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634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学史中有一个传统,用美人与爱情故事隐喻诗人的内心活动与政治抱负和理想世界。这与古代社会(包括中国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观念有很大关系。女人从属于男人,而男人从属于统治集团。因此,(男性)诗人们常常扮演女性形象以抒胸中块垒,而不直露,避免伤雅失礼。本文以《关雎》英译为例,试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认为,我们在将此类诗歌翻译成外语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们的典型特征,即女性主义隐喻;其次应当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才能传达原诗及诗人的本意。
  关键词:中国古诗 女性隐喻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有关隐喻和古诗翻译,国内学者曾有过不同的见解主张。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文学史中有一个传统,用美人与爱情故事隐喻诗人的内心活动与政治抱负和理想世界。中国文学肇始之初,诗人们就已多方采用妇女和爱情来宣泄真实心境和对现实的不满。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更加涌现了不少佳话佳作,诸如爱情圆缺、仕途得失、寒秋扼腕、春意凝望,总有一个牵动人心的丰满女性。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现象?原因在于,古代社会,包括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无处不在。在社会生活中,女人从属于男人,而男人则从属于统治集团。因此,(男性)诗人们常常扮演女性形象以抒胸中块垒,而不直露,避免伤雅失礼。本文认为,我们在将此类诗歌翻译成外语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们的典型特征,即女性隐喻;其次应当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即从诗歌隐喻共项出发,在概念隐喻、语篇隐喻和人际隐喻3个层面上确保传达原诗信息。本文将以《关雎》为例,以James Legge的译文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作为评价对象,以此说明认识词类中国古诗特色的重要性,以及采取相应翻译策略的必要性。
  二 诗歌隐喻共项与诗歌翻译
  Halliday在分析语言功能时指出,语言具有概念、语篇和人际三大元功能。诗歌语言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一方面体现了语言大系统表达各种功能的特点,同时,又按照自身发展的轨迹,传递着各种信息,发挥着各种功能。因此,诗歌语言同样具有表达概念、构成语篇以及表达一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不同的是诗歌语言常常隐性地传达这些功能。这就是诗歌语言功能的隐喻性。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构成了诗歌语言的共项,即概念隐喻、语篇隐喻和人际隐喻。
  1 概念隐喻功能
  诗歌语言总是与某一概念的表达相联系。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这首诗由5句话构成,前3句每句各用了3个名词,共9个名词概念;后两句各由两个复合名词短语:名词“夕阳”+动词“西下”和“断肠人”+动词“在天涯”构成。全诗共有11个名词和名词短语所表达的概念构成。通过概念的层层铺垫,突出了“断肠人在天涯”这一主题概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概念隐喻主要包括名词概念、动词概念、人称指示概念等。翻译时,应首先考虑变异性和顺应性方法。
  2 语篇隐喻
  诗首先是语篇(text),诗歌语言具有特殊的组篇功能。英语诗的语篇就形式和内容而言有十四行诗、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一定的语篇形式常能表达一定的语篇内容。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the sonnet)每行通常有五个音部(foot),每个音部一般都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全诗的韵脚安排是 abab,cdcd,efef,gg。十四行可分四组,即前四行,中四行,后四行和最后两行。通过这四组的形式要求体现诗的“起”、“承”、“转”、“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表达歌咏爱情为主题。诗歌语篇功能形式体现着特定的诗意内涵。这种现象就叫语篇隐喻。诗歌语篇隐喻属于偏离了纯语言范畴的隐喻,是一种超句或超语段的语篇隐喻,翻译时需采用变异性方法,运用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方法。
  3 人际隐喻
  诗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但诗歌语篇与口语语篇交际有所不同。文学语篇与通常的社会交往形式不同,在社会交往中,信息发送者可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与其他信息不同,文学信息不直接从社会活动的自然过程中产生,它的产生没有先前的情景,并且所传递出的信息不需要做出回答或反应。它不能充当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也不能充当日常社会生活中继续行事的手段。尽管文学语篇与非文学语篇交际方式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交际。交际形式都包括信息的发出者、信息和信息的接受者。所不同的是文学语篇的信息呈书面形式,信息的发出者(作者)和接受者(读者)具有隐性的特点。文学语篇信息传递中涉及“作者——读者”和“隐性作者——隐性读者”两对概念,说明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具有双层次信息的传递模式。一方面,文学语篇体现作者和读者这一表层现实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学语篇的作者,如“一人称叙述者”或 “三人称叙述者”并不一定指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作者本人,读者也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的读者,所以文学语篇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还有深层关系,即隐性关系。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种双层人际关系,体现在诗歌语言的人际功能中,我们称之为人际隐喻。翻译时,要考虑隐性作者和隐性读者关系的处理。译文的时代性以及作者读者的迁移性,是人际隐喻翻译应考虑的两个主要内容。翻译时应适当地选择顺应性和商榷性方法,突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特色,抓住翻译此类诗歌及赏析此类诗歌译文的要点:
  笔者将具有女性隐喻特色的古诗分成“爱情圆缺”、“寒秋扼腕”、“春意凝望”、“爱恨煎迫”4类,其中最典型的作品依次为:《关雎》、《闺怨》(王昌龄)、《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丽人行》(杜甫)。这些例子分别选自《诗经》、《古诗观止》和《唐诗鉴赏辞典》。
  翻译时要格外注意:第一、特别突出其女性隐喻特色。主要通过叙事角度——女性视角来传递原诗的内涵;还要通过一些能够体现女性特点的意象来传递此中信息,这就涉及到关键词语的选用。第二、要通过特殊的韵律体现女性特色。对于本文归纳的5类女性隐喻特色突出的中国古诗,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反映的不同情绪,选用与之相匹配的押韵方式,情绪高亢者用宽洪韵,情绪低落的则选用细柔韵。第三、要通过一些特别的手段,尽量向外国读者最大限度地传递诗歌信息。有些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特有的文化内涵,需要根据我们心目中的读者对象,增加相应的解释性内容,以补译文之不足。若是专家学者,则处理成专家学者文本,这就需要增加脚注,或者尾注。特别要增加有关突出女性隐喻特色的内容。若是普通文本,则采用解释性译法,将有关内容化在译文诗行之中。
  四 评析
   本诗的女性隐喻特色可以体现在概念功能隐喻、语篇隐喻以及人际隐喻3个方面,以下就此对以上译文做一简要评析。
  1 概念功能隐喻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从语言的功能来看,“诗——以诗行形式排列的语篇”(A poem is a discourse arranged in lines),具有交际的功能。它以诗歌体特殊的语言形式隐喻地表达一定的概念,因此,诗歌语言总是与某一概念的表达相联系。这一首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篇,《诗经》所收录的诗歌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有的歌颂爱情,有的赞美劳动,有的反映社会矛盾,《关雎》就是其中歌颂爱情的著名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关雎这种鸟隐喻对爱情忠贞的人。因此,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就需要充分把握关雎鸟的概念功能隐喻。也就是说,在将其转换成相应的英文时,我们要选择最能表达这种隐喻意义的义项。根据裴伟的研究,认为,本诗中的这种鸟必须具备5种条件:(1)它应该是在作诗者的生活地域内经常可见的;(2)它惯常成双栖息;(3)生活在水边或洲渚上;(4)是鸟一类的;(5)鸟声应该是“关关”的。“关关”今音虽读如guan-guan,但上古无鼻韵母。这个声音,当时实在应该读成“刮刮(入声)”,如同后世白居易“间关莺语花底滑”句中的“间关”实应读成“咭刮”(入声)一样(许多方言里,这种入声,到今天,在江淮南北还是普遍存在着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到乡村、园林里去留心一下,从古到今,鸟叫声总是这样,根本没有叫成像今天带鼻韵母an的“关关”的。因此,裴伟认为,雎鸠应当指“苇莺”。
  2 语篇隐喻
  James Legge的译文为了契合原诗特点——不断重复的“窈窕淑女”和“参差荇菜”,译者也采用了相应的策略,重复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和Here long, there short, is the duckweed。这样,在形式上多少能挽留原文的一些特点,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形美。但是,译诗采取的策略是长短不一的句式,音节、音步参差不齐,在这一点上,又与原诗相左。同时,译诗为无韵诗,在韵律方面略逊一筹。原诗若按4句一小节,那么,可以划分为五5个小节。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根据原诗特色,也分成5个小节,每个小节4句。原诗每句4个汉字,译诗每句6个音节,3个音步。每小节隔行压韵,其韵脚安排为abab cdcd efef ghgh ijij,这种韵脚的安排,笔者认为,可以隐喻诗歌描摹的青春恋人之间那种欢快愉悦的心境。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许先生的译文应该是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意旨。在语篇隐语层面,许译大大胜出James的译文。
  3 人际隐喻
  Leech & Short指出文学语篇信息传递中涉及“作者——读者”和“隐性作者(implied author)——隐性读者(implied reader)”两对概念,说明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具有双层次信息传递模式。一方面,文学语篇体现作者和读者这一表层现实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学语篇的作者,如“I-narrator”或 “Third-person narration”并不一定指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作者本人,读者也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的读者(Widdowson, 1975),所以文学语篇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还有深层关系,即隐性关系。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种双层人际关系,体现在诗歌语言的人际功能中,我们称之为人际隐喻。翻译时,要考虑隐性作者和隐性读者关系的处理。译文的时代性以及作者读者的迁移性,是人际隐喻翻译应考虑的两个主要内容。翻译时应适当地选择顺应性和商榷性方法。
  五 小结
  从前文所述内容来看,我们的结论是:1、中国古诗中,确实存在隐喻,特别是女性隐喻,这是当时社会现实所决定了的。2、把握这些女性隐喻特色,有助于达成成功翻译的目标。3、只有熟谙中国文化传统和诗学传统的译者,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汉译外的重任,从而提出相应的译论。
  
   参考文献:
   [1] 卓振英:《汉诗英译的总体审度与诗化》,《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
   [2] 王建平:《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艺术空白处理》,《外语学刊》,2005年第4期。
   [3] 周红民:《论隐喻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4] 李正栓:《徐忠杰翻译原则研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0期。
   [5]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诗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 许渊冲:《中诗音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王方路,男,1968—,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刘知几《史通》首先区分并标示出历史叙事的独特性质,并以实录和简省为原则展开论述。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史通》对历史叙事的论述不够深入。  关键词:历史叙事 实录 简省 《史通》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史学领域内备受推崇的一部批评著作,“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清黄叔林语)。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史书撰写的各个方面,历史叙事即为其中重要内容之
期刊
摘要温庭筠被尊为“花间鼻祖”,他确立了词香软的艺术风格,并完成了民间词向文人词的过渡及在词的体式、特性方面的规范作用。本文在前人深入研究温庭筠词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因素、温氏个性因素、文学艺术自身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细致解读了温词特点的成因。  关键词:温庭筠 香艳 跳接 意象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近人王国维和刘毓盘各辑《金荃词》一卷,他们所收录的这些词作绝大部分
期刊
摘要唐代是道教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女性文学大发展的时代,而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几乎都是女冠。道教对女性的尊崇以及唐代女性入道的兴盛催生了女冠诗人,而女冠诗人女道的身份使得她们可以享受自由而广泛的社会交往,从而造就了她们的诗歌成就。  关键词:唐代 女性文学 道教 渊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女性文学大发展的时代。虽然唐代女
期刊
摘要《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翻译特色自成一家。其独到之处主要源于译者创新性的翻译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创新性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有关策略讨论的新视角。  关键词:《红楼梦》 霍译《红楼梦》 创新性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2009年英国伟大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先生的去世,对我国汉文化在英国乃至世界的传播无疑是
期刊
摘要登高文学发展到宋代,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辛弃疾登高主题的词作表现出了自己的创作特色,他将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登高者的角色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去定位,思考人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所在及如何体现,从而使其登高词作既大气磅礴又将人生价值意识表现得突出而深刻。  关键词:辛弃疾 登高词 空间 时间 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对立不能切断历史,词的发展到宋朝开始大兴波澜,经过飞跃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本文回顾了词与音乐离合盛衰的历史,目的是探讨歌词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 诗词 独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有些词家提出关于歌词的“独立”。什么叫独立?按标准的解释是:不依赖外界;不受外界束缚。对歌词而言,外界、外力,当然是指音乐。所以,所谓歌词的对立,无非是主
期刊
摘要对话体语录在禅籍中的使用往往呈现出一定特点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对话的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语境中,从而形成了不同意旨的表达。因此,场合性的变化打破了双方的平衡与稳定性,继而使这些谚语产生了崭新的、富于变化性的含义。  关键词:禅籍谚语 使用场合 变化性含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在禅籍中使用谚语最多的,莫过于语录。语录通常为对话体的语言互动形式,禅师与学人一问一答,双方完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thou、you作为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莎士比亚时代的含义及用法,通过考察莎剧《冬天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对它们的不同译法所造成的效果差异,分析了用汉语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翻译thou、you可能产生的问题,指出虽然区分thou、you有无标记可以作为选择合适译法的参考,但它们出现的语境才是决定用“你”或“您”的关键。  关键词:thou you 单数第二人称代词 翻译 标记性
期刊
摘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英汉诗歌翻译应注重传达意境文化。译者应根据意境翻译的传承原则、重构策略和对应表达技巧,将不同的文化意境塑造与传达出来,以利于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英汉诗歌 意境文化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汉诗歌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诗歌情景的交融。它是诗人假借特殊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的意象创造的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世界。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并非语言能完全体
期刊
摘要文化能不能翻译,多年来颇有争议。《京华烟云》原文是英文,内容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又是不是可译?本文分析了作品本身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翻译,列举了《京华烟云》平行语料库的一些实例,从反向来佐证文化的可译性,旨在为今后处理中华文化的翻译提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文化 可译性 京华烟云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文化到底能不能翻译?假如能够翻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