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随金融机构利率全面放开,寿险利率也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
经国务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8月5日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执行了14年的人身保险预定利率2.5%的上限被打破,此后保险定价权由企业和市场决定。
方案规定,此后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法定评估利率为3.5%,超过3.5%寿险产品,仍需一事一批。
利率限制起因
寿险利率遭受限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996年,央行多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超过10%降至不足2%,而当时寿险利率都超过了6%。由于投资收益渠道受限制,投资收益率很低,保险公司当时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
所谓利差损,就是给客户的回报率过高,超过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使得保险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公司、客户与市场等三方参与者。
但保险公司并没有认识到危害,反而是把这当作扩大业务的利器,很多保险公司损失惨重。国寿上市时把亏损留在了母公司,而平安、人保则经过痛苦的消化期。2007年3月,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还称,平安寿险将受长期利损差保率的困扰,根据当时的测算,这些保单隐含的亏损就超过200亿元。
面对频繁的降息,以及持续加大的利率风险,整个保险行业唯一的武器就是不断发文下调预定利率。1997年11月,第一次下调为4%~6.5%。1999年6月,央行又降息,刚刚成立一年的保险吸取教训,没有给抢购潮留下丝毫投机的机会,直接将寿险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的2.5%。
至此之后,预定利率没有更改,国内寿险行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情况才得以好转。
破冰阻碍重重
硬币总有两面。由于预定利率保持不变,投保人获得的回报相对偏低,香港等地的高回报保单则涌入内地市场。以普通寿险为例,香港等地的保单给保护的回报率是5个点。大量的保费流出,显然超出了监管者们的预期。
更重要的,近年来,寿险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的比重越来越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弱,整个保险行业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股票、基金、债券等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信托、理财产品凭借高收益对保险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保险管理规模增速放缓。现在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否则会影响整个保险业发展强劲的步伐。
为了打破僵局,保险业内多年以来一直在积极奔走。2010年保监会曾发布过寿险预定利率征求意见稿,但因当时市场主体和资本市场保险公司股价反应均极为激烈,最后不了了之。
进入2013年,由于保险行业的监管思路发生变化,寿险费率改革被提上日程。
保监会曾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寿险费率改革来带动其他市场化改革,希望刺激保险公司适应市场竞争,积极创新并谋求差异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
光大永明人寿董事长解植春也称:“费率政策改革有利于提高产品吸引力;有利于推动行业回归保险本质,避免销售误导,保障客户利益;有利于促使保险费率回归合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行业的社会功能。”
短期影响有限
对于保险费率改革,市场曾疑虑重重,担心出现退保风险和恶性竞争,增加运营压力。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颖做了一个评估测算,以一名30岁男性投保终身寿险为例,如果预定利率由2.5%上调到3.5%,将导致保费下降超过30%。保险期限越长保费下降幅度越大,这显然会对保险公司经营造成压力。这也是今年3、4月份市场关于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预期强烈时,保险股持续低迷所在。
不过,分析师的主流声音认为,短期对于保险市场的格局没有太大冲击。
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聪认为,普通寿险占比太低,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仅占保费收入的1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续期保费,新单占比预计不超过5%,属于边缘类产品,对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影响不大。
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婷也称,总保费收入中传统险占比不足10%,新单保费中传统险占比更低,并且传统险利润中利差收益占比显著低于分红险和万能险,因此预定利率从2.5%上调至3.5%对于公司利润影响有限。
至于市场担心的退保潮,分析师们并不认为有什么压力。3.5%的评估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市场吸引力,不会对现有格局产生任何影响。
在分析师眼里,费率下降反而将提升该类产品的性价比,从而有助于刺激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以量补价”效应。
不过,此次费率改革还是给大型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压力。为了市场份额,中小保险公司未来存在价格战的可能性。
平安证券分析师励雅敏分析称,新政会造成普通寿险保障成本上升,在投资既定的前提下,利差减少显而易见,利差对新单的新业务价值影响很大。
“虽然目前上市公司传统人身保险保单在新单中占比不足5%,但是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在20%~30%。中国人寿新业务对传统保单依赖程度最高,在30%左右。”励雅敏在报告中如此测算。
至于对于保险公司股价的影响,上述分析师达成一致意见,靴子已经落地,市场已经充分预期,利空出尽,预计对股价不会有显著负面影响。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经国务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8月5日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执行了14年的人身保险预定利率2.5%的上限被打破,此后保险定价权由企业和市场决定。
方案规定,此后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法定评估利率为3.5%,超过3.5%寿险产品,仍需一事一批。
利率限制起因
寿险利率遭受限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996年,央行多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超过10%降至不足2%,而当时寿险利率都超过了6%。由于投资收益渠道受限制,投资收益率很低,保险公司当时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
所谓利差损,就是给客户的回报率过高,超过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使得保险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公司、客户与市场等三方参与者。
但保险公司并没有认识到危害,反而是把这当作扩大业务的利器,很多保险公司损失惨重。国寿上市时把亏损留在了母公司,而平安、人保则经过痛苦的消化期。2007年3月,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还称,平安寿险将受长期利损差保率的困扰,根据当时的测算,这些保单隐含的亏损就超过200亿元。
面对频繁的降息,以及持续加大的利率风险,整个保险行业唯一的武器就是不断发文下调预定利率。1997年11月,第一次下调为4%~6.5%。1999年6月,央行又降息,刚刚成立一年的保险吸取教训,没有给抢购潮留下丝毫投机的机会,直接将寿险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的2.5%。
至此之后,预定利率没有更改,国内寿险行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情况才得以好转。
破冰阻碍重重
硬币总有两面。由于预定利率保持不变,投保人获得的回报相对偏低,香港等地的高回报保单则涌入内地市场。以普通寿险为例,香港等地的保单给保护的回报率是5个点。大量的保费流出,显然超出了监管者们的预期。
更重要的,近年来,寿险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的比重越来越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弱,整个保险行业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股票、基金、债券等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信托、理财产品凭借高收益对保险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保险管理规模增速放缓。现在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否则会影响整个保险业发展强劲的步伐。
为了打破僵局,保险业内多年以来一直在积极奔走。2010年保监会曾发布过寿险预定利率征求意见稿,但因当时市场主体和资本市场保险公司股价反应均极为激烈,最后不了了之。
进入2013年,由于保险行业的监管思路发生变化,寿险费率改革被提上日程。
保监会曾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寿险费率改革来带动其他市场化改革,希望刺激保险公司适应市场竞争,积极创新并谋求差异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
光大永明人寿董事长解植春也称:“费率政策改革有利于提高产品吸引力;有利于推动行业回归保险本质,避免销售误导,保障客户利益;有利于促使保险费率回归合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行业的社会功能。”
短期影响有限
对于保险费率改革,市场曾疑虑重重,担心出现退保风险和恶性竞争,增加运营压力。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颖做了一个评估测算,以一名30岁男性投保终身寿险为例,如果预定利率由2.5%上调到3.5%,将导致保费下降超过30%。保险期限越长保费下降幅度越大,这显然会对保险公司经营造成压力。这也是今年3、4月份市场关于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预期强烈时,保险股持续低迷所在。
不过,分析师的主流声音认为,短期对于保险市场的格局没有太大冲击。
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聪认为,普通寿险占比太低,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仅占保费收入的1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续期保费,新单占比预计不超过5%,属于边缘类产品,对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影响不大。
申银万国分析师孙婷也称,总保费收入中传统险占比不足10%,新单保费中传统险占比更低,并且传统险利润中利差收益占比显著低于分红险和万能险,因此预定利率从2.5%上调至3.5%对于公司利润影响有限。
至于市场担心的退保潮,分析师们并不认为有什么压力。3.5%的评估利率,仍然没有多大的市场吸引力,不会对现有格局产生任何影响。
在分析师眼里,费率下降反而将提升该类产品的性价比,从而有助于刺激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以量补价”效应。
不过,此次费率改革还是给大型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压力。为了市场份额,中小保险公司未来存在价格战的可能性。
平安证券分析师励雅敏分析称,新政会造成普通寿险保障成本上升,在投资既定的前提下,利差减少显而易见,利差对新单的新业务价值影响很大。
“虽然目前上市公司传统人身保险保单在新单中占比不足5%,但是对新业务价值的贡献在20%~30%。中国人寿新业务对传统保单依赖程度最高,在30%左右。”励雅敏在报告中如此测算。
至于对于保险公司股价的影响,上述分析师达成一致意见,靴子已经落地,市场已经充分预期,利空出尽,预计对股价不会有显著负面影响。维持行业看好评级。