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思绪如葛藤般蔓延缠绕,七上八下,又是一个小气得不能再小气的题目。小女人的天地本如舄卤之坻,孤独地坚守在一片汪洋之中,如果再擅自画地为牢,岂不如井底之“女蛙”不见井外乾坤。在家与单位之间相对有限的人际圈内,像个满负荷的陀螺围着自己的圆心转来转去,就连梦想也只有井口那么大了。齑粉般琐屑的细枝末节塞满了全部的生存空间。生活中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如果勉强要说有的话,那就是衣柜里新添置了一件波西米亚风格的长衫而已,间或试一试,沾沾自喜一阵而已。前不久我养病在家,平日里躁动不安的心在书香的浸泡下安静下来,三言二拍伴时日,淡饭粗茶皆文章。手机一天比一天消停,面颊一天比一天红润,心也一天比一天饱满起来。
与自己厮守不是简单的独处,更不是单纯的消磨。它是一份平静的放弃,是一种简单的执着,是一种信念的坚守,是一种归属的寻找,是一种尘俗的解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朱自清曾说:“有些人太丰富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我到什么时候都知道我是怎样一个简单的人。”与自己厮守方能有机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方能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生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简单而又快乐地生活。
每当细雨蒙蒙的季节,总是幻想着自己是生活在三月的江南,手撑一把油纸伞,在微雨初斜的烟柳窄巷中踽踽独行,迎面过来个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紫衣女子,她娥眉细腰,秋水含烟。就在我们身体相交错的一刹那,我们凝眸无语,轻颦浅笑,意味蕴藉,生怕过多的表情打破了彼此的“伞中取静”,那气氛好像弹指可破,水晶般纯粹、易碎。“伞中静听雨打荷”的意境只有其中的人能够体会。相知和理会早已写在彼此相对无语的凝眸中,两个厮守自己的人以这种我期盼的方式遭遇了,而这遭遇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邂逅。厮守的人并不孤独,因为孤独的含义不仅仅是没有人在你身边。
梭罗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搬到了波士顿郊外的瓦尔登湖畔的一片森林中,并向世界宣告他独自生活的开始 。他用细致的文人的手亲自搭建了粗糙的住所——一个小木屋,屋子里是生存所必需的被褥、炊具、劳动工具等,他要自己砍柴、生火、种菜……更重要的是他要在此阅读、写作。澄澈见底的湖水给了梭罗生存的基本来源,也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九百二十天后,一本轻灵、淡泊的骇世之作——《瓦尔登湖》就此诞生。书中记录了他在森林里的生活,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通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他所说的真理是什么?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给“我”什么真理?梭罗没有告诉我们,但我想他厮守在湖边厮守着自己的时候,他完成了一件比创作更伟大的事情——对自身的深度思索和对人格的无限的升华,这无疑也为世人提供了一种追寻生之真理的途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要一个人摈弃欲望、无欲无求是不太可能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我们是否可以有所节制?是否该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浮躁?与自己厮守本不必苛求什么地点、形式,不必像孔圣人一样“吾日三省吾身”,更不必像梭罗那样非要寻个山清水秀的幽静去处,只要有一颗淡泊的心,“自省”便会无处不在。以一个出世的态度,在斑斓喧闹的都市生活之外,寻得一片恬淡和纯净,其实已不是什么时髦,更不是什么小资们的矫情造作,在我看来,不时地与自己厮守已是一种必需,一种暌违已久的情怀。
(选自《中国文化报》)
【赏读品鉴】
文章构思精巧,角度新颖,不落窠臼。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我们到底该如何生活,如何去追逐我们的幸福?这的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本篇文章,完全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寻常印象,提出了一个陌生却又新颖的观点——与自己厮守。这是人生之幸福吗?作者没有空洞的xxxxx说教,没有一二三四五的列举;而是入情入理,层层推进,娓娓道来,深刻剖析了“与自己厮守”的特点及妙处:是一种平静的放弃,是一种简单的执着,是一种信念的坚守,是一种归属的寻找,是一种尘俗的解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
作者更以“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紫衣女子”和创作出“轻灵、淡泊的骇世之作《瓦尔登湖》的梭罗”为证,告诉人们,与自己厮守的人并不孤独,只要有一颗淡泊的心,“自省”便会无处不在,这就是别样的幸福。
文章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读来发人深省。
【发散思维】
1. 阅读文章中画线的句子,理解其含义。
与自己厮守不是简单的独处,更不是单纯地消磨。
2.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读完文章请思考,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欲望追求?
与自己厮守不是简单的独处,更不是单纯的消磨。它是一份平静的放弃,是一种简单的执着,是一种信念的坚守,是一种归属的寻找,是一种尘俗的解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朱自清曾说:“有些人太丰富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我到什么时候都知道我是怎样一个简单的人。”与自己厮守方能有机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方能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生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简单而又快乐地生活。
每当细雨蒙蒙的季节,总是幻想着自己是生活在三月的江南,手撑一把油纸伞,在微雨初斜的烟柳窄巷中踽踽独行,迎面过来个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紫衣女子,她娥眉细腰,秋水含烟。就在我们身体相交错的一刹那,我们凝眸无语,轻颦浅笑,意味蕴藉,生怕过多的表情打破了彼此的“伞中取静”,那气氛好像弹指可破,水晶般纯粹、易碎。“伞中静听雨打荷”的意境只有其中的人能够体会。相知和理会早已写在彼此相对无语的凝眸中,两个厮守自己的人以这种我期盼的方式遭遇了,而这遭遇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邂逅。厮守的人并不孤独,因为孤独的含义不仅仅是没有人在你身边。
梭罗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搬到了波士顿郊外的瓦尔登湖畔的一片森林中,并向世界宣告他独自生活的开始 。他用细致的文人的手亲自搭建了粗糙的住所——一个小木屋,屋子里是生存所必需的被褥、炊具、劳动工具等,他要自己砍柴、生火、种菜……更重要的是他要在此阅读、写作。澄澈见底的湖水给了梭罗生存的基本来源,也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九百二十天后,一本轻灵、淡泊的骇世之作——《瓦尔登湖》就此诞生。书中记录了他在森林里的生活,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通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他所说的真理是什么?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给“我”什么真理?梭罗没有告诉我们,但我想他厮守在湖边厮守着自己的时候,他完成了一件比创作更伟大的事情——对自身的深度思索和对人格的无限的升华,这无疑也为世人提供了一种追寻生之真理的途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要一个人摈弃欲望、无欲无求是不太可能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我们是否可以有所节制?是否该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浮躁?与自己厮守本不必苛求什么地点、形式,不必像孔圣人一样“吾日三省吾身”,更不必像梭罗那样非要寻个山清水秀的幽静去处,只要有一颗淡泊的心,“自省”便会无处不在。以一个出世的态度,在斑斓喧闹的都市生活之外,寻得一片恬淡和纯净,其实已不是什么时髦,更不是什么小资们的矫情造作,在我看来,不时地与自己厮守已是一种必需,一种暌违已久的情怀。
(选自《中国文化报》)
【赏读品鉴】
文章构思精巧,角度新颖,不落窠臼。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我们到底该如何生活,如何去追逐我们的幸福?这的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本篇文章,完全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寻常印象,提出了一个陌生却又新颖的观点——与自己厮守。这是人生之幸福吗?作者没有空洞的xxxxx说教,没有一二三四五的列举;而是入情入理,层层推进,娓娓道来,深刻剖析了“与自己厮守”的特点及妙处:是一种平静的放弃,是一种简单的执着,是一种信念的坚守,是一种归属的寻找,是一种尘俗的解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
作者更以“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紫衣女子”和创作出“轻灵、淡泊的骇世之作《瓦尔登湖》的梭罗”为证,告诉人们,与自己厮守的人并不孤独,只要有一颗淡泊的心,“自省”便会无处不在,这就是别样的幸福。
文章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读来发人深省。
【发散思维】
1. 阅读文章中画线的句子,理解其含义。
与自己厮守不是简单的独处,更不是单纯地消磨。
2.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读完文章请思考,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欲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