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0年,那些凝聚在新华书店的书香岁月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山东书城即将以惊艳之姿开启山东人阅读的“书城时代”之时,人们不禁想起那曾经再熟悉不过的新华书店里的阅读时光和书香岁月。从书店到书城,一字之间,便可坐拥书城,这将是一段让人充满期待的崭新阅读旅程,是传统书店的一次华丽蜕变,也开启了山东出版集团书城发展模式的新里程。
  在“书城”出现之前,人们脑海里并没有“书城”这个概念,有的,仅仅是新华书店。在中国,无论大江南北都可以看到新华书店这面“金字招牌”。于新华书店流连忘返,那是国人共有的温暖记忆。
  在齐鲁大地上,新华书店从成立伊始到现在,已历经七十余载风尘和云烟。七十年走过,新华书店这个老字号,用薄薄的书本包容下丰厚的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联缀起时代多彩长卷。它走过的每一步,都深印在齐鲁大地的发展轨迹上。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在万物勃发的改革开放中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新世纪里,它总能紧扣时代脉搏,以书香之魅,把文化的营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每个时代。
  近几年来,新华书店一直与全民阅读血脉相连。春风化雨,从这里开始,阅读一纸风行,书香满城。怀揣温暖而澄澈的文化梦想,一座新华书店,不仅是一个购书看书的“大书房”,还是一座文化地标,契合着文化发展的脉动,见证着人们热爱阅读的初心。
  战争年代:战争到哪,书就到哪
  1937年4 月24 日,新华书店诞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清凉山下,初创之时只有几位老红军和一孔窑洞,飘摇在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的中国。但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星星之火终可燎原,新华书店以雨后春笋之势,开始遍布大江南北。1944年7月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山东省新华书店在莒南县洙边镇后净埠子村正式成立。
  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山东省新华书店,从一开始就担负着发行图书、传播真理、扩大革命影响、唤起民众、瓦解敌人的作用。在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新华书店就像一根根血管,为全省读者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丰富的精神食粮。
  山东新华书店从创建之日起,就确立了它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并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己任。1944年7月6日,在山东新华书店正式成立的大会上,经理刘子力宣布书店的工作方针“主要是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服务,保证国民教育材料的供给,推广新文化事业”。在那个动荡飘摇的岁月里,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成为了指引人们思想的明灯,照亮了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的未来。在山东这片热土上,憨厚朴实的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三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里,却藉由着新华书店,接触到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封建枷锁应声而破,开启了齐鲁精神一个崭新的未来。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又发起了内战,山东省新华书店的宣传工作仍在继续,为革命战争服务,为部队服务,是战争年代山东新华书店的光荣职责,战争打到哪里,新华书店就把书送到哪里。起初,新华书店是以“战地服务队”的组织形式为前线部队服务,到了1947年7月,发展成为比较正规的随军书店。随军书店的同志工作非常艰苦,他们在地域辽阔、局势紧张、战火纷飞的环境和条件下,用车子推着书,跟随部队辗转南北、跋山涉水开展发行活动。孙克传是山东新华书店老一辈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店史的研究。他说,战争环境时的图书发行工作为适应战争需要,每个同志都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孙克传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描述,叫做“一手拿枪,一手卖书”,遇到紧急情况就投入战斗,战斗结束后再搞发行。在孙克传提供的1947年8月随军分店的一份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如下文字:“8个月来,我们跟着寻找歼灭敌人机会的野战军东奔西跑,部队开到那里,书店就开到哪里。经历了歼灭74师的战斗,东里各阻击战,南麻战斗、临朐战斗,连续十余天的行军生活,爬山、过河、水冲、雨淋……天黑路滑,跌跟头……但我们终于完成了行军任务。”“3个月来……销书约4000本。”
  就是这种动荡的图书发行环境里,随军书店却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地,慕名而来的读者总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1947年6月25日的《大众日报》刊登的战地记者的文章里,有这样的描述:“他们在屋门前贴上一张‘新华书店在内’的条子,不要广告宣传,也不要择日开张,就这么跟着部队开起店来了。书店门前顾客川流不息……各部队有派人来采办的,有打电话托人购买的,有预付完钱的……书店经理王仁高兴地说:‘真是供不应求’。”
  起初,随军书店只是卖书,后来逐步扩大到办阅览室、图书馆、巡回展览等,他们在各项业务活动中,都注意与部队宣传教育工作密切结合。淮海战役期间,26支店的发行同志不顾生命危险,把图书送到战壕,供指战员阅读。
  除了随军书店外,新华书店的店员们还经常挑着扁担到各学校送书上门,把革命的信念和知识的火种深入传播到了广大师生中间。在此期间,新华书店翻印了包括《毛选》在内的毛泽东、刘少奇的很多著作,还有一些涉及科技、文艺类的作品,比如《小二黑结婚》等,这些前所未有的文学作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群众的思想,在那个弃旧迎新的时代里,这些书籍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山东人的思想和人生。
  改革开放后:
  以知识甘霖助推神州勃发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一声春雷,惊醒了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一切都如雨后春笋般向阳生长。而“高考”这艘曾在文革动荡的巨浪中倾覆的大船,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新扬起了风帆,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民求知的时代。
  恢复高考这一决策激活了整个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之一变,读书的身影随处可见,新华书店门前排起的长龙司空见惯。1981年,济南市新华书店科技天桥门市部在第二工人文化宫举办“高考复习读物展销会”,接待读者3万多人次,销书9万多册,展销会里每天都是人头攒动。
  现任枣庄市店副书记的邵武修,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他当时在益都县(今青州市)从事发行工作。据他回忆,刚恢复高考时,新华书店里有一套《高考复习提纲》,总共20多本,需要一百多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二三十元,所以一百多元算是一笔“巨款”,可以买一辆人人羡慕的大金鹿自行车了。但即使这样,这套丛书还是供不应求,书店门前排起购买的长队不说,很多人还需要托熟人才能买得到。   也许如今看来,这种情形出乎了现代人的理解,但放眼到当年那个年代,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百废俱兴,众人皆求知若渴,大口大口呼吸着知识的空气,而新华书店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储存了这些知识,然后又把这些知识释放出去,就像一个强有力的心脏,向全省各地输送着奔腾的知识之血,给渴望高考和学习的年轻人们带来了自信和希望,也让那些被“文革”耽误了的青年人的命运有了改变,甚至进一步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面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奔腾的年代。万马齐鸣,风云突进,文化知识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怒放之姿,社会对知识、对文艺的渴求几乎是一种爆发的状态。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静在1983年的时候还是个小伙子,当时在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工作。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每逢周末的时候,《红楼梦》能卖七八百套出去,在1987年左右,《鲁迅全集》仅接受读者预定就多达900多套。
  彼时,掀起了一股阅读古典文学的热潮,人们从一本本的古代名著里汲取着文艺的营养,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在城市里,在农村也是这般情景——当年还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邵武修习惯于在农忙季节“赶会”,骑着自行车驮着一个木头箱子,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多得是《官场现形记》《封神榜》《镜花缘》《西游记》《三国演义》一类的古典名著,带到农村市场上去销售,很快就抢销一空,颇受喜爱。为了更好的适应农村市场,邵武修甚至还编了一套顺口溜来介绍不同的书本,比如《西游记》,他就会打着快板唱道:“说的是,唐僧到西天去取经,后面跟着白龙马还有孙悟空……”
  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里,当时的中国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知识醒来了,文化醒来了,艺术醒来了,人民也醒来了,那是冰冻之后的波澜,那是寒冬之后的春天,“人们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是对那时那景的真实写照,当时在泉城路新华书店工作的徐静亲眼目睹过这种“文艺复兴”式的盛况:莎士比亚的书销量很好,三万多套弗洛依德的书籍很快就会被售光,顾城、北岛的朦胧诗一天能卖出去两千多本——这是真正的畅销书,它创造的神话都现在也无法打破。在那个全中国百废俱兴,风云激荡的年代里,齐鲁大地也绽放着一朵朵文艺知识之花,顾城、北岛、弗洛伊德、莎士比亚、金庸、古龙、琼瑶、吴承恩、兰陵笑笑生……这些中国的或外国的,活着的或死去的,都以自己的思想为世人点燃了一簇簇微弱的人性之光。在新华书店这里,随便找一本书,轻轻拂过封面,便能感受到穿越空间与时间的温暖。
  当时间的齿轮缓缓走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时候,港台文化在南部沿海登陆,随即浪潮一般席卷了过来,邓丽君、郑智化、小虎队、四大天王……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那个时候是“最潮流”的表现,山东新华书店跟随潮流而动,热销的音像制品成为了社会群众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那个年代的人,谁没有买过他们的磁带?谁没有买过他们的影碟?尤其是邓丽君,她以自己的魅力风靡了整整一个时代,征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听众,把绝代芳华深深镌刻在了历史的云烟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文化也打破了大陆与港台之间的隔阂,让血浓于水的同胞们有了精神上的共鸣。那是一个如此激荡的时代,而坐落在山东各地的新华书店是无言的见证者。
  20世纪90年代末:
  “黄金周”催生浓郁书香
  诞生于炮火中,壮大在红旗下,一路走过了动荡的战争和社会运动,山东新华书店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有许多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值得被我们铭记: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京九铁路建设全面展开、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中国全面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时期。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是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文艺史上所说的“文艺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又一次的来临了。
  文学作品打破了以往“一家独大”的局面,开始了“万马奔腾”的格局。除了文学作品和教材教辅外,养生类的、旅游类的、儿童读物以及其他各类书籍都多了起来,充实着新华书店的柜台,人们的读书热情也空前的高涨。让徐静记忆颇为深刻的是1996年,杨澜的新书《凭海临风》出版,她在泉城路新华书店签名售书,三个小时的时间售出了三千二百多本,平均每分钟就要签售18本书。有个老太太,天不亮就来到了泉城路新华书店门口排队买书,她是要买了给孙女的。
  社会在发展,新华书店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孙克传记得很清楚,山东新华书店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简政放权、搞经营承包、成立公司,解决了诸多体制上的问题。没有了枷锁,山东新华书店的发展更为迅猛,所吸引的读者人流量也更加庞大。据徐静回忆,20世纪90年代的泉城路书店十分火爆,甚至读者群体中有百分之三十是外地读者,他就接待过一个从佳木斯来的火车司机,趁工作之余来到泉城路书店选购图书,因为泉城路书店的图书种类比他们那里的更多、更全。
  书店是文明的实体,更是文明的载体,人们因为向往知识和文明,便来到新华书店,寻求知识的火种。1999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被称为黄金周。就在第一届黄金周内,泉城路书店里人潮涌动,堪称壮观,泉城路新华书店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屋”,为火爆的黄金周添上了一味浓郁的“书香气”。
  当今:网络阅读下的坚守与突围
  截至日前,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近十年,2014年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民阅读的氛围下,新华书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阵地和窗口,借助全民阅读活动平台,大力推进图书进机关、进学校、进部队、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形式,积极扩大全民阅读的参与面和覆盖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精神食粮,从而实现书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惠及和改变人们的学习模式中就包括“全民阅读”。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勃兴,碎片化的“轻阅读”“浅阅读”盛行,以图书承载深刻思考和沉淀的传统阅读方式渐行渐远,实体书店的“版图”逐步被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物吞噬。严峻的形势下,像新华书店等这样的传统书店经营者如何在渠道变革期对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形势判断、如何冲走困境找到新的出路,这成为当前书店经理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网上书店毋庸置疑会对新华书店等实体书店带来严重的冲击。它方便的购书模式、优惠的价格、海量的品种、快捷的配送以及丰富的营销手段都是实体书店很难做到的,它肯定会瓜分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文田认为,“但实体书店可通过转型升级将其打造成以书为主多业态的文化空间,就像我们的山东书城,使之成为读者社交和文化消费的场所。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不会相互替代。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体书籍绝不会消亡乃至颓废,它会带着人类文明的印记,永远地传承下去。在山东大地上,遍布各地市的新华书店如同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灯火,继承先古,传与后人。这一份信念贯穿了山东新华书店走过的七十年风雨历程,它是我们回顾历史时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几代人的精神栖居,更是新华书店走向纵深发展的无穷动力。”
其他文献
近日,为响应临沂市兰陵县金岭镇第一书记山东出版集团工作组的号召,可恩口腔医院联合四川大学济南校友会发起了“爱心接力,帮助贫困老人过中秋”的倡议,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给当地贫困老人送去温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  9月24日,可恩口腔医院及四川大学济南校友会一行11人,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并将募集到的资金及生活物品送到老人们的手里。可恩
期刊
二○一五年九月十六日,山东书城盛大启幕的同时,山东出版美术馆正式开馆,『战争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山东书城拉开帷幕。  七十年前,中国这个历经百年屈辱沉浮、付出无数惨痛代价的古老国家,迎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胜,成为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审视历史、共建和平,社会各界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纪念的心声。画家,一个独特
期刊
山东书城,作为山东出版集团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是省、市两级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在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建设者三年多的昼夜奋战,即将开业,齐鲁文化新地标应时而生,泉城济南又多了一个典雅的文化大客厅。在中国图书出版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今天,当互联网对传统出版已经形成巨大冲击,传播媒介日趋多元,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消费习惯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之际,我们只有从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期刊
人生有悲剧和喜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有悲剧和喜剧。无论是繁重的体力操作之后,还是搅尽脑汁的文字之余,人们通常喜欢看些喜剧、小品,类如电视剧《戏说乾隆》、《我爱我家》,在戏谑中让我们的神经放松开来,笑闹之余给人些回味和启示。但喜剧、闹剧弄不好就会流于浅薄,它也永远代替不了《哈姆雷特》、《雷雨》,代替不了《甲午风云》和《南京大屠杀》,喜剧的笑声和大团圆的结局永远代替不了悲剧的深沉和心灵的震撼。
期刊
中国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激励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  著名作家王蒙在7岁半的时候,拿到人生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小学生模范作文选》,但王蒙发现,世界不一样了,“头一次知道,月亮可以用皎洁形容,这可是大发现”。此后每天晚上,只要抬头看到月亮,王蒙都会想起这个从阅读中发现的对世界的新知。  因为阅读改变人生,改变
期刊
秋天霜降之后,徂徕山的红叶就渐渐红了。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红叶就像一簇簇爝火,在山坡、崖畔无拘无束地燃烧,直把远山近水都鼓舞起来,映衬得大小峰峦愈发雄奇伟岸,仿佛屹立于天地间的一座座丰碑,无言岁月,啸傲风霜。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峰峦嵯峨,沟谷幽深,森林茂密,秀水萦绕。历史上,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汉光武帝等都曾登临,唐代诗人李白更是隐居于此,留下“竹溪六逸”的佳话。然而,在当地人眼里,最重
期刊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浓郁而持久的书香社会,堪为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和沃土。书香社会的建立,对一个文化大省来说,需要营造浓郁的全民阅读氛围,也需要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书城,恰能为人们建立一个“文化场”。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书城更多带有着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希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外,有一方净土能深耕文化和提升心灵。作为文化出
期刊
“三月里,杏花甜,韩复榘那个王八蛋,当了大汉奸;四月里,麦苗飞,毛主席派了洪涛来,组织游击队,拉到徂徕山……”在徂徕山区,至今还流传着的这首歌谣,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时隔多年,梁文博和王书侠合作的历史绘画题材《徂徕烽火》再次重现了徂徕山起义的壮烈风云。  《徂徕烽火》画作整体呈竖幅,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感觉,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这幅作品是由王书侠先画山川、梁文博后画人物组合
期刊
这是来自“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的委托,这是一个画家审视民族历程时心底无法抑制的悲愤,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一页屈辱,这是每一个国人都不应该忘却的悲痛,这是蔡玉水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五三惨案》!  在中国,“五三惨案”是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残酷和血腥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此事件中的代表人物蔡公时的被害更是惨绝人寰,令人发指。各方面史料记载了血案发生时的恐怖场面
期刊
写貌家山,大抵是山水画家得以成就自己的一条快捷方式。如荆浩、范宽笔下的关峡峰岭,董源、巨然描绘的江南山水,米芾的潇湘烟雨,以及黄公望的富春景色、倪瓒的太湖风情、王蒙的青卞隐居,乃至石涛、弘仁的黄山云烟……家山峰峦草木,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最熟悉、也是最眷恋的,因而也是最为情动其中的;这一份熟知,这一份深情,恰是艺术创造的渊源。然而,对于生于泰山、长于泰山、又好画山水的王书侠来说,显然就没有这条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