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走出水塘之后

来源 :当代致富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h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 国养殖的奶牛绝大部分是黑白花 奶牛,但是80%以上分布在北方,原因是黑白花奶牛在南方水土不服,而南方数量较多的水牛,其产奶量又很少。南方地区的奶产量只占全国的17%,南北方奶业发展严重失衡,这也制约着我国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喜的是,多年来我国的科研人员利用国外的奶水牛和本地水牛杂交,杂交改良的水牛成了奶水牛,现在这奶水牛成了农民的抢手货。
  现在农民中流传的一首打油诗就证明了这一点:“奶水牛养5头,柴米油盐不用愁;奶水牛养10头,年年富得直冒油;奶水牛20头,高楼大厦有盼头。”
  我国南方的本地水牛,原本是干苦力的,随着农用机械的应用,大多面临着“下岗”。现在可好了,它们一“下岗”,就很快又“上了岗”,苦力活不干了,扮起了奶牛的角色。这几年用南方水牛和国外奶水牛杂交,这杂交后代就专职产奶。
  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谷继承站长对记者说,水牛奶非常适口,营养价值高,乳脂率和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高于传统黑白花奶牛的奶一倍多,而且喝了没有胀肚的不适反应,容易消化。而用水牛奶做的奶酪那就更值钱了,价钱是普通奶酪的10倍以上。现在一公斤水牛奶有的地方能卖到10元钱。
  现任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某保健酒厂总经理的黄炳权,是开饭店、开酒厂出身,他从中发现了商机。2005年黄炳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养殖奶水牛。在考察之后,黄炳权发现,当地的奶水牛养殖大部分都是散养。
  奶水牛喜欢水,在池塘里自然高兴,可奶水牛是专职产奶的,水牛奶又是入口的东西,卫生得有保障。黄炳权下定决心让奶水牛走出泥泞的池塘,要进行圈养。
  黄炳权为奶水牛盖起了养殖小区,把在泥塘里待惯了的奶水牛请进了“牛宾馆”。这下好了,“牛宾馆”里干干净净,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奶水牛终于远离了泥塘。可问题也来了,奶水牛和本地水牛一样,不仅喜欢水,也离不开水。
  和北方的黑白花奶牛不同,奶水牛更能适应南方炎热的天气。不过,它们的皮肤上缺少汗腺。过去水牛是在池塘里泡澡降温,而现在住进了“牛宾馆”,没有了池塘,降温的问题如何解决呢?黄炳权首先想到了用水龙头。可黄炳权发现,这样做既浪费水,又麻烦,而且成本还很高。毕竟喷在牛身上的有效水份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水就浪费掉了。黄炳权开始思考,如何让牛既洗上澡,又节省水呢?他又把水龙头换上了淋浴喷头,奶水牛在“牛宾馆”开始享受淋浴的待遇。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黄炳权还是觉得有些问题。淋上水的奶水牛是舒服了,可对于奶水牛的块头来说,这淋浴喷头还是小了点,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奶水牛都能淋上水。黄炳权于是决定自己做喷雾。做出来的喷雾不仅给奶水牛降了温,而且还净化了空气,从这里出来的奶水牛皮肤上很少有细菌、寄生虫,皮毛都油光油光的。
  奶水牛待遇是提高了。不过,光这些还是不够,要想多产奶,营养还得跟上。黄炳权在奶水牛的伙食上没少下功夫。
  开始黄炳权专门给奶水牛种了几百亩优质牧草,像桂牧一号、巴西橡草等。为了让奶水牛吃好,刚割的新鲜牧草还要先进行粉碎。然而,事情并不像黄炳权想得那样简单。黄炳权发现,虽然有这么好的条件,可奶水牛就是不长膘。奶水牛太瘦,产奶量自然就上不来。看来奶水牛光吃草不行,还得想办法增加精饲料。黄炳权首先想到的是往草里加一些玉米和豆粉。但一段时间以后,黄炳权一算才知道这种喂养方式成本太高,亏本了。
  原因是南方的饲用玉米比较少,成本高,自然不划算。开着酿酒厂的黄炳权突然注意到了酿酒剩下的下脚料—酒糟。别看它们是下脚料,营养可不少,蛋白质含量高达3%。以前黄炳权为了减少成本,曾经用这些酒糟喂过鱼,效果还不错。看着自己酒厂里的这些下脚料,黄炳权有了大胆的设想,能不能用这些下脚料喂牛呢?
  一开始的时候,奶水牛并不喜欢吃酒糟,因为酒糟里有酒的味道。黄炳权就把酒糟放在草里拌着,开始的时候只放一点给牛试着吃,第二天又给多一点,慢慢又再给多一点,奶水牛还就真慢慢适应了。到了现在,每天正餐以前,奶水牛最希望见到的就是这些酒糟。
  这下子大问题可解决了,酒厂的下脚料不仅有了着落,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奶水牛的伙食营养,饲养成本大大降低。
  一段时间以后,黄炳权专门请专家对水牛奶进行了检测,水牛奶的蛋白质含量竟然提高了30%。尝到甜头的黄炳权开始瞄上了其他农产品的下脚料,如果可行,养殖成本还会降低。广西盛产菠萝,过去人们都把菠萝皮当作垃圾。黄炳权首先就拿菠萝皮做起了试验,但牛吃多了菠萝皮,会得嘴烂、溃疡的毛病;给牛少吃点的话,大量库存的菠萝皮堆放没多久,几天就臭了,真成了垃圾。后来黄炳权通过给菠萝皮添加生物制剂,让菠萝皮充分发酵,发酵以后,菠萝皮不仅容易消化,存储的时间也大大延长。黄炳权说:“通过生物技术,菠萝皮可以放一两年。”
  就这样,黄炳权的“牛宾馆”里不仅用上菠萝皮,其它农产品下脚料,像木薯渣、芒果核、木瓜皮等,经过处理都成了奶水牛的美餐。
  奶水牛在这里吃喝不愁,过着悠闲的日子,可是有一天黄炳权发现奶水牛产奶有些异常。奶水牛产奶量突然下降,个别奶牛甚至停止了产奶。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奶水牛产奶呢?仔细检查之后,黄炳权恍然大悟。
  黄炳权当时在附近新修厂房,使用的一些建筑机械噪音很大,奶水牛很受噪音的影响,就断奶了。黄炳权就想,既然噪音能惹祸,那如果给奶水牛听音乐呢?黄炳权试着给奶水牛放上了音乐。
  黄炳权欣喜地发现,奶水牛听到音乐,屁股也随着音乐摆动起来。在音乐的选择上黄炳权考虑得也非常细致。黄炳权告诉记者,在广东买回来的牛,他们就播放广东音乐;在广西买的牛,就播放广西的高山流水那种风格的音乐。
  住在“牛宾馆”里的奶水牛听着家乡的音乐,居然变得非常温顺,而且产奶量提高了10%。奶水牛从泥塘来到黄炳权的“牛宾馆”,生活条件大不一样了,牛儿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不过还有个问题,要想产奶还得先让奶水牛怀孕才行,因为只有产了小牛犊,那才会有水牛奶。可这奶水牛的婚姻大事还真让人操心。
  和黑白花奶牛相比,让奶水牛怀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奶水牛发情一般在晚上,而且不太明显,有时甚至没什么征兆。
  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奶水牛具体发情时间,这给人工授精带来了麻烦,长期以来奶水牛人工授精,受孕率只有40%。为了提高奶水牛的受孕率,黄炳权的“牛宾馆”不仅有专职的配种人员,而且还请来了纯种种公牛来帮忙。
  黄炳权把引进的种公牛放在了一圈母牛堆里,种公牛十分悠闲自在。那么,黄炳权为什么单单把一头种公牛放进来呢?原来,黄炳权是想用种公牛来试情。
  对于人来说,想知道奶水牛什么时候发情,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种公牛来说,却很容易。当种公牛感觉到母牛发情的时候,就会和母牛有亲近的动作。这个时候,就可以判断出究竟是哪头母牛到了发情期,从而对发情奶水牛进行人工授精了。而头胎母牛或是生殖器官异常的母牛,即便是在发情期,采用人工授精也不容易怀孕。现在就不用再为这个问题担心了,把这事就交给了种公牛,有效地保证了奶水牛怀孕率。这样做,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通过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相结合,黄炳权的牛场良种繁殖率达到了90%以上。种公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黄炳权把这些种公牛放在一起,本想让它们好好休息一下,可没成想它们一点也不安分。原来种公牛生性好斗,这给黄炳权一个启示,绝对不能把两头种公牛放在一个牛栏里。不仅如此,就是做邻居都不行。
  母牛经过十月怀胎,新一代的奶水牛出生了。黄炳权让小牛犊吃了3个月的母乳以后,就开始给它们喂草,小牛犊也能逐渐适应“牛宾馆”的环境。可没成想就在小牛犊吃了2个月的青草之后,黄炳权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要把小牛犊请出“牛宾馆”,让周边的老百姓去散养。小牛犊在“牛宾馆”里住得好好的,吃喝不愁,干嘛非要把它们请出去呢?
  黄炳权解释道,在“牛宾馆”,奶水牛的活动范围小。而小牛犊光有好吃好喝还不够,还得有一个比较大的身架,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活动空间才行。而这些是黄炳权的“牛宾馆”所不具备的。所以把小牛犊送回自然,去长骨架子是养奶水牛的一个阶段。
  广西合浦县的气候不错,基本上四季有草,饲料资源丰富,小牛犊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快乐地成长。奶水牛在乡下生活,有了一身好骨架,到了婚配的年龄就又被黄炳权请回了“牛宾馆”,忙着传宗接代。不过,目的还是为了产奶。
  因为刚刚换了环境,黄炳权每天都去看看,这些跑惯了的奶水牛能否适应“牛宾馆”里的新生活?“牛宾馆”条件不错,管理也方便,被接回来的小牛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有个细节还是引起了黄炳权的注意,有头奶水牛有一点眼屎,这说明奶水牛上火了,一旦上了火,牛就不想吃东西。
  面对生病的奶水牛,黄炳权首先想到给牛打针吃药,但是转念一想,这个办法行不通。黄炳权想,打针、吃药有抗生素,会影响牛奶的质量。不打针、不吃药,可病还得想办法治。如果吃某种饲料就能把病治好,岂不是一举两得?可是去哪儿找这样的饲料呢?黄炳权开始翻阅《本草纲目》,最后发现自己果园里的一些果树枝叶竟然具有这样的作用:用桑树和洋桃树树叶打成粉给牛吃,牛就不上火了,也不用吃药了。
  黄炳权现在有几百亩果园,每年都要剪下许多枝叶,过去放着容易滋生病虫害,这下有了新用途,既是奶水牛的饲料又可以防病治病。牛健健康康的,牛奶的质量就更有了保证。黄柄权靠着“牛宾馆”,不到三年的时间,养殖规模就已经达到了一千多头。
  奶牛多了,产奶量增加了,这让黄炳权非常高兴,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回报。可这么多牛,一起产奶,挤奶就成了让黄炳权头疼的问题。
  最开始挤奶是用人工挤,费用比较大,而且人工挤奶,奶头容易受伤,乳房经常发炎。那为什么不用机械挤奶呢?在北方黑白花奶牛规模养殖,基本上实现了机械挤奶,既干净卫生,效率又高。于是黄炳权买来挤奶机,开始试着用机械挤奶,这下卫生条件改善了,但是产奶并不理想。黄炳权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原来是奶水牛对这新装备有些陌生,强烈的刺激反而影响了奶水牛的产奶量。看来这奶水牛对新装备得有个适应的过程,黄炳权就把挤奶机放在奶水牛身边,让它们慢慢习惯,这一招还真灵。慢慢地奶水牛认为这机器对它没有什么危害了,就开始慢慢地挤奶,到后来,奶水牛就喜欢用机器挤奶了。
  机械化挤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黄炳权高效、低成本养殖奶水牛最终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养殖奶水牛的积极性。奶水牛从泥塘走出来,它们过上了真正美好的新生活,而周边农民过上了更美好的新生活。现在,黄炳权有个想法,几年内要把奶水牛养到上万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奶水牛养殖场。
  CCTV-7《科技苑》栏目2007年11月14日~15日播出
其他文献
贺燕萍今年才22岁,这么一个小姑娘,在粽子遍地的绍兴,不仅用一年时间开了6家店,而且她的粽子成了绍兴的名小吃,每天销售粽子一万多个。临近春节,当地人都有吃粽子的习俗,订单几乎是往常的两倍。这是她两年前怎么也没想到的。    2006年6月,贺燕萍从浙江广播传媒学院毕业,因为家里贫困,交不起保证金,与好几个工作失之交臂。一次,贺燕萍在街摊边买了两个粽子,无意中听说粽子的摊位只要一两百元的成本,有50
期刊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一句牛奶的广告语凸显了牛奶市场的庞大及其背后奶牛饲养市场的无限商机。牛奶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物美价廉、食用方便,被称为“白色血液”,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鲜奶、酸奶、奶油、奶酪……各式的奶制品在当今市场不断推陈出新,连化妆品都含有它的成分,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它。面对广袤的奶制品市场,许多奶农却很纳闷:“我的牛怎么就不产奶呢?”原来,饲养黑白花奶牛需要把握好几个非常关键
期刊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冰雪、严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一样,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也遭受了雨雪冰冻灾害,农作物普遍减产甚至绝收。然而,遂川县堆子前镇的一片橘子林不仅没有减产,而且比两年前多赚了两个亿。那么,为什么这片橘子林会与众不同呢?秘密就在这一层并不起眼的覆盖在树上的塑料膜。    村民谷贵荣是当地最早知道这个秘密的人。3年前,谷贵荣在广西阳朔一带打工为生。2005年3月的一天,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的乌审旗,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也具有非常强烈的绿色发展意识。乌审旗党委书记包崇明介绍:“乌审旗是全国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旗县,在2006年乌审旗就获得了国际、国内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的双重认证,而且在内蒙古是第一家获得此认证的旗县。”  乌审旗拥有独特的畜牧、煤炭、稀土和天然气四大产业,它们被当地人形象地誉为“羊煤土气”,即扬眉吐气。包书记解释说:“乌审旗最大的优势就是
期刊
2001年初,在河北迁安市科技局工作多年的许晓冰,决定辞职回老家扣庄乡西晒甲山村创业。许晓冰的老家门口有座荒山,山上适合种果树,许晓冰决定包山种树。她的想法一说出来,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丈夫劝她在外上班比较省心,按照庄稼话说“旱涝保收”,但是要搞这个,经营不好那就是赔钱。父亲更是不理解她放弃科技局的工作而去冒风险的举动。    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许晓冰是铁了心要包山种树。没过多久,她就拿出仅
期刊
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必需的光、热、水、土条件得天独厚,有效积温高,日照时间长,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丰富的水土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6年新疆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计3638万吨(包括正播、复播的小麦、大麦、豆类、高粱、油料、玉米、甜菜等秸秆和农区杂草、防护林草、青贮、苜蓿干草等,不包括棉花秸秆,是2000年的1.48倍。)这些秸秆资源能供给2067
期刊
田德营和他所带领的辽宁德营集团已经成为辽宁省北镇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田德营的名字同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田德营是北镇市的第一纳税人,德营集团是北镇市的利税大户。  53岁的田德营是土生土长的辽西人,毕业于辽宁省管理干部学院,现任辽宁省人大代表、北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镇市工商联合会会长、辽宁德营集团董事长。曾先后荣获全国“中国公益事业十大慈善大使”、“百佳改革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
期刊
一个萝卜买3元,确实稀罕,但在春节气温骤降到了零下十几度时,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孙仲刚在很冷清的水果市场卖的萝卜就这个价。因为这些萝卜都是从自家的大棚里现拔的新鲜萝卜,既新鲜又可口。买的人多了,价钱自然上去了。    因为萝卜好卖,今年孙仲刚的纯收入达到5万多元。不过,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萝卜,他还是从在西瓜棚里种萝卜的李志军那里得到的启发。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具有几百年的萝卜种植历史,这里出产的
期刊
湖南娄底市石井乡有好几个村子,名字里都有个泉水的“泉”字,比如说山泉村、泉源村等等。自古以来,村民们就靠着地下的泉水生活,不管天气怎么干旱,地下的泉水基本上都不会枯竭。然而,从2007年8月份开始,这些以“泉”命名的村庄,却突然失去了往日的灵性。    彭中信是娄底市娄星区山泉村村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村里水资源丰富,5年前老彭修建了几亩地的鱼塘,每年都能收入几万元,家里的小日子一直
期刊
水,和阳光、空气一样,是组成生命的重要要素。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也许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可是,对于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民,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    每天,家住陕西省志丹县阳畔村的村民,都要赶着毛驴驮着木桶,前往远在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拉水。阳畔村地处黄土高原,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当地一年四季极度缺水,只能用这种驴驮的方式保证生活用水。因此,驮水成了村里每家每户一项繁重的劳动。在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