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画芭蕾舞女的德加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_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是一提起抽象画就是毕加索,一提起小天使就是波提切利,一提向日葵就是梵高一样。在绘画界,能将一种事物和风格与一个特定的名字相连,并达到火爆推特、微博的普及度的人物还有德加——那个爱画芭蕾舞女的德加。
  今年六、七月份那会儿,有一张火遍推特的照片,是莫斯科芭蕾舞团的舞者们,观看俄罗斯和西班牙一战直播时的场景,六位身着深绿色的芭蕾舞裙的妙龄舞者,围着一个正在充电中的小小手机,红色的地毯上的线条图案与白色墙体上的线条,将视角延伸到对角线远方。
  这张照片被人转载到了微博上之后,又火遍了微博,评论的热点并不在于俄罗斯与西班牙的球多么的吸引人,另一个名字超越了照片上的任何元素,成为了网友们的焦点——“这简直就像是德加的作品!”
  当然,不是所有的和芭蕾舞相关的平面作品,都能令人想到德加。从德加所生活的年代到现在一百多年来,将芭蕾舞女作为元素而表现,这种行为的“版权”也不是属于德加一个人的。
  为什么德加能够如此鲜明的被人所铭记?仅仅是因为他画的最多吗?他或许确实是个笔耕不辍的劳模画家,然而在他作品深处所隐藏的平衡之美,才是他真正的魅力之所在。

古典与印象的平衡


  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往往是决定其审美意趣的最重要的原因,这一点在画家身上尤为适用。
  在德加的画作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三者的特质,这也就决定了德加并不是三种流派中任何一种的“代言人”。
  也许德加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芭蕾舞女“代言人”,比起美好的芭蕾舞少女,被归入任何一个流派对他来说都是鸡肋。
  德加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之家,巴黎在德加的时代,是艺术大神们的奥林匹亚。德加少时学习法律,十八岁的时候决心成为一名艺术家。作为富家少爷的德加,自然可以得到名师的垂青,他的老师是路易·拉莫特,而路易·拉莫特,则是鼎鼎大名的古典画家安格尔的学生。
  受到路易·拉莫特的影响,德加决定去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的诞生之地,古典主义的家乡,他在意大利一住就是三年,所以我们能在德加的画作中,屡屡看到古典式的柔美和谐,很显然与这段经历有关。
  在德加返回巴黎后,与爱德华·马奈相遇。马奈其人,虽然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但是他却常常被后来的印象派列入“元老”阵营。马奈将德加介绍进入了后来以印象派闻名的巴黎艺术家小圈子。但是德加对这个圈子似乎兴趣不大。这个时期,因为科学技术上对光谱色的发现,让艺术家认识到了颜色并非事物本有,而是出于太阳光的反射。这群浪漫的年轻人歌颂着太阳,一股脑儿地跑到了室外作画,就连马奈也走出了家门,而德加依然是个室内派,他依然只对芭蕾舞女兴趣浓厚。
  也许到此为止,德加依然是个古典派,但是从1880年开始,德加的视力逐渐减弱,他不得不开始用粉蜡笔作画,视力的衰弱让他的画笼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感,其印象派的一面也在这个阶段逐渐显露。
  他同时也做了一些雕塑,最著名的雕塑《十四岁的小舞者》于1881年在巴黎印象派画展上初展。
  古典与印象在德加的作品中,是无法分割的两部分,任何一个流派都无法将德加归类。

动与静的平衡


  芭蕾舞拥有着极富美感的造型艺术,而舞蹈又具有一种时间流动性,绘画是静止的,绘画中时间的表达,往往是攫取某一个充满了势能的瞬间,让人感受到接下来画面中的某事某物一定会移动。
  德加画作中的芭蕾舞女,往往并不是摆出完美的芭蕾造型的女孩子,而是正在练习中的女孩子,这就使画面充满了运动感,因为正在练习,而且姿势不甚标准,所以下一秒,她们一定会更改姿势,也就产生了运动。
  德加除了强大造型能力,更有一种敏锐的灵性,往往能够捕捉到舞者不会表现给观众们的那些点滴瞬间,他仿佛是坐在舞蹈教室的角落,又好像是躲在钢琴后,在舞蹈教师的身边支起画架,就像是送孩子去上芭蕾舞课的父亲,盯着自己的女儿,无论她在刻苦练习还是在打鼾偷懒,是独自一人还是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都移不开那怜爱的目光。
  这个陪读家长一般的视角创造了一种幻觉,令观看画作的人可以顺着德加的目光與他一同分享这迷人的情景。

绘画与摄影的平衡


  德加的画作往往看起来就像是妙手偶得的一张抓拍,这大概是德加本人想要营造的效果,毕竟照片比画作来得更具有真实感。德加画作中最明显的“摄影感”在于他会故意制造出不整齐的边缘,仿佛真的有镜头的存在,不可避免的让一些不能全部进入镜框的人和事物露出一半。
  德加确实十分崇拜麦布里奇的“静止镜头”,但是在德加看似天然的画作背后,通过X射线检测表明,他不断地移动过人物的位置,以追求完美的平衡和恰到好处的气氛。这些看似随意的芭蕾女孩,每一个都是画家的独具匠心和一丝不苟的精心安排。
其他文献
两个人虽然读同一所大学,不同的专业,按理说想认识还真难。然而,这个世界上偏偏有一种叫老乡会的缘分。那次聚会,何枚恰巧被安排在赵申的旁边,在聊天中发现两个人不仅来自一个城市,小学的时候居然还在一个学校只是不同的班级。一顿饭下来,两个人几乎把上大学前的所有故事都交代了。  赵申的性格外向开朗,而何枚文静内敛,但是这样的差异丝毫不会阻止两个人相爱。赵申虽然人高马大,看起来挺粗犷的,然而对何枚却非常的体贴
2018年9月,一项名为“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在哈佛的桑德斯大礼堂举行,1100位来宾凭票入座。其实这个颁奖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这次的大会主题是“心/The heart”,不过获奖者关注的人体部位远没有这么单调,他们的研究也不像常规意义上的那么高端、肃穆,反而每一项研究都会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仿佛在告诉众人: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这届医学奖得主是两位医生。看一下他们研究的课题,我们大致能感
闯进眼里的朦朦胧胧的一片粉,让我驻足。痴痴地望着,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树上开的朦胧柔美的合欢花象征着夫妻永远恩爱。我也是刚刚听说关于这棵树的凄美的爱情传说——虞舜南巡仓梧而死,其妃娥皇、女英遍寻湘江,终未寻见。二妃终日恸哭,泪尽滴血,血尽而死。后来,人们发现她们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合二为一”,变成了合欢树。  终是理解了刚刚一瞥时的温暖与痴迷,竟象征着那般至真至纯的爱情。我早就应该想到,这般朦
[1]   说实话,当年看83版《射雕》,我年纪虽小却已懂得欣赏颜值带来的愉悦。所以不喜欢郭靖傻傻的样子,记得他在船头第一次见到穿女装的蓉儿,“你......你......黄贤弟?”愚呆的不成句子。即使知道面前的俏人儿,就是那个朝夕相处的小兄弟却仍风情不解。后来的木讷憨厚让黄蓉抓狂,一声声娇憨的“靖哥哥”包含了多少埋怨与嗔怪,让我在荧屏前笑得前翻后仰。   那时,我每晚等待的是杨康,屏幕上的乍
秋葵浓汤源自美国南路易斯安娜州,而布鲁斯吉他大师巴迪·盖伊就出生在那里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从偏远的种植园一路来到芝加哥,他一生都在追随着布鲁斯的脚步,也一生都在寻找像秋葵汤那样简单的美味,“今天在找,明天在找,这辈子都会找下去”,他的音乐和人生,都从秋葵汤中汲取营养。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汤入心肠,润出动情歌。  一汤在桌,满室皆春;一汤在歌,味浓情浓。  有汤的菜,各种原料功于一汤;有汤的歌
益鸟  在动物王国,乌鸦的叫声非常难听,不管飞到哪儿,总是聒噪个不停,令人生厌。所以森林里的动物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避之不及。但最近,乌鸦不再像以前那样喳喳乱叫了,突然之间变得沉默寡言的乌鸦引起很多小动物们的好奇,经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乌鸦最近被封为森林里的益鸟,它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形象。  让一个人闭嘴其实很简单,只要给他一个光鲜的职务,或者满足了他的需求即可。生活中,那些叫得最大声的永
窗外月亮渐渐升高,但月色依旧朦胧,伴着徐徐清风,万籁俱静,烛光摇曳,夜阑人静,最是与书相会之时,一书在握,拜读中外长卷,每每此时a,若是沏上一壶茶,来一杯香茗,伴着茶香阅读,是再好不过,便应了“从来佳茗似佳人”之说。有茶相伴的读书时光,总是让人心若止水,烦杂尘念荡然无存。于是体会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a的志趣。  闲暇之余,我亦喜欢翱翔于书海,在书本中觅得一份安宁与皈依。即使尘世间如何繁华喧
她出生于小乡村,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发表童话、作文;她青春年少,国内外多家报刊却已经为她开辟过个人作品专版;她不仅学习成绩优良,还是一对龙凤胎的好姐姐,在她的带动下,妹妹弟弟也发表多篇作文;除了写作和绘画,她对糖有一种固执的冲动。她就是全国优秀校园作家郝思彤。  郝思彤,2002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曾就读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小学,现就读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师思中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郝思
夏夜,屋里悶热,走到院内,篱笆的藤蔓上开着大朵的夕颜花,幽芳四溢。我在花前徘徊,心知只要天一亮就看不到夕颜的绽放,心里不免感到惆怅。墙角石缝中坚韧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动。一个16岁女孩的脸,渐渐浮现出来。  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穿的是一身湖兰色的衣衫,发间系着白色发带,黑亮的眸子漾着灵动和朝气。那个暑假我们一家刚搬到鼓新路不久,天刚蒙蒙亮,我散步到了附近的八卦楼。阳光下,一朵洁白的夕颜花,在铁栏杆
风吹,雨打,满山的碎米花,开了一茬又一茬。  他俩青梅竹马,同在小石坝长大,常常相约到山顶赏花。  他陪着她,采撷几朵碎米花,点缀她的秀发。  乌云遮住晚霞。突然,雷鸣电闪,暴雨骤下,猛袭小石坝。刹那间,山崩地塌。  两人大惊失色,他扯着她,在废墟上滚爬,哭叫着爹妈。泥石流埋了小石坝。  手紧紧地拉,泪轻轻地擦,袅袅炊烟,诞生了一个家。  碎米花依然绽放。“哇……”又一个婴儿啼哭声,回荡山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