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象征和重要的交往活动场所,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快速的发展。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博物馆作为国家城市文化水平标志,它的整体设计及展览内容都充分体现国家及城市文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为国际文化发展的源头和重心,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核心空间是博物馆空间序列的高潮,中庭则为空间序列的主角,中庭空间作为一个表现空间,由于受陈列展示功能的制约相对较弱,所以它有可能集功能性、艺术性、象征性、趣味性于一身,由此也成为设计人员发挥才干的最佳用武之地。
[关键词]博物馆 中庭 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0593-01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也是对公众进行文化普及的机构。在一定意义上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核心空间作为博物馆建筑空间序列的高潮和内部空间的核心,应该布置在博物馆参观流线的前部,常常与门厅直接联系。博物馆的进厅,以及与进厅功能合而为一的门厅、主展厅都属于博物馆的核心空间。1[1]博物馆的核心空间是博物馆的交通枢纽,它可以在水平方向,或者在水平、垂直两个方向组织人流,将观众引导向各个陈列室。核心空间同时还是一个表现空间,既可以表现博物馆的主题,也能充分表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在博物馆各个空间中,彼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展室与展室、服务空间与展室等。而中庭空间在博物馆建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各种空间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将博物馆室内外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将博物馆空间统一到整体环境中。
一、概述
中庭是引导观众进入陈列室或其它空间的交通枢纽,在博物馆建筑中,利用中庭来组织空间,整个建筑以中庭为核心空间,将各种陈列室及其它使用空间聚集在中庭的周围,观众在不同空间的不断交替中得到休息和调整;以古生物博物馆为例,中心的中庭是圆形,展室由上而下围绕着中庭组织;显示其良好的秩序,还突出了核心空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二、中庭的意义
中庭还是室外及馆内各个空间的过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景观节点的方式使室外景观与博物馆建筑发生关系;使得博物馆内外空间的过渡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的渐进感。
(二)、从室外到展厅;作为室内外空间的過渡,中庭空间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社会空间和使人感到心理平衡的安全地段,它可以有机的形成各类社交、休息和交往场所。
(三)、中庭空间还是展室与展室之间的过渡空间。中庭可以组织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可以组织部分展室空间。虽然观众只是站在中庭周边或是走廊上,但切身体会到中庭给予的舒适和轻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观带来的疲劳。
三、中庭空间与观众的关联
博物馆中庭空间不仅是各个空间之间过渡环节,而且与参观者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空间环境与参观者的行为相互影响,其表现为空间环境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行为一般理解为带有目的性的活动的连续集合。这里的“行为”是指与博物馆中庭空间有密切关系的行为。
在外部空间构成中,其空间有单一、复合多种,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在空间中考虑顺序。2[2]博物馆建筑中庭空间便是那些外部与内部、公用与私用、多数集合与少数集合、嘈杂与宁静之间的过渡空间。博物馆中庭空间的创造既要满足物质功能又要满足精神功能。作为一种场所,中庭最大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这种心理场所中,人们很容易找到公共性与私密性要求的动态的心理平衡。在古生物博物馆中,有多处可供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所。
综上所述,博物馆中庭空间的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观众流线应便捷、流畅,以中庭为转换点呈放射状,使中庭成为一个静态的到达空间与流通的集中点,起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双向交通枢纽作用。3[3]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中庭空间表达的文化氛围也不尽相同。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室内的色彩、光影、景观的要素,共同作用来表现博物馆中庭空间的整体性。
结语: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在新世纪得以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中庭作为博物馆观众行为和心理的过渡场所,正在不断加以完善;创造更符合观众心理的共享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观众由于参观时间过长引起的疲劳,加强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并且使博物馆各个空间之间的过渡更加有序。但在目前许多博物馆中,中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的仅仅是作为交通空间,其过渡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目前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趋于网络化、多元化,中庭的过渡性必须要体现博物馆的网络节点及多维空间的节点,从而使博物馆的流线更加便捷、明确、合理。
参考文献
[1] 王路,祈斌,博物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艾赖文,论博物馆观众的特征 中国博物馆,1997.7
[3]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 张瑾,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理念的新趋势,建筑学报,2004.12
[5]邹瑚莹,王路,祈斌,(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7]张谨,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理念的新趋势,建筑学报,2004.12
[关键词]博物馆 中庭 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0593-01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也是对公众进行文化普及的机构。在一定意义上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核心空间作为博物馆建筑空间序列的高潮和内部空间的核心,应该布置在博物馆参观流线的前部,常常与门厅直接联系。博物馆的进厅,以及与进厅功能合而为一的门厅、主展厅都属于博物馆的核心空间。1[1]博物馆的核心空间是博物馆的交通枢纽,它可以在水平方向,或者在水平、垂直两个方向组织人流,将观众引导向各个陈列室。核心空间同时还是一个表现空间,既可以表现博物馆的主题,也能充分表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在博物馆各个空间中,彼此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展室与展室、服务空间与展室等。而中庭空间在博物馆建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各种空间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将博物馆室内外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将博物馆空间统一到整体环境中。
一、概述
中庭是引导观众进入陈列室或其它空间的交通枢纽,在博物馆建筑中,利用中庭来组织空间,整个建筑以中庭为核心空间,将各种陈列室及其它使用空间聚集在中庭的周围,观众在不同空间的不断交替中得到休息和调整;以古生物博物馆为例,中心的中庭是圆形,展室由上而下围绕着中庭组织;显示其良好的秩序,还突出了核心空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二、中庭的意义
中庭还是室外及馆内各个空间的过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景观节点的方式使室外景观与博物馆建筑发生关系;使得博物馆内外空间的过渡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的渐进感。
(二)、从室外到展厅;作为室内外空间的過渡,中庭空间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社会空间和使人感到心理平衡的安全地段,它可以有机的形成各类社交、休息和交往场所。
(三)、中庭空间还是展室与展室之间的过渡空间。中庭可以组织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可以组织部分展室空间。虽然观众只是站在中庭周边或是走廊上,但切身体会到中庭给予的舒适和轻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观带来的疲劳。
三、中庭空间与观众的关联
博物馆中庭空间不仅是各个空间之间过渡环节,而且与参观者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空间环境与参观者的行为相互影响,其表现为空间环境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行为一般理解为带有目的性的活动的连续集合。这里的“行为”是指与博物馆中庭空间有密切关系的行为。
在外部空间构成中,其空间有单一、复合多种,不管哪种情况,都可以在空间中考虑顺序。2[2]博物馆建筑中庭空间便是那些外部与内部、公用与私用、多数集合与少数集合、嘈杂与宁静之间的过渡空间。博物馆中庭空间的创造既要满足物质功能又要满足精神功能。作为一种场所,中庭最大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这种心理场所中,人们很容易找到公共性与私密性要求的动态的心理平衡。在古生物博物馆中,有多处可供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所。
综上所述,博物馆中庭空间的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观众流线应便捷、流畅,以中庭为转换点呈放射状,使中庭成为一个静态的到达空间与流通的集中点,起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双向交通枢纽作用。3[3]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中庭空间表达的文化氛围也不尽相同。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室内的色彩、光影、景观的要素,共同作用来表现博物馆中庭空间的整体性。
结语: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在新世纪得以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中庭作为博物馆观众行为和心理的过渡场所,正在不断加以完善;创造更符合观众心理的共享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观众由于参观时间过长引起的疲劳,加强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并且使博物馆各个空间之间的过渡更加有序。但在目前许多博物馆中,中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的仅仅是作为交通空间,其过渡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目前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趋于网络化、多元化,中庭的过渡性必须要体现博物馆的网络节点及多维空间的节点,从而使博物馆的流线更加便捷、明确、合理。
参考文献
[1] 王路,祈斌,博物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艾赖文,论博物馆观众的特征 中国博物馆,1997.7
[3]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 张瑾,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理念的新趋势,建筑学报,2004.12
[5]邹瑚莹,王路,祈斌,(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7]张谨,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理念的新趋势,建筑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