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和师与幼之间的关系是表现最为突出的,这两大关系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形成了一种极为错综复杂的联系。仔细分析这一多向交叉的联系网络,就会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聚焦点”——教学的提问与答疑。
从教师角度来看,提问为教师化解教学活动重难点提供了契机,并帮助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检查幼儿理解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从幼儿角度看来,提问是对他们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确立。这不仅是幼儿获取、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幼儿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理解、驾驭语言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方法。
然而在观摩“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时,我不仅看到了优秀教师通过抛出科学合理设计过的问题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成功案例,也发现了部分教师因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接收抛出的“球”,导致了一些不良教学后果。所以说,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注意研究幼儿教师“抛接球”的学问,学会恰当地“抛球”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教师“抛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抛球”时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切合实际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从实际情况出发,加以有效地区别对待。简单地说,就是对小班幼儿的提问应该具体明确,对大班幼儿的提问应当适当加大深度,增强问题的概括性和多样性,而对中班幼儿的提问适中即可。如果未对此细节加以足够的重视和区别对待,会给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大班科学活动“调皮的风”,教师抛出了“如何有效地利用风降低危害”的问题,提问深度过大,对于大班幼儿也有些难度,结果以老师自己解答收场。
2.抛出的“球”随意性大,缺乏目的性
有时由于备课准备不充分,教师未能按教学要求向幼儿提问,脱离了教学目标和重点,与此同时,幼儿的思维也因教师抛出的“球”不着边际,逐渐游离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如大班语言活动“小河马的大口罩”,活动最核心目标是感冒病菌的传播途径,教学的目的是了解病菌的传播途径,可教师没有抓住重点,反复提问故事的情节问题,缺少了针对性,没有很好地与主题相结合。
3.抛出的内容过于简单,形式单一,语言不生动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大都喜欢新鲜、有吸引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有时教师抛出的问题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语言贫乏且不生动,不但使幼儿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使教学气氛变得单调乏味。
如大班数学活动,教师准备了5个苹果演示不同的组合,可活动过程中,教师简单反复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单调枯燥的问题不仅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抑制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4.抛出的问题过于笼统,难以引导和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抛出的问题过于笼统、概括,表意不确切,往往会导致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二是幼儿不懂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法。
如大班科学活动,教师抛出了一个“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作为引子,由于当前家养宠物十分普遍,大多数的幼儿都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气氛也随之活跃了,但由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未能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导致幼儿的回答偏离了教学的主题。
二、幼儿教师有效“抛球”的策略
1.“抛球”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和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他们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考。直到幼儿升入大班后,他们才逐渐有了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逻辑思维也由此进入了萌芽时期。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进行提问时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要遵循适合性的原则。
2.“抛球”时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具有目的性
教师抛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使问题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也就是对于教学重点设计反复的提问,通过多次提问引起幼儿的注意,使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重点。而对于教学的难点则应该通过更加耐心的提问和引导,让幼儿慢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这些尤其是在故事、诗歌等教学活动中表现突出。
3.抛出的问题要表述明确,难易适度,层次分明
幼儿的生活经验还很缺乏,对许多概念也依然不是很明确,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模糊不清,就容易产生误导。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抛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用词贴切,便于幼儿理解和回答。
总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抛球”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师幼互动,检测教学效果,而最终目的则是帮助幼儿学会如何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因此,我们应从教学的整体出发,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讲究“抛球”的方式,提高“抛球”的艺术水平,让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从教师角度来看,提问为教师化解教学活动重难点提供了契机,并帮助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检查幼儿理解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从幼儿角度看来,提问是对他们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确立。这不仅是幼儿获取、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幼儿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理解、驾驭语言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方法。
然而在观摩“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时,我不仅看到了优秀教师通过抛出科学合理设计过的问题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成功案例,也发现了部分教师因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接收抛出的“球”,导致了一些不良教学后果。所以说,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注意研究幼儿教师“抛接球”的学问,学会恰当地“抛球”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幼儿教师“抛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抛球”时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切合实际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从实际情况出发,加以有效地区别对待。简单地说,就是对小班幼儿的提问应该具体明确,对大班幼儿的提问应当适当加大深度,增强问题的概括性和多样性,而对中班幼儿的提问适中即可。如果未对此细节加以足够的重视和区别对待,会给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大班科学活动“调皮的风”,教师抛出了“如何有效地利用风降低危害”的问题,提问深度过大,对于大班幼儿也有些难度,结果以老师自己解答收场。
2.抛出的“球”随意性大,缺乏目的性
有时由于备课准备不充分,教师未能按教学要求向幼儿提问,脱离了教学目标和重点,与此同时,幼儿的思维也因教师抛出的“球”不着边际,逐渐游离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如大班语言活动“小河马的大口罩”,活动最核心目标是感冒病菌的传播途径,教学的目的是了解病菌的传播途径,可教师没有抓住重点,反复提问故事的情节问题,缺少了针对性,没有很好地与主题相结合。
3.抛出的内容过于简单,形式单一,语言不生动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大都喜欢新鲜、有吸引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有时教师抛出的问题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语言贫乏且不生动,不但使幼儿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使教学气氛变得单调乏味。
如大班数学活动,教师准备了5个苹果演示不同的组合,可活动过程中,教师简单反复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单调枯燥的问题不仅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抑制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4.抛出的问题过于笼统,难以引导和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抛出的问题过于笼统、概括,表意不确切,往往会导致两种情况发生: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二是幼儿不懂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法。
如大班科学活动,教师抛出了一个“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作为引子,由于当前家养宠物十分普遍,大多数的幼儿都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气氛也随之活跃了,但由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未能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导致幼儿的回答偏离了教学的主题。
二、幼儿教师有效“抛球”的策略
1.“抛球”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和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他们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考。直到幼儿升入大班后,他们才逐渐有了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逻辑思维也由此进入了萌芽时期。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进行提问时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要遵循适合性的原则。
2.“抛球”时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具有目的性
教师抛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使问题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也就是对于教学重点设计反复的提问,通过多次提问引起幼儿的注意,使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重点。而对于教学的难点则应该通过更加耐心的提问和引导,让幼儿慢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这些尤其是在故事、诗歌等教学活动中表现突出。
3.抛出的问题要表述明确,难易适度,层次分明
幼儿的生活经验还很缺乏,对许多概念也依然不是很明确,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模糊不清,就容易产生误导。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抛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用词贴切,便于幼儿理解和回答。
总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抛球”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师幼互动,检测教学效果,而最终目的则是帮助幼儿学会如何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因此,我们应从教学的整体出发,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讲究“抛球”的方式,提高“抛球”的艺术水平,让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第三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