无牵无挂地走自己选定的人生之路。
  柳光辽远赴东北求学后,柳亚子不时给外孙写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我是不相信命运的……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听从于命运呢?假使真有命运,还是应该去反抗它,何况世界上根本没有命运这一回事……我们应当积极地从学问方面找出一条康庄大道来,不应该消极地自陷于绝路。”
  诗和信,是柳亚子与朋友和后辈交流的重要工具,柳亚子一生给孩子们写了数百封信。这些信,既平等亲切,又有針对性,字里行间荡漾着对子女的关爱。这些信,也是柳亚子家庭教育理念的范本。柳光辽衷心希望柳亚子的家教理念和实践能对今后的人们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古人云:“两淮盐,天下咸。”盐商之富,以扬州为甚,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面对扬州盐商一夜之间在瘦西湖堆出的白塔,不由感叹:“盐商之财力伟哉。”  天时地利,成就徽商之智  早在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开始建城。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南临大江,北接黄淮,成为“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古代水运效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我国海盐的主产区正是在淮河盐城一带,扬州邻近最大的海盐产场——江苏境内淮
期刊
他全场飞奔的身影和飘逸的球风,已然定格在人们心里,2018年“世界足球先生”于他而言,实至名归。  难民酒店飞出灰天鹅  1990年冬天,克罗地亚一位研究狼群的动物学家巴勒诺维奇来到韦莱比特山北麓,在一个叫达尔马提亚的小村子里住下来。  房东是祖孙俩,爷爷老卢卡爱喝酒,5岁的孙子小卢卡好踢球。老卢卡感冒了,咳嗽得厉害,赶羊上山的任务就落到了孙子肩上。  瘦小的男孩穿着爷爷的大皮袄,挥舞着小鞭子,羊
期刊
创新是两件事情,一是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二是干别人干砸的事情。  “早期我讲过一句话挺热的,说猪站在风口上都会飞,所以大家把小米定为机会主义者,其实或多或少有些误解。”2017年11月12日,在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第三期远集坊上,作为主讲嘉宾发言的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介绍小米的创新发展时,笑着“纠正”自己曾经的语录称,“大家看到的是风口,我说的其实是猪,即如果我们有当猪的心态,就不会输掉市场。”  
期刊
旅行教会孩子淡定  “我小时候是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那时感觉一点也不幸福。”廖晓柯说。当时,当医生的妈妈很忙碌,很少有时间陪伴他;而爸爸十分严厉,动不动就揍他一顿,让他心生畏惧,从不敢与爸爸亲近。廖晓柯深有感触地说:“直到现在,我从没拥抱过爸爸妈妈。虽然我们彼此相爱,但缺乏亲密情感互动的亲子关系一旦形成模式,长大后就很难更改和逾越,我始终不习惯向他们表达亲密的爱。”  2006年,而立之年的廖
期刊
“即便在歧视和仇恨面前,也要用一颗坦诚挚爱的心去回应。”  一位优秀的黑人小伙跟着白人女友回家,却成了祭桌上的试验品,被绑架、催眠、换脑,最终九死一生,逃脱恶魔杀人营。这些一再反转带来的恐怖气氛,是一部分人最独特的体验,他们永远像个外来者,被隔离在白人群体之外。这是口碑炸裂、好评如潮的低成本电影《逃出夺命镇》的主要内容。导演乔丹·皮尔以惊悚电影的方式来描写种族歧视,这部他执导的处女作收获1亿多美元
期刊
“要做就做世界第一,做中国第一也会被别人替代!”  他在硅谷从事半导体行业二十多年,专注于等离子体刻蚀设备的研发,个人拥有60多项专利,一度做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副总裁。功成名就之后,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回国,只因当年一句誓言,“学成只为他日归来,报效祖国!”他,就是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董事长兼CEO尹志尧。  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  尹志尧出生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甘肃兰州炼油厂和中科院系统工作了近十年
期刊
“白发童心系风扬,柔情灿漫乐翱翔;九霄云端知路远,初衷难忘杏花香。”这首诗说的是风筝艺术表演者——美籍华人余永兴和妻子的故事。半个世纪前,风筝为媒,余永兴与美国姑娘克里斯蒂娜相识相知,从此,这对夫妻在风筝的牵引下谱写了不同寻常的爱的乐章。  风筝牵来的红绳  余永兴出生于香港,自小喜欢放风筝和制作风筝。1965年,余永兴随兄长移民到美国波士顿从事家具行业。工作之余,他的爱好是将脑海中构想的风筝模型
期刊
还未来一片绿水青山,让梦想在大地上生根发芽。  学以致用成土壤医生  2002年,姜义亮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这是一门综合研究环境的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四个部分的学科。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他对土壤有了新的认知。一次课堂上,老师讲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不仅是地域特色,吃不同地方的粮食对人的长相也会产生影响……”长相不应该由遗传决定吗?吃粮食也有影响?土壤的神秘把姜义亮迷住了。  “土
期刊
塑料污染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虽说早就生产出可降解塑料的材料,但因为成本原因,商家始终不愿普及,大量塑料垃圾只能被简单填埋。荷兰酷哥大卫·哈肯斯借新奇导航,用爱心助燃,始终坚持科技融合艺术,创意融入生活,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令人叹赏的环保之路。  模块理念减少浪费  毕业于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的大卫·哈肯斯,生于1988年,长相俊秀,拥有一双纯净的蓝眼睛。当他与人聊起音乐、艺术和创意,脑中的点子层出
期刊
母亲成为手机控  2017年3月的一天,兰州白领程菲给母亲李余霞打电话,还没说几句,母亲就要挂断,说正在微信群里抢红包。程菲哭笑不得,之前母亲一直对她耳提面命,不许她沉迷手机,现在自己反倒成了“手机控”。  程菲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母亲60岁,退休前是国企档案管理员。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独居在城郊的老房子里。程菲平时工作忙,很久才能看望母亲一次。程菲给母亲买了部智能手机,让她上网排解孤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