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大同与小康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nru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解读康有为的《礼运注》,试图一探康有为的思想。康有为非常重视《礼记》中的《礼运》篇,为之作注,以应对当时的时代问题。但康有为改经,他一方面调整了《礼运》的结构和次序,甚至也改动了原文。康有为以经就己意,实则是“六经注我”,他不顾经文之语境,将自己对大同和小康的理解悄悄地窜入《礼运》之中。
  关键词:大同;小康;隐微写作
  《礼运》篇在康有为之前只是《礼记》中普通的一篇,但自康有为注《礼运》,使之单独成篇之后,此篇的地位一举提高。梁漱溟曾说:“晚世所谓今文家者如康长素之流,其思想乃全在此(谓《礼运》篇,引者注)。”{1}可见一斑。
  晚清之后“大同”、“天下为公”、“小康”等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渐流入民国以及今日重要的政治与日常语汇。中国士人应对新局面之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选取一些篇章,注释并使之单独成册。宋代朱熹注释《大学》、《中庸》,之后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以此应对佛教入中华所带来的问题。清代士人为应对内忧外患之局面,康有为注《礼运》,皮锡瑞注《王制》,皆是此思路之继续。
  康有为《礼运注》作于何时,众说纷纭。康有为自述作于“孔子两千四百三十五年,即光绪十年甲申冬至日”{2}。但《礼运注》所作年月不断遭到质疑,钱穆即言:“今与其信《礼运注》之年月,不如信《长兴学记》之年月。两书相较,定《礼运注》在后,且应在《新学伪经考》后,更应在《桂学答问》后。殆长素欲以自掩其《伪经考》剽窃之迹,故为此序倒填年月以欺人耳。”③钱穆得此结论,自有一番考证与论述,其论述比较有道理。《康有为全集》的编者在《礼运注》前加按语,言“本书康有为自署作于1884年,显系‘倒填年月’。论者或谓撰于1897年,论据亦欠有力。查康氏1901年至1902年避居新加坡、印度期间,除遍注四书外,并系统演述《礼运》大同之义。是本书应作于这段时期内。”{4}汤志均先生也说:“《礼运注》不是一八八四年所撰”,“应在受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影响之后。”{5}
  《礼运注》成书年代诸说纷纭,真伪难以判定,只得存而不论,本文着力于解读康有为《礼运注》。
  《礼运》篇主要谈大同与小康,全文浓墨重彩地写小康,只是开篇几句言大同。大同可以表示为“天下为公”,小康则是“天下为家”。康有为以仁运与礼运来区分:“仁运者,大同之道。礼运者,小康之道。拨乱世以礼为治,故可以礼括之。”(554页)1919年,吴虞作《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其文意在攻击孔子《礼运》篇窃自老子,吴虞说:“孔氏盖闻老聃‘大同’、‘小康’之绪论,故虽亦揭‘大同’之旨,而仍注重于‘小康’。”{1}吴虞意在攻击孔子,因此,他说《礼运》本于老子,此说或不可信,然其言孔子“仍注重于小康”则是也。
  《礼运》篇中大同与小康篇幅相差悬殊。我们或可推断:孔子不轻易言说大同,盖因大同是社会之非常态,小康则可浓墨重彩地描写,因其是社会常态。孔子将“大同”放在过去(“三代”),“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康有为却将“大同”放在今天和将来。“大同”既在过去,只可以缅怀或效仿,不可于当下实践;但大同若在今日和将来,则大同可以实践。康有为薄古重今,他断定两千年中国皆是小康之世,两千年先儒之言皆是小康之道,甚至三代亦不过是小康而已。(553页)康有为先做历史叙述,将中国历史皆归于小康之世,将此前之道归结为小康之道。对于当下的情况,康有为判断道:“今者,中国已小康矣,而不求进化,泥守旧方,是失孔子之意,而大悖其道也,甚非所以安天下乐群生也,甚非所以崇孔子同大地也。”(553—554页)今日中国为小康,按进化之理,则应进到大同,不进化至大同,是“今世之病”,康有为作《礼运注》之意则是“窃哀今世之病,搜得孔子旧方,不揣愚妄,窃用发明,公诸天下,庶几中国有瘳,而大地群生俱起乎。”(554页)中国其时问题纷纷纭纭,千头万绪,康有为言“大同”是治今日中国之病的最根本的药方。中国此前大同之道暗而不发,隐而不彰,康有为作《礼运注》之意即是使“大同”之道由隐而显,由暗而彰。换言之,康有为意在改换“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之间的关系,使“天下为家”暗淡,使“天下为公”彰显。
  因此之故,康有为的《礼运注》对《礼运》篇作了结构调整,不仅调整了原文前后顺序,甚至改动了原文字句。当然,如此解经亦有先例,朱熹对《大学》的注释即如此,调整了段落顺序,加入“格物补传”。但是改动经典之影响,并非只是如同改动文章一样无关紧要,经典的改动可以说是对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动。朱熹对《大学》的改动即是对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动,康有为对《礼运》篇的改动亦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动。
  康有为对《礼运》篇的结构调整如下:
  康有为逐段解《礼运》。他将“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君子何叹?”作为意义完整的一段,将下一句“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为之逮也,而有志焉。’”作为下一段之始。前人解经,将此句亦归入上段。比如郑玄《礼记正义》如此,孙希旦《礼记集解》如此,朱彬《礼记训纂》等都如此。唯康有为别出心裁,何以如此?此句调整与否,对康有为而言,至关重要。调整之后的《礼运》可以纳入康有为所倡导的“三世说”之中,若不调整则难以纳入其中。调整顺序只是思想的外在显现,关键的是对孔子此句解释的分歧。郑玄对“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为之逮也,而有志焉”的几个关键词的解释如下:“‘大道’谓五帝时也。……‘与三代之英’者,英谓英异,并与夏商周三代英异之主,若禹汤文武等。”{2}后人解释基本循郑玄注释而来,未有大变化。比如孙希旦解释为:“大道之行,谓五帝时也。……三代之英,即下言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是也。”③然康有为的解释却不同,他以公羊三世说之观念来解《礼运》。诚如梁启超所言:“有为以《春秋》‘三世’之义说《礼运》,谓‘升平世’为小康,‘太平世’为大同。”{4}康有为的解释如下:“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554页)如此,公羊“三世说”即可以作为大的框架纳入《礼运》之中。故康有为调整段落,将此句与孔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连在一起。前句为《礼运》“三世”之总括,紧跟则是“太平世”。后文,康有为对《礼记》的调整都与此观念有关。因《礼运》非按公羊“三世说”结构,为了使得此篇符合“三世说”结构,不得不调整段落和顺序。   孔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讲完。原文顺序为“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康有为对此作了调整,他说:“旧本此下有: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一节,上文未言礼急,文义不属,故移于后。”(554页)若就原文观之,并无“文义不属”之病,《礼记正义》对此解释道:“言偃既见夫子所云三王得礼则兴,失礼则亡,故云‘礼之急’也。故孔子乃答以礼所用,既上以承天之道,下以治民之情。”{1}康有为既将公羊“三世说”纳入《礼运》之中,则此段就显得突兀,因太平世、升平世讲完后,须接着讲拨乱世,故康有为将此段置后,如此,三世并置,结构完整。故康有为接着言“自此以下,发明制作之礼,不过为拨乱世。”(557页)如此,《礼运》之大体已经迁就了公羊“三世说”,公羊“三世说”已经修改了《礼运》篇。
  后文亦有变动,结构亦有调整,此处不一一及之,原因则是康有为不得不修改原文以就己意。康有为并非在注《礼运》,而是将《礼运》作为其思想的注脚。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谈及康有为,他说:“先生最富于自信力之人也,其所执主义,不论何人,不能动摇之。于学术亦然,于治事亦然。不肯迁就主义以徇事物,而每镕取事物以佐其主义,常有六经皆我注脚、群山皆其仆从之概。”{2}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又言:“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其在事业上也有然,其在学问上也亦有然。”③梁启超屡屡如此言之,实是有感而发。马一浮亦批评康有为“是以私智说经”{4},此诚康有为之病也。
  调整之后的《礼运》篇,其结构符合了公羊“三世说”,如此大同、小康与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就连接在一起,且血脉贯通。如此,以公羊“三世说”的思想解释《礼运》就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康有为《礼运注》对原文的改动不大,只是将“女有归”之“归”字改为“岿”字,其他均未改。康有为为此解释道:“岿者,巍也。女子虽弱,而巍然自立,不得陵抑。各立合约而共守之,此夫妇之公理也。”(555页)康有为如此修改,毫无根据,只是因为觉得原文与其思想不契合,因此才改动。尽管康有为经常掩饰道“旧本做某某,今据改之”,然而钱穆尝讥之“不知长素所据何本”。{5}
  我们且看前人对“女有归”的解释。郑玄注《礼运》解“女有归”为:“‘女有归’者,女谓嫁为归。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若失时者,则《诗》卫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是失时也。”{6}孙希旦《礼记集解》亦解此为:“‘女有归’者谓嫁不失时也。”{7}此诚为正解,如此解释亦是《礼运》解释史中的常解。熊十力先生亦曾解释此句,他说:“女有归,归之为言,归于一夫也。若人尽可夫,则何归之有?夫妇之别,人伦之正,摄生之经也,恶可同人道于马牛哉?”{8}归,《说文解字》解释为:“女嫁也,从止从妇。”{9}归训为嫁,此为文字学常识,然康有为决意改之。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谈及男女关系时,亦引用此语——“男有分,女有归”,也作如是解。康有为言:“《礼运》记孔子立大同制也,曰‘女有岿’。‘岿’者,岿然独立之象,所以存其自立之权也。”{10}在《孟子微》中,康有为亦作如是解。康有为言:“《礼记》记孔子发大同小康之义,大同即平世也,小康即乱世也。……言夫妇,平世则男有分,女岿,分者有所限,岿者能独立,男女平等自立也。”{1}康有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此语,将归训为岿,以之为据,言太平世时男女平等。此后,倡无政府主义之吴稚晖亦隐约地批评康有为,曰:“因妇人谓嫁曰归,故女有归。皆作有夫,即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之意。……所以‘分’与‘归’并不要另等解释,即原字已足。”{2}对康有为改经皆持批评之意。
  康有为如此解经,其来有自。康有为对《论语》“子见南子”一节的解释亦承大同、小康思路而来。康有为解释道:“孔子以人权各有自立,大同固可相见,盖特行之,故见南子。子路习闻小康之制,以为男女不当见,尤疾淫乱之人,因疑怪孔子。盖笃守小康者,见大同之举动无不怪也。旧注以为疑,亦泥于小康之道,故不能明。”③之后,谭嗣同作《仁学》时,谈及仁之“男女通”,亦以“子见南子”为譬。谭嗣同言:“曰:‘男女内外通’。‘子见南子’是也。”{4}谭嗣同解此段或受康有为之影响。“子见南子”纳入大同、小康之体系中尚可解通,至于《论语》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则难解通,故康有为改作“唯竖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康有为言:“‘女子’,本又作‘竖子’,今从之。……竖子为仆役之类;小人,谓人之无学术行义者,兼才臣昵友而言。竖子、小人多有才而令人亲爱者,然远近皆难,故不易养。”{5}既改一字,就不得不再改其他,如此方可以说通。
  康有为为什么要改动这一个字,且作别解?因在康有为看来,“男有分,女有归”为孔子所言大同境界,以“三世”观念言,即是太平世。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中,康有为曾言:“今当进至升平,君与臣不隔绝而渐平,贵与贱不隔绝而渐平,男与女不压抑而渐平,良与奴不分别而渐平,人人求自主而渐平,人人求自立而渐平。”{6}大同境界人人平等,男女自然须平等。因此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改一个字,而是改动此字背后的观念。康有为倡“去家界为天人”,在他看来家庭的核心是男女之间的关系。“破除家界”首要须破除男女不平等关系。“女有归”的传统解释是女子出嫁,所谓“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归训为出嫁,此观念若纳入康有为的“大同”体系中自然不能被接受,于是势必须改此字,改此字为了曲就己说。改一字是思想痕迹最为明显的表露,亦因原文与其思想框架不契,故强行改动。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言及婚姻曰:“太平大同之世,男女各有独立之权,有交好而非婚姻,有期约而非夫妇,期约所定订,长可继续而终身,短可来复而易入。凡有色欲交合之事,两欢则相合,两憎则两离,既无亲属,人人相等。”{7}太平之世,婚姻业已取消,故按康有为自己的意思改动了此字。在康有为看来,“夫妇”为家庭伦理之本,欲去家界,自然须从本入手,即须男女平等。{8}男女平等不仅是家庭的核心问题,几乎是所有问题的核心。(163-164页)在康有为看来,“大同”境界中,婚姻须取消。他尝言:“婚姻期限,久者不许过一年,短者必满一月,欢好者许其续约。”{9}小康即是“天下为家”,故欲从小康进至大同,须破除“天下为家”而至“天下为公”。   孔子之“大同”亦不过如此“男有分,女有归”。{10}康有为觉得其境界不够高远,于是拔高之,故改动此字,以就己说。
  由此可以窥见康有为《礼运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康有为不仅忽略了孔子原意,且忽略了孔子讲此篇的具体情境,即时刻、环境以及听讲者。对此,《礼运》有详细交代——“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此段交代了《礼运》篇发生的时刻和地点,时间在“蜡宾”之后,地点在“观上”。其时言偃在侧,孔子有所感,故心动而“喟然而叹”,如此引起言偃发问,故有孔子之言。
  这个语境至为紧要,我们不能忽视,甚至我们可以说语境决定了内容。蜡为何礼?观为何地?言偃何人?孔子之“喟然长叹”以及其答之内容都与此有关。故这三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
  郑玄言之曰:“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亦祭宗庙,时孔子仕鲁,在助祭之中。……观,阙也。孔子见鲁君于祭礼有不备,于此又睹象魏旧章之处,感而叹之。……言偃,孔子弟子子游。”{1}其后诸解,皆本于此。康有为于此亦言之甚详,其对蜡与观之解,与前人多同,“孔子以群生同出于天,一切平等,民为同胞,物为同气,故常怀大同之志,制太平之法,而生非其时,不能遽行其大道。适遇蜡祭,诸侯大夫皆草笠野服,至平之服矣。飨农息民,下及禽兽昆虫,草木水土,以告岁功,至平无差等,乃太平之礼。至仁之义,故触大同之思。而时当乱世,鲁虽用己,未能行己之大道,故触事发叹也。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荀子·非十二子篇》称:仲尼、子游为兹厚于世。以子游仲尼并称,且以子思、孟子同出于子游。盖子游为传大同之道者,故独尊之。此盖孔门之秘宗,今大同之道幸得一传,以见孔子之真,赖是也”。(554页)1896年在《万木草堂口说》中,康有为专章讲《礼运》,其中有言曰:“著《礼运》者,子游。子思出于子游,非出于曾子。颜子之外,子游第一。”{2}康有为将子游地位大大提升,言子游只在颜回之下。1897年在《万木草堂讲义》中,康有为亦曾言:“《礼运》为子游之学派。”③康有为将此独特时空与人物点出,也意在说明此时地易触发孔子“大同之思”。
  但是如果换一时空,换一发问人物,即若在别时别地,若别人而非子游在场,孔子是否会有此言?孔子大同之教,在彼时彼地,只是说给子游一人而已。此确为“孔门之秘宗”,但秘宗之为秘宗,即意味着不能为外人道也。道与外人,或者将密泄出,则会引起极大的副作用。且孔子于大同、小康,重言小康,慎言大同,此为孔子之“隐微写作”,微者应该处于微之状态,显者应该在显之状态,二者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微者只能说与少数人,显者方可说给多数人。孔子是审慎的,因孔子知道“大同”若为不懂者或者有野心者得知,必会引起天翻地覆的变化,因要以“大同”之标准改造现实。“大同”只能在天上,只能在“言辞之中”,只能在彼时彼地与彼人偶一言之,若推广开来,不顾其时刻、地点和发问者,抽离了具体语境,将大同纳入抽象与普遍之中,大同将成为“洪水猛兽”。如此大同与现实即成了敌对状态,倡导者必循大同之理想重构现实,如此必引起社会激烈变革,必引起流血、牺牲。
  康有为自己对此有意识,但其审慎程度不够,亦未采用“隐微写作”之方式防守泄密。《礼运注》的根本在于颠覆《礼运》篇原来大同与小康的位置,亦即颠覆“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各自的位置。康有为要将大同显白于天下,且要以此拯救万民。康有为对大同与小康位置的颠倒,即是对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根本颠倒,此后中华民族开启了追求“大同”之路的进程。
  康有为言《礼运》篇:“是书也,孔氏之微言真传,万国之无上宝典,而天下群生之起死神方也。”康有为欲“将纳大地生人入于大同之域”。(553页)一旦康有为将《礼运》突出为“孔氏之微言真传,万国之无上宝典,而天下群生之起死神方也”,一旦颠倒了《礼运》篇中大同与小康的隐显位置,一旦欲“将纳大地生人入于大同之域”,康有为就开启了一个时刻。此后“大同”之呼声,“天下为公”之呼声一浪接一浪,“天下为家”,以及“去家界”之呼声与实践亦从未间断。于是“家”成为众矢之的,中华民族生活秩序的重构就不断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责任编辑 王宏林】
其他文献
2008年,旅美的开封女作家孙彤以《城市空空如也》荣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1}。小说借由离奇的情节,铺陈女主角自幼及长的经历,“内容涉及‘我’的成长史、情爱史、偷窃史和报复史”,“小说除了故事性强,作者也极力描写开封这个古城,包括吃的,住的,以及它的陈旧,破败和昔往的辉光”{2}。而在得奖感言中,孙彤是这么说的:  在中美夹缝间的蹊径中妄图开辟一方天地的时候,内心被唤醒的还是那
“我国资源型城市曾经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却大都面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下降的困境。煤炭资源大省的采煤塌陷情况已相当严重,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治理已刻不容缓。”2014年,民进中央向国务院领导报送《关于加大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不久前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把“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确定为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并
民进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已近两年。会中央对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一再强调这是民进各项工作的“主线”,民进各级组织积极响应,按照会中央的部署,结合民进特点和各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会中央和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主线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广大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性质、定位、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三是全会不断
当城市的孩子坐在明亮舒适的教室里听老师用多媒体讲课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我国一些农村教学点的孩子,仍使用着破旧的桌椅,他们没有运动场、图书馆,不知道实验室,更看不到多媒体。这些偏远的教学点虽然满足了我国山区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减轻负担的需求,但落后的教学条件,却让这些孩子享受不到同等的基本教学条件。据统计,以湖南为例,截至2013年年底,农村义务教育小学教学点有6898个,班级数1.3万个,学生人数
70年前,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我们民进的先辈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等带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  日军侵华后,马叙伦直面日寇铁蹄,与杨秀峰、许德珩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任主席,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王绍鏊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并同蓝公武等在北平发起组织救国协会,支援东北抗日联军和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周建人自始至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
支部简介    民进安徽省安庆市迎江综合支部成立于2012年6月,主要由原机关支部、经企支部的部分会员组成,现有会员35人,支部主任宋春是安徽国誉律师事务所的行政主管。多年来,支部开展社会服务、统战理论、议政调研等工作扎实,连续5年在安庆民进支部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  “太好了,第一时间让我们知道了新《消法》的亮点”,“原来我们有‘后悔权’,还可以提请‘公益诉讼’维权”,2014年3月15日,在孝
编者按: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1997年11月,民进八大明确提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民进在致力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近20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的优良传统。随后,“三个坚持”作为民进的优良传统,被明确写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今年是民进成立70周年,全会正在深
摘 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重压之下优雅风度的张扬,尽管促进了思想的复苏,但并非是永远的灵丹妙药,是我们对英雄的浪漫情怀以及对英雄末路的焦虑支撑着我们对老人桑提亚哥的理解接受。这部杰作就像一部博大精深的交响乐,其中的张力对位关系展示着海明威作为强者的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以及对弱者要成为强者的深沉忧虑,而我们只不过把它当做单音音乐来欣赏,只看到一条单一的旋律线。小说以赋格曲式结构,即主调主题(失败
近接老友佟培基寄来的诗词集《萤雪吟草》两卷,装订两册,乃亲笔抄写,书法俊健、文采灿然,读后不禁令余感慨不已。培基兄向以唐诗研究和长于书法著称于当今。其唐诗研究之卓越成就,已名扬学界,其书法作品亦流誉海内外,唯其诗词仅露吉光片羽,未见全貌。其诗词之名,青年卓尔,诗作成囊,早就应有诗集刊行于世。如今这部《萤雪吟草》终于要面世了,怎能不令人高兴呢?细读数过,只觉情真意切,音韵铿锵,唐风宋韵,余音在耳,令
摘 要:由于战争局势影响,在大半年时间之内,穆旦随着学校从北京迁往长沙,又步行至昆明,穿越了半个中国。迁徙行动本身显示了年轻学子们对于国民政府所坚持的“抗战建国”政策意义的体察,而这种像是“经历了几个国度”的迁徙经历也引领了年轻学子们心智的成长,对于穆旦日后的写作是有着深远影响的,不过,迁徙见闻与底层经验沉埋于穆旦的内心,直到两三年之后才有一次较为集中的勃发。  关键词:穆旦;迁徙;抗战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