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行业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匆匆百年,当年北京人的吃喝许多保留至今。从冰镇酸梅汤、爆米花,到闻名全国的北京烤鸭和涮羊肉,依旧可以享用到。但与之相关的行业经营状况却是变化不小,有些改头换面,有些彻底消失无影踪。
  水车行——独轮千里水送万家
  早年间没有自来水的时候,京城百姓吃水,除富贵之家自有私井,都依靠水车行从公共井里打水再送入千家万户,水井会有专人管理,盖上设施,称为井窝子或水屋子。送水用的水车是独轮车,推起来既要有力气,还要保持平衡。两边两个水柜或若干水桶,份量不轻,推车走在当时的土路上,着实不易。当时京城水车夫以山东人为主。
  北京的自来水是在慈禧太后支持下,周学熙主持兴建的,用的是德国设备,但人们习惯水车行送水,都称走地下管道来的水是“阴水”,不愿饮用。政府花费大量精力宣传,过了很久百姓才逐渐接受。后来人们逐渐将自来水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老北京更形象地称喝自来水为“撅尾(yi)巴管儿”。在人们已经开始桶装水的今天,水车行早已烟消云散,由于长期的污染如果不是百米以上的深水井,水质早已无法达到饮用标准了。
  冰窖——炎炎夏日解暑必备
  冰窖,冬季储冰,夏季售冰。很多小商贩都要靠冰窖吃饭,像卖酸梅汤、果子干、奶酪、扒糕、凉粉、西瓜等的小贩都需要天然冰冰货。特别是卖“冰核”的小贩,他们直接将天然冰叫“冰核”出售。冰窖的冰都直接取自护城河,那时水源没有污染,而且到了要结冰的时节,冰窖的掌柜们会一起做一个五十二两重的金锭,送到水务衙门,玉泉山的水会依时开闸放下,那时护城河中晶莹的天然冰,远比现在的人造冰还干净得多呢。
  明代,就有官员凭票领用天然冰的制度。时至清末,皇家不再把持。当时中上水平的家庭都能用冰,冰窖有专人负责送冰上门,一天一块。既能消暑降温,又能冰镇食物,且一块冰仅五个大钱,非常便宜。冰镇食物并不是直接将食物放在冰上,当时的北京就有冰箱。那时冰箱为木制,形似斗,但大斗数倍,上面带盖,盖上开孔,内衬洋铁皮,上下分层,底层放冰用于制冷,上面摆放食物。
  邓云乡先生回忆年幼时买冰的场景说:“走进冰窖门,顿时感到从下到上凉气飕飕,进去给他五大枚,便能买一大块,比车子上买的大一倍。用一根绳系在冰块上拦腰一捆,拖了就跑。绳子绑的地方,先融化为一道槽,绳子正好嵌在里面,路上也不会脱落。冰是滑的,在马路上拖了跑比小车还快。童年的欢乐,真是永难忘怀。”
  卖酸梅汤——又甜又凉一子一碗
  酸梅汤是当时夏日北京冷饮的代表。酸梅汤都是独门秘方,亲手熬制。旁边木桶中,放一大罐子酸梅汤,下方冰镇,用小瓷碗或玻璃杯盛来卖。除了出售酸梅汤,摊位上也有别的冷饮。比如果子干,将杏干、柿饼等,用冷开水浸开,再加一些藕片,堆在一个特大的五彩大瓷盘中,上面放一大块亮晶晶的冰,如有人来买,盛一舀在小瓷碗中,吃起来又酸、又甜、又凉。
  卖酸梅汤的商贩都有独特的响器——“冰盏”。样子就是厚底的黄铜小碟子,敲时把两个碟子重合起来,托在掌中,用大拇指搬动上面一个小碟的边沿,两碟相击,便发出极为清脆的响声,商贩一边敲,一边叫卖着:
  “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来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来——哎——一个大子一碗哟……”
  乾隆时郝懿行《晒书堂笔录》云:“京师夏月,街头卖冰,又有两手铜碗,还令自击,泠泠作声,清圆而浏亮。”这种又敲又唱的卖冰声,是极有韵味的。如今冰镇酸梅汤依旧是老北京人最爱的冷饮之一,但街头上敲着冰盏的叫卖声却是渐行渐远了。
  爆米花——龙王降雨金豆开花
  小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做爆米花的师傅,在小炉子上,烧烤着他的“大炮弹”,尤其吸引人的是,最后打开的时刻,用一个大口袋接着,“碰”的一声巨响,变魔术一样的,大口袋里就出现了满满的爆米花,接都接不完。小时候一听到巷口的巨响,就知道有爆米花可以吃了。这种大炮弹六十年代出现后,迅速流行。美国著名的探索频道中,主持人还穿着全套防弹衣设备检验了这一神器。
  爆米花与二月二龙抬头日相关,寓意爆百虫,驱病。有关爆米花有这样的传说,传说在玉帝惩罚武则天自比日月,三年不降雨,龙王可怜百姓抗旨降雨救灾,被玉帝关押,言明须待金豆开花才能释放。有人想出用玉米豆炒花冒充金豆开花之法,救下了龙王,龙王重掌施雨之权。此后,二月二,龙抬头。便有了吃爆米花的习俗,祈求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收,国泰民安。虽然传说不可考,但边吃边想着这个传说,时会是另一种滋味。
  传统的挂炉烤鸭——皮脆肉嫩果木留香
  烤鸭旧时名“烧鸭子”,元代就已出现。在制作技术上,主要分为挂炉烤鸭和焖炉烤鸭两种。当时京城烤鸭是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而后全聚德的杨寿山师傅,从烤小猪的挂炉创制吊炉烤鸭,并请来名厨,结合宫廷做法,经多番试制,创制果木烤鸭。传统北京烤鸭的鸭子全部来自北京西郊特产的“北京鸭”。“北京鸭”生长期短,肉细味美,烤出的鸭子色泽枣红、皮脆肉嫩、肥而不腻,一时名噪京师。由此还专门出现了烤鸭师傅,做烤鸭师傅要受得了热、吃得起苦,当然工资也比普通的厨师要多上两三倍。
  如今鸭子也许依旧,可是传统的果木吊炉早已改成了现代化的微电脑电子烤箱了。当然电烤箱也是好吃的。只是孔子曰“食不厌精”。再想品尝当年京城叫绝、原汁原味的烤鸭,已是不易了。
  传统铜锅涮羊肉——其薄如纸入口即化
  再说涮羊肉,据说起源于元代: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时,下令清炖羊肉,伙夫宰羊下锅之际,探马来报敌人马上杀至,灵机一动,肉片薄片,水中一涮,撒盐即食,后大胜,由此“涮羊肉”成名。当然只是传说而已,蒙古军当时主要的军粮其实是风干牛肉干。
  涮羊肉讲究铜锅和优质大尾肥羊。当时涮羊肉,最重切肉师傅,《旧都文物略》中记:“正阳楼切肉者为专门之技,传自山西人,其刀法快而薄,片方正。”当年北京最著名的羊肉名家莫過于正阳楼,因为切肉是涮羊肉的关键之序。民俗学者王永斌先生记述,“用作涮肉的羊肉要经过‘压肉’才能切肉片。压肉时,先找一块干净地方,放好天然冰,上复一层席箔,把羊肉码在上面,在羊肉上再盖上油布,油布上压冰块,这就叫‘压肉’。把羊肉压过一天一宿,羊肉里的血汤和杂味都吸出,这样肉挺直好切。这种‘压肉’比冻肉好,因为冻肉同冻白菜一样,破坏了羊肉的组织,使其失去了嫩香味,就不好吃了。涮着吃的肉片,切得薄才能下锅就熟。关于肉片切得薄,当年以前门外肉市里正阳楼的两位师傅最有名,他们切的肉片,约4寸长、1寸左右宽,薄如纸,1斤要切出80片。”
  想象切肉师傅,拿着长长的切肉刀,手腕轻抖,刀起刀落间,片片透亮的羊肉片便跃然盘中了。其薄如纸,入口即化,不禁勾起馋虫无限,盼能穿越。
其他文献
4月8日至11日,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联合斯洛伐克大使馆举办了一场为期4天、主题为“斯洛伐克的味道”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也是酒店首次举办此类主题活动。适逢中斯建交65周年,但活动的个中缘由显然不止于此。  “为什么这次活动的主角是处于欧洲中部这么小的一个国家?首先出于个人情结,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斯洛伐克人!”由这样一句充满感性的回答开始,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总经理闫维克先生为《文化月刊》的读者们娓
期刊
城堡之国:时代与历史交汇的错觉  都说感受欧洲的古老文化要到斯洛伐克,而“城堡之国”是斯洛伐克给大多数游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原来,斯洛伐克为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游人会时不时地看到远处山头古堡的踪影,从300座城堡和原木搭建的教堂中窥探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方式。据说,当地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们参观城堡,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历史也许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城堡是中世纪的
期刊
“看见的,看不见了。夏风轻轻吹过,在瞬间消失无踪。记住的,遗忘了。只留下一地微微晃动的迷离树影……”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对它一点了解也没有,完全是冲着名字和作者去的。《月亮忘记了》,从唇齿间慢慢踱出来的音符,有一种柔软的、娇憨的、温暖而又淡淡伤感的感觉,只一瞬间,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作者几米,1958年11月15日生于台湾宜兰,本名廖福彬,台湾著名绘本画家,其笔名来自其英文名Jimmy。台湾文
期刊
今年是中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建交六十五周年。斯洛伐克,一个位于多瑙河畔的中等发达国家1918年10月28日,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斯洛伐克同捷克携手建立了共同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直至1992年12月3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和平解体。  位于中欧内陆的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自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中国即予以承认并与之建立大使级
期刊
在昆山以地名命名的艺术品有两个,一个是昆曲,一个是昆石。而且昆石先于昆曲扬名,这个命名的出典说来话长。  昆山的命名灵感来自于城内马鞍山白石的发现。当时,只看到马鞍山“百里平畴,一峰独秀”的美丽,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称奇。直到南朝时,山前的一位僧侣偶然发现峰内蕴藏着晶莹剔透的白石,并且经过去沙、浸泡后,巧夺天工地表现出“皱瘦漏透”的精致,即被爱称为玲珑石。正在这时,民间盛传《千字文》,其中“玉出
期刊
在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吴琠晋京》在全国11个省18家豫剧团的最后决赛中,是唯一一个市级剧团夺得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的,为山西省近三年来参加全国专业艺术比赛的最好成绩。成绩背后,是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多年来,迎难而上,一以贯之的努力。  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始建于1953年(1987年与长治市青年豫剧团合并),至今已有61年的历史。建团以来,多次获省、市宣传部文化系统表彰,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领导
期刊
说到游艺,在没有电视、电脑、游乐场、电影院、KTV的时代,老百姓娱乐生活中的大头,便是逛集市、庙会了。当时的庙会逢初一、十五都有,赶上某庙的主神诞辰则更为盛大。有些项目如今依然魅力无穷,有些却已经毫无吸引力。  训小鼠——轻功盖世飞檐走壁  训鼠和耍猴都属于杂技中的驯养一类。仓鼠身体轻盈,易于携带,又长相可爱,憨态可掬,惹人喜爱。训鼠艺人会带着一个小巧的舞台来表演。表演的项目有爬梯、转轮、提桶等等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深情地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他到贵州时的情景,他说,贵州是多彩的,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脍炙人口。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同时也让我们深思,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更加美丽的多彩贵州。  贵州省人大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系列报告活动,正是学习总书记讲话后所产生的启示。乡愁与乡村建设密不可分,我们众里
期刊
闽南的海风徐徐吹来,在幽幽静静的过往中,“阿嬷”一生的悲欢离合尽显其中,大海和飘落的丝丝细雨见证了这里的一切……  日前,2014北京舞蹈学院供需双选会毕业展演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也借此机会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这部作品由20年前的小白鹭厦门班班主任、现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明文军教授出任艺术总监,当年厦门班的学员、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的靳苗苗担纲总导演,在厦门已经演出十余场。
期刊
也是立春后的第九天,迎着初升的朝阳,顶着料峭的春寒,驱车来到田坝村时,我们被惊呆了。仙人岭上白雪绵绵,大田坝子绿浪滚滚。这种一眼看两季,白绿(冰绿)两重天,小街灯笼高挂,民居炊烟袅袅的景致,非田坝莫属。这原本是一个靠种茶起家的村子,现在却出落成另一番模样。田坝呀田坝,怎一个“绿”字了得。  绿色浸透了山川  现在的田坝“名不副实”,是有坝无田,犁头、耙子、水车等耕作农具成了供人观赏的古董。抑或说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