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富观念的两次重大变革x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onglia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富观念的嬗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变迁的事实,同时也凸显了人性解放和自由的张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财富观念的变革,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所带来人心智的变化与提升。中国人先是告别了“不敢富”“不能富”观念,开始勇敢正当的积极追求财富。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不仅仅追求物质财富,而是更多的追求美好幸福生活。
  财富观是人们对财富的一般看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财富观。财富观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演变,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演进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富观念经历两次重大变革,这两次变革都给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
   一、邓小平:从“鄙视财富”到“尊重财富”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毛泽东的财富思想促進了现代化目标的确立,使中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但毛泽东财富观中的“贫即德”和“均衡致富”观念使我国人民积极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调动起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纠正了以往的偏差,提出和阐述了关于财富的一系列观点,实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财富观的重大变革。社会上对待财富的态度由“鄙视财富”转变为“尊重财富”。中国百姓终于可以踏实地追求和创造自己的财富,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财富和物质利益的追求总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和不道德的。这不仅扼杀了人们求富的正当欲望,同时也抑制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邓小平纠正了以往的偏差,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有“名”更要有“实”。认为判断我们是否搞了社会主义,不在于从理论上去描绘或论证社会主义如何好,而是在于要尽快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社会主义的“义”和“利”真正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先富论”和“共同富裕论”的提出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的收入分配思想实际上是以“双论结构”为基础的,即“先富论”和“共同富裕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重新回归,“先富论”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否定,它要求实行按劳分配政策,即若一个人为国家创造了较多的财富,那么他的收入和福利也就应当多一些。这便解决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问题,要求国家充分尊重劳动者的获利要求,保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其次,“双论结构”讲究物质利益和物质鼓励,主张收入分配向贡献大的人倾斜。针对“四人帮”把物质利益视为资产阶级的法权,而加以排斥的荒谬做法,邓小平强调要承认物质利益,并利用此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他说:“发展经济工人要增加收入,这样反过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也是一样,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也会刺激农业发展,巩固工农联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是在承认和充分发挥物质利益原则基础上,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而得以不断发展的。
  (三)第一次财富观变革的评价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现代化通路。但是由于我们过多地照搬了苏联模式,加之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偏差,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生产力发展却受到严重束缚,人民陷入普遍贫穷,中国社会停滞不前。在这种局面下,邓小平从改革之初即旗帜鲜明地提出“富民思想”,实现中国人民财富观念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此次变革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它意味着中国现代化模式发生全面的转变。我们在这里高度评价第一次变革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对毛泽东财富观念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否定毛泽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中国所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邓小平的财富观念正是在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做出的改变和创新。
   二、习近平:从“追求财富”到“追求美好生活”
  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概的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十八大之后,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之下,中国共产党正在回归“原点”,即回到群众当中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再一味追求财富和经济的增长,而更多的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 韩庆祥.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11(4)]
  (一)鲜明的人本性
  反思资本主义的财富观,那是一种以物为本的财富观,它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值,把人当作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重商主义者甚至一度把货币的增值作为经济活动的最高目标,把劳动者看作是和机器原料一样,是追求金钱财富的工具,他们看不到人本身的重要作用。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是相违背的。马克思财富理论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创造财富是为了其自身的全面发展,财富是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对财富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和正确。中国慢慢地由“国富论”转向“幸福论”,由“GDP崇拜”转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世界的潮流。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明确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我国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深扎根人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强烈的生态性
  在我国实现“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飞跃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在拼命追求经济的飞速增长,违背了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作为基本法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一论述科学地阐述了财富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我们改变了过去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逐步培养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我们改变了过去只把商品看作财富的观念,现在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第二次财富观变革的评价
  中国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和财富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人民一起追求美好生活,这意味着我们不再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体现了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和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心态。自此,我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财富观念的第二次重大变革,此次财富观念变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第二次变革不是对第一次变革的否定。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改革开放后,我国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生产力高速发展,故当时人民秉持“尊重财富”的观念;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此时追求财富的增长已没有那么重要,故人们开始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财富观念。由此看来,两次财富观念的变革都是适应社会的大形势做出的正确抉择。
   三、两次重大变革的意义
  邓小平从“鄙视财富”到“尊重财富”的观念变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思想结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即发展生产力,这是一条贯穿于邓小平财富理论始终的红线。在“尊重财富”和“用正当手段追求财富”的思想引领下,中国发展的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实现民富国强。
  习近平从“追求财富”到“追求美好生活”的观念变革,跳出了简单的国富与民富的历史层级,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开始思考并探索有利于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财富发展方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初心本色。现在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適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些不是仅仅依靠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就能达到的。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全面小康,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要全面发展,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已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国的财富观念已经实现两次重大变革,可以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终能实现!(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如今,各个学校日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本文试图以GS学院为例,对其在校生进行文化认同度的调研分析,以提高GS学院学生对母校的文化认同度,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要素   从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总体发展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以下几方面:1.物质文化,即高职院校中所
期刊
《税收基础》是会计、金融、经济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对税收的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税收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成果导向现在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在《税收基础》上实施,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税收基础》的教学改革内涵建设。  
期刊
为了探索云南省服务区经营管理和沿线经营开发的新理念,提升服务区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开发沿线经营资源。根据自身特色和顾客要求,服务区将逐步拓展各项业务,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更多、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将云南省服务区倾力打造既是服务休息区、也是云南特色展示的平台。  2018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开启了云南全域旅游大篇章的创建。云南省省长曾指出:“云南旅游只有一个景点,叫云南”。在全域旅游思路的指引下,服务区作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开展,当前乡镇思想政治工作在持续加强。但从总体上看,有的乡镇思想政治工作还较为薄弱,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做好新时期乡镇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优良传统、政治优势和克敌制胜的传家宝。新时期,乡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做好乡镇思想政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西藏大学生开始走出家乡到内地去求学。藏区学生离开了熟悉的藏族环境,来到了以汉族學生为主的多民族融合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中,由于生活习惯迥异、语言的障碍他们难以和汉族大学生进行密切的交往,形成了本民族活动的小圈子,作为交往群体游离于汉族学生群体之外。这一普遍现象反映了内地西藏大学生与非藏区同学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这些来内地求学的西藏大
期刊
本文对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实践创新与制度设计进行了探讨,简要地介绍了中心村积聚型、高层住宅节地型、“立改套”公寓型等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实践创新策略,并详细地说明了在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城镇化的思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为关注这一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一、引言   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一直是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从宏观角度来看
期刊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四川省什邡市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提升干部群众认识水平,并以此为前提,通过“创新”发展推动什邡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40年这场伟大的实践中,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推进了中国发展理念的不断创
期刊
教诊改思想对于数学教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诊改思想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教诊改思想,简单来说便是教学的诊断以及改正,在日常授课中,对于这一思想的应用,可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教学诊断,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系统的分析,之后借助教学改进,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细致的整治,这样教学体系会更加完善,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期刊
对于当代大学生们来说,寝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不断的加强寝室的交流,才能极大程度上保证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寝室文化建设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关注重点,大学生的寝室文化建设需要辅导员的不断加强交流以及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宽容意识,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寝室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活是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学生们在大学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和经验,在以后步入社会中都有着举足轻
期刊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培育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场所,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不能与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教学发展需要相脱离,将成效为本教育理念贯穿专业教学全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专业知识技能,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理论教育俨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应当加强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艺术设计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