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子行走的路,越变越窄;打开车窗,风一紧一慢送过来,伴着清香;远处白墙黑瓦徽派老建筑、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镶嵌在一片绿田之中,映衬着初夏时光。安静又干净的街巷偶尔几个行人慢悠悠地穿过。随便看看,触目的景物皆可入画。走到岔口,乡间小路嘎然而止。
下车,遇上一个姑娘,询问碧山书局怎么走。“我带你们去。”她热情地引着我们走在石板路上,穿街走巷,总算是到了碧山书局。
走近这所老祠堂,院子里有说不出的历史厚重感。花在一处角落暗自生长,显得格外耀眼。屋子里安静得很,脚步由不得变得轻便起来;没有灯,硕大的天井足以支撑整个老屋的光线。四面都是装着书的木质书架,靠着暗格呢料子般粗朴的壁墙。前台小哥端坐在那里,很自然地看着我走进走出.。往里走走,一处小门进去,就可以去二楼天井的咖啡馆。狭窄的木质楼梯,只能每次容纳一个人上下,踩上去总是“咯吱咯吱”作响。
全木质结构的天井,进门便有个小小吧台,有一侧全部都是窗户,站在窗边,远处的村庄田地依稀可见。窗台上的盆景,南方的湿润秀丽扑面而来。
每个到碧山的人,都会折服于此处美景,写一番精彩文字回馈这里。这就是碧山的魅力。
在这里开书店是一种祈祷
艺术家欧宁和妻子唐雪把整个家都搬到这里,从学着适应到陶醉于此,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但由欧宁与左靖发起的“碧山计划”,却用了整整七年时间。这场计划是关于知识分子离城返乡,在农村展开共同生活,以各种方式为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奉献才智,重新赋予农村活力,再造农业故乡的构思与实践。
欧宁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小时候家里条件比较艰苦。于是特别讨厌农村,拼命想出来,想除根,初中一毕业就出来了。欧宁在城市的发展越来越成功,渐渐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却开始有了乡愁。“不知道因为年纪大了还是怎么回事,以前很讨厌小时候成长的东西,贫困,才明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如果不是因为贫困,我也不会那么努力读书,逃脱这个命运。突然对家乡有了另外一种感觉,没有那么讨厌农村,而且还经常想回去。”
2003年,欧宁受威尼斯双年展的委托,去拍一个作品。他当时选择了广州的三元里,从这件事他发现中国的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没办法分开,很多问题需要从农村入手。
于是,两年后欧宁萌发了想做乡村建设的想法。随后他开始四处找地方,云南、四川、江苏、福建、河北、河南,他都走了个遍。直到2007年,他第一次来碧山,便喜欢上了。“这是徽州地区,历史悠久,积累的历史资源多,老百姓淳朴,选择这里做基地,把开始想做的事情落地。”欧宁找了徽州本地人左靖合作,他是欧宁小时候写诗认识的朋友。
2011年,欧宁找到一所老宅子,买下来当做自己的家。第一届碧山丰年祭在此举行,碧山计划顺应而生。
唐雪说:“欧宁曾经被意大利笔记本品牌邀请在他们笔记本上创作,他借机把想在碧山做的事情,在那个上面全部画下来。他对碧山计划有个设想,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叫做碧山书局。但是当时不知道谁来做,也不知道几年后是不是能做出来。”
南京先锋书店的老板钱晓华跟欧宁是几十年的好朋友了,欧宁跟钱晓华说:“要不你就在碧山开个碧山书局吧。”钱晓华过来看,挺喜欢的,大家就这么说着就促成了这件事情。唐雪在碧山书局负责天井咖啡馆,“我觉得挺有意义的,这算碧山计划真的从笔记本上面搬到了现实中,真的就有这么一个地方,觉得是梦想成真的感觉。”
而这离欧宁的梦想还差很远,他希望把书局做成像梁漱溟30年代在山东办的乡村书局一样,出版农村读物。“农村必须提高它的文化生产力,我们必须提高内容,生产内容,生产知识,出版这块,以后会跟上。”
唐雪说:“经常有下了地的农民,他们到这里来看书。这让人很感动。”欧宁觉得这基本上已经起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吸引了本地人去读书。
“我们把老祠堂改为书店,是对老的建筑的重新使用,另外一个,它是一个公共空间,分享精神食粮的地方,带给他们精神生活上的便利。”
碧山书局试营业才3个月,便成了众多文艺青年的朝圣地,来这里的人趋之如骛,这正映衬了钱晓华所说的:“我在这里开书店是一种祈祷。”
不仅是适应,我是陶醉
清晨,叽叽喳喳地鸟叫声在耳边响起;住在很大的徽派老房子里,瓦的,砖的,木头的,上下两层,古色古香;每天骑着电瓶车去县城办事,风迎着吹,旁边是田野;下雨的时候,听雨水打在瓦上,有月光的晚上,透过明瓦看到月光,不开灯,月光从明瓦上打下来,特别漂亮。欧宁说:“我不仅是适应这里的生活,我是陶醉了。”
唐雪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对农村基本没有概念,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五谷不分”。最初,她来到这里,初浅地觉得环境好,也因为欧宁,作为她的丈夫,她支持他,肯定他做的事情。
“开始来会有城市对比出来的洁癖,小孩最初衣服一天要换好几套,后来就跟不上了。”但生活久了,唐雪也适应了。“没有什么不好,可能就是出行稍微地不方便,麻烦一点点,但这里不会太局促我们,可以自由工作,不必寄居在城市里必须依附城市生活,所以,有自己的灵活性。”
过惯了便捷的城市生活,唐雪发现农村做很多事情都用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快递得自取,也没有送餐服务。一两个月下来,她就发现很慢的过程还是挺美好的。“我们有时候走到田里,碰到农民,别人送我一点他挖起来新鲜的菜给我们,我拿到了回去要拔,要洗要做,但是端在家人手上的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
碧山是没有路灯的。夜里,很安静。我很疑惑地问她,“你一般晚上干嘛呢?”她说,“在城市生活久了,就把自己局限了,觉得夜生活只有城市那种才叫夜生活,其实在农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幸好碧山没有路灯,因为有了路灯,星星就看得不明显了。夜里,其实可以看星星。欧宁有两个诗友也在碧山。唐雪说:“我们现在都在碧山,非常近就当亲戚走,去他们家平台看星星,聊天,其实也挺惬意的。老板娘给我们做些菜,烤些面包,几家人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很多朋友到我们家,我们家也是迎来送往很多客人,很多朋友就住我们家里,我们家有很多客房,聊天是很快乐的事,交流自己遇到的事情,经常能够碰撞出很有意思的事。”,
“这边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周边的每个村都非常精彩,我一有时间就去跑村了。”欧宁加入了黟县一个QQ群——体育休闲俱乐部。他们每周末去徒步,走古道(徽州地区好多古道)。夏天来了,可以去山里面游泳;下雨多的时候,一到晚上全是萤火虫,带小孩去捉萤火虫;冬天的时候,围在火炉旁边,听点音乐,喝点酒,还可以在家跳跳舞。
我是寻找一种忙碌的农村生活
2011年,开启碧山计划,受到了媒体的关注。直到2013年,每周都有记者过来。对欧宁来说,接待媒体并不是一种困难的事,但媒体过度关注却给了他一种压力。乡村建设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媒体报道使得他觉得成果与报道不匹配。
除去媒体,还有大批投资者蜂拥而至,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见四五拨人。
尽管这样,欧宁还是乐此不疲地接待着每个到访者。“我来农村生活,我不是要躲避什么,不是要当隐士,我是要主动建设。碧山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个乡村计划的建设,我能够想到来这里肯定会比城市忙,我来农村不是来过桃花源似的生活。”
欧宁把现在的忙碌理解成为必须要付出的,“我是寻找一种忙碌的农村生活。”
乡下人的观念是觉得住在老房子,就是失败的象征。大多数人稍微有点钱,就要去县城,去城市里买一套公寓。唐雪感叹道:“他们不知道现在坐拥的是多么美好的东西!”自从欧宁他们过来以后,他们在老房子里住下,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思。“这些人怎么回事,为什么对老房子这么感兴趣?”当地人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
在碧山村里,碧山书局无人不晓,欧宁也无人不知。用欧宁自己的话说“要来建设农村,就要融入他们当中。”
唐雪把自己定义为新村民。在这个门不闭户的村子里,唐雪经常在厨房倒杯水,就有村民进来跟她打招呼,最初把她给吓了一大跳,但慢慢地就习惯了。时间长了,大家都认识了。“我有次家里没油了,要去县城去买,隔壁阿姨就说,把油倒些给我,就倒了很多,很慷慨的。”
在这里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越繁华越能赋予给你的。
唐雪在城市中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但总觉得不是她想要的,感觉还是被生活所“过”了,没有“过”生活。来到碧山,“这里很好的景色,跟大自然亲近,做一些意义的事情,很肯定自己的价值,心就舒张了。”
下车,遇上一个姑娘,询问碧山书局怎么走。“我带你们去。”她热情地引着我们走在石板路上,穿街走巷,总算是到了碧山书局。
走近这所老祠堂,院子里有说不出的历史厚重感。花在一处角落暗自生长,显得格外耀眼。屋子里安静得很,脚步由不得变得轻便起来;没有灯,硕大的天井足以支撑整个老屋的光线。四面都是装着书的木质书架,靠着暗格呢料子般粗朴的壁墙。前台小哥端坐在那里,很自然地看着我走进走出.。往里走走,一处小门进去,就可以去二楼天井的咖啡馆。狭窄的木质楼梯,只能每次容纳一个人上下,踩上去总是“咯吱咯吱”作响。
全木质结构的天井,进门便有个小小吧台,有一侧全部都是窗户,站在窗边,远处的村庄田地依稀可见。窗台上的盆景,南方的湿润秀丽扑面而来。
每个到碧山的人,都会折服于此处美景,写一番精彩文字回馈这里。这就是碧山的魅力。
在这里开书店是一种祈祷
艺术家欧宁和妻子唐雪把整个家都搬到这里,从学着适应到陶醉于此,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但由欧宁与左靖发起的“碧山计划”,却用了整整七年时间。这场计划是关于知识分子离城返乡,在农村展开共同生活,以各种方式为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奉献才智,重新赋予农村活力,再造农业故乡的构思与实践。
欧宁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小时候家里条件比较艰苦。于是特别讨厌农村,拼命想出来,想除根,初中一毕业就出来了。欧宁在城市的发展越来越成功,渐渐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却开始有了乡愁。“不知道因为年纪大了还是怎么回事,以前很讨厌小时候成长的东西,贫困,才明白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如果不是因为贫困,我也不会那么努力读书,逃脱这个命运。突然对家乡有了另外一种感觉,没有那么讨厌农村,而且还经常想回去。”
2003年,欧宁受威尼斯双年展的委托,去拍一个作品。他当时选择了广州的三元里,从这件事他发现中国的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没办法分开,很多问题需要从农村入手。
于是,两年后欧宁萌发了想做乡村建设的想法。随后他开始四处找地方,云南、四川、江苏、福建、河北、河南,他都走了个遍。直到2007年,他第一次来碧山,便喜欢上了。“这是徽州地区,历史悠久,积累的历史资源多,老百姓淳朴,选择这里做基地,把开始想做的事情落地。”欧宁找了徽州本地人左靖合作,他是欧宁小时候写诗认识的朋友。
2011年,欧宁找到一所老宅子,买下来当做自己的家。第一届碧山丰年祭在此举行,碧山计划顺应而生。
唐雪说:“欧宁曾经被意大利笔记本品牌邀请在他们笔记本上创作,他借机把想在碧山做的事情,在那个上面全部画下来。他对碧山计划有个设想,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叫做碧山书局。但是当时不知道谁来做,也不知道几年后是不是能做出来。”
南京先锋书店的老板钱晓华跟欧宁是几十年的好朋友了,欧宁跟钱晓华说:“要不你就在碧山开个碧山书局吧。”钱晓华过来看,挺喜欢的,大家就这么说着就促成了这件事情。唐雪在碧山书局负责天井咖啡馆,“我觉得挺有意义的,这算碧山计划真的从笔记本上面搬到了现实中,真的就有这么一个地方,觉得是梦想成真的感觉。”
而这离欧宁的梦想还差很远,他希望把书局做成像梁漱溟30年代在山东办的乡村书局一样,出版农村读物。“农村必须提高它的文化生产力,我们必须提高内容,生产内容,生产知识,出版这块,以后会跟上。”
唐雪说:“经常有下了地的农民,他们到这里来看书。这让人很感动。”欧宁觉得这基本上已经起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吸引了本地人去读书。
“我们把老祠堂改为书店,是对老的建筑的重新使用,另外一个,它是一个公共空间,分享精神食粮的地方,带给他们精神生活上的便利。”
碧山书局试营业才3个月,便成了众多文艺青年的朝圣地,来这里的人趋之如骛,这正映衬了钱晓华所说的:“我在这里开书店是一种祈祷。”
不仅是适应,我是陶醉
清晨,叽叽喳喳地鸟叫声在耳边响起;住在很大的徽派老房子里,瓦的,砖的,木头的,上下两层,古色古香;每天骑着电瓶车去县城办事,风迎着吹,旁边是田野;下雨的时候,听雨水打在瓦上,有月光的晚上,透过明瓦看到月光,不开灯,月光从明瓦上打下来,特别漂亮。欧宁说:“我不仅是适应这里的生活,我是陶醉了。”
唐雪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对农村基本没有概念,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五谷不分”。最初,她来到这里,初浅地觉得环境好,也因为欧宁,作为她的丈夫,她支持他,肯定他做的事情。
“开始来会有城市对比出来的洁癖,小孩最初衣服一天要换好几套,后来就跟不上了。”但生活久了,唐雪也适应了。“没有什么不好,可能就是出行稍微地不方便,麻烦一点点,但这里不会太局促我们,可以自由工作,不必寄居在城市里必须依附城市生活,所以,有自己的灵活性。”
过惯了便捷的城市生活,唐雪发现农村做很多事情都用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快递得自取,也没有送餐服务。一两个月下来,她就发现很慢的过程还是挺美好的。“我们有时候走到田里,碰到农民,别人送我一点他挖起来新鲜的菜给我们,我拿到了回去要拔,要洗要做,但是端在家人手上的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
碧山是没有路灯的。夜里,很安静。我很疑惑地问她,“你一般晚上干嘛呢?”她说,“在城市生活久了,就把自己局限了,觉得夜生活只有城市那种才叫夜生活,其实在农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幸好碧山没有路灯,因为有了路灯,星星就看得不明显了。夜里,其实可以看星星。欧宁有两个诗友也在碧山。唐雪说:“我们现在都在碧山,非常近就当亲戚走,去他们家平台看星星,聊天,其实也挺惬意的。老板娘给我们做些菜,烤些面包,几家人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很多朋友到我们家,我们家也是迎来送往很多客人,很多朋友就住我们家里,我们家有很多客房,聊天是很快乐的事,交流自己遇到的事情,经常能够碰撞出很有意思的事。”,
“这边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周边的每个村都非常精彩,我一有时间就去跑村了。”欧宁加入了黟县一个QQ群——体育休闲俱乐部。他们每周末去徒步,走古道(徽州地区好多古道)。夏天来了,可以去山里面游泳;下雨多的时候,一到晚上全是萤火虫,带小孩去捉萤火虫;冬天的时候,围在火炉旁边,听点音乐,喝点酒,还可以在家跳跳舞。
我是寻找一种忙碌的农村生活
2011年,开启碧山计划,受到了媒体的关注。直到2013年,每周都有记者过来。对欧宁来说,接待媒体并不是一种困难的事,但媒体过度关注却给了他一种压力。乡村建设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媒体报道使得他觉得成果与报道不匹配。
除去媒体,还有大批投资者蜂拥而至,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见四五拨人。
尽管这样,欧宁还是乐此不疲地接待着每个到访者。“我来农村生活,我不是要躲避什么,不是要当隐士,我是要主动建设。碧山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个乡村计划的建设,我能够想到来这里肯定会比城市忙,我来农村不是来过桃花源似的生活。”
欧宁把现在的忙碌理解成为必须要付出的,“我是寻找一种忙碌的农村生活。”
乡下人的观念是觉得住在老房子,就是失败的象征。大多数人稍微有点钱,就要去县城,去城市里买一套公寓。唐雪感叹道:“他们不知道现在坐拥的是多么美好的东西!”自从欧宁他们过来以后,他们在老房子里住下,引起了当地人的反思。“这些人怎么回事,为什么对老房子这么感兴趣?”当地人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
在碧山村里,碧山书局无人不晓,欧宁也无人不知。用欧宁自己的话说“要来建设农村,就要融入他们当中。”
唐雪把自己定义为新村民。在这个门不闭户的村子里,唐雪经常在厨房倒杯水,就有村民进来跟她打招呼,最初把她给吓了一大跳,但慢慢地就习惯了。时间长了,大家都认识了。“我有次家里没油了,要去县城去买,隔壁阿姨就说,把油倒些给我,就倒了很多,很慷慨的。”
在这里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越繁华越能赋予给你的。
唐雪在城市中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但总觉得不是她想要的,感觉还是被生活所“过”了,没有“过”生活。来到碧山,“这里很好的景色,跟大自然亲近,做一些意义的事情,很肯定自己的价值,心就舒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