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艺术往往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与教学“突破口” 的巧妙选择不无关系。教学的“突破口” 找的恰当、选的灵活, 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 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几个突破口的选择以及所能取得的效果。
精彩的课堂在于教师巧妙的突破, 巧妙的突破缘于教师对教学“突破口” 的精心选择, 那么, 如何去选择教学的“突破口” 呢?
一、由题目入手, 拎出“题目” 细考量
“倾城倾国” 在“一顾”,“一顾” 魅力在“回眸”, 回眸一笑, 千娇百媚, 这眼睛便美到极处, 亮到极处, 一篇文章亦如是, 作者总要给文章安一双“亮目”, 而题目正是透视文章内容的窗口, 是文章的眼睛, 由此切入可以让教学环环相扣, 使课堂教学线索明朗。
《最后一课》是传统名篇, 题目看似平常, 却蕴藉颇多, 它是爱国教育的一课, 觉悟的一课, 也是觉醒的一课。由题目入手设计问题: 为何说这是“最后一课”? 上“最后一课” 前教室里的气氛与平常有什么不一样? “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有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巧妙切入,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从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突破”。
而教材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智取生辰纲》的“智取” 便定下了文章的基调,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吴用等人的“智” 体现在哪些方面? 然后从智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再接着问: 杨志是否无“智” 可言? 让学生体味小说正是用杨志的精明衬托了吴用的“智谋”。由此可见, 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文章题目巧入手, 让学生不断咀嚼品味, 攫取精神的“食粮”, 获得美的享受。
二、由关键词、句、段入手, 寻求课堂教学的支点
关键词、句、段是文章脉络的支点, 是我们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支撑点。这些关键一般指引领段、概括段, 过渡句(词或段)、议论抒情段。
上《孔乙己》一文, 可以关注“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句, 抓住关键词“快活” 两字加以延伸: 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哪些性格?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他自己快活吗? 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 用意何在? 如此一来, 全文枝节顿出, 主旨也自然得以凸显。
过渡是“跳板”, 是“桥梁”, 把上下两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从而使文章内容转换自然, 结构榫严缝合。如:《藤野先生》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如何呢?”,“到第二学年的终结, 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 并且离开这仙台。” 教学中抓住这些过渡, 于转换间寻思揣摩, 何愁教学不能游刃自如? 引领下文的句子也不可忽视。
《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妙” 字领起下文: 如“看护妇” 的矮松,“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的山尖,“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的山坡,“微黄的阳光斜射” 的山腰……如画卷般一一展开。
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在文中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这是丑小鸭从内心发出的快乐的声音, 也是丑小鸭由衷的感慨, 道出奋斗所带来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不可忽视这一类句子的作用, 对它们能否正确地分析和把握, 关系到对文章思路的理清、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以此作为教学的支点, 引领学生去仔细揣摩, 细加推敲, 从而实现“突破”。
三、线索莫忽视, 让课堂思路明晰
线索如串珠之丝线, 连缀着文章的材料, 使整篇上下关联, 浑然一体。
如鲁迅的《故乡》, 只要引导学生觅到叙事主人公“我” 的情感起伏变化这条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 就可以一步步去解读文章对客观人事的生动描绘, 感受作者主观情感的充分抒发, 领悟作品那童话般美妙的境界……作品所赋予的历史的深度, 所洋溢的浓郁的诗情, 将尽收学生眼底。
教学《杨修之死》一文, 引导学生讨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时, 若着眼于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这一线索, 便会让学生明白前三件生活小事只是使操“恶之”, 而后三件关系到立世子的大事才使操“大怒”, 乃至起了杀心, 这样“杨修为何被杀” 这一难点就得以突破。
教学中, 教师注意从线索上打开缺口, 围绕文章线索来展开课堂, 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成探索的课堂, 同时,也会使得教学思路明晰、透彻。
除此之外, 利用背景, 咀嚼细节也是课堂教学可以突破的途径。如课外引领学生阅读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当我们明确了朱庆馀当时求仕若渴的背景, 注意引领学生解读“妆罢低声” 这一问的精彩,岂不让课堂情趣顿生? 诗意不也在细节中得以体现吗?阅读文章, 若是找不到“头绪”, 寻不着下手的地方,便如“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 而一旦寻到阅读的口子, 便如抽丝剥茧般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找到头绪, 教学便会豁然开朗。巧选“突破口”, 就寻到了课堂教学的终南捷径; 巧选“突破口”, 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巧思; 巧选“突破口”, 可以让教学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反复为平顺。
你想让你的课堂变得轻松吗? 那你就不能不注意教学的“突破口” 的选取, 一旦选准了“突破口”, 你的课堂便如顺水推舟, 便于操作, 便于把握, 可以使你的课堂精彩独到, 富有魅力!
精彩的课堂在于教师巧妙的突破, 巧妙的突破缘于教师对教学“突破口” 的精心选择, 那么, 如何去选择教学的“突破口” 呢?
一、由题目入手, 拎出“题目” 细考量
“倾城倾国” 在“一顾”,“一顾” 魅力在“回眸”, 回眸一笑, 千娇百媚, 这眼睛便美到极处, 亮到极处, 一篇文章亦如是, 作者总要给文章安一双“亮目”, 而题目正是透视文章内容的窗口, 是文章的眼睛, 由此切入可以让教学环环相扣, 使课堂教学线索明朗。
《最后一课》是传统名篇, 题目看似平常, 却蕴藉颇多, 它是爱国教育的一课, 觉悟的一课, 也是觉醒的一课。由题目入手设计问题: 为何说这是“最后一课”? 上“最后一课” 前教室里的气氛与平常有什么不一样? “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有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巧妙切入,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从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突破”。
而教材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智取生辰纲》的“智取” 便定下了文章的基调,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吴用等人的“智” 体现在哪些方面? 然后从智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再接着问: 杨志是否无“智” 可言? 让学生体味小说正是用杨志的精明衬托了吴用的“智谋”。由此可见, 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文章题目巧入手, 让学生不断咀嚼品味, 攫取精神的“食粮”, 获得美的享受。
二、由关键词、句、段入手, 寻求课堂教学的支点
关键词、句、段是文章脉络的支点, 是我们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支撑点。这些关键一般指引领段、概括段, 过渡句(词或段)、议论抒情段。
上《孔乙己》一文, 可以关注“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句, 抓住关键词“快活” 两字加以延伸: 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哪些性格?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他自己快活吗? 鲁迅先生写这些人的快活, 用意何在? 如此一来, 全文枝节顿出, 主旨也自然得以凸显。
过渡是“跳板”, 是“桥梁”, 把上下两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从而使文章内容转换自然, 结构榫严缝合。如:《藤野先生》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如何呢?”,“到第二学年的终结, 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 并且离开这仙台。” 教学中抓住这些过渡, 于转换间寻思揣摩, 何愁教学不能游刃自如? 引领下文的句子也不可忽视。
《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妙” 字领起下文: 如“看护妇” 的矮松,“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的山尖,“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的山坡,“微黄的阳光斜射” 的山腰……如画卷般一一展开。
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在文中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这是丑小鸭从内心发出的快乐的声音, 也是丑小鸭由衷的感慨, 道出奋斗所带来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不可忽视这一类句子的作用, 对它们能否正确地分析和把握, 关系到对文章思路的理清、结构的把握、内容的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以此作为教学的支点, 引领学生去仔细揣摩, 细加推敲, 从而实现“突破”。
三、线索莫忽视, 让课堂思路明晰
线索如串珠之丝线, 连缀着文章的材料, 使整篇上下关联, 浑然一体。
如鲁迅的《故乡》, 只要引导学生觅到叙事主人公“我” 的情感起伏变化这条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 就可以一步步去解读文章对客观人事的生动描绘, 感受作者主观情感的充分抒发, 领悟作品那童话般美妙的境界……作品所赋予的历史的深度, 所洋溢的浓郁的诗情, 将尽收学生眼底。
教学《杨修之死》一文, 引导学生讨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时, 若着眼于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这一线索, 便会让学生明白前三件生活小事只是使操“恶之”, 而后三件关系到立世子的大事才使操“大怒”, 乃至起了杀心, 这样“杨修为何被杀” 这一难点就得以突破。
教学中, 教师注意从线索上打开缺口, 围绕文章线索来展开课堂, 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成探索的课堂, 同时,也会使得教学思路明晰、透彻。
除此之外, 利用背景, 咀嚼细节也是课堂教学可以突破的途径。如课外引领学生阅读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当我们明确了朱庆馀当时求仕若渴的背景, 注意引领学生解读“妆罢低声” 这一问的精彩,岂不让课堂情趣顿生? 诗意不也在细节中得以体现吗?阅读文章, 若是找不到“头绪”, 寻不着下手的地方,便如“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 而一旦寻到阅读的口子, 便如抽丝剥茧般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找到头绪, 教学便会豁然开朗。巧选“突破口”, 就寻到了课堂教学的终南捷径; 巧选“突破口”, 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巧思; 巧选“突破口”, 可以让教学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反复为平顺。
你想让你的课堂变得轻松吗? 那你就不能不注意教学的“突破口” 的选取, 一旦选准了“突破口”, 你的课堂便如顺水推舟, 便于操作, 便于把握, 可以使你的课堂精彩独到, 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