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飞翔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水墨山水,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沉醉于此,已经积累了太多的章法和程式。承接传统也许不难,要想逃离传统程式会很难。一个受中国文化熏染的人,无意中饱受传统的暗示。照搬传统,一是你玩不过古人,二是即使抵达了一点边,也毫无意义。因为那不是你的创作,不是创作就没有意义。
  读杨国平的水墨山水画,感觉他在一步一步地从客观走向主观、从具象走向抽象。他目前的作品已经摆脱了具象山水的束缚,有天马行空的意味。
  读杨国平的水墨山水如云中行走,如丘壑穿梭,亦如霓霞中漫步,或似电影《阿凡达》中的肆无忌惮超越时空的飞翔。
  小时候喜欢看湘剧、花鼓戏,戏剧表演有一种腾云程式叫云步,我喜欢模仿云步。云步让我们冲破了舞台的局限,有虚拟空间穿行之感,想象与浪漫就此展开。
  打开了想象的天窗,就可以进入虚拟空间的自由行走。
  杨国平的山水画,意写在先,笔墨放荡不羁,格局皆意想不到,笔墨野而拙。常有意外效果,山水大格局放肆,细处也有看头,有细节点染其中。山脉链接天地之间,云霓明灭于群峰之上,岚气奔突于古树之林。浓淡起于墨色,天地皆由我造。画面可谓生猛活脱。
  杨国平在画山水的时候应该是快乐的。他的一支画笔相当于《哈利·波特》里面的扫帚,拔地而起,腾云而去。倏忽之间,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浪漫行走在无阻隔的空间,云起云落,纵横自如。那种泼墨于无涯,恣意于山水的快意。如纸上打醉拳,左冲右突。如此境界,我只能臆想。
  创作的自由是个性的自由。有自己的语言,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如果把山水画格局固定下来,创作同一图式,那创作就没有了意趣,画家本人在复制作品中也会很痛苦。除非他愿意为了银子牺牲自己的快乐!
  杨国平的山水是自由的。自由是快乐的。
  自由也是有风险的。自由难驾驭,水墨不可以重来,恣意的表达往往会有遗憾之处。
  杨国平的山水学习传统之长,也有传承的笔墨精神,但他放得很开!没有负担。他有点生,有点野,有点猛。
  杨国平不抄袭前人今人,独出一门,独开一面,恣意于自己的水墨空间营造自己的山水宇宙。
  杨国平不在乎流行不在乎模式,不受暗示与影响,作品看不出别人影子,也力图与同辈拉开距离。
  也许杨国平的感觉更多的来自于自己,来自于自己的心中固有的丘壑。
  杨国平生长在湘西侗族山寨,湘西的山水是他无意中的山水摹本,也是与他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影像积淀。长期在湘西客观的山水浸淫之下,也许他闭着眼睛,山水画自己就来了。所以杨国平的章法不是从纸上摹写而来,而是自己获得的客观山水熏染提炼胸中丘壑而成。
  生长的背景无法选择,生长在都市的人比起生长在奇山异水之中的艺术家,先天会有差异。
  创作经验也许很难准确说出来。那就叫一个:只可意味不可言传。至于创作过程,应该是一个秘密,连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是一刹那灵感的不期而至所致。
  杨国平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力的永不消减来自于自己的追求。如果为了迎合市场,迎合一般大众的审美,为了稳妥,有人会选择四平八稳的艺术风格。丢几笔传统花鸟,练几手看门绝招,照搬古人山水略加改造即可赢得市场赢得同行肯定。杨国平不这样。他选择积极进取,以创造自己新图式为己任,开拓自己的一片山水空间。
  有时候,听人评价某画家说画得太熟了,意思指有风格的模式化倾向,“熟练”在此刻不是褒义的。杨国平的画多是生疏的面孔图式,他努力在山水画的格局里营造自己另类的山水。他胸有丘壑,此丘壑并非自然界照搬而来,是自己的“胸有”。
  山水画是一个水墨游戏大舞台,中国画的笔墨材料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玩图式、玩技法、把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招式皴擦点染十八般武艺都拿来,古老的山水画的法则给我们太多的捷径与便利。也给我们的超越带来了障碍。我们不能够坐享其成。我们要获得快乐,一定要创造。要靠自己去摸索发现新的表现手法,创造个人面孔与技法。我没有与杨国平交换过此类看法,不晓得他会对否同意我这个外行的胡说?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书法,这种线条艺术,其实就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生命的深度呼吸,也是一种民族魅力的审美。  如果我们凝神静气地去品读曹辉一系列的成功、成熟及获奖的行草书法作品,那么,完全可以从其拙中蕴巧、含蓄内敛的个性中,读出这种积淀和这种呼吸,也可以让我们经历一次颇具质量的审美享受。  曹辉师从著名书法家李松,是李松先生的入室弟子和得意门生。他以研习中国书法三十余年的功力,在得其恩师真传、承其衣钵的基础上,近些
期刊
历史一旦是洪流,便会不可阻挡地汹涌向前;文艺作品一旦观照时代,便会大气厚重震撼人心。金鹰955电台播放的原创广播连续剧《长沙人家》,是近期少有的声音类佳作,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更听到了时代的脉动!  一、家国同构:国家与个人命运的绑结  十二集广播剧《长沙人家》通过坐落在长沙北正街一座老公馆内的三户人家,三代人,长达60年悲欢离合的故事,折射长沙这座古城的时代变化。鲜少有广播剧,用如
期刊
胡传海(上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读王友智先生的作品,首先感觉到他是一个大气势、真性情、真豪爽的书家。他的草书,给人一种冲击力、很震憾、非常灵动的感觉。他选择了《离骚》这篇带有隐喻性的书写内容,《离骚》忧国忧民精神和狂草精神,两者糅合在一起,他阐释得非常好。  第二,书写方式。写狂草,要收放自如。王先生的草书有一个特点,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其形式,一种就是细线条
期刊
不经意间,网络小说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了。在这短短十几年中,它已经远远超过了近百年中国纯文学的总量。即便如此,网络小说依然被如今的学术界和批评界视为“新事物”。对众多的研究者而言,这种“新”的体验,具有丰富的历时性内涵:十几年前初见时的新鲜感、兴奋感、跃跃欲试的研究热情,与如今面对着浩瀚的作品量的奇观感受、话题制造冲动,形成了这种“新”体验的两端。一直以来,研究界对于网络小说的态度与表现,可以概括为以
期刊
一、受众层面的变量:市场选择大于文学选择  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正视,21世纪以来,特别是bta①将目光投向文学的这几年,文学借助网络彻底走向了市场,走进了市场,与市场爱恨相交血肉相连,由此而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文学写作模式。网络作品——在线付费阅读——无线付费阅读——简繁体书籍出版——影视剧改编——漫画和动画改编——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改编——其他电子阅读终端等,这一被称之为“网络文学全产业链”市场机
期刊
文学史本应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结合形态,三者缺一不可。然而,传统的文学史观念,往往偏重对文学思潮流派的梳理、偏重对作家作品的解读,而忽略了读者这一重要元素的参与。其实,在文学生产与传播链条上,读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读者阅读的参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就无法实现。而作为沟通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文学传媒也并非仅仅扮演着被动的交流工具的角色。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①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
期刊
《诗纬》云:“诗者,天地之心。”此言不虚。中华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充满生香活意,大化流行,处处宣畅一种蓬勃的生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并非仅仅是物质集聚的场所,而是生命繁衍的息壤,道德充盈的园地,诗意盎然的境界。王国维对此颇多精辟论述, 清人蔡宗茂在《拜石山房词抄·序》里也有一段对意境的三个层次的形象化阐释。正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
期刊
主题的定义可简可繁,繁到几本书也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可简单到一句话:“一个主题是围绕着一个特定论题的观念集合。”①关于电影的主题本文采用后者,即最简定义。围绕电影的观念集合和一般的艺术无异,不外乎形式、内容和与之相关的阐释。  电影音乐是强化或确定影片的情感基调乃至价值评判系统的强制性手段。由于电影有时间限制,情节必须高度压缩,很多叙述无法完全展开。通过插入歌曲这种方式能让电影的叙述功能更好
期刊
长篇历史小说《蒋翊武》的故事从1900年开篇,以20世纪初成长起来的湖南常德的青年才俊为中心人物,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青少年的担当和奋发有为为叙事核心,以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线,表现振兴中华的历史过程中青少年的担当情怀和自我奉献对推动社会向前、向上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蒋翊武是小说的主人公。在辛亥革命中,蒋翊武功劳卓著,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是武昌首义的总指挥。他的军事才能和实干精神被众多历史学
期刊
杨国平是一位极有才华和艺术感受力的中年画家。  这是因为出身于湘西侗族山寨的杨国平,在艺术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天性本色,让自己的心灵飘移在湘山楚水之间,吟咏着内心无尽的乡思和乡情。我们在他的云烟飘渺、虚实浓淡的水墨图景中,看到了一种灵性、一种幽远、一种意蕴和一种沁人肺腑的清新气息。  就此而言,杨国平的水墨画带来的是崭新的绘画资源,带来了一种神秘和解密的同时存在、氤氲淋漓的山重水复、幻化莫测的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