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篇】
【病例回放一】:
72岁的梁老伯患高血压多年,血压一向控制得不错,可前不久禁不住朋友煽动,迷上了麻将。他每天都跟朋友摸上几圈,赢了就整天乐呵,输了就郁闷很久,结果血压也随着输赢开始波动起来。儿女们得知此情后,一起帮梁老伯“戒麻”,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不久,血压得到了控制。
【病例回放二】:
雯雯近一个月来一看见豆腐就呕吐。去了几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就是检查不出什么病来。后来,因为雯雯情绪不好,紧张焦虑,母亲带她去看心理门诊。医生通过详细询问发现,雯雯的紧张情绪和呕吐完全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原来,一个多月前,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雯雯亲眼目睹了一个因车祸导致脑浆迸出而死亡的行人。以后每次看见豆腐,她便联想到那个死者的脑浆,因而产生呕吐。最后,医生确诊雯雯患了神经性呕吐。
什么是心身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而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显然,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如何辨别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让我们看看上面两个病例。像梁老伯,患高血压多年,由于情绪波动加重了病情,就是躯体器质性疾病(心身疾病)。而雯雯虽然呕吐,表现出了躯体疾病的症状,但又检查不出什么病来,就属于躯体功能性障碍(心身障碍)。现在临床很多病例都属于躯体功能性障碍,患者整天四处求医,最终问诊无果。殊不知,这些看似身体的疾病其实都是心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王旭梅说道。
据统计,我国综合医院门诊中心身疾病约占26%—36%,住院患者的心身疾病比例更高,内科疾病特别是心血管、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占心身疾病的79.99%。肿瘤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6%—76%,恶性肿瘤接近100%。上海专家对国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进行的调查发现,纯粹生物因素导致死亡的只占27.8%,而因心理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72.2%。
【疾病篇】
心脑血管疾病:急出来的病
◆冠心病
英国调查居丧的鳏夫和寡妇发现,在他们配偶死亡的最初6个月内,因冠心病而死亡者比同龄居民高6倍;另一调查发现,在事业中有过4次以上的重大挫折者,比未受重大挫折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4倍;也有人对100名冠心病病人的病前生活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91名病前都曾冗长而紧张的工作,每天工作经常在10个小时以上。
大量研究已证实,心理紧张和人格特征对冠心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持久的心理紧张状态是引起血脂增高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且生活紧张程度越高者,冠心病发病率也越高。研究表明,紧张情绪能使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胰岛素的分泌明显增高,从而使血管收缩、血脂增高、血小板增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情绪紧张和过度焦虑时,心电图可呈现心脏缺血性改变,一旦情绪松弛下来,这种改变马上就会消失,如果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就可以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
国外研究把人的行为方式分为A型和B型。A型具有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有竞争性、易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对工作过度地保证等特点,而B型则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研究表明,冠心病与A型行为有关。
◆原发性高血压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研究人员对48名年龄为45岁至70岁的轻微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在这些人中,28人每天听30分钟节奏均匀的古典音乐或印度音乐,同时缓慢地调整呼吸。其余20人继续保持以往的生活方式。一周及四周后测量的血压数值表明,听音乐那组患者的收缩压(高压)大幅下降,而另外一组患者的血压只是略有下降。
原发性高血压与交感神经活性亢进有关。这是因为心理应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使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明显变化,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阻力小动脉收缩,最终血压增高。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应激区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比低应激区的人群要高(高、低应激区是指心理紧张刺激强度不同的地区)。精神高度紧张、责任过重或矛盾较多的职业都能引发或加重高血压。
呼吸系统疾病:“压”出来的病
◆支气管哮喘
加利福尼亚南部大学研究人员观察研究约2500名年龄在5岁到9岁的非哮喘患儿。结果显示,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儿童对普通哮喘诱因的抵御能力密切相关。在同等外部环境的条件下,如果家长“紧张,有压力”,他们的孩子患哮喘机率比其他儿童高5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心身疾病。研究发现,哮喘患者多处于不良心理状态,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素上,与普通门诊病人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对中度到重度的哮喘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等情绪障碍。在人格特征方面,哮喘患者的性格趋于内向,遇事退缩,自信心不足,有悲观倾向,甚至较小的事情也能够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
有学者研究了应激引起的负性情绪与哮喘的关系,发现负性情绪与呼气困难明显相关,并易由此引发哮喘发作。焦虑、抑郁、生气、悲伤、兴奋等多种情绪状态都能增加哮喘病人的气道阻力,加重已经存在的过度通气,加剧哮喘。有的患者在看到或联想到令其恐惧、紧张的场景,比如看到其他患者哮喘发生时,情绪立即改变,即可导致喘息;有的哮喘患者当确定自己随身带有药物时,感到心里踏实,而若突然发现忘带药物,即可突发哮喘。
咽喉疾病:“堵”出来的病
◆咽异感症
一个人受了气,或有了悲伤、苦痛,咽不下,又吐不出来,就会出现咽部的异物感、堵塞感。调查发现,这种堵塞感的原因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经常表现出来,患者常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理和情绪:“那件事太噎人”,“那事儿真把我堵得够呛”。
咽异感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自觉咽喉部有堵塞感,颈部发紧,或呈小球样“团块”在咽部上下活动,既不能咽下,也不能吐出,在吞咽唾液时更为明显,但进食无妨碍。祖国医学将该病称之为“梅核气”,早在隋朝就有类似该病的记载,其病症状犹如梅核阻塞咽喉,祖国医学认为是肝郁气滞、痰气交阻所致。
现代医学调查研究也证实,情绪是咽异感症首要病因,社会心理刺激是引起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亲人死亡等突发生活事件使患者产生焦虑、悲伤、抑郁及恐惧等情绪反应也能诱发该病。另据研究发现,不仅是咽异感症产生于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的心理冲突及不良情绪,这个部位的其他疾病,如息肉、肿瘤也起因于此。
消化系统疾病:气机不畅的病
◆功能性肠病
我国城市中小学功能性肠病调查表明,功能性肠病已是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患病率远高于成人。有关研究人士分析,孩子心理问题、不良情绪是引发消化系统障碍的主要诱因。
功能性肠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之一,它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泻等,一般症状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和周期性呕吐,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
◆胆囊炎
胆囊炎是一种“忍”出来的心身疾病。临床中往往发现一些女性胆囊炎患者长期面对压力,找不到出口“泄洪”,只能自己生闷气,结果闷出病来。许多更年期女性不仅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很紧张,尤其性格内向的,存在易患胆囊炎的内在因素,加上长时间忍耐导致气机不畅,胆腑通降失常而得了胆囊炎。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心理应激严重的生活事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诱发溃疡病的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伦敦经常受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市民长期处在惊恐之中,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明显增加。
癌症:抑郁出来的病
研究显示,罹患乳癌的女性,在她们发病前的几年,生命中大多曾经历过重大的创伤,如爱人去世、被孤立等。同样,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点。国外学者用电击或其他创伤性刺激引起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负荷,结果证实,紧张和焦虑能促使“自发的”肿瘤形成。
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起着“活化剂”作用。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孤寂、悲戚和绝望等负性情绪状态下,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使免疫监视功能减弱,可致癌细胞突发性增值。反之,如果癌症患者能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往往能使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调查显示:40%~50%的癌症患者都有焦虑症和抑郁症;晚期癌症患者有10%~20%患有谵妄;乳腺癌患者28.4%患有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发病率为34%;胰腺癌和口咽癌患者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0%和40%。
皮肤病:刺激出来的病
众所周知,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但鲜为人知的是,皮肤也是一种心理器官。由于在胚胎发育上,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所以心理因素可波及皮肤。人在高兴时,可以“喜形于色”;恐惧时,可以“面如土色”;焦虑时可以“愁眉苦脸”,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
◆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心身疾病,俗称风疹块。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紧张性心理应激下可诱发此病,甚至在谈论高度紧张的家庭冲突事件时也可以诱发。此外,在一定的情景下重现引起急性荨麻疹的情景,或目睹类似的环境也都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发作。
◆斑秃
严重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干扰常可诱发斑秃发生。不良个性倾向,如刻板、固执、抑郁、多疑、敏感的人,在受到严重精神刺激后易发生斑秃。这类人群不仅易在严重精神刺激下发生斑秃,而且斑秃发病后,该病又成了患者的心理刺激,易加重病情,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患者在发病前一年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刺激,如家庭成员矛盾、经济问题、工作和学习压力等。性格急躁、情绪不稳定的人,对这些不良刺激应变能力差,反应敏感,强烈而持久,最容易发生神经性皮炎。
内分泌疾病:情绪紊乱的病
◆糖尿病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明:精神或心理因素是促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当动物处在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时,生长激素、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高血糖被大量释放出来,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从而阻止血中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使血糖增高,容易产生糖尿病。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大多是被动,依赖,情绪不稳定,适应性较差,不安全感强,优柔寡断等,这些个性特征使他们在相同的环境刺激下,比一般人更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当人体已具备了潜在的糖尿病素质或条件后,环境中的不良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引起持久性胰岛素缺乏而导致糖尿病。
消极的情绪因素不仅可以促发糖尿病,还可以使糖尿病症状加重。在产生疲劳、焦虑、失望、紧张、激动等情绪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而胰岛素是“供不应求”,其结果使症状加剧、恶化,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和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妇科病:也是“夫妻病”、 “子女病”
有关调查显示,夫妻感情破裂、关系恶劣的女性,几乎很少有妇科完全健康的。妇科病除了隐藏夫妻生活的冲突外,还常常与子女的关系有关。与子女关系不好的女性,患妇科疾病的比例要比与子女关系正常的女性高得多。妇科病在一定意义上是“夫妻病”,也是“子女病”。
◆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典型的妇科心身疾病。表现为月经失去正常周期,出血量过多,经期延长,检查内外生殖器均无显著器质性病变、无妊娠并发征和其它出血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国外报告称,70%的功血患者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不和谐。由于过度紧张、突然生活事件、重大的精神创伤、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大脑皮质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机制失常,进而影响到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出血。研究发现,性格内向执拗、感情脆弱,易偏听偏信,不听劝阻的女性易患此病。
◆假孕
假孕又称想像妊娠,多发生在新婚后1—4年的青年妇女之中。生理学家研究认为,假孕是生理和心理的综合“逆差”。由于盼子心切,假孕女性在大脑皮层形成强烈的盼子兴奋灶,影响下丘脑及脑垂体的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停闭。闭经后,在体内性激素影响下,小腹部的脂肪会产生堆积,以为自己真的怀孕了,于是就相应产生厌食、择食、呕吐、胎动等形似妊娠的反应。
◆闭经
心理因素引起的女性闭经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由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闭经。心理因素造成闭经的情况很多,如考期将至、新换了工作等。对于这种女性的闭经必须进行心理治疗。亲切的开导疏泄是最常见的基本方式,一般无需求医。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月经可以很快恢复正常。
神经内科疾病:紧张出来的病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就有报道,在工业化国家,70%的人都有过暂时的头痛,10%左右的人长期慢性头痛。在头痛病人中,只有7%的人可能有器质性问题,多数是与精神紧张、工作压力、情绪抑郁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功能性头痛。
偏头痛多见于女性,常在青春期前后发作,发作常与精神状态有关,精神过度疲劳、紧张、焦虑、激动等常可促使偏头痛发作。紧张性头痛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在患者疲劳、失望、困难时常易激动。这些头痛常与人际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如意、羞怯、嫉妒、钻牛角尖或内心恐惧等心情有关。患者常常有好强、固执和谨小慎微的人格特征。
男科疾病:一半是身病,一半是心病
◆性功能障碍
业内专家曾对全国400多位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过雄激素测定,结果发现,其中只有7%是由于雄激素水平过低而致病的。显而易见,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才是导致男性病患者增多且越来越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据国际上的统计数据,性功能障碍的高发人群是收入低的体力劳动者,因为他们经济拮据、面临生活压力最大。但我国的临床情况却有所不同,患者中有机关干部、公司老板、单位负责人等等。从患者表述的病情可以看出,承受的压力虽然不同,但程度却是相似的。许多男性病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男性病一半出于身,另一半则出于“心”,因而治病先要治“心病”。
【论治篇】
傅文因风湿性心脏病做了换瓣手术。自从手术以后,见到饭菜就恶心、呕吐,根本不能吃。为此,他住了两个多月医院,每天静脉输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药品,花了两三万元钱,但还是没有解决不能吃饭的问题。最后,傅文越来越瘦,连站起来都非常吃力了。妻子心急如焚,最后来到了中医心身疾病科求诊。
医生告诉他们,脾主升、胃主降,吃饭不好是脾胃升降不好。但是脾胃的升降又与肝胆有关系。对情绪不好引起的不思饮食,中医认为是肝盛克脾。于是,医生开始以舒肝为主对傅文进行中药治疗,通过调节情绪,让傅文的消化功能逐渐恢复。经过2周的中药治疗,傅文想吃饭,也能吃饭了;治疗了4周以后,就不坐轮椅而是自己走着来看病了。
【中医】 先治其心,后医其身
在中医学传统理论中,情志致病的学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指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后来历代都有发展,特别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致病学说,其中内因即为情志致病。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赵志付介绍,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医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身疾病发病后,首先伤肝,然后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赵志付主任说道。
《内经》指出:“人之有生也,有刚有柔,有阴有阳,有短有长。”人在得病时,由于每个人的气质所属阳刚、阴柔的不同,会导致肝的疏泄太过或不及,这时采用刚柔辨证下的中药治疗效果很好。“我在临床中发现,当人体肝脏疏泄太过与不及时,引起机体刚柔不能相济,就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所以,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我提倡采用刚柔辨证论治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刚法以疏肝,增强其疏泄,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西医】 心理调适三步曲
采访中,王旭梅主任讲述了这样一个病例:张先生因为冠心病住进了医院。奇怪的是,一进病房,他的心绞痛再没犯过,等一出院,心绞痛又犯了。有一次,他说可能是心绞痛发作了,护士赶紧给他做动态心电图,等到了他病床旁边,他竟然好了。后来,经过医生综合评定,张先生伴有严重的焦虑情绪,正是对病情的过度担心,才导致了他的症状如此严重。针对张先生的病情,医生在正常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了抗焦虑药物和心理疏导,张先生的冠心病病情大为改观。
“再比如,有的中老年人偶尔胸闷心慌,服用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冠心病急救药物后症状缓解,于是就认为自己患上了冠心病,甚至有人曾服用这些药物达数十年之久。其实,不能用药物的效果来判断是不是有冠心病,服用急救药物有效的患者多数是‘安慰剂’效应,就是说你就是给他一片维生素,他吃了一样会起效。研究发现,安慰剂对30%的患者有疗效。”王旭梅主任说道。
西医认为,心身疾病患者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心理调适必不可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解除心理负担。拿高血压来说,高血压病程较长,轻度和重度相距甚远,而大多数患者心血管系统并没有器质性的改变,所以,患者只要能放下思想包袱,保持乐观,就会缓解病情。如果终日紧张恐惧,长久下去,一定会引起血管壁的破坏,引发器质性病变;第二步就是保持心境平和。情绪和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心理因素致病是通过情绪这个中间机制而起作用的。所以,一定要把自己从不良的体验中解救出来,减少压力,避免大喜大悲,保持一种从容、淡定、豁达的心态;第三步是针对造成紧张、压抑的心理因素进行治疗,可以采用心理咨询、松弛疗法等。此外,自我调适也非常重要,包括改善不良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工作、生活、休息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避免增加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