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能力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把“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这就更迫切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结合近些年来的经验,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新课改的落实。语文的学习和使用伴随学生的终生,尤其在校期间,学生无时不在学习和使用语文。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价值多元化的转型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功利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1.师生交流更趋减少。一般语文教师工作量较大,甚至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没有足够的交流。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2.师生更加趋于单方面知识的传授。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3.教学评价过于片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及人格两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认知评价仅以考试成绩为准,对学生的人格评价仅以操行(如是否遵守校规)为准,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4.师生观念更趋于现实,尊师重教观念更为社会价值评估所取代。这些特征不仅是现在农村教师的不足,更是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只有搞好了师生关系,双方建立了信任、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才可能保障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成倍地激发。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信任、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1.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以学生为本”,要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指导学生。2.教师不仅止于知识的传授,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传而且更要身教。教师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3.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情感因素,优化情感教学,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心理成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创造力激发中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护、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发挥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大胆求异,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方法主要有:扩散、收敛、联想、逆向、组合、质疑、逻辑、系统、想象、直觉、灵感思维等。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隆中对》这一课时,讲到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让学生以“读《隆中对》有感”为题展开论述。有个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首先肯定诸葛亮个人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指出其为报答一人知遇之恩成就刘蜀霸业和个人英名的同时,逆历史潮流而动,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导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各族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其历史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想象这个创造性的见解竟出自一个15岁孩子的作文,这与大多数学生褒扬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忠心保主、丰功伟绩形成了鲜明对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教师要更新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正确处理好学生基本素养与创造力的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水平及能力。同时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知识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这些都是非常宝贵、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四、运用语文的闲暇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闲暇是指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的,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支配的空余时间。闲暇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那么什么是闲暇教育呢?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语文对闲暇时间的依赖最强,仅有课堂语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课外语文学习的补充。实际的情况是,语文水平的创造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外的语文学习,因为只有在那种情况下,学生在精神上才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总之,学生语文创造力的提高需要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保证,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学生的知识面必然狭窄,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肤浅,词汇量必然贫乏,思维必然缺乏创造力。
在全部中学阶段,语文课时最多,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语文教学最有利于开展闲暇教育,也最需要开展闲暇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学是闲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进而发挥闲暇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创造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当然,我深知任何教学尝试都有其局限性,望教育界同仁能予以指正。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新课改的落实。语文的学习和使用伴随学生的终生,尤其在校期间,学生无时不在学习和使用语文。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价值多元化的转型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功利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1.师生交流更趋减少。一般语文教师工作量较大,甚至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没有足够的交流。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2.师生更加趋于单方面知识的传授。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3.教学评价过于片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及人格两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认知评价仅以考试成绩为准,对学生的人格评价仅以操行(如是否遵守校规)为准,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4.师生观念更趋于现实,尊师重教观念更为社会价值评估所取代。这些特征不仅是现在农村教师的不足,更是教学中的一些不利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只有搞好了师生关系,双方建立了信任、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才可能保障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成倍地激发。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信任、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1.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以学生为本”,要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指导学生。2.教师不仅止于知识的传授,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传而且更要身教。教师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3.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情感因素,优化情感教学,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心理成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创造力激发中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护、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发挥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大胆求异,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方法主要有:扩散、收敛、联想、逆向、组合、质疑、逻辑、系统、想象、直觉、灵感思维等。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隆中对》这一课时,讲到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让学生以“读《隆中对》有感”为题展开论述。有个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首先肯定诸葛亮个人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指出其为报答一人知遇之恩成就刘蜀霸业和个人英名的同时,逆历史潮流而动,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导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各族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其历史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想象这个创造性的见解竟出自一个15岁孩子的作文,这与大多数学生褒扬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忠心保主、丰功伟绩形成了鲜明对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教师要更新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正确处理好学生基本素养与创造力的关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水平及能力。同时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知识的丰富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这些都是非常宝贵、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四、运用语文的闲暇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闲暇是指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的,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支配的空余时间。闲暇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那么什么是闲暇教育呢?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语文对闲暇时间的依赖最强,仅有课堂语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课外语文学习的补充。实际的情况是,语文水平的创造力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外的语文学习,因为只有在那种情况下,学生在精神上才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总之,学生语文创造力的提高需要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保证,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学生的知识面必然狭窄,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肤浅,词汇量必然贫乏,思维必然缺乏创造力。
在全部中学阶段,语文课时最多,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语文教学最有利于开展闲暇教育,也最需要开展闲暇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学是闲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进而发挥闲暇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创造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当然,我深知任何教学尝试都有其局限性,望教育界同仁能予以指正。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