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美走向完美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05082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在阐述艺术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中说:“艺术教育是一种真正的塑造完整的人的教育。”可见,艺术教育之于幼儿成长至关重要。同时,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目标指向是“艺术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而儿童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习方式,又决定了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是一场愉快的游戏。
  一、多元材料,让创作更具游戏性
  艺术是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工具是他们的玩具。无论是美术区域活动还是集体教学形式的美术创作,在材料的投放与使用上都可做以下探索。
  一是“纸”的改变。纸在大小上有A3、A4、B5等,在材质上有铅画纸、宣纸、色纸等,在形状上有长条形、扇形、菱形等,不同大小、材质、形状的纸,从肌理、构图、布局等方面均给予幼儿不同的启示。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纸平面向生活中其他的平面延伸。如在白汗衫上画京剧脸谱,在塑胶跑道上用粉笔写生,用树枝在泥地上作画等。而在立体的器物上作画,更是打破了传统平面的限制。如在纸箱的六个侧面画上“小蝌蚪找妈妈”的不同场景,在瓶子上画个笑脸……如此拓展作画空间,使幼儿的绘画更加丰富多样。
  二是“笔”的改变。从蜡笔、粉笔、毛笔到棉签,甚至是扫帚均可作为“笔”来使用。而幼儿的手、脚也是天然的点彩或印章,还可以用嘴巴吹出一幅绝妙的画。说到印章就更多了,如藕片、瓶底、布球等生活材料,自然且生动。此外还有玩具水枪在白色横幅上喷出的水流线、蘸上颜料的气球摔在白纸上的印记、用宣纸按压刷上颜料的树皮后留下的纹理……而种子、果核、石子等也可供幼儿摆摆贴贴,使幼儿画作妙不可言。
  三是“色”的改变。在幼儿用惯了各种颜色的蜡笔时,可让他们逐渐尝试用水粉、墨汁、丙烯等颜料作画。而将红苋菜、花瓣、小草……放在石臼里捣,捣着捣着最天然的颜料就制成了。这样的颜料也许不够鲜艳,但是却深受幼儿喜爱,因为这个过程太美妙了。
  二、多种体验,让感受更具真切性
  绘画是幼儿对生活或周围事物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给予幼儿真切的感受,引发幼儿情感的共鸣。
  一是丰富幼儿视觉体验。幼儿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主要特征就是对直观、感性经验的依赖。因此,教学时可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真实材料,使他们获得美好的视觉感受。如在大班开展布球拓印“美丽的瓶花”活动时,幼儿先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指向于美术的观察与欣赏。当教师揭开瓶花遮布的一瞬间,幼儿们“哇”声一片,倾倒于瓶花的美丽。当欣赏到玫瑰时,有幼儿说:“那是新郎送给新娘的。”此刻,瓶花唤醒了他参加婚礼的美好记忆,也许还想到了象征着爱与浪漫的玫瑰花语。当然,实物、图片、视频以及艺术化的动画片,还有名画、名作,也都是幼儿观察的常用材料。如让大班的幼儿欣赏梵高的作品(如《向日葵》),跟他们讲梵高的故事,有助于他们临摹梵高的作品。
  二是活跃幼儿的身心。儿童的艺术活动是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获得真切的体验。例如,小班在学习美术《红树叶 黄树叶》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捡拾树叶,听脚踩落叶的“沙沙”声,静看落叶悠然飘落;中班在学习《变变变》时,可让幼儿给多变的图形添画,如让幼儿通过往墙上扔“鼻涕泥”的游戏,体会立体造型;在大班画“龙虾”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小棒让幼儿们去“挑逗”龙虾……此时,有个小女孩偷偷地用手去抓龙虾,却被龙虾的钳子夹住,急得哇哇大叫,这个意外让所有的幼儿都感受到了龙虾那双钳子的威力。这些真切的体验,都可能释放幼儿绘画中“自己的声音”。
  三、顺应天性,让表现更具本真性
  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可视、可听的真实表现与创造,更要关注其审美心理意象的创造,因为后者由于其内在性、过程性常易被忽视。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的画面故事外,更应用心体察童心的绽放。
  一是等待幼儿的审美发现。审美愉悦产生于生命的自我发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如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正是给幼儿欣赏的好作品。当幼儿们欣赏完毕加索的一组人物作品时出现了“意外”——有个男孩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毕加索喜欢那个侧卧着的女人。”教师惊讶之余忙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他从作品的颜色、线条的运用方面一一作答,教师也为其表现惊呆了。幼儿们围着作品认真地观看、交流……活动进入尾声。此时,教师说:“毕加索没有用嘴巴告诉我们他不喜欢这个女孩,而是通过画笔表现出来了。”话音刚落,有个女孩站起来说:“要是毕加索用嘴巴告诉她,朵拉会更伤心;他不想让朵拉太伤心,还是有点喜欢她的。”可见,每个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二是尊重幼儿的美术形式。美术形式是传达形象外观的结构图,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如在面对大班美术《我的梦》中的一幅作品时,幼儿用三角形状的物体和旁边的弧线共同表示龙卷风,用曲折线来表示自己在发抖、害怕。在成人的经验里龙卷风应是漩涡状的,而幼儿却用三角形和弧线来表示,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有尖尖角的东西就是很厉害且让人感到害怕的。这是幼儿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应尊重他们具有非凡表现力的创作。
  三是珍视幼儿的真实内心。艺术活动是幼儿精神活动的表现,教师要珍视幼儿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品质。如大班在学习“我的自画像”时,有个幼儿的脸画得很小而且是方的,只有脸的中间部位。正当教师好奇时,他指指手里的镜子说:“我的脸就是这样的。”教师凑近一看,果真如此:小小的、方方的镜子里,确实只照见了脸的局部。又如,大班有个幼儿画了一幅名为《同伴》的作品:用锯齿线画牙齿,把整个嘴巴涂上红色,张开的“血盆大口”露出颗颗“利牙”,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问其原因,他说:“XXX经常骂人,还要打人。”马蒂斯说:“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色彩就是诉诸于感觉的……”这是幼儿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教师也为之感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有一双慧眼,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有自己表达感受的方式。美术活动是以活動过程本身为目的,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使幼儿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去表达事物,让幼儿的精神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并提高他们感悟生命的能力。教师应顺应幼儿天性,遵循美术教育的规律,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尽兴地“玩”,在玩中体会生命与艺术的真谛。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交往,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    一、把握课堂情绪,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很多名师在上课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但调查发现,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教师方面    1.缺乏准确的定位  教师只是昔日的“满堂灌”“满堂问”到现在的“壁上观”。新一轮基础教育
新加坡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并培养了众多优质学生。PISA2015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以564分的最高综合评分位列第一,并且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大评估领域中都获得了最高分[1]。  新加坡高度重视培养综合性理科人才,通过多种手段积极投入STEM教育。在新加坡,家长和学生都会积极了解STEM职业,教育系统着力培养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同时新加坡政府也致力于创造STEM环境[2
摘要:电影《云水谣》讲述战争时代台湾青年王碧云和陈秋水跨越海峡的爱情,60年痴心守望,谱写了一曲爱情歌谣。四个人演绎了三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浪漫的传统爱情和现代爱情观念统一于影片中,已升华至家国统一的社会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爱情 追逐 现代 家国统一      电影《云水谣》是导演尹力的力作,在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这部讲述跨越海峡两岸跌宕起伏的爱情影片获得了最大奖项——
风格(style)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来的意思是“雕刻刀”,被引用到文学艺术领域以后,人们倾向于把每种艺术形式上的特征叫做风格。风格不仅仅是一个与形式有关的概念,还具有复杂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正如《艺术哲学》的作者奥尔德里奇曾经描述过的那样,风格是一种比形式更丰富、更复杂的、跨越了作品的主客观界限的东西。著名美学家鲍列夫认为“风格是某种特定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使该种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由此可见,
辛弃疾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词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他现实问题,奔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诗歌创作代表了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辛弃疾所处的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淮水以北广大中原地区沦陷于女真贵族的铁骑之下,积贫积弱、腐败无能的南宋政权龟缩于江南苟且偷安。作为爱国志士的辛弃疾,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深切
一、个案确立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特别是伴随高考的临近,沉重的学业压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直接因素。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学校的升学任务过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过低等诸如此类原因让学生一直在自尊与自卑之间挣扎,在理想与失落之间徘徊。尤其是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重点高中,却在各个方面又不能够像从前一样优秀时,一遇到某种诱因,他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做“天才与泥土”,这个题目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鲁迅先生在1924年的时候,在我们北师大附中校友会上的演讲内容,我想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是一所非常光荣的学校,她的历史悠久,比北师大本身的时间还要长,为国家培养和贡献了像钱学森这样一批人才,因此,我愿意把他称之为天才的学校,也是一所至今为社会和人们所称道的优秀学校,是一所值得大家向往的学校。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摘 要]学校共治与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共性,并可具体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表现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学校、社会、教师、家长、学生、专家学者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但推动学校从多元共治走向生态善育,对于学校治理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共治;善治;善育;多元主体;校本课程开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
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育局先后组织开展“干部周学习”“全员季阅读”等活动,在局机关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干部周学习”活动面向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在每周四下午,由一名科室负责同志领学事先编排的学习内容,期间参会同志相互交流讨论,最后由当天参会的班子成员进行点评。  “全员季阅读”每季度举办一次,采用好书推介形式,让来自不同科室的同志分享读书感悟,大家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