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爱为始 行关怀之事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t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一个以敬爱、关怀抗日老战士为主,集民间力量、以学术、交流、专业性为一体的非牟利社会团体。2016年3月7日登记成立,8月14日,他们举行了就职典礼。这一天,高朋满座,一些嘉宾不远千里赶来香港,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祝贺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的成立,表达他们对抗日老战士的崇高敬意。这一天,对於东江纵队在香港的抗日老战士来说,亦是意义非凡,因为从此之後,又有了一股关爱他们他们的力量,给他们以帮助,给他们以温暖。
  守望相助 向如今已经年迈的抗日战士送去一份关怀与帮助
  2016年8月14日,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就职典礼举行,该会凝聚了一批真正参加过革命的战士以及有浓郁的革命情怀的下一代,他们团结一心,因为曾经的共同经历,让他们从心底衍生起一份同样深厚的情怀。那一天,出席的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黄光汉先生、万剑舞将军、黄树开先生、霍宝桐先生、霍宝昌先生,他们平均年龄已高达92岁,看着白发苍苍的他们,不由得想到他们真的老了,而曾经的他们,年轻的身躯奔赴在战场上,投身於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以血肉捍卫国土完整,付出了太多。在升腾起一股敬意的同时,一个声音也在耳边回响,要给予他们多一点关怀。
  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的创立就是为了给予这些老兵以关怀。联谊会以“一、透过联谊会的活动提升大众对关爱香港抗日老战士的认知;二、联繫各相关组织互相了解与有关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和媒体沟通及反映关爱香港抗日老战士的意见及观点;三、团结各相关组织、凝聚力量,发挥会员间互惠互利的精神,守望相助,为会员谋求福利,提升关爱香港抗日老战士的公众形象及社会地位;四、联络考察国内及海外关爱抗日老战士相关团体,增加互相交流及拓展互动协作;五、通过本协会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培训及展览,加强各地华人,对抗日老战士的认知及贡献。”为宗旨,协调会员间以及对外的各种关係,团结互助为会员排忧解难,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组织各种展览、研讨会、讲座、课程及交流活动,将敬爱、关怀抗战老兵提升了日程,希望真正能夠为抗日老战士多做一点事。
  同时,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以关怀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为基点,将关爱的心辐射至不同的抗日老兵,他们说:“为国出力的所有老兵都是有贡献的,应该不分彼此,应该给予他们真正的关怀和帮助。”他们亦希望政府能夠给予老兵们多一些关怀和福利。
  守望相助,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是一个家,彼此间享受着家的温暖,亦齐心协力为这个家而努力着、付出着。
  铭记历史 向所有为中国和平奋战的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爭,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誌着全国抗战的开始。整个抗日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高达3500多万人,其中军人伤亡400多万人,这是中华民族一次刻骨的苦难记忆,是他们的牺牲为祖国换来了和平。
  及至中国抗战胜利71年後的今天,战爭的硝煙虽然已经熄灭,但血染的历史卻给我们留下了不可抹去的记忆。车世豪先生代表曾经参与过抗日战爭的老战士表达了他们的期望——希望我们所有人能永保爱国之心,共同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力量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正在筹备一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诞生89周年活动,以作为联谊会成立的开幕礼。未来,他们计划着组织老兵举办讲座,或去大学讲课,向香港年轻的一代讲述这段历史,将历史还原,让青年们知道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太平洋地区犯下滔天罪行,给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怎样深重災难。“对这一段历史,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知道,任何一个热爰和平的人都应该知晓,並铭刻在心。”车世豪先生等人说。他们寄希望年轻人在知晓中国曾经生活在怎样水深火热之中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和平生活,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让香港青年与内地凝聚在一起,成为社会和谐的力量。“这是我们老兵想为祖国做的一点事。”车世豪先生等人说。
  对於每一个爱国爱港的活动,有益於祖国和香港的社会和谐与发展的事,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敬爱关怀联谊会(香港)所有成员都愿意去做,发挥餘热,那是他们对於祖国的一份拳拳的爱国之心。
  70多年前,他们为抵制日本帝国主义对祖国的侵略,抛头颅洒热血,70多年後,那份热血仍未消退,他们身上强烈的爱国精神,伟大的抗战贡献,不倦的和平追求,让人油然而生一股崇高的敬意。也许,继承他们的精神和情怀,延续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於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回报。
其他文献
柯世复先生  是一位乐享国粹书画的爱好者,他怀着浓厚的兴趣,一直督促自己不断提升书法和国画造诣。学艺十多年来,其成长迅速,掌握了撰写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类字体的窍门,且对描绘花鸟颇有心得。他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参赛多年获奖无数。更以不倦的热情投身教学,现已桃李芳菲。众多工作的背後,其实他的幸福是如此简单:铺开宣纸、蘸墨落笔,眼前、心中,皆成一片天地。  耄耋之年再续志  2013年,柯世复
期刊
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颁奖典礼6月16日晚在上海举行,各大奖项新鲜出炉。最受欢迎电视剧花落李晨、张译主演的《好家夥》,备受关注的视帝、视后由《鸡毛飞上天》主演张译和殷桃获得。  关晓彤凭借《好先生》中的彭佳禾一角,获得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並且成为了白玉兰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最佳男配角花落两位老戏骨吴刚和张志坚。另外,《中国式關係》将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奖收入囊中,《朗读者》力挫《极限挑战》《真正男
期刊
卢子颕先生  是一位经历丰富的商人,一位拥有广博胸怀的理性思维者。站在全球一体化的高度,纵观“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他有着敏锐的视觉,聪慧的头脑。遇事深思熟虑,深谋远虑,让他总能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善於把握机会,分析行业大数据,为合作者找到发展的商机;丰富的经历,世界的眼光,广博的胸怀,他有着贯通中西文化的特色与能力,全球的思维格局,让他为合作牵线搭桥,为发展添砖加瓦。  丰富经验 助力事业发展  
期刊
李惠欣小姐  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美是从外而内的,亦是从内而外的。她风姿绰约,曾惊艳異国获得英国华埠小姐冠军;她澹泊名利,放下光环头衔,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心地善良,热心公益慈善,将爱心不断播撒。她说:“无论是人生还是事业,我都是比较幸运的那个,因此,我也应该回馈社会,为需要的人多做一些事。”这就是她,美得自然,美得真实。  内外兼修的自然之美  初次见到李惠欣小姐的时候,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期刊
第63届澳门格兰披治大奖赛11月20日下午鸣金收兵。在压轴举行的三级方程式世界盃比赛中,葡萄牙车手达哥斯达凭稳健的发挥,夺得冠军,继2012年後再度赢得澳门三级方程式大赛桂冠。瑞典车手罗辛基思夺得亚军,季军则由巴西车手卡马拉获得。而澳门本土车手郑颖聪排在第12位。在国际汽联GT世界盃中,比利时车手云科尔失获得冠军,亚军是法国车手阿斯提,而上届冠军、德国车手晏高仅列第三。澳门电讯盃房车赛则由香港车手
期刊
邬显庭先生  是一位经历与见证战爭的过来人,他的青少年时期,早早蒙上了战爭的阴霾,目睹国破家亡、命如蝼蚁的场景,当和平的曙光照亮了香港,祖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洗去了耻辱,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坚定而持久。他铭记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往事,用来引导今日生活幸福的後辈们,让他们居安思危,既保持爱国情怀,服务祖国,更要把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当成一种自豪。  动荡的时局告诉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邬显
期刊
利为家国,爱国心是一种本能  吴功芳先生的故乡是福建省闽侯县,在1979年移居香港之前,他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从战火纷飞的岁月走来,年少的他亲见满目苍夷,整个国家因为战爭变得支离破碎。历经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爭,中国终於以无数鲜血换来独立解放,卻依然百废待兴的时期,随後他亲历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吃尽生活的苦。  恰是因为历经了这一段段满怀悲情的历史,吴功芳先生对於祖国更添一份患难与共的
期刊
梁其正先生  的成长与转变,见证着香港摄影行业的发展。从画笔到相机、从胶卷到数码,岁月更迭,恒久不变的是他热爱摄影、追求摄影、服务摄影的执著之心。35年前,他和一帮志同道合之士创办了恩典摄影学会,秉承“以相会友”的共同理念,以“有一分力发一分光”的精神,共同研究影艺,为摄影界服务。  他的成长与转变见证着摄影行业的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环境改变人生。
期刊
专注成就专业 细节决定成败  林炳昌先生出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毕业後,就加入香港廉政公署担任高级调查员,1980年赴英国修读法律,1985年回港後成为执业律师。他对於处理不同法律范围案件经验丰富,从业三十多年,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应对能力,处理过大大小小的案件不胜枚举。  专心、专注、专业,是林炳昌先生从业以来的经验总结。律师,就是接受委託人任命,为其提供相关法律帮助,帮助其解决问题
期刊
简汝谦先生  是一位热衷社会服务的青年俊彦,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正处於风华正茂的年纪,成熟、稳重,正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是家庭及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本着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在日常中投身多项社会工作,心繫香港青年的成长,也关注家乡河源的发展。他以自己特有的年轻风采,为公益界增色;他用自己奔放的旺盛生命,燃起慈善的火焰,温暖社会,更为青年人照亮了前方。  服务:彰显年轻的本色履行青年的义务  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