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让我们更加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首先,归结城市中一般达标中学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其次,文章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角度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行归因。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就提出“科学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依据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就重点指出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
从2020年6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在笔者所在一般达标高中高一、高二年段全部班级发放调查问卷,以便更全面了解不同阶段、不同性别高中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了解情况,从而完备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
人地协调观内涵不仅仅只有正确的环境观,还包括适度的人口观,合理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调查问卷整理中显示,高二高考选考地理的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内涵的了解的比例高于高一学生及高二非選考地理科目班级的学生。这一问卷结果就显示出高中生人地协调观水平总体偏低。因此部分高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缺乏重视,对其真正内涵缺乏了解。
(二)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中国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特别是笔者所在的这类一般达标中学,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仅有高考的压力还有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因此这些都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就显得尤其宝贵。在调查中发现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依旧是授课模式的主流除了一些公开示范课,这样的课堂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较少参与表达。这种模式,难以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无法有效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三)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
中国高中生目前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尤其是城市学校,缺乏接触自然,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人地关系的实际演变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比如说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现象。虽说学生课后也会从网络等途径中获取一些人地协调观的知识,但大部分还是来自课堂的授课,学生想参加环保活动却缺乏地理实践的场地和时间。
不仅如此,学生虽已学习人地协调观的内容但社会环保氛围和条件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环保理念践行的态度。例如,人们都知道废旧电池污染环境不可随意丢弃或快递包裹泛滥塑料垃圾产生但目前都没有统一的处理。
三、形成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实困境的归因
(一)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功利性强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尤其一般达标中学学生要想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所有要考试的科目不仅课堂紧凑,课后还有许多的作业需要完成,让学生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部分仅流于表面或仅限于应对考试,学习功利性强。
(二)课时安排紧张,课堂时间紧凑
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学习吸收能力较为有限,而且课时安排紧张,因此宝贵的课堂时间能完成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典型习题的讲评就已实属不易,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过多的人地协调观等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还有课后作业等,这些都限制了课外阅读及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机会。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授课中,笔者就发现如果要阐明其人地协调观理念仅一个课时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书里大多阐述的是水库大坝建设对流域发展的有利方面,却缺少系统的分析大坝的建设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探讨水库大坝的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两方面关于人地协调观树立的重要内容。因此只能在高三阶段对高考中有选考地理科目的学生进行系统阐明,更无法到水库实地进行相关研学践行活动。
(三)社会环境欠缺人地协调观践行培养的条件
中国环保宣传一直是非常到位的,但人们对环保的践行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例如,垃圾分类活动,政府一直在积极正面引导垃圾分类工作甚至在每个小区垃圾类点都配备了垃圾分类助理员,但仍有居民对垃圾分类主动性不强导致垃圾分类无法落到实处。不仅是社区在部分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上的问题也是如此。在此次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中发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人地协调观践行的态度。
对于城市一般达标中学的孩子来说,学业压力大加之身处城市必然很少有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现存的人地协调观与实际环保问题相脱节的情况。例如,土壤板结现象,作为同城的师大附中学生却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依托师大丰富的资源,在大学教授的带领讲授下去闽侯茉莉花种植区域实地了解因大量使用化肥后茉莉花种植区土壤的土层结构,实地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做到了知行合一。而许多一般达标中学迫于时间和场地限制常常并未实施。
(四)教师自身缺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意识
调查中发现目前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依旧是一般达标中学授课模式的主流,并且教师自身也缺乏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训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意识及深度不够,人地协调观知识渗透碎片化。在与多位教师之间谈话中问及对于人地协调观的贯彻情况时,教师对于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主要是在讲解课本知识和试卷分析中进行,教学中偶尔会引导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不够深度全面,而人地协调理论认为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约束自身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思考与建议
(一)改善教学环境,强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了相关的制度条例及执行情况。限制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环境主要集中在两点:地理课时安排紧张、实践活动难开展。学校出于全校课程安排和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确有其难处,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取得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
首先,建议在每周选修课中开设一定的地理选修课程来满足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其次,在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学校统筹规划,统一开设地理实践活动课,可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第三,组建并指导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一定操作可能的自主探究活动。在这一点建议作上笔者作为学校地理社团的指导教师就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笔者在社团活动中就提前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分小组整理搜集闽江的防洪、发电、养殖、水质变化、旅游、动植物现状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包括让居住在鼓山附近的同学利用登鼓山锻炼的机会在海拔高处对闽江进行实景拍摄,以此为乡土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闽江开发历史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分析的能力,加深理解人地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更新育人理念,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授课理念,关注教学案例中内在的思维及价值,注重对学生知识内化的培养,
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笔者认为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应当是选择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体验感的教学方式,例如,讨论法、实验法、户外研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领悟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教师自身的人地协调观并重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点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受自身知识体系及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理念的影响,忽视教学案例中内在的思维和品质价值。例如,在《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授课中笔者就发现教科书里大多阐述的是水库大坝建设对流域发展的有利方面,却缺少系统地分析大坝的建设对不同流域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探讨水库大坝的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两方面,发现其案例背后所蕴藏的不仅仅是人地协调观中正确的环境观,还包括合理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联合相关单位,践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作为一线教师深知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人地協调观的培养,但学校资源有限,缺少合适的场所。因此,学校可与教育主管部门或有相关资源的校友联系,取得相关单位的支持例如大学地理院系、大型农场等,在其指导下到相关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例如,上文所提的师大附中学生就依托师大丰富的资源,在大学教授的带领讲授下去闽侯茉莉花种植区域实地了解种植区土壤的土层结构的实践活动,实地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但作为一般高中,学生课外时间更为有限,在离校区较远距离的地区研学实践耗时耗力。校区附近的实践活动更能节约时间,更具可行性。笔者所在区县的山区就有全市最大且唯一的垃圾处理厂,其实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就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因为垃圾产生就在身边,而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会让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从而有意识地从自我开始关注资源、关注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逐渐将人地协调观融合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多鼓励他们生活中实践,让他们拥有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将人地协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保卫我们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陆林.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唐志宏,林强,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鼓山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就提出“科学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依据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就重点指出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
从2020年6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在笔者所在一般达标高中高一、高二年段全部班级发放调查问卷,以便更全面了解不同阶段、不同性别高中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了解情况,从而完备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
人地协调观内涵不仅仅只有正确的环境观,还包括适度的人口观,合理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调查问卷整理中显示,高二高考选考地理的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内涵的了解的比例高于高一学生及高二非選考地理科目班级的学生。这一问卷结果就显示出高中生人地协调观水平总体偏低。因此部分高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缺乏重视,对其真正内涵缺乏了解。
(二)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中国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特别是笔者所在的这类一般达标中学,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仅有高考的压力还有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因此这些都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就显得尤其宝贵。在调查中发现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依旧是授课模式的主流除了一些公开示范课,这样的课堂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较少参与表达。这种模式,难以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无法有效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三)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
中国高中生目前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尤其是城市学校,缺乏接触自然,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人地关系的实际演变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比如说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现象。虽说学生课后也会从网络等途径中获取一些人地协调观的知识,但大部分还是来自课堂的授课,学生想参加环保活动却缺乏地理实践的场地和时间。
不仅如此,学生虽已学习人地协调观的内容但社会环保氛围和条件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环保理念践行的态度。例如,人们都知道废旧电池污染环境不可随意丢弃或快递包裹泛滥塑料垃圾产生但目前都没有统一的处理。
三、形成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实困境的归因
(一)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功利性强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尤其一般达标中学学生要想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所有要考试的科目不仅课堂紧凑,课后还有许多的作业需要完成,让学生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部分仅流于表面或仅限于应对考试,学习功利性强。
(二)课时安排紧张,课堂时间紧凑
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学习吸收能力较为有限,而且课时安排紧张,因此宝贵的课堂时间能完成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典型习题的讲评就已实属不易,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过多的人地协调观等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还有课后作业等,这些都限制了课外阅读及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机会。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授课中,笔者就发现如果要阐明其人地协调观理念仅一个课时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书里大多阐述的是水库大坝建设对流域发展的有利方面,却缺少系统的分析大坝的建设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探讨水库大坝的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两方面关于人地协调观树立的重要内容。因此只能在高三阶段对高考中有选考地理科目的学生进行系统阐明,更无法到水库实地进行相关研学践行活动。
(三)社会环境欠缺人地协调观践行培养的条件
中国环保宣传一直是非常到位的,但人们对环保的践行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例如,垃圾分类活动,政府一直在积极正面引导垃圾分类工作甚至在每个小区垃圾类点都配备了垃圾分类助理员,但仍有居民对垃圾分类主动性不强导致垃圾分类无法落到实处。不仅是社区在部分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上的问题也是如此。在此次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中发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人地协调观践行的态度。
对于城市一般达标中学的孩子来说,学业压力大加之身处城市必然很少有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现存的人地协调观与实际环保问题相脱节的情况。例如,土壤板结现象,作为同城的师大附中学生却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依托师大丰富的资源,在大学教授的带领讲授下去闽侯茉莉花种植区域实地了解因大量使用化肥后茉莉花种植区土壤的土层结构,实地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做到了知行合一。而许多一般达标中学迫于时间和场地限制常常并未实施。
(四)教师自身缺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意识
调查中发现目前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依旧是一般达标中学授课模式的主流,并且教师自身也缺乏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训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意识及深度不够,人地协调观知识渗透碎片化。在与多位教师之间谈话中问及对于人地协调观的贯彻情况时,教师对于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主要是在讲解课本知识和试卷分析中进行,教学中偶尔会引导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不够深度全面,而人地协调理论认为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约束自身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思考与建议
(一)改善教学环境,强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了相关的制度条例及执行情况。限制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环境主要集中在两点:地理课时安排紧张、实践活动难开展。学校出于全校课程安排和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确有其难处,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取得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
首先,建议在每周选修课中开设一定的地理选修课程来满足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其次,在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学校统筹规划,统一开设地理实践活动课,可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第三,组建并指导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一定操作可能的自主探究活动。在这一点建议作上笔者作为学校地理社团的指导教师就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笔者在社团活动中就提前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分小组整理搜集闽江的防洪、发电、养殖、水质变化、旅游、动植物现状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包括让居住在鼓山附近的同学利用登鼓山锻炼的机会在海拔高处对闽江进行实景拍摄,以此为乡土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闽江开发历史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分析的能力,加深理解人地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更新育人理念,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授课理念,关注教学案例中内在的思维及价值,注重对学生知识内化的培养,
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笔者认为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应当是选择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体验感的教学方式,例如,讨论法、实验法、户外研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领悟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教师自身的人地协调观并重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点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受自身知识体系及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理念的影响,忽视教学案例中内在的思维和品质价值。例如,在《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授课中笔者就发现教科书里大多阐述的是水库大坝建设对流域发展的有利方面,却缺少系统地分析大坝的建设对不同流域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探讨水库大坝的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两方面,发现其案例背后所蕴藏的不仅仅是人地协调观中正确的环境观,还包括合理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联合相关单位,践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作为一线教师深知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人地協调观的培养,但学校资源有限,缺少合适的场所。因此,学校可与教育主管部门或有相关资源的校友联系,取得相关单位的支持例如大学地理院系、大型农场等,在其指导下到相关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例如,上文所提的师大附中学生就依托师大丰富的资源,在大学教授的带领讲授下去闽侯茉莉花种植区域实地了解种植区土壤的土层结构的实践活动,实地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但作为一般高中,学生课外时间更为有限,在离校区较远距离的地区研学实践耗时耗力。校区附近的实践活动更能节约时间,更具可行性。笔者所在区县的山区就有全市最大且唯一的垃圾处理厂,其实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就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因为垃圾产生就在身边,而这方面的实践活动会让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从而有意识地从自我开始关注资源、关注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逐渐将人地协调观融合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多鼓励他们生活中实践,让他们拥有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将人地协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保卫我们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陆林.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唐志宏,林强,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鼓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