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生互动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普遍被重视和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新课改条件下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加强科学管理、有效的课堂讨论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学政治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政治课;师生互动模式
一、师生互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实施的必要性
师生互动理论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被重视和提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此理论是建立在社会互动理论有关原理的基础上,体现了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堂人际互动行为,它为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地位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灌输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之中的不良局面。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中更是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促使每一个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构建“让学生发展”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2]。
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指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4]。师生互动这一理念早已有之,但何谓师生互动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庞丽娟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师生双方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5]古人伏提出“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6],何尚武指出“具体的说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运行形式”。[7]
笔者认为,师生互动运用在教学上就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包括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
三、中学政治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一个宽容、平等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因此,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贯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形成对书本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注重人文关怀、崇尚素质提高的政治课就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
(二)科学进行课堂管理,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开展。
每一个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课堂管理的任务。积极的、健康的课堂应当给学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如果我们的政治教学课堂能够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期望、自由的关系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课堂上真正的互动才能发生。
(三)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问题是试图解决问题的集体行动,对学习中出现的模糊或者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如何进行课堂讨论才能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呢,首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卡壳的地方或者是讨论偏离了原本的方向,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将讨论推向深处,让课文知识得到升华。其次,要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师生互动效果不理想和学生讨论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很大部分归结于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均等,一般来说,教师往往偏爱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语言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学生,认为他们有捕捉答案的敏锐性,让教师在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参与互动的机会。从而成为课堂中与教师积极互动的主角。相反,那些学习成绩低下,不善言辞,害羞内敛的学生,则往往由于得不到参与的“门票”而沦落为互动中的配角。这样,所谓的师生互动就成为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应向所有的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同学都拥有平等的发表主张、反驳、申辩的机会,由此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结语
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政治课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不仅为了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现象,而且要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多向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能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政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努力摈弃那些虚假的异化的互动,不遗余力地追求课堂师生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赋予其“思维漫步”之自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既是新课程所应实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变革,也是课堂教学能得以真正重构的前提,更是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江、贺瑞.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12.
[3]王耀延.谈师生互动过程的“晕轮效应”.[J].河南师范爱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
[4]邵伏先.人际交往心里学.[M].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5]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年4.
[6]古人伏.师生互动准则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
[7]何尚武.论教学互动生态应力场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4年5.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政治课;师生互动模式
一、师生互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实施的必要性
师生互动理论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被重视和提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此理论是建立在社会互动理论有关原理的基础上,体现了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堂人际互动行为,它为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地位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灌输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之中的不良局面。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理论越来越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中更是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促使每一个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构建“让学生发展”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2]。
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指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4]。师生互动这一理念早已有之,但何谓师生互动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庞丽娟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师生双方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5]古人伏提出“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6],何尚武指出“具体的说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运行形式”。[7]
笔者认为,师生互动运用在教学上就形成了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包括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
三、中学政治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间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一个宽容、平等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因此,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贯彻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形成对书本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注重人文关怀、崇尚素质提高的政治课就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
(二)科学进行课堂管理,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的开展。
每一个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课堂管理的任务。积极的、健康的课堂应当给学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如果我们的政治教学课堂能够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期望、自由的关系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课堂上真正的互动才能发生。
(三)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讨论问题是试图解决问题的集体行动,对学习中出现的模糊或者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如何进行课堂讨论才能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呢,首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卡壳的地方或者是讨论偏离了原本的方向,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将讨论推向深处,让课文知识得到升华。其次,要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师生互动效果不理想和学生讨论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很大部分归结于学生参与机会的不均等,一般来说,教师往往偏爱那些学习成绩优秀、语言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学生,认为他们有捕捉答案的敏锐性,让教师在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参与互动的机会。从而成为课堂中与教师积极互动的主角。相反,那些学习成绩低下,不善言辞,害羞内敛的学生,则往往由于得不到参与的“门票”而沦落为互动中的配角。这样,所谓的师生互动就成为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师应向所有的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同学都拥有平等的发表主张、反驳、申辩的机会,由此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结语
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政治课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不仅为了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现象,而且要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多向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能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政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努力摈弃那些虚假的异化的互动,不遗余力地追求课堂师生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赋予其“思维漫步”之自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从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既是新课程所应实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变革,也是课堂教学能得以真正重构的前提,更是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江、贺瑞.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12.
[3]王耀延.谈师生互动过程的“晕轮效应”.[J].河南师范爱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
[4]邵伏先.人际交往心里学.[M].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5]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年4.
[6]古人伏.师生互动准则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
[7]何尚武.论教学互动生态应力场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4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