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27日,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 、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并将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
这是中国医疗市场面向外资开放的重要一步。此前,外资医院(除中国台港澳地区)只能以合资形式运营,且外资比例不能超过70%。
对公立医院冲击有限
近年来,中国医疗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明显提速。
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提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自2011年起,中国台港澳地区资本可在内地部分省份设独资医院,目前已有台资独资的上海禾新医院和港资独资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2014年“两会”期间,相关部门也释放了外资独资医院政策即将落地的信号。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促进社会办医主体多元化,将扩大境外资本在中国办医,包括办独资医院的范围”。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减少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实质性的突破出现在上海自贸区这一试验田上。7月1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31条”措施中,取消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元的最低限制。
不久之后的7月22日,德国阿特蒙集团、银山资本与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发展有限公司、外高桥医保中心,就设立中国上海自贸区阿特蒙医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是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除中国台港澳地区)医院。
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未来空间巨大,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2013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到2018年,中国年度医疗健康支出可能将达到9000亿美元。
该智库中国研究副总监刘倩认为,无论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还是站在制造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医疗行业都是中国乃至全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医疗行业规模,预测会从2012年的4500亿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9000亿美元,尽管无法赶超美国,但差距必将缩小不少。
外资独资医院,往往意味着良好的就医环境和优秀的就医服务。但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外资医院包括独资医院定位高端,主要面向外企的外籍人士、高收入人群以及拥有商业保险的外企员工,对公立医院恐难以产生冲击。
以产子为例,外资医院的费用是公立医院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中外合资的北京和睦家医院为例,顺产的费用约6万元,剖腹产的费用则在8万元以上。
但外资独资医院的到来,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伴随中国富裕人群数量的增多,高端医疗市场日益蓬勃,近年来出现了奔赴海外就医的潮流,其中既包括体检、整容,也包括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接受海外医疗的患者数量已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4000万人次,海外就医咨询机构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的规模,年增速在20%左右。
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每年约有3000万左右的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上海市卫生局统计显示,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在106亿元人民币以上,但实际上高端医疗的收入每年还不足40亿元人民币。一线城市对于高端医疗的需求存在较大的服务缺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开放医疗服务,特别是外商独资的医疗服务机构,会让民众有更多的选择,对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提高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有实际意义。
“鲶鱼效应”值得期待
尽管高端市场约只占中国整个医疗市场的5%,但外资独资医院的“鲶鱼效应”依然值得期待。
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境外投资者除了要求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要求外,还要求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资金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
“因为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医院就医环境差是长久存在的痼疾,可以说,不少国内患者几乎从未体验过舒适的医疗服务,而如果能将欧美的医院运营模式复制过来,将有望带动国内的服务升级,多年前国外商超入华所产生的震动就是很好的例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长期关注医院资本运作及管理的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认为,外资独资医院将促使特需门诊从公立医院剥离。
他撰文表示,国家卫计委在今年5月份指出,公立医院要把更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中来。未来外资医疗机构逐步增多、高端民营医院快速发展,以及政策对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限制,必然将加速公立医院从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退出,高端医疗市场的格局必将发生明显的改变。
开放是大势所趋,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开闸”试点后,外资独资医院的运营仍然面临外籍医生准入、保险对接等诸多问题。
据了解,当前外资独资医院未纳入社会医保体系,高昂费用无法报销,令其与一般民众隔绝开来。其次,根据《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在外国取得合法行医权的外籍医师,应邀、应聘或申请来华从事临床诊断、治疗业务活动,不能超过1年。注册期满需要延期的,需规定重新办理注册。
另外,国内高端商业保险尚不完善、与外资独资医院的高端医疗服务难以衔接,高端设备引进需经严格审批等问题,也是外资独资医院所需要面对的。
尽管如此,中国医疗健康领域这一巨大“蛋糕”,仍将长期对外资医疗机构充满吸引力。2013年10月,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也是中国健康服务业首个指导性文件。文件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这是中国医疗市场面向外资开放的重要一步。此前,外资医院(除中国台港澳地区)只能以合资形式运营,且外资比例不能超过70%。
对公立医院冲击有限
近年来,中国医疗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明显提速。
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提出,“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自2011年起,中国台港澳地区资本可在内地部分省份设独资医院,目前已有台资独资的上海禾新医院和港资独资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
2014年“两会”期间,相关部门也释放了外资独资医院政策即将落地的信号。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促进社会办医主体多元化,将扩大境外资本在中国办医,包括办独资医院的范围”。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减少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实质性的突破出现在上海自贸区这一试验田上。7月1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31条”措施中,取消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元的最低限制。
不久之后的7月22日,德国阿特蒙集团、银山资本与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发展有限公司、外高桥医保中心,就设立中国上海自贸区阿特蒙医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是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除中国台港澳地区)医院。
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未来空间巨大,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报告,2013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到2018年,中国年度医疗健康支出可能将达到9000亿美元。
该智库中国研究副总监刘倩认为,无论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还是站在制造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医疗行业都是中国乃至全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医疗行业规模,预测会从2012年的4500亿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9000亿美元,尽管无法赶超美国,但差距必将缩小不少。
外资独资医院,往往意味着良好的就医环境和优秀的就医服务。但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外资医院包括独资医院定位高端,主要面向外企的外籍人士、高收入人群以及拥有商业保险的外企员工,对公立医院恐难以产生冲击。
以产子为例,外资医院的费用是公立医院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中外合资的北京和睦家医院为例,顺产的费用约6万元,剖腹产的费用则在8万元以上。
但外资独资医院的到来,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伴随中国富裕人群数量的增多,高端医疗市场日益蓬勃,近年来出现了奔赴海外就医的潮流,其中既包括体检、整容,也包括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接受海外医疗的患者数量已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增长至2012年的4000万人次,海外就医咨询机构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的规模,年增速在20%左右。
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每年约有3000万左右的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上海市卫生局统计显示,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在106亿元人民币以上,但实际上高端医疗的收入每年还不足40亿元人民币。一线城市对于高端医疗的需求存在较大的服务缺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开放医疗服务,特别是外商独资的医疗服务机构,会让民众有更多的选择,对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提高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有实际意义。
“鲶鱼效应”值得期待
尽管高端市场约只占中国整个医疗市场的5%,但外资独资医院的“鲶鱼效应”依然值得期待。
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境外投资者除了要求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要求外,还要求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资金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
“因为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大医院就医环境差是长久存在的痼疾,可以说,不少国内患者几乎从未体验过舒适的医疗服务,而如果能将欧美的医院运营模式复制过来,将有望带动国内的服务升级,多年前国外商超入华所产生的震动就是很好的例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长期关注医院资本运作及管理的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认为,外资独资医院将促使特需门诊从公立医院剥离。
他撰文表示,国家卫计委在今年5月份指出,公立医院要把更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中来。未来外资医疗机构逐步增多、高端民营医院快速发展,以及政策对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限制,必然将加速公立医院从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的退出,高端医疗市场的格局必将发生明显的改变。
开放是大势所趋,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开闸”试点后,外资独资医院的运营仍然面临外籍医生准入、保险对接等诸多问题。
据了解,当前外资独资医院未纳入社会医保体系,高昂费用无法报销,令其与一般民众隔绝开来。其次,根据《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在外国取得合法行医权的外籍医师,应邀、应聘或申请来华从事临床诊断、治疗业务活动,不能超过1年。注册期满需要延期的,需规定重新办理注册。
另外,国内高端商业保险尚不完善、与外资独资医院的高端医疗服务难以衔接,高端设备引进需经严格审批等问题,也是外资独资医院所需要面对的。
尽管如此,中国医疗健康领域这一巨大“蛋糕”,仍将长期对外资医疗机构充满吸引力。2013年10月,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也是中国健康服务业首个指导性文件。文件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