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端康成在创作中乡土情怀的体现与变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瀚的天空中翱翔,起點是故乡。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围绕故土风物架构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以敏锐的感受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充满了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色彩。
  受年少遭遇的影响,川端康成早期作品中流露出悲楚的“孤儿根性”和对故乡淡漠的感情。青年时,川端康成在数次旅行中被伊豆的风景人情吸引,进而写下了20余篇游记和小说。对他而言,伊豆相当于抚慰情感缺口的第二故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的动荡更加坚定了他想要保护故乡传统文化的决心。
  本文从川端康成的早期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在第二故乡体会到的温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作意识的改变等角度入手,分析其在创作中乡土情怀的体现与变化。
  一、文学创作的起点
  川端康成年幼时,多位亲人陆续病故,留下体质虚弱的川端康成和身体不好的祖父相依为命。不幸的幼年遭遇使川端康成倍感孤独,心里涌起一股悲伤。
  家是什么?故乡又是什么?当时还只是青少年的川端康成对故土的感情是淡漠的。在需要建立健康充实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时期,他的情绪却经常产生波动,内心很不安宁。正如他自己所说:“随着辗转住在亲戚家、学校宿舍和公寓,我脑子里的家和家庭概念也渐渐淡薄了。我净做些到处流浪的梦。”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拥有欢乐多彩的童年。对他而言,故乡不是一个充满难忘回忆的地方,他在内心深处暗示自己要忘记这些一想起来就心生悲戚的过去。
  川端康成在看到父母的照片时,内心没有一丝波澜,不知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不知该用什么东西去寄托心中的悲痛。
  同时,自身的悲惨经历似乎也让川端康成变得更加深切同情社会底层人民,他的《招魂节一景》中描写了在马戏团谋生的少女受到迫害的残酷现实。“马背上的阿光,仿佛一个人被弃置在荒凉的地方,甚至连哭喊也忘却了。忽然,一阵炒栗子的香气扑鼻而来。真想尝尝啊……阿光已经身心交瘁,心里有了这点欲望,这才把她从梦幻中唤醒过来。”女主人公阿光每天忍受着饥饿表演马术,感觉场上的火焰快要钻进心窝里来了,若是出现失误,会马上受到斥责;在结束高强度的表演之后,她闻见栗子香才唤起自己的体感,才发觉自己是活着的人。川端康成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对命运作出微弱的抗争,帮助苦难少女呼喊出她们的痛苦和悲伤。
  年少时的遭遇不可避免地给川端康成的思想抹上了悲观、虚无的色彩,这种情感倾向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尤为显著,也可以说是他后期创作的主要情感基调。也许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的爱太多,川端康成便想在非现实的文学世界里去寻找爱的归宿,他能做的就是“跨上天马,随心所欲地从太空遨游到梦的世界”。
  二、抚慰情感缺口的第二故乡——伊豆
  川端康成是日本大阪人,中学在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就读,并踏上了文学之路,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镰仓,伊豆汤岛是他的第二故乡。
  “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为了摆脱生活的倦怠,青年的川端康成数次到风光旖旎的伊豆旅行散心,游遍伊豆的风景名胜,写下了20余篇关于伊豆的游记散文。清净明亮的天空、连绵的山峰、碧海尽头的紫红晚霞,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风景富于变化,勾起读者前往游览的好奇心。
  川端康成于1918年去伊豆旅行,后来以自己为原型写下了《伊豆的舞女》。在书中,茶馆老太婆执意送“我”到隧道口,巡回艺人们接纳“我”一起同行,“我”对待巡回艺人不好奇也不轻视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她们的心。同船的少年体谅“我”离别的空虚而与“我”分享食物。此外,舞女薰子的存在也像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让“我”变得喜悦、快活……这趟旅行让原本心态非常忧郁、苦闷的“我”渐渐生出美好的情绪,坦然接受别人的好意,也在离开伊豆时,答应矿工的请求照顾孤苦的老婆子抵达上野。作者用清淡质朴的文字写下“我”在伊豆之旅中体会到的温情、人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伊豆的美妙,以及在这片土壤上生活多年的人们心中纯真的善意。
  伊豆的山山水水、风物人情都吸引着内心疲惫、渴望温情的川端康成,使他难掩内心深处强烈的乡土情,成为他在写作时重要的灵感源泉。
  三、战后扎根于故土文化的创作意识
  日本战败后,川端康成感慨于自己被战争消磨掉的青春岁月,怜悯生活艰辛的底层群众。在此背景下,他想要创作悲哀美、怜悯美的意愿越发强烈。战后低迷的社会现象也激起川端康成对弘扬故土传统美的决心。
  川端康成说道:“年轻时读过的古典文学还是朦胧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色调虽然淡薄,却也感染了我的心。”文学作品一旦被一人发掘,接着就会被一个时代发掘,继而在时代发展中起到特定的作用。岁月流逝,朝代更迭,时代赋予文学作品的灵魂不会消失。川端康成发现千百年之前的古典文学丝毫不逊于现当代文学,甚至更优秀,因此,汲取古典文学之中的养分对于创造属于今天和未来的新文学具有重大意义。
  与具有“孤儿根性”的早期作品不同,在经历实践与创新之后,川端康城给自己笔下的作品赋予了更加纤细、丰富的情感。
  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之后,日本传统文化受到美式文化的强烈冲击。京都作为聚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粹之地,无疑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川端康成在随笔《古都》一文中提到想把这些战乱之中的文化悲哀写成小说,于是他将京都的自然美、传统美细腻而温和地呈现于《古都》一书中,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的日本美”,引领读者感受这片故土的古韵风情。
  川端康成削弱内心的自我意识,把自己看作文化传承背景下无比渺小的个体,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不遗余力地向世人展现日本的传统美。延续传统美的强烈使命已经无声无息地融入川端康成的血液中,化作他生命的一部分,驱使他在文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结语
  故乡是川端康成创作的源泉,故乡的风景与人情都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在发表《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时,川端康成引用了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古典文学作品,并精炼阐述了茶道、花道与禅宗等精神,向人们传达他对滋养自己成长的故土深沉的爱与自豪。这种深深烙印在心底的羁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乡土情怀,它支撑川端康成书写出美丽动人的文学作品。
  指导教师:孙凤龙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549010);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549010)。
  作者简介:孙诗诗(2000-),女,湖南长沙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日语。
其他文献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写作的疗愈作用由来已久,但真正将它作为辅助医疗手段的治疗方法是从现代精神心理学得到发展开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写作的疗愈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疗愈的特点不同于外界干预,它是向内的求索。本文重点探究写作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影响,并根据陈染的创作实践以及心路历程,分析写作对个体生存困境以及自我的重构和实现,达到疗愈的目的。  近些年,我国的现代
期刊
20世纪的中国,名家辈出,笔墨艺术在各名家的笔下呈现不同的面貌。其中,民间画师齐白石对于笔墨的深入研究,促使他成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作为写意花鸟画大师,齐白石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意花鸟画风格,其晚年更是展现了挥洒自如的笔墨情趣,颇具大家风范。可以说,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超越了同时代的很多人,是当代中国画坛巨匠。  齐白石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虽然他很早就小有名气,但
期刊
梁启超在近代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道路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他不仅对旧史学给予激烈批评,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在史学界掀起不小的讨论。  中国古代的史学发达、史籍浩瀚,近代的史学思想和流派更是有了新的发展。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奠基作用,其史学思想的形成和转变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分为两部分,对旧史学的批判和对新史学的主张,这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梁启超其人  梁启超
期刊
音乐剧作为当代深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火遍全球。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主要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中央歌剧院排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上海歌剧院也创作出了《风流年华》这样的作品,随后,《金沙》《蝶》《爱上邓丽君》《钢的琴》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出现,更是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剧市场。  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是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2009年度重点创作剧目,由甘肃
期刊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英国当代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及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索。《唯愿你在此》是斯威夫特2011年发表的作品,描述了杰克、汤姆、艾莉三大主要人物的回忆和心理活动,通过杰克的家园追寻之旅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苦难历程。本文主要从乡土家园的破碎之殇、文化家园的认同之惑、精神家园的建构之旅三方面阐述主人公杰克的家园意识困境,从而窥探斯威
期刊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重要作品之一。书中以小镇马孔多作为故事发源地,通过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娓娓道来,利用小镇中的现实来反衬当时拉丁美洲残酷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处于时代背景下个人、家族乃至整个人类群体存在的孤独情结。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最后的孤独命运都是相通的。书中多处对人性进行了隐喻,本文结合创作历史背
期刊
王海东,北京人,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国家商务部《服务管理体系实施规范》主要起草人,中央电视台六集电视专题片《股市风》撰稿人兼制片人,曾在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空巢》。第一章 大清早就闹了一个别扭  唐宝生大清早就闹了一个别扭。本来,他昨天已经揽到了一个运输活儿。他心里盘算着:这一趟跑下来,怎么也能挣个几百元钱。所以,天没亮他就起身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现实主义经典文学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特征描写,加之人物在全本中的经历跨度较大,因而在前后描写使用的方法也出现风格上的迥异。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塞林格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主人公形象,这也是本部小说所传达给大众的主题。只有围绕着主人公和其周边人物身上照进的理想和现实,才能进一步发现人物在追寻未来的历程中灵魂
期刊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大放异彩。三人政治意见和文学选择各有不同,本文结合三人生平、作品、观点,阐释各自身份的独特性和三人的相互联系,揭示文艺复兴运动发展方向的演变,对“文坛三杰”历史贡献作简要评析。  一、“文坛三杰”历史地位评述  (一)但丁的先驱作用  但丁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崛起之时,佛罗伦萨时局动荡,他流亡二十载,以赤子之心探寻意大利的模样;他
期刊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在唐宋之前并未被世人重视,这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政治语境、诗风审美等密切相关。尽管如此,陶渊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陶渊明淡然物外、超然拔逸的人格也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之中。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体现了这一道理:经典诗人既需要自身光辉的人格与思想以及优秀的文学才能,也需要适宜的时代与环境。  南朝沈约的《宋书》将陶渊明置于《隐逸传》,运用充分的史实塑造其形象、赞美其人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