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死亡之谜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mingming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个冰河世纪末期,陆地上的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都灭绝了,这是地球史上动物大面积灭绝的最极端案例之一。那时,诸如猛犸象、长毛犀牛在内的诸多动物,都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科学家们也为此进行了一个世纪的激烈争论。一直以来,各种猜测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原因在于严峻的气候变化,也有人认为人类才是始作俑者。除了这两种主流观点外,人群中还蔓延着关于“快速杀手”的猜测,比如,当时陆地上肆虐着一种超强接触性传染病,或者突然爆发了一场类似6500万年前毁灭恐龙的宇宙灾难。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杀戮”和哺乳动物的灭顶之灾?人们难免心存恐慌——如果再次发生类似事件,那下一个灭绝的物种会不会是人类?
  带着这些疑问,科学家们开始从源头寻找答案。
  开端的好光景
  上个冰河世纪始于11万年前,结束于1.15万年前,前后历时大约10万年。目前,地球正处于温暖期——全新世之中,但在许多学者看来,我们也不能太乐观,因为它有可能只是另一个大约持续1万至1.5万年的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
  通常,在一个冰河世纪的开端,气候都相对温暖,就像我们今天这样。但是,天气会逐渐变冷,北风越来越寒冷刺骨,植被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松树林从山顶扩张到山腰,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取代阔叶林;亚洲广阔的平原变成冻土,巨大的陆块也变成了贫瘠而寒冷的冰漠。海洋上的水汽蒸发到陆地上空形成降雪,从而使冰盖的厚度不断叠加,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雪上加霜”;冰川从山顶蔓延到低地;随着水不断变成冰,海平面下降的幅度将超过120米……
  对于人类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但对于动物来说,这并不算坏事。比如,那些习惯在欧洲生活的动物可以暂时逃到非洲去避寒,直到气候再次变化。就像以往的冰河世纪那般,即使是最冷的时候,在一些不结冰的地方也并不荒凉——虽然没有人烟,却广泛分布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比如,麝香牛、驯鹿、旅鼠、北极狐、长毛犀牛和猛犸象等等。
  科学家发现,至少在11万年前,当上一个冰河世纪开始的时候,这些动物的种群繁衍都十分正常。
  幸运者和失败者
  但是,在大约三四万年前,这种好光景发生了变化,动物们的灾难降临了。
  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开始减少,直到最后“硕果仅存”或甚至完全消失——在整个欧亚大陆,36%的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了,而这一数字在北美洲更是高达72%,澳洲的损失也十分惨重,只有非洲的情况相对稳定。
  今天,我们只能从化石中认识许多曾存在于地球上的奇特物种,诸如剑齿虎、乳齿象等等。还有一些物种虽然依旧存在,但分布地点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骆驼和马,目前,在它们的家乡北美洲已经找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值得人们注意——在冰河世纪,猛犸象曾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各地,虽然后来它们也随着大规模哺乳动物的灭绝而消失,但还有一个“矮子”品种并未灭绝。这些矮个猛犸象努力地在北冰洋上的费蓝格尔岛一直留存到大约7000至4000年前才彻底消失。
  为什么有些物种活了下来,而有些却永远消失了?人们关于气候、人类活动、宇宙灾难等原因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遗传学家选择了6个物种(其中3个消失了,另外3个仍然存在),并从它们的骨头、牙齿、角和排泄物中分别提取了DNA进行分析。
  是气候变化,还是人类活动?
  首先,为了检验气候对哺乳动物的影响,学者们开发了一种独特的模型。它能够显示这6个物种在过去5万年前的生活区域及物种数量。结果正如一些学者猜测的那般,动物数量的增减的确与气候变化以及可栖息地面积相关。
  但随着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还是发现了许多例外,似乎并不是所有物种数量都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物种在类似气候条件下,其数量变化也因生存在不同的大陆而有较大差异——比如,驯鹿在北美和欧洲的数量变化就非常不同。
  这能说明什么呢?学者认为,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应该是动物灭绝的一个原因,但绝不仅仅是唯一的原因。
  于是,科学家们将目光瞄准了第二个可能性——人类。
  换句话说,人为捕猎很可能是造成动物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验证这种猜测,科学家们在地图上标出了这些动物与人类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处。结果发现,人类活动的确在某些动物的命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几千年前,长毛犀牛在欧洲灭绝了。而恰好在那个时期,它们与当地人拥有一段生存重叠期,而在其他没有人类活动的区域,长毛犀牛则未发生灭绝。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发现,野马和北美草原野牛的命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加明显。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这两个物种在北美的分布和数量变化都与人类的出现拥有明显的重叠。也正是在那个时期,野马和北美草原野牛的数量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在石器时代人类西伯利亚的定居点发现了大量野马和北美草原野牛的捕猎遗骸。总之,这一系列的研究都表明,人类活动与哺乳动物大规模的死亡脱不了干系。
  但是,科学家们还是在研究人为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例外——比如,麝牛在大规模死亡的时间内,人类活动并未对其产生影响。
  可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还不足以解释一切。
  物种竞争的可能
  那么,导致冰河世纪大规模动物死亡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随后,科学家们又在来自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猛犸象、长毛犀牛、野马和北美草原野牛的化石样本中有了一些意外的发现。
  通常在人们看来,食草类动物都比较挑食,它们几乎只吃自己喜欢和习惯的食物。比如,北美草原野牛就不会吃猛犸象的食物。但是,科学家们通过对动物排泄物DNA的研究发现,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竟然食用了许多同样的食物。虽然每个物种喜欢的食物类型不同,但它们并不像人们先前想象得那般挑剔和“专一”,对于其他动物喜欢的食物,它们也“来者不拒”。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北美,草原野牛的数量在一段时期内曾发生过一次锐减,几乎到了灭绝边缘。而后来,在北美的野马和猛犸象消失后,草原野牛的数量又神奇地恢复了。而在欧洲和亚洲,这种情况则刚好相反——野马幸存了下来,而草原野牛、猛犸象和长毛犀牛却消失了。
  因此,一个新的可能性产生了——物种竞争。即使猛犸象成为了后来的幸存者,那么野马和北美草原野牛也有可能消失。所以,在遗传学家们看来,即使没有人类和气候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动物灭绝也在所难免。
  可见,冰河世纪的哺乳动物灭绝并非仅由一个因素造成。虽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物种竞争等原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一定还有其他因素在机缘巧合间起了作用,造就某些物种灭绝的原因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而关于人们猜测的一场流行病或者一颗陨石的“快速杀手”理论,遗传学家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这次哺乳动物的灭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后绵延达数千年之久。
  至于那些导致某些动物灭绝的关键因素和谜底,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
  6种冰河纪动物的不同命运
  北美草原野牛
  北美草原野牛的命运也同样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威胁,但是,它们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今天,我们在北美和欧亚大陆都能看到它们近亲的身影。据科学家研究,北美草原野牛能幸存的首要原因是其拥有长距离跋涉的强健体魄和能力。因此,它们能够在“人畜罕至”的地区找到食物。加上其它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也为它们留下了诸多未被“开发”的食物和资源。
  驯鹿
  在上一个冰河世纪,人类对驯鹿展开了大规模的猎杀。同时,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驯鹿也失去了85%的栖息地。在那个时期,同一地区的其它动物都相继灭绝了,但驯鹿却神奇地幸存了下来。据研究人员推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驯鹿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被人类驯养了,是它们对人类的“帮助”和生产用途替它们躲过了那一劫。而且,在这6种动物中,驯鹿的繁殖速度也是最快的。因此,在冰河世纪的极端压力下,它们才得以幸存。
  长毛犀牛
  在被研究的6种动物中,长毛犀牛是唯一没有在北美洲生活过的。但在上一个冰河世纪开始时,它们是整个欧洲和亚洲都广泛存在的动物。当冰河世纪结束时,气候变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严重萎缩,长毛犀牛的数量也因此锐减,这直接导致了它无法避免的灭绝命运。而在欧洲,少量仅存的长毛犀牛则很有可能最终死于人类猎杀。
  麝牛
  在冰河时代,麝牛的分布十分广泛。但它们在冰河世纪末期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极大影响,导致其领地内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然而,麝牛却还是幸存了下来。这也许是因为它们在远离人类捕猎的地方找到了无冰地区。由于不需要与其它食草动物争夺稀缺食物,这种隔离区也给了它们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猛犸象
  虽然人类在整个冰河世纪都对猛犸象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但是在2.6万年前,这种动物在欧洲和亚洲的数量却增长了5倍。至于这种数量骤增而后却又集体灭绝的原因,学者们还未能找到证据和合理的解释。
  野马
  野马在它们的发源地“北美”完全消失了,这很有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猎。在欧洲和亚洲,虽然原始野马消失了,但这个物种的近亲还是以驯养的方式存活了下来。
其他文献
据说爱因斯坦曾给“疯狂”下了一个有意思的定义:“疯狂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但期待不同的结果。”不管这句话是否真的是他说的,我们也很乐意在这里把它归功于爱因斯坦,并认同这种疯狂的定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讨论为什么爱因斯坦不相信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太疯狂?  根据量子力学,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疯狂的——同样的事情你可以做很多次,却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利用那些巨大的高能粒子对撞
期刊
叶子,是自然界中最常见之物,在炎炎夏日,每当我们抬起头来望向窗外,总会看到几片翠绿的叶子,它们被阳光晒得发亮,洋溢着令人振奋的勃勃生机。  然而,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叶子。我们很少会意识到,一颗中等个头的落叶树就可以拥有多达20万片叶子,而世界上所有叶子放在一起平铺开来时的面积可以达到10亿平方千米,这几乎是地球陆地面积的两倍。如此之多的叶子并不只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它们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片奇妙的世界
期刊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白白嫩嫩,又弹又滑”,广告上洗面洗浴产品常常用这样一些字眼向我们推广产品的神奇功效,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些日用洗浴产品也会对海洋生态产生破坏作用。  所谓洗浴之后白嫩爽滑的美丽皮肤,不过就是把皮肤表面的皮质洗掉,剥掉老旧脏腻的外层,露出里面新鲜水嫩、颜值更高的“鲜肉”细胞嘛。如果不用洗浴产品,自己单凭手搓来搓去,恐怕脸没洗白,先给搓红揉肿了。所以,我们才使用洗浴产品,轻轻柔
期刊
火星上有几条颇为壮观的干旱河道,被人一度疑为“火星运河”。它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些河道有个特点,即都与陨石坑相连。最近,一位荷兰科学家对其中的一个陨石坑的资料做了深入研究。与这个陨石坑相连的,是一条宽10千米、深2千米的巨大河道。他计算了一下,要想在火星上蚀刻出这么一条河道,需要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流过差不多9万立方千米体积的水。  他认为,在火星气候还比较暖的时候,这个陨石坑所在的地方
期刊
卧室被入侵  几年来,美国的年轻人汤姆不时会被一种“怪病”困扰,令他胆战心惊、后怕不已。例如有一次,当他醒来时,会立刻意识到身体像往常一样无法动弹了。他试着放松,然后重新睡觉,但有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三个雾化“影子人”突然出现在稀薄模糊的空气里。  这其中两个没有可辨别的特征,但剩下的一个非常令人毛骨悚然,它有着诡异恐怖的白色眼睛、短短的白发和满是皱纹的脸。这个东西爬到他的胸口,而另外两个“影子人
期刊
癌症当然不是好玩的,但最近科学家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款游戏,让大家来玩“如何治癌”;而且不仅供大家玩,对研究也有帮助。  这款叫“NanoDoc(纳米医生)”的游戏,其“军械库”里藏的“武器”是各种类型虚拟的纳米粒子。每个“纳米粒子”可以携带不同剂量的“药物”。游戏目标是让“纳米粒子”找到虚拟的癌细胞,并把它们杀死。在游戏前,游戏者接受简单的训练,熟悉基本的游戏规则,譬如认识不同类型的“纳米粒子”是
期刊
有个谜近年来一直居于原子的“心”中,赶之不去,物理学家对此不知所措。这个谜团始于2010年。这一年,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对质子半径做了迄今最精确的测量之后,发现它比原先一贯认为的要小4%。  你或许认为,这点差异算不上什么。但要知道,粒子物理学被认为是人类迄今最精确的科学,在那里,有时候理论预言和实验测量能够相符到小数点后面第10位。而现在,小数点后面第2位就出差错了。你说,这不是
期刊
电子人正在成为现实  英国人尼尔·哈比森一出生就患有极度的色盲,当他看物体时,只能看到灰蒙蒙的图像。可是他又从小特别喜爱画画,20岁时还专门到艺术学院学习美术。由于色盲症的困扰,他的画布上只有黑色和白色,看不到前途的他难过得哭了。  2004年,控制论和数字多媒体专家亚当·蒙塔丹在该学院做讲座时,了解到尼尔的困难,于是萌生帮助后者的念头。在蒙塔丹的帮助下,哈比森现在再也不是色盲了。在他的头部,有一
期刊
遗忘的培养皿  2003年的一个晚上,在英国剑桥镇的一个国家实验室里,研究员查尔斯·科克尔把一个新的培养皿放在他面前的实验台上,打开圆形盖子并向里面黄褐色的琼脂(细菌的培养媒体)上注射细菌试液,然后用记号笔在盖子上记下细菌的名字(拟色球藻)、日期和他姓名的首字母,并盖上盖子并密封。  接下来,科克尔应该把这个样本放置在高强度辐射之下,通过记录细菌活着和死亡的数量,来评估细菌在高辐射下的耐受性。但经
期刊
我们在打游戏时常常会有一个等级排名,等级越高,战斗力就越强。而研究者发现,动物学界中的和尚鹦鹉竟然也会进行战斗力排名。  和尚鹦鹉当然不是一种脑门光秃秃的鹦鹉,而是一种可爱的明绿色鸟儿,它不仅像其它鹦鹉那样会模仿人类说话,而且还会精心设计攻击等级,即对自己同胞的战斗能力进行排序。一个刚刚聚在一起的和尚鹦鹉群体,并没有划分出明确的等级,但在相互认识大约一周后,排名就出现了。此后,它们在攻击同类时,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