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r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十年有余,深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新教材新颖、实用、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加强思想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当前教师在推选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时借助教材和实际活动并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学、会学、爱学,感受多媒体的直观性。利用视听感官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达到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健康高尚的情操、重塑完美形象。
  关键词:多媒体;德育教育;爱国意识;创设情境
  教人要教心,育人先育德。我校始终以“以德养德,六立兴校,以学育学,五心强教”为发展理念,把教书与育人并重,推行跟进式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努力构建学习型特色学校。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十年有余,深感在语文教學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就有限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学习,诉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像八年级语文上册中《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另外《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校的信》等大量的文章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素材。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画面给学生以直观性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提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中描写买橘送别这一段时,先用多媒体把“父亲月台买橘”映印在屏幕上,再让学生观察画面,同时在右边打出一系列讨论题: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哪些词句最富有表现力?“我赶紧拭干了泪。”“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扶他。”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感情?这段文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车后,又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样一件普通的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却十分感人,为什么?在观察、对比、朗读、讨论中,让学生咀嚼词句,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将课文里浓浓的父子深情就和语言因素糅和在一起,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三、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如语文教材中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篇目不少,如《春》、《三峡》、《济南的冬天》等,高山险峻,云海苍茫,彩霞映天,繁花似景,曲径修竹,流水潺潺……,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一切景语则情语”。教学时如能把握教材特点,运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等形象化教学,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吸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染。
  四、进行反馈,在检验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强化思想感受
  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有的部分须重复多次,有的可以通过反馈的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在加强理解的同时,强化思想感受。例如学生学习了《沁园春雪》这首词后,教师可发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生动形象地介绍毛泽东主席的一些精彩片断,同时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和平日对主席的了解与认识,谈一谈自己对毛主席的新感受、新体会,要求言简意赅,可引用名言。学生通过观看精彩视频,经过思索,会用许多精彩的语言倾注心声,从《恰同学少年》这部青春偶像剧生发开去,学生不仅可进一步理解这个极其普通的词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意义,而且沉浸在赞颂毛主席伟大人格、高尚情操、不朽功绩的气氛之中,思想升华,感情净化。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巧用多媒体,积极渗透,既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又不能放松思想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肩负二十一世纪重任的接班人。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的时代东风下,农村小学也开始探索革新之法,来迎合时代的呼唤。农村教师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处在劣势,在素材性课程如综合实践课方面占有优势。如何利用好目前的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共同促进语文教学的优化与发展,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本文围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展开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农村;教育改革;小学语文;问题与措施  目前在新时代改革下,农村教育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为了
期刊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教育界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课堂教学实践评价的思考和探索也越发的深入。对于学校而言,一切工作的核心在于教学质量,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就在于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学的主要场所和阵地在于课堂,课堂效益的好坏又与教学质量有密切的关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所以本文就简要展开对这问题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创新与思考  一、
期刊
摘要: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就包括文化教育因素,如果学校教育失当,就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融合  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作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充当好知识与学生
期刊
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作文里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然而,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里,过多地关注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却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只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学习内容有更好地掌握。所以,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作文教学的质量,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从低段入手。那么怎样才能让低段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呢?  一、借助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也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有效性”要求在时间和效率上都达到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都可以达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將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学生还处于个人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
期刊
摘要: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借助语文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学习中,我们利用语文来进行理解、记忆、背诵。学习语文需从小开始,我们理当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并且通过语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究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诗词文化,可以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是各种能力开始形成的阶段,也是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农村小学语文不受重视,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识字、写作文,殊不知,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改革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就农村教學来说,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基于此,本
期刊
摘要:积极推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新型高考模式,不仅有利于人的多样化发展和特长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但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受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目的不同,这两种人才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无论是思想政治上,还是文化技能上,都存在很大差異。做好新生入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新型高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文化技能  我国从1999年
期刊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读写结合,加强写法的渗透和习作训练;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兴趣,注重写法的指导和习作评价,创新习作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学生能采取多种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实现表达心声和与人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习作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
期刊
(一)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出生地贫瘠而荒芜。严酷的自然环境却哺育了一方民风淳厚的水土,邻里相亲,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张寡妇和她的儿子李新民却是大家饭后茶余家长里短的另类。  张寡妇姓张。但村里好像谁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只叫她张寡妇。她瘦弱干瘪的像一根枯柴禾,从我记事时第一眼见她,她就半眯着浑浊的双眼,花白凌乱的头发,肮脏不堪的脸好像从来没洗过。一个大黑襟子便衣褂子从没换过,跟村里的任何人都不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