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独立性存疑 博实自动化涉嫌侵权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实自动化)于8月31日首次路演,如无意外,公司将于9月3日进行网上申购。早在今年4月,公司就通过了创业板发审委审核。
  公司主要从事石化化工后处理成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粉粒料全自动包装码垛成套设备、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等。
  我们发现,公司有深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背景,哈工大给予公司的大量人力、技术支持在招股书中却未被提及,公司的专利归属成疑。另外公司还被实名举报,指其存在专利侵权。证监会则回复举报不影响上市,专利纠纷应找法院。
  公司称哈工大不参与管理
  公司招股书显示,其第一大股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工大投资公司),该公司系哈工大全资子公司。哈工大投资公司持有博实自动化发行前28%的股份,但博实自动化称第一大股东并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然而博实自动化的多名董事、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均有出身哈工大,或在哈工大相关机构任职的经历,深厚的学院背景还是令公司独立性成疑。
  博实自动化董事会9名成员中,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邓喜军是哈工大硕士、大学教授,兼任哈工大投资公司、哈工大科技园董事;副董事长赵杰是哈工大机电学院院长、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董事蔡鹤皋是哈工大机电工程院博导;董事及副总经理张玉春、王春刚均曾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工作。
  此外,3名监事会成员中,刘佰华是现任哈工大投资副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中,还有多人出身于哈工大。
  尽管博实自动化在招股书中一再强调,哈工大投资公司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邓喜军、张玉春、王永洁、王春钢、谭建勋和李振忠6人还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确保对公司控制权的持续稳定,但公司主要人员与哈工大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这种形式上的协议并不能消除我们对公司独立性的担忧。
  大股东以专利暗中输血
  博实自动化深厚的哈工大背景,使其逃脱不了身为哈工大校办企业的质疑。而校办企业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在人员配置上往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高校优质的人力资源和专利技术可以堂而皇之地装进公司。其研发专利到底属于谁,难以确定。
  博实自动化在招股书中多次声称,自身拥有的多项核心技术是“自主研发”,但我们查找大量资料后发现实际公司大量存在与哈工大“联合研发”的情况。
  以公司生产的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为例,公司称“在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方面,公司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家能够从头到尾独立完成自主研发、成套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企业之一”,其关键技术“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系统集成技术”也源于自主研发。而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也成为公司近年来重点培育发展的方向,2010年该类产品的收入为1.97 亿元,约占公司主营收入的一半。
  然而哈工大的相关资料却显示,该设备和技术是哈工大与博实自动化“联合研发”的。在2109期《哈工大报》上,一篇《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工艺装备国际先进》的报道称,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和博实自动化联合研制了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工艺装备,并于2009年12月28日通过省科技厅鉴定。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博实自动化中多位高层核心人员便出身于此。
  我们随后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搜索博实自动化专利发明人的名字,并通过哈工大网站的教师搜索系统进行搜索,发现多位发明人正是哈工大在职研究员、工程师。
  博实自动化与哈工大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使公司得到了学校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还可以减少自身研发费用支出,但同时也使得公司的研发实力与独立性成疑。公司招股书不提哈工大的技术支持而称“自主研发”,有回避问题的嫌疑。
  专利涉嫌侵权或成被告
  除了与哈工大关系复杂,专利归属不清,博实自动化日前还陷入了一场专利侵权风波。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州吉必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必盛”)向证监会实名举报博实自动化侵犯其专利权,严重影响了吉必盛的正常经营,要求中止博实自动化的IPO程序并赔偿吉必盛的全部经济损失。
  《投资者报》了解到,吉必盛公司早在2002年即申请了“粉体真空包装机的真空包装室”实用新型专利和“粉体真空包装机”发明专利。而博实自动化近五年来连续生产、出售阀口式包装机,侵犯了吉必盛的专利权,对吉必盛造成巨大冲击。
  我们向吉必盛有关人士了解情况,该人士表示,吉必盛7月份左右向证监会提交了举报材料,证监会给他们的回复则是专利纠纷应提交地方法院处理,吉必盛目前正在准备相应的材料,可能会走法律程序。
  我们致电博实自动化董秘处希望了解有关情况,但公司称董秘陈博出差在外,无法联系,我们随后发送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前尚未回复。
其他文献
钻石底、砖头底、馒头底……在人们的无奈怒骂中,A股不断跌破市场的底线。投资者被严重套牢,纷纷黯然离场。  不过,有一批人却在这样悲戚的市场中顺风顺水,低调地赚钱。这样的实例在私募群体中非常普遍。记者注意到,虽然今年清盘倒地的私募数量很多,但是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有高达391只私募获得了正收益,跑赢大盘的私募高达700多只。其中,冠军颉昂1期的收益率更是高达8
期刊
在上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前,市场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身上,但很遗憾,他在上周五(8月31日)的央行年会上,只是重复了之前的一贯态度:将在必要时采取更多的宽松措施,重要的是让经济和就业取得进展。  很显然,这种简单的重复,在上周五给市场带来的失望情绪被实质化了,美元触及低点后回升,而以欧元为首的风险币种在上周的涨势均被回吐近半。伯南克并没有给市场带来想要的信息。其实,如果我们观察一下美元的
期刊
在熊市中和经济低迷的时候,“现金为王”是不变的真理。不少企业会因现金流问题倒在黎明前,而市场转暖时,也往往是那些现金流充裕的企业获得股价攀升的先机。  截至8月31日,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全部公布完毕,谁会是现金流最充沛的公司,投资者应该多留意。  为了让各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具有可比性,本文考察现金流选用的指标是“每股企业自由现金流”和“每股经营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等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去资本性支出
期刊
据《投资者报》了解,目前小企业融资状态并不乐观,90%以上的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在海外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缓解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困难?57.14%的小微企业认为应对他们的贷款实施各种帮助,此外希望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减免税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  面对小微企业的多元化诉求,近年来,中国银监会不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亦在
期刊
自7年多前内地成立第一只ETF基金以来,该类产品已有45只之多。这些涵盖了不同市场、风格、主题和行业的ETF产品,目前整体规模接近1300亿元,成为内地被动指数产品的最大类别。从应用角度看,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ETF产品在资产管理市场上将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首先是资产配置工具。一直以来,ETF产品因其透明、高效和低成本的产品特征,成为各类投资者配置资产的最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所以内地ETF
期刊
“整体来看,8月份集合信托产品基本没有方向性的变化,还算比较平静地过去了。”启元财富投资分析总监汪鹏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看,二三季是信托发行的典型旺季,但类别的起伏主要受制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政策的调整。”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 8月份集合信托产品发行量较上月有明显的回暖,以“恒盈理财”系列产品为代表的华信信托发行势头仍然很强,但预期收益不温不火。  8月份信托发
期刊
地方政府十几万亿元的画饼式投资计划没让资本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兴奋起来,反而逼迫着我们这些职业投资者反思:难道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要通过无节制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吗?最近三年里,除了城投债以外,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投资的品种。  很多城投债是靠土地质押而得到信用评级增信的。但客观地说,哪个债券投资者敢说当债券违约后,他有本事好好利用或变卖这些土地?其实,大家不过是在为自己相信政府找更多的安慰理由而已—
期刊
上周一,股市暴跌,到晚上大家才如梦初醒。哦,原来转融资业务获批了。对于已经是危如累卵的大盘来说,这个中性偏多的消息已经提不起投资人的任何兴趣了。  为什么说是中性偏多呢?因为我们看到,首先实施的是转融资业务——即当下开放的是那条为股市输血的跑道。公开数据显示,转融资业务开通首日,共有11家券商动用自有的55亿元资金买股票。  坊间有消息称,券商买股票是政治任务,我看其实也不用完成什么‘任务’吧?这
期刊
除近期以来的一段升幅,黄金现货价格进入今年来的表现一直都十分沉闷,令投资者怀疑黄金是否已陷入“泡沫化”。对此花旗一直认为,黄金的行情尚未结束,因为基本面并未出现大幅变化,金价有机会在止稳后,迎来中长期的上升空间。  首先,美元指数自7月创下84.10的高位后回落,使得金价上升的阻力顿时减轻不少。过去,金价和美元的负相关关系较轻,但从2011年年末起,这样的负相关关系开始逐渐增强。今年以来,身为避险
期刊
今年二次上会的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恒焊接),终于在7月底拿到了证监会发审委的通行令。  公司起步于为国外厂商代销自动化焊接装备,目前主营业务为焊接自动化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但时隔一年多,导致公司去年上会被否的问题依然未见有效改善。此外,公司2011年主要产品焊接机器人的产能和产量在短期内提升近一倍,但其生产设备的增长仅有两成多,令人怀疑公司销量提升拉动业绩大增的真实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