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索马里”的印象,来自电影《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台湾上映时间为2002年)。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不脱宣扬美国人扮演世界警察的“牺牲与奉献”,电影无可避免地必须聚焦在单一的暗杀事件上。至于为什么杀?之后有没有达到“以战止战”的效果?则完全淹没在紧凑的爆破戏码,以及士兵奋勇拯救同僚的热血剧情里。
之后,在2005年,台湾首次有渔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2008年,他们动手抢了乌克兰的货轮,船上载运要交付给肯亚的大批军火,索马里海盗一夕成名。自此,“黑鹰计划”、“索马里”、“海盗之国”、“台湾渔船”这类的关键词,时不时地就伴随着不断出现的劫船新闻,出现在眼前。
“这样就够了吗?”对于这个位于非洲东部,突出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之间,形似法国可颂面包的国家,我们该对它有多少了解?
就在此时,大苹果版权公司传来《海盗村》一书的书讯,我很快就决定签下繁体中文版权,在台湾出版。
让我做此决定的最大动力,不是一般人对“海盗”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而是曾经身为记者,对于本书作者——一位年轻、聪明、能够在理想与谋略上找到完美平衡的自由记者,除了让这本著作以中文面世,我找不到其它能向他致敬的方法。
杰伊·巴哈德是一位加拿大自由记者,2008年,他刚从研究所毕业,在财务公司当一名写研究报告的社会新鲜人,他一心想成为记者,但向各大媒体寄出的履历却都石沉大海。这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回学校念两年新闻学再出来找工作;二、用这段时间,做些没有人做过的事,最好是去那些没人敢去的地方,帮未来的新闻工作打底。
当然,他选择了后者,而且,选择了索马里,这个在西方人眼中,危险性仅次于伊拉克、阿富汗或朝鲜的地方。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好胆识,外国记者在索马里被绑架的新闻时有所闻,他竟然敢深入虎穴。你可以想想,一名白人记者在索马里寻找海盗进行长时间的采访,这和把一头羊送进狼群中,是多么的类似。
“想去”固然是勇气的展现,“怎么去”更是执行的难题,杰伊·巴哈德很巧妙地写信给位于索马里庞德兰的加洛威广播电台,得到热切的响应,从而得到在索马里的保护与人脉,后续的采访才得以展开。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杰伊·巴哈德的聪明之处:加洛威广播电台的创办人,正是索马里新任民选总统法洛,而这位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刚当选且誓言剿灭海盗的平民总统,没有税收、没有军队,他的政府急需北约及美国的金援,一位西方记者对海盗的实际采访,正提供了“法洛政权”对西方金主完美的置入营销。
这是作者在书里没告诉读者的猫腻:天底下没有从天而降的奇迹,要达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得要有谋略,资源往往无法用钱买来,却可以换来。杰伊·巴哈德就像个初出茅庐的魔术师,耍了个空手套白狼的手法,竟然达到戴维·考伯菲把自由女神变不见的效果,让全球大媒体和跑战地新闻的大记者们吓一大跳。
进出索马里两次,采访对象遍及总统、海盗头子、监狱典狱长、被劫持人质、卖软性毒品卡塔叶的大盘商等等,杰伊·巴哈德为索马里海盗勾勒出清楚的群象,不是只像各大电视台,派一组记者跟摄影登船采访,拍到几个扛着火箭炮、拿着AK47步枪的年轻人就交差了事。杰伊·巴哈德试图透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这群海盗日常的真实生活:他们怎么花钱?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玩什么女人?嗑什么药?而他,竟然也真的做到了。
要不是这本书,我不会知道原来经营海盗这门生意,如同运营一家公司,一开始也得到处募资,海盗们有着自己的“企业理念”,他们深信自己是“索马里海岸巡防队”,他们之所以打劫各国船只,是为了杜绝各国到索马里海域滥捕渔业资源。海盗社会有完整的分工与阶级,出资者、登船者、留守者各有任务,也有各自拆帐的标准。海盗事业造就了某些城市房地产的荣景,而海盗挚爱的毒品卡塔叶,则用他们以性命拼博的钱,从邻国肯亚源源不绝换来……
最后,再来谈一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在找了一轮国际通讯社关于索马里海盗的照片后,我们选择跟英文版书封用同一张照片,但美术设计大胆地以蓝色代表海洋意象、以英文书名营造电影海报般的感觉,同时利用书名打凸做出斑驳的质感。用同一张照片做出和英文版完全不同感受的封面,也是编辑生涯中少有的经验。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不脱宣扬美国人扮演世界警察的“牺牲与奉献”,电影无可避免地必须聚焦在单一的暗杀事件上。至于为什么杀?之后有没有达到“以战止战”的效果?则完全淹没在紧凑的爆破戏码,以及士兵奋勇拯救同僚的热血剧情里。
之后,在2005年,台湾首次有渔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2008年,他们动手抢了乌克兰的货轮,船上载运要交付给肯亚的大批军火,索马里海盗一夕成名。自此,“黑鹰计划”、“索马里”、“海盗之国”、“台湾渔船”这类的关键词,时不时地就伴随着不断出现的劫船新闻,出现在眼前。
“这样就够了吗?”对于这个位于非洲东部,突出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之间,形似法国可颂面包的国家,我们该对它有多少了解?
就在此时,大苹果版权公司传来《海盗村》一书的书讯,我很快就决定签下繁体中文版权,在台湾出版。
让我做此决定的最大动力,不是一般人对“海盗”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而是曾经身为记者,对于本书作者——一位年轻、聪明、能够在理想与谋略上找到完美平衡的自由记者,除了让这本著作以中文面世,我找不到其它能向他致敬的方法。
杰伊·巴哈德是一位加拿大自由记者,2008年,他刚从研究所毕业,在财务公司当一名写研究报告的社会新鲜人,他一心想成为记者,但向各大媒体寄出的履历却都石沉大海。这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回学校念两年新闻学再出来找工作;二、用这段时间,做些没有人做过的事,最好是去那些没人敢去的地方,帮未来的新闻工作打底。
当然,他选择了后者,而且,选择了索马里,这个在西方人眼中,危险性仅次于伊拉克、阿富汗或朝鲜的地方。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好胆识,外国记者在索马里被绑架的新闻时有所闻,他竟然敢深入虎穴。你可以想想,一名白人记者在索马里寻找海盗进行长时间的采访,这和把一头羊送进狼群中,是多么的类似。
“想去”固然是勇气的展现,“怎么去”更是执行的难题,杰伊·巴哈德很巧妙地写信给位于索马里庞德兰的加洛威广播电台,得到热切的响应,从而得到在索马里的保护与人脉,后续的采访才得以展开。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杰伊·巴哈德的聪明之处:加洛威广播电台的创办人,正是索马里新任民选总统法洛,而这位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刚当选且誓言剿灭海盗的平民总统,没有税收、没有军队,他的政府急需北约及美国的金援,一位西方记者对海盗的实际采访,正提供了“法洛政权”对西方金主完美的置入营销。
这是作者在书里没告诉读者的猫腻:天底下没有从天而降的奇迹,要达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得要有谋略,资源往往无法用钱买来,却可以换来。杰伊·巴哈德就像个初出茅庐的魔术师,耍了个空手套白狼的手法,竟然达到戴维·考伯菲把自由女神变不见的效果,让全球大媒体和跑战地新闻的大记者们吓一大跳。
进出索马里两次,采访对象遍及总统、海盗头子、监狱典狱长、被劫持人质、卖软性毒品卡塔叶的大盘商等等,杰伊·巴哈德为索马里海盗勾勒出清楚的群象,不是只像各大电视台,派一组记者跟摄影登船采访,拍到几个扛着火箭炮、拿着AK47步枪的年轻人就交差了事。杰伊·巴哈德试图透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这群海盗日常的真实生活:他们怎么花钱?住什么房子?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玩什么女人?嗑什么药?而他,竟然也真的做到了。
要不是这本书,我不会知道原来经营海盗这门生意,如同运营一家公司,一开始也得到处募资,海盗们有着自己的“企业理念”,他们深信自己是“索马里海岸巡防队”,他们之所以打劫各国船只,是为了杜绝各国到索马里海域滥捕渔业资源。海盗社会有完整的分工与阶级,出资者、登船者、留守者各有任务,也有各自拆帐的标准。海盗事业造就了某些城市房地产的荣景,而海盗挚爱的毒品卡塔叶,则用他们以性命拼博的钱,从邻国肯亚源源不绝换来……
最后,再来谈一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在找了一轮国际通讯社关于索马里海盗的照片后,我们选择跟英文版书封用同一张照片,但美术设计大胆地以蓝色代表海洋意象、以英文书名营造电影海报般的感觉,同时利用书名打凸做出斑驳的质感。用同一张照片做出和英文版完全不同感受的封面,也是编辑生涯中少有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